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真实发生

2022-09-29刘中慧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组内三角形成员

刘中慧

(蚌埠慕远学校 安徽蚌埠 233000)

每个学生个体潜力是巨大的,而这个潜力在自主活动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也给予了学生自主意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交流体验中学习,大大释放了其自发冲动,发挥潜能优势,在共同完成任务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中三大学习模式之一,是数学各类型课堂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解决知识性问题,更重要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环节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需求,也能提高学生合作能力,为将来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1]。

一、关于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过程里,组内成员真合作了吗?合作真实发生了吗?合作力提升了吗?

通过对老师和学生的调研,了解到目前合作学习存在以下问题。

1.从教师角度来看

(1)合作浮于表面。课堂中往往出现为了合作而合作,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2)合作出现冷场现象,茫然不知所措。教师将合作任务布置下去,小组内却出现无人愿意表达,互相推诿,出现了冷场的局面。

(3)合作无秩序。有的学生趁机走神、嬉闹、聊天,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没起到预期效果。

(4)合作范围小。课堂中安排的合作学习给了个别优秀生展示的舞台,他们成了小老师,其他组员被动接受知识,成了传统式讲授教学的缩小版[1]。

2.从学生角度来看

(1)有的同学开小差或自己趁机玩耍,不能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当同学发表观点时,有的学生趁机说小话、嬉闹。

(2)有的同学抢着发言,全然不顾其他同学的想法,成了个别“学霸”的一己之言平台。

(3)当有同学提出质疑时,其他同学不愿意等待别人思考、分析。

(4)小组合作学习中,有同学得出了一个结论后,其他成员不愿意补充,使得合作学习草草结束,没有更深层次的交流。

二、教师要进行合作学习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是需要组内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任务的。小组成员间怎么分工、怎么合作、怎么整理、怎么发言,都是需要老师给予指导的。

1.合理组建小组

教师要想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先思考如何合理分配小组成员。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特点、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组内互补、组间均衡”的原则组建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比较合适。以5人小组为例,每组应有1名学困生、2名中等生、2名优等生,并且要注意小组学习时避免优等生的话语霸权,后进生被边缘化,否则就会违背了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初衷。教师要保证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力均衡,组内成员共同完成任务,使得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达到自由对话、平等交流、共同发展、挖掘潜能的目的。最终使得每个小组势均力敌,都有竞争力和积极性,促进每个学生学习力。

2.建立小组合作制度

建立好学习小组之后,就要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制度,保证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虽然每个人分工不同,但也是本着对全组负责的态度,明白每个小组是一个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对自己学习负责,还应对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主动帮助组内成员答疑解惑,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小组长是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每个小组应选择一位有责任心、组织能力强、凝聚力强的小组长,能够围绕一个问题组织组员深入探究,形成共识。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也是老师的小助手,又是全班学习的桥梁。小组长也可以采取轮换制,让每位组员都有机会尝试体验和锻炼提升的机会。例如,在5人小组中就可以设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两名检查员。组长是一个组的核心成员,负责问题讨论过程中组织、协调、裁判。记录员主要记录讨论过程中记录和整理,要求书写速度快。汇报员主要负责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强、思路清晰。检查员主要检查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有无遗漏或新的疑惑。最后小组长根据统计结果再进行小结和改进。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要明确虽然分工不同,但依然要团结协作,也有帮助其他组员的义务,遇到分歧要大胆质疑、探究,最后达成共识。同时,小组成员也可以根据需要互换角色,增强每个组员的责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

3.培养小组成员合作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使每位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活动中体验、交流、感悟、反思,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提高自我在学习活动中的价值,不断在自我肯定中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小组成员应做到以下几点:①通过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组织好语言,把自己的探究、发现、思路清晰地表达出来。可以让学困生先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人再补充,在讨论的过程中碰撞思维的火花。②认真倾听。当组内其他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要用心倾听,不要抢话、插话。等别人发言结束后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探讨。③学会质疑。在倾听时,要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勇于提出自己的质疑。④学会完善结论。能在别人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使结论更具有说服力。⑤寻找出共性问题,不同观点可先保留,待到全班讨论时再定夺。

三、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基础上的共识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学生先自主学习,最好带着思考和问题去交流。如果没有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并在此环节中深入思考,以及由自主学习产生的质疑,小组讨论就会缺乏实质性内容,从而使交流流于形式。我们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自学,让学生先对教材内容自主探究,从而初步构建认知、形成自己的见解。学生可在此过程中尝试独立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先尝试自己分析,独立解决。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安排课前自学任务:

