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慧语文”:从语文学科教学走向语文学科育人

2022-09-29吴丽娜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心愿育人学科

文|吴丽娜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叶澜先生说:“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教书与育人不是两件事,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可见,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让课堂“活”起来,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当务之急。

从国家、社会层面而言,语文学科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时代精神、宣扬国家意志的使命。从个人层面而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有的育人价值,利于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思维探索、审美创造等能力素养的发展。从其他层面而言,语文学科是各学科的基础,也是各学科融合交流的桥梁。

“静慧语文”正是基于“育人价值”视野下的语文学科教学。为了实现将语文学科融于“育人价值”的根本目标,“静慧语文”倡导从语文学科教学走向语文学科育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拥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全面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学以致用;同时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思辨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促进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在实践操作层面,“静慧语文”是从语文学科课程、语文学科活动、语文学科评价三个方面着手育人的。

一、语文学科课程育人

语文是一门人文内涵丰富的课程,它囊括了人文思想的方方面面。语文与其他课程相比,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统编本教材为学科育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单元双线结构中人文主题的精到安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量融入,选文丰富的内涵渗透,语文能力的螺旋式递进编排,语文园地中相关栏目的关联呈现,都体现了学科育人的要求。用好统编本教材的关键在于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编写特点,发现教材语言文字教学与育人价值的结合点,既体现国家意志,又遵循学科自身规律,力求实现平衡统一,充分凸显其育人功能。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

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教材的人文内容感染学生;在写作教学中,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积极的参与引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通过文本的价值熏陶学生。

另外,我们还可以不断丰富和延伸语文课程,开设“每日开讲”,让学生品文化,讲故事,说新闻,让演讲的学生敢于讲,乐表达,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编写校刊或班刊,满足学生内心的向往,并将学生的得意之作变成铅字,让他们收获丰收的喜悦;可以整理班级作文集,把他们的优秀习作装订成册,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展出,吸引全校师生驻足观看,让小作者体验成功的感受;可以推荐学生参加“周一晨会”播报,沉甸甸的话筒,轻柔的音乐,学生美美地读着自己的美文,教师用相机记录下这个不一般的时刻,学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当然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表,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推荐到一些少年儿童期刊发表。

二、语文学科活动育人

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习得与养成,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解、指点,还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练习和实践,并且要做到有序、有度。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因此,开展丰富的语文学科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

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编排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四篇课文,有讲述革命岁月的简短故事,有表达美好愿望的诗歌散文,从不同方面激发了学生对美好世界的无限向往,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美好的心愿”这个单元主题里,我们可以以“心愿”创设活动情境,设计系列学科活动,将识字写字、词句积累、倾听、阅读和表达统整在单元主题情境之中。学生在三个任务中聆听心愿、分享心愿和实施心愿,前后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有效地激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和向往。学习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感知“饮水思源”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说说伟人的心愿、自己的心愿,进一步体会美好的心愿。学习了《我多想去看看》后,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天安门的雄伟,升旗仪式的壮观,天山的美丽,雪莲盛开时的洁白……激起学生多想去看看的强烈情感,以及了解外面世界的美好心愿,并用自己稚嫩的小手描绘和书写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像这样设计适合的言语实践和探究活动,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和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品悟新语言,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学习的乐趣,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学科评价育人

语文学科评价起着极其重要的育人导向作用。评价可以为儿童自主发展赋能。我国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那么,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我们应赋予学生发展的“能”。

1.聚焦语文学习关键能力的评价

语文关键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与语文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小学语文关键能力也应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每个能力群又包含若干能力项。聚焦语文关键能力,是我们评价的应有之义。

如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是一篇略读课文,如何发挥略读课文重迁移、重运用的功能,我们设计了“模拟PISA 阅读能力挑战”,教、学、评一体化推进。

(1)作者读到了哪些类型的书,又从童年的读书、作文中悟到了哪些道理呢?跳读课文,快速锁定关键信息,填写表格。

(2)从作者的经历中,可以看出阅读和写作有着怎样的关系,说出自己独到的理解。

(3)文中说“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你还能想到哪些关于书的比喻呢?

与课文主题一致,用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学习。第一组问题涉及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归纳概括等能力的评价;第二组问题涉及对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转化能力的评价;第三组问题涉及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如果教师在评价中习惯性地指向关键能力,那么,学生也会表现出对关键能力非常关注的学习倾向。久而久之,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提升就会水到渠成。

2.聚焦语文学习必备品质的评价

我们不仅要关注对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评价,也要关注对学生学习必备品质的评价。学习必备品质就是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质量而应具有的倾向和特征,包括学习习惯、学习状态等因素,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结果。马文·柯林斯认为,教学的最大挑战和成就就是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学习者。这也是增值评价的旨归与追求。

在六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难忘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就对学习必备品质整体设计了相关评价。这样的评价旨在激发学生持续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并在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从学习品质的角度进行元认知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优秀学习品质的形成及稳定发展。

总之,立德树人既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在立德树人视野观照下的“静慧语文”,关注了学生的生命成长,聚焦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学由知识传递走向生命价值的深入挖掘,优化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稳固建构,推动了小学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深度落实。

猜你喜欢

心愿育人学科
心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我们的心愿
“超学科”来啦
2017年的心愿清单
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