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下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对上颌窦囊肿的影响

2022-09-28

哈尔滨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上颌鼻窦开窗

滑 宇

(河南省长垣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河南 长垣 453400)

上颌窦囊肿(Maxillary cyst,MC)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大多数患者囊肿较小,无明显症状,但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牙痛、面部压迫感、鼻腔间断流出黄色液体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1]。对于MC患者,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路径根治术治疗效果确切,但其对组织损伤较大,术后易出现并发症,影响预后效果。近年来,随着医学术式发展,鼻内镜下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以下简称开窗术)成为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选取我院76例MC患者,旨在分析开窗术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选取我院76例MC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38例)女18例,男20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5.19±10.58)岁,病程3个月至5年,平均病程(2.81±1.06)年,囊肿直径2.5~3.5cm,平均囊肿直径(3.01±0.22)cm;观察组(n=38例)女17例,男21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6.73±9.68)岁,病程3个月至5年,平均病程(2.94±0.98)年,囊肿直径2.5~3.5cm,平均囊肿直径(3.06±0.18)cm。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囊肿直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均经MRI、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拟行手术治疗并签署手术同意书;无精神类疾病;凝血功能正常;认知功能正常;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者。

1.2.2 排除标准:恶性肿瘤;免疫功能障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甲状腺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手术禁忌证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接受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路径治疗。鼻内镜辅助下,切除钩突,之后扩大上颌窦自然口,若患者存在筛泡位置影响自然开口的情况,可切除筛泡前壁。使用鼻内镜探查上颌窦腔,以确认囊肿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采用适宜长度的黏膜钳,进行撕除囊壁操作,对囊肿根部黏膜进行刮除、吸净。若囊肿处于上颌窦内侧壁(或底壁),术者可借助电动切割器,切除大部分囊壁。术毕使用纳西绵填塞中鼻道。

1.3.2 观察组:接受开窗术治疗。于下鼻道外侧壁处作“L”形切口,约距离下鼻甲前端1.5~2.0cm,从而充分暴露下鼻道外侧壁,使用剥离子拨起黏膜,之后于下鼻甲黏膜下进行上颌窦骨壁造孔操作。内窥镜辅助下,扩大造孔直径至1cm,从不同角度观察囊肿位置、大小,确认后使用息肉钳迅速摘除囊肿,完成后检查囊肿是否存在残留,最后复位下鼻道黏膜。术毕使用高膨胀海绵填塞鼻腔,2d后取出。两组术后均接受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疗效。疗效评估标准如下:①无效:鼻溢、头痛等症状无改善,鼻窦CT复查发现窦腔存在较多囊肿残留,MC组织清除不彻底;②有效:鼻溢、头痛等症状显著改善,鼻窦CT复查发现窦腔内存在少量积液或软组织影,MC组织彻底清除;③痊愈:鼻溢、头痛等症状完全消失,鼻窦CT复查窦腔时未见异常软组织影。痊愈、有效计入总有效。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并发症,包括术后溢泪、鼻腔粘连、面部肿胀、面部麻木等。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鼻黏膜形态,采用Lund-kennedy评分评估,内容包括鼻漏、结痂、水肿、疤痕、息肉5项,每侧0~10分,总分0~20分,得分越低表示鼻黏膜形态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4,P=0.608),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2.2 手术相关指标: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术后住院时间(d)观察组 3839.17±6.5226.58±7.433.94±0.81对照组 3837.84±5.9123.94±7.564.25±1.02 t 0.9321.5351.467 P 0.3550.1290.147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失血量(mL)

2.3 并发症:观察组出现1例术后溢泪、1例面部麻木,并发症发生率为5.26%;对照组出现5例鼻腔粘连、1例面部肿胀、3例术后溢泪、2例面部麻木,并发症发生率为28.9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χ2=7.517,P=0.006)。

2.4 鼻黏膜形态: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Lundkennedy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鼻黏膜形态比较(±s)

表3 两组鼻黏膜形态比较(±s)

组别 n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观察组 3811.79±2.492.03±0.551.36±0.24对照组 3810.83±2.065.82±0.972.84±0.51 t 1.83120.95216.186 P 0.071 <0.001 <0.001

3 讨论

MC是由慢性炎症导致上颌窦黏膜腺管口堵塞,造成腺体分泌物潴留、线腔扩大,或黏膜反应性水肿,从而改变毛细血管渗透压,导致血浆渗出且聚集于黏膜下结缔组织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不畅、面颊部肿胀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随着鼻内镜技术发展、完善,其在临床手术治疗MC过程中逐渐得到推广。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治疗,能有效帮助术者直接处理黏膜囊肿,减少手术创伤。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路径根治术为常用治疗方法,能有效清除囊肿组织,从而可改善临床症状,促进鼻窦恢复功能正常,但其术后并发症较多[2-3]。随着临床深入研究,开窗术成为关注的热点,并逐渐得到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MC患者接受开窗术治疗,效果确切,且不会显著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也不会延长康复时间。开窗术术中无需对自然窦口进行扩大操作,且无需切除钩突,从而能减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还能保留窦口鼻道复合体正常结构、功能,以及下鼻道黏膜正常功能[4-6]。同时,本研究中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Lund-kennedy评分均降低,而观察组更低,也说明开窗术治疗MC能改善患者鼻黏膜形态。另外,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见开窗术治疗MC,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此外,复位后,可封闭骨性造孔,避免下鼻道出现瘘口,避免与自然窦口间形成环流,从而能减少或避免上颌窦反复发生感染。同时,行开窗术应注意术前应进行鼻窦CT扫描检查,从而确定囊肿位置、大小,促使术者有的放矢;若患者下鼻道狭窄,术中可先向内上方向反折下鼻甲,以扩大手术空间,方便操作等。

综上所述,MC患者接受开窗术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鼻黏膜形态,且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上颌鼻窦开窗
SMARCA4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中高频性丢失
CBCT分析上颌磨牙牙根及其牙槽嵴顶与上颌窦底壁的位置关系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缓解鼻窦疼痛,试试盐水冲洗
20例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锥形束CT诊断上颌窦内病变的发生率
生火取暖要开窗
初秋入睡前关好窗
冬天不开窗闷出一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