①先独立思考,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并且自己理清思路,做好跟同学分享的准备。

②再想一想,怎样用简洁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方法,让同学明白你的想法。

学生之间能力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尊重这个差异。所以,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思路,做好合作学习前的准备,便于每个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交流中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在接下来的合作学习中集思广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经历学习和成长。学生自学环节,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一言不发,任其发展,这时候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适当点拨、引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精心设计,让合作真实发生

1.必要的合作

其实不是每节课都必须有合作交流这个环节的,坚决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让合作只是增加了热闹,却占用宝贵的时间和空间[2]。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个内容,比较角的大小这个环节时,这个内容过于简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便可以掌握。如果安排小组合作交流,就会由于难度偏低,导致学生觉得问题过于简单,不值得交流合作,这样反而降低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如果问题太难也不适合小组合作,学生会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反而让学生对合作学习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内容难易适度,学生可以“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问题设计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回忆:还记得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吗?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吗?真实情况是能想出用两个三角形拼组的同学为数不多,大多数同学还是习惯于像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样,把一个图形分成两部分来拼成已知图形。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这是大多数同学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时候,我引导学生先是试着自己试一试,学生在尝试的时候,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还完全采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行不通了。学生独立探究遇阻,产生了合作学习的需求,这时教师根据需求适时设计合作学习环节,用问题进行引领。趁着学生独立思考迷茫的时候,我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不等腰三角形),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操作、交流发现,把一个三角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并不一定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学生内心产生探究新的转化方法的需求,学习才真正开始。

2.有序的合作

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这个环节时,先要建立规范的合作规则,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合作要合理利用时间,有条不紊地进行,毕竟课堂时间是宝贵的。为了能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教师有必要设计一份学习记录单就。例如:

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后发现:(1)沿着等腰三角形的高剪开后,得到的两个小三角形可以拼成长方形,而非等腰三角形不能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2)再观察上面的图形,在交流中发现,沿着等腰三角形的高剪开的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而另一个三角形剪开后得到的三角形大小不相同。(3)在操作中发现,等腰三角形可以剪成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而且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组内交流后提出猜测: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尝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除以2就能得到三角形的面积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间思考、对话都需要有序进行,既给了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完善的时间和空间,也能在自己原有思路的基础上有所启发和深化,启迪智慧。

3.高效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后,可以在每组中选择一名同学代表交流本组探究结果,其他小组补充,质疑小组长一定要组织好组员不说废话、假话、空话,别人发表过的观点不要重复,针对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要持续深入思考、交流。目的是能让全班学生真实地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在学生与教材,生与生、师与生深度交流中,促进学生能批判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清晰地构建知识体系,在深度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自我的价值。

4.升华的合作

小组合作后,组内成员达成共识,可以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发言的同学进行提问,如果发言的同学回答得不够理想,其他同学可以抢答。这样,全班同学都能动起来,课堂也活跃起来。小组汇报完毕后,要有精讲总结、答疑解惑的时间,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班级内优秀学生代表,这样既给了班级其他同学起到榜样的作用,也激发了每个同学的自发力。此外,小组合作还能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怎样滚得远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用不同角度的斜面做实验时,每个角度都要反复做几次,并且要记录每次的实验数据,然后求平均数。这样才能避免偶然性对实验数据的影响,使得获得的结论更准确些。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使获得的知识更扎实,这样的课堂也更具有吸引力。

5.教师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一般有两个,一是对发言的同学及时鼓励和点评,二是对小组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组员的独立学习、组员间的合作学习、探究的氛围、形成结果的质量。教师最好设计小组评价表,采取竞争机制,累积小红花或打分制,评出优秀小组,帮助后进小组,使小组合作呈现良性竞争的局面,整体推进合作学习,使学习真实发生,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央。

因此,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全班交流、教师解惑、教师评价这些教学环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层层铺垫的关系。不管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小组需要讨论的难题,都应该先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如果问题简单就不用小组合作,如果问题有争议或难度较大,有探讨的价值,就可以先自主探究后再各抒己见,合作学习,从而避免讨论浮于表面,为了合作而合作的学习假象。最后全班交流,集思广益,把学习推向一个群学的高度。

猜你喜欢

组内三角形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六步教学,合作出数学的精彩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