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体育支教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

2022-09-30郑崇德董治委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支教体育产业体育

郑崇德,董治委

(1.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体育强国战略.在此背景下,聚焦我国体育支教的现实困境,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对提升我国体育支教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伴随“西部大学生志愿者计划”的提出,各高校以顶岗教育实习的方式加入支教,社会组织以公益支教方式向乡村提供体育设施、器材等.基于此,聚焦体育支教自身发展因素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要通过培养支教人才到乡村地区开展振兴行动,发挥其教育特长、文化输入、送教下乡等来促进乡村体育发展[1].

1 新时代体育支教的意义

体育支教是乡村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建设有着积极作用.体育支教作为乡村体育振兴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公益性教育、规划性特色产业、理想性价值文化、指导性专业人才来提高乡村群众的锻炼意识、扩宽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内生发展动力.

1.1 完善乡村体育教育队伍,提高村民体育锻炼意识

“全民有体育锻炼意识,全民健身就有希望.”提高乡村群众的体育锻炼意识是全民健身的出发点,更是实施乡村体育教育的关键点.教育承载着知识传播、文明乡风塑造的功能,为乡村体育教育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在乡村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乡村体育教育结构和体系是提升群众体育锻炼意识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要推动乡村体育发展,就要从根本上培养乡村群众的体育锻炼意识.

有数据表明,我国体育教师缺编人数在30%左右,乡村地区体育教师缺编情况更为严峻[2].体育支教要振乡村体育之兴,要解决乡村地区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锻炼需求同体育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1.2 创新乡村体育人才机制,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中国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外源输入,要从“输血式”发展转变为“造血式”发展,内生发展动力是实现乡村体育振兴的迫切需要,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3].体育强国建设离不开乡村体育的推动,乡村体育发展要高度重视体育人力资源建设[4].

作为乡村体育人才的培育者,支教群体在乡村体育建设中扮演着领头人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支教群体是乡村体育建设的首要人才和第一资源.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专业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凝聚喜爱体育的农民、退休教师、退休干部等,创建社团或队伍,建立制度、划分职责,开展长期或短期培训,增加乡村体育人才储备,激发乡村体育内生发展动力.

1.3 提升乡村体育文化质量,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保障和有利源泉[5].体育文化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体育支教群体可以作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积极传递并发扬先进体育文化,传承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其一,支教队伍有助于弘扬奋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能够增强乡村群众的自信力和凝聚力;其二,可以积极采取校与校建制、支教群体与乡村地区联结的方式,帮助支教地区挖掘民俗体育文化和体育非物质文化,守护乡村优秀文化元素;其三,支教群体深入乡村、了解村民,通过适宜的体育文化活动来提高村民的体育素养.

1.4 构建乡村体育特色产业,带动乡村体育产业发展

体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兼具新时代绿色产业和健康产业的双重属性,是乡村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驱动力[6].一方面,体育产业带动体育赛事、体育旅游、体育小镇等绿色产业发展,实现乡村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绿色乡村建设;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有效供给为乡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不仅丰富了乡村的业余生活,还满足了农民的体育需求,为建设特色乡村注入了新活力.

体育支教群体可以作为乡村体育产业引领者和指导者,拓宽乡村产业渠道,进行创收性和经营性产业开发,将乡村地域特色资源转化为资本和资产,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7].一方面,支教群体扎根乡村进行现场调研和策划,能够根据区域特色、民族文化、群众喜好、时代需求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兴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推动乡村体育产业结构化升级,助力乡村特色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外部收入空间.另一方面,支教群体有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社会体育指导等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发挥支教的专业指导作用,合理规划体育项目布局,开创利于当地体育产业发展的模式,着力打造有利于乡村动态发展的体育产业,以体育支教助力乡村体育特色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2 新时代体育支教的现实困境

2.1 体育支教融入乡村体育教育的体制结构亟待优化

当前,体育支教服务于乡村体育教育发展的结构效率不高、效果短效,体育支教自身发展驱动力不足.一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支教前的培训不理想,送教下乡适应期长且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8],这与乡村体育教育急需有能力、有专业、有技术的支教教师的主旨相背离;二是体育支教以顶岗支教的方式进入乡村,很多学生因教学经验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低下;三是选派教师不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四是政府导向下的体育支教发展机制过多强调政策支撑,使体育支教的社会活性下降.

2.2 体育支教参与乡村体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突出

新时代我国体育支教项目结构布局不合理,体育产业项目、体育教育项目、体育文化项目、体育管理项目等支教项目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第一,体育支教项目结构发展不均衡.据调查,体育支教大多以体育教育方式进行,不能及时提供乡村体育所需的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健康等方面的支教人才.第二,体育支教区域分配不合理.在“援藏行动”“援疆行动”“闽宁协作”等政策指引下,高校较多选派教师到西部支教,对我国东部、南部及中部的乡村地区支援不明显.第三,体育支教的至善意识不明显.新时代体育支教的政策倾斜度较大,支教教师对政策的依赖程度也随之提高.

