APP下载

培智学校地铁出行技能的教学探究*
——以广州市Q学校、家庭与社区支持下的实践模式为例

2022-10-08陈瀚凌黄健发徐永海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7期
关键词:培智技能社区

陈瀚凌 黄健发 徐永海

(广州市海珠区启能学校 广东广州 510000)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年龄的增长,培智学生终将从学校回归家庭与社区,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准》)前瞻性地提出“生活适应”,要围绕学生当前与未来生活需求,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其融入社会,并具体设置了社区生活相关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用以指导教学。而交通出行技能则是他们拓宽社区生活半径、避免发生意外的必修内容,所以培智学校十分重视交通出行教育。广州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尤其是地铁线路覆盖广,服务完善,是市民出行的主要选择。以Q学校为例,其附近就有一个地铁站,不少学生选择乘坐地铁上、下学,为此该校常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以及社会适应课等方式开展有关教育活动,但效果一般,具体表现为大部分学生只能机械地记住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要点,仅会跟随家人出行或上、放学,缺乏独立处理搭乘地铁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究其原因,包括学生认知能力受限,学校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多导致他们缺乏实践机会,社区支持不足,等等。因此,本项目尝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家长期待及社区环境等因素,整合学校、社区与社区资源,有针对性地制定并落实培智学生地铁出行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为同行开展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二、培智学生地铁出行状况及能力调查

课题组成员自编《培智学生地铁出行情况调查表》并以问卷星方式发给Q校139名学生家长,收回134份,有效问卷133份,有效回收率为95.68%。问卷主要就学生外出的交通方式及选择缘由、乘坐地铁的表现与存在的困难、家长的教育期待、对地铁站的意见与建议等进行调查。

(一)培智学生地铁出行方式的数据统计

基于便利程度(74.44%)、时间成本(44.36%)和安全舒适(42.86%)等因素,家长选择以地铁方式接送学生上、下学和假期出行比例分别为42.86%与48.12%,远高于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自行车/电动车和步行等方式;学生每月乘坐地铁最低次数为4次,最高次数达60次,普遍为10~40次,使用地铁方式出行的频率较高。

(二)培智学生乘坐地铁时的不适表现

出于安全考虑,100%的家长选择陪伴学生一起乘坐地铁,在此基础上学生能独立完成进站安检、刷卡过闸、正确选择路线与站点人数占比不足10%;学生曾在乘坐地铁时遇到过“找不到地铁站出入口”“不会刷卡或购票”“找不到列车方向”“不知下车站点”“不会处理突发事件(如卡内余额不足或人多挤不进地铁)”等难题,部分学生还出现过大声哭闹、霸占座位、拍打设备、拉扯他人等行为,对其他乘客、地铁工作人员及家长造成一定困扰。

(三)家长对孩子地铁出行技能提升的期望

家长在回答“您认为孩子需要重点学习的乘坐地铁知识技能有哪些”问题时,以下选项具有高度一致性:地铁线路与站名的认识、地铁站出入口的辨识、地铁安全与文明礼仪、购票与交通卡的使用、求助技能等。他们希望培智学生在地铁出行过程中获得视觉提示、工作人员协助以及设置特别车厢等支持。

综上可见,地铁是城镇培智学生重要的出行选择,相关教学十分有必要且应注重地铁环境与设备的认识、基本流程、安全参与、文明参与、寻求帮助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其教学形式应是课堂学习与社区实践相结合,同时家长与社区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制定并实施地铁出行技能教学的方案

从构建学校、家庭与社区联合教育支持系统的理念出发,设计并实施兼顾班集体与学生个体的地铁出行技能课程教学方案。

(一)整理与运用地铁环境资源,为教学实践活动创设条件

1.对学生家庭所处的社区环境尤其是地铁出行环境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家庭与地铁站之间的距离、沿途环境、站点内部环境与一般人流量、常规路线的用时及经过的站点等情况,以此为依据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2.视觉提示是支持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地铁站点及列车上有各种提示,包括安全标志、出入口、转站、列车方向、站点等信息,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学校要积极寻求帮助,通过地铁公司获得相关素材,并发动每一位家长参与搜集家庭所在的地铁站点及常规出行路线的资料,然后汇总、整理成丰富的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资源,以提高相关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二)通过开展特殊教育宣导,营造学校、家庭与社区联合教学的氛围