2.3 体育支教主体参与乡村体育的驱动力不足

新时代政策导向下的体育支教自身驱动力不足.其一,政策限制教师参与乡村支教的因素.乡村地区政府出台政策要求选派教师具有职称要求,青年教师大多为初级职称,毕业大学生并没有进入职称评选范围,政策限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青年教师和毕业生参与支教的热情[9].其二,学校强制性参与支教的因素.短期支教实习是高校参与乡村体育支教的主要方式,支教实际效果不佳,且短期支教实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其三,顶岗支教行为的因素.部分政府、学校等相关单位未制定顶岗支教的规章制度,相关职责不能落实到支教主体.其四,乡村人文环境的因素.乡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生活条件较差、环境条件艰苦,再加上地域文化差异,体育支教主体参与的驱动力不足.

2.4 体育支教参与乡村体育的政策保障和评价机制未完善

目前,我国体育支教的相关保障政策不健全,缺乏专业部门组织运营保障.依靠政策和政府指导性文件难以保障体育支教在乡村体育工作的实际生存.此外,我国体育支教缺乏实际的评价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政府没有形成专门的考核部门,成果性评价只停留在指导文件上,没有反馈到个体;其二,服务地区是否肯定体育支教教师的教学成果没有明确的考核机制,学生对支教教师的满意度也没有严格的评价机制;其三,应届支教团队到服务地开展的教学与公益活动有传承、有革新,体育支教队伍没有考核评价机制来界定服务地是否采纳其方式,应届支教模式是否适用于服务地.

3 新时代体育支教的发展策略

新时代体育支教是解决我国城乡体育发展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策略.笔者认为,要着重从四条路径进行新时代体育支教的发展策略模型构建(具体如图1所示).一是精细化:体育支教与乡村体育教育的目标深度融合;二是双向化:体育支教“内源发展”与乡村体育“外源输入”相互推进;三是多元化:开辟多方渠道和资源,打造多层面支教队伍参与乡村体育活动;四是规范化:健全体育支教政策保障体系以及考核评价机制.基于体育支教策略的构建,使支教团队与乡村学校形成串联,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城乡体育融合发展新格局.

图1 新时代体育支教发展策略的模型构建

3.1 精细化:体育支教与乡村体育教育的目标深度融合

体育支教不仅要精准到地区,还要精准到乡村、学校、班级,这是体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一是根据当地政府、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乡村体育教育所需专业教师的数据库,对选派教师进行人数、专业、项目限定,实现“一对一”精准支教支援.二是明确规定体育支教教师所要达成的教学成果,激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乡村体育教育工作.三是对支教教师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四是建立乡村体育教学实际成果追踪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的追踪机制和“自下而上”的评价反馈.

3.2 双向化:体育支教“内源发展”与乡村体育“外源输入”相互推进

支教教师是乡村体育事业的组织者和传播者,要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支教教师的内源发展.一是体育院校要制定体育支教的用人机制,引导学生规范参与乡村体育事业发展,建立多专业、多项目的培养和选拔机制,确保送教下乡符合乡村体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二是政府全面普查需要体育人才参与乡村支教的地区,并按照专业、项目、年限等进行划分,以保证全国各院校派出的支教队伍符合新时代中国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三是鼓励优秀教师、专业人才扎根乡村.四是政府、学校要结合教师的社会实践经历、专业服务水平,打造适合乡村工作的体育支教队伍.五是乡村当地政府、学校及相关部门要通过“优秀支教教师”“星级模范支教团队”“先锋支教示范校园”等评选和设立,增强支教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3 多元化:开辟多方渠道和资源,打造多层面支教队伍参与乡村体育活动

一是以乡村体育支教传承的认同感为纽带,加强与离乡支教群体的关系维护,使支教教师在离乡后能够积极带领同事、单位、社会组织加入体育支教.二是借助乡村民族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体育文化艺术,邀请离乡体育支教群体返乡,见证乡村体育的发展,激发其参与乡村体育建设的自豪感.三是积极发挥新时代自媒体作用,发布体育支教活动号召,传播体育支教助力乡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感人事迹,营造乡村欢迎体育支教队伍的舆论氛围,宣传鼓励支教下乡的政策保障,增强体育人士对支教乡村的认同感.

3.4 规范化:健全体育支教政策保障体系以及考核评价机制

新时代我国体育支教需要构建“三位一体”保障机制.一是“政府部门-体育院校-社会组织-支教主体”协同构建保障和监管机制;二是基于保障和监管机制的建立,通过体育支教拓宽乡村体育教育、文化、健康、人才、产业的实践途径;三是体育支教有效推动体育相关领域的发展,从而有效服务乡村政府、学校和学生;四是“乡村政府-乡村学校-乡村学生”联合构建评价考核机制,反馈体育支教成果,确保体育支教有序开展.同时,要将支教教师的评价考核纳入政府工作的考核机制中,使评价机制更加全面、严谨、科学;要成立专家评议小组对体育支教模式进行研究,对体育支教成果进行科学评价和考核.

猜你喜欢

支教体育产业体育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体育产业之篮球
福建师范大学连续7年支教留守儿童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