由于培智学生容易在环境中表现出各种不适应的行为,且人们普遍对该群体缺乏了解,因此不少家长不愿带他们外出,而社区相关人员也难以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服务,导致学生缺乏社区实践机会,只能在严密管控下参与社区活动。为此,在地铁出行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通过家长会、志愿者培训、邀请参加校内活动、发放宣传册以及学生社区实践现场的沟通等形式,进行特殊教育宣导,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鼓励与支持孩子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同时促使地铁工作人员乃至社区更好地认识、接纳并帮助培智学生,形成学校、家庭与社区三方支持的教学氛围,提高培智学生的地铁出行技能。

(三)结合个别化教育计划,设定适宜的地铁出行学习目标

学校根据新课标要求制定学生地铁出行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各班级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特点,按由近到远、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的原则灵活制定分层的、具体的学习目标,纳入个别化教育计划中,从而将相关技能的学习融入学生一日生活中进行反复训练。比如针对“我会正确过闸”这一目标,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分层设立“我会使用羊城通过闸”“我会使用自动售卖设备购票过闸”“我会通过已打开的闸门快速进入站厅”等详细目标,继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四)开展课堂学习与社区实践相结合的任务式主题教育活动

课堂是学生学习地铁出行相关知识的主阵地,而真实情景的反复实践是他们掌握有关技能的关键步骤。通过班级层面的主题教学、学校大队部层面的实践活动以及家庭层面的日常辅导,依次落实“东南西北中,地铁路路通”“寻寻觅觅,地铁在此”等课程内容,并将“坐地铁去郊游”“坐地铁去博物馆”和“坐地铁去喝茶”等各种有趣的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校及家庭所在社区为中心,学习与实践半径循序渐进地向周边地铁站、地铁线路拓展,帮助学生掌握、运用与迁移地铁出行技能。

四、实施效果

(一)初步建构了培智学校地铁出行校本课程

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学校结合学生成长目标,确立“积极融入,整合资源,共促发展”的课程理念,继而梳理各种资源,总结有关经验,初步建构了题为“有爱地铁,无碍同行”的培智学校地铁出行校本课程(见图1)。

图1 “有爱地铁,无碍同行”培智学校地铁出行校本课程基本框架

从上图可见,课程系统规划了学生学习地铁出行技能的目标、内容、实践、评价形式等,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有效指引,也为学生全面掌握相关技能创造了条件。

(二)初步建立了学校、家庭与社区三方教学支持模式

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以及实践环境的复杂性等,学校积极与家庭及社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有效整合了三方的资源与力量,在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上予以支持。例如,在教师实施课堂主题教学阶段,地铁工作人员协助收集介绍广州地铁全貌的有关视频与图片资源,家长提供每一个学生乘坐地铁的线路、表现等信息;在模拟教学阶段,地铁工作人员进入校园,协助学校开展活动,并通过互动加深他们对特殊群体的认识;在社区实践活动中号召家长积极担任带队义工,了解教师与地铁工作人员的教学策略及工作方式,从而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乘坐地铁。

(三)有效提升了学生地铁出行乃至社会生活技能

以八、九年级三个教学班36名培智学生为研究对象,经过1个月的系列教学活动后,针对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中有关地铁出行的目标,包括地铁线网与站点、地铁周边与站内环境、地铁站设施设备、使用羊城通及购票、乘坐地铁流程、安全及文明要求等项目,进行直接的评量与统计(依据新课标“四好评量”标准,各目标按能力从低至高评定分值为1、2、3、4分),结果显示,生均提高分值约0.91,结合教学时长判断,学生相关技能有所提高,其中辨别线网、站名、设施等认知类目标表现较好。

结语

培智学生生活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培智学校地铁出行校本课程,提高课堂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同时联合更为广泛的社区力量,构建更加接纳、和谐的融合教育环境,为学生融入社区提供更多支持。

猜你喜欢

培智技能社区
以课例《牧童谣》为载体培智学校优质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画唇技能轻松
2015影像社区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