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2-09-28郑明清

哈尔滨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局麻臂丛进针

郑明清

(福州市晋安区医院麻醉科,福建 福州 350014)

上肢手术在临床开展广泛,有效的麻醉镇痛是手术顺利开展的基础。臂丛神经阻滞通过将局麻药物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达到阻滞神经传导的目的,有效实现镇痛[1]。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精准定位,有效提升了麻醉效果,减少局麻药物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6月到2020年5月在我院进行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9.4±11.5)岁;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9.2±11.1)岁;所有患者均经X线、CT检查确诊为上肢骨折,ASA分级在Ⅰ~Ⅱ级,无手术及麻醉禁忌;排除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全身多发性骨折、麻醉药物过敏等;对比年龄、性别等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两组入室后均建立健侧上肢静脉通道,鼻导管吸氧,监测生命体征,麻醉前10min静脉滴注咪达唑仑0.03mg/kg镇静,患者取仰卧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注入0.33 %盐酸罗哌卡因。对照组使用传统解剖穿刺定位,确定肩胛舌骨肌和前中斜角肌的三角结构,略偏向足侧垂直进针,触及横突或出现异感时停止进针,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物20mL。观察组使用超声引导,采用索诺声M-Turbo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6-13MHz,置于患侧颈部,根据短轴平面内技术显示颈内静脉、颈总动脉,探头滑至胸锁乳突肌外侧,显示中前斜角肌,在其中显示有3个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区即为臂丛神经所在位置,确定后在超声引导下平面内穿刺进针,到达臂丛神经下干深处,回抽无血后注入麻醉药物5mL,再退针重新调整进针方向至臂丛神经上中干交界处,回抽无血后注入麻醉药物5mL,超声下观察麻醉药物弥散情况,适当调整针尖,围绕神经束三点注射麻醉药物,确保臂丛神经附近均包绕麻醉药物[5]。

1.3 麻醉效果判断标准优:术中患者无疼痛感,血流动力学稳定,未辅助其他麻醉药物;良:术中患者自觉有轻度疼痛,尚可耐受,部分需要辅助少量麻醉药物;差:术中患者自觉明显疼痛,无法耐受,需要更改麻醉方式。

1.4 观察指标:记录各项麻醉指标;测定术前、手术开始时、手术30min、手术结束时的MAP、HR、SpO2,评估学流动性波动情况;评估术毕、术后6h、12h、24h的VAS疼痛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率(%)表示计数资料,行χ2及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麻醉相关指标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麻醉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min)观察组(n=40)4.32±1.58对照组(n=40)6.87±2.01 t 3.745 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min)6.10±2.139.65±2.974.345<0.05麻醉药物使用剂量(mL)25.92±4.2136.98±3.7310.062<0.05

2.2 两组麻醉优良率比较。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优良率比较(n%)

2.3 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观察组手术开始时、手术30min、手术结束时的MAP、HR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SpO2水平相当(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时间 观察组(n=40) 对照组(n=40) t P t P t P MAP(mmHg)HR(次/min)SpO2(%)MAP(mmHg)HR(次/min)SpO2(%) MAP HR SpO2术前 95.38±5.5283.24±6.7198.16±0.7895.45±5.8083.41±6.5498.19±0.820.233>0.050.277>0.050.210>0.05手术开始时84.68±5.1375.35±5.4798.26±0.8293.87±6.2382.73±6.0598.23±0.878.813<0.057.381<0.050.209>0.05手术30min 85.73±4.7676.82±5.7298.64±0.9096.48±5.9485.94±5.8698.53±0.9210.654<0.059.124<0.050.239>0.05手术结束时86.21±5.0478.29±6.0898.57±0.8392.82±5.5981.69±6.2798.35±0.886.613<0.054.340<0.050.321>0.05

2.4 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术后6h、12h、24h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s)

表4 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s)

组别 VAS疼痛评分(分)术毕 术后6h 术后12h 术后24h观察组(n=40)1.78±0.423.31±1.033.94±0.863.02±0.65对照组(n=40)1.95±0.484.87±1.245.92±1.414.93±1.38 t 0.2373.1563.2023.191 P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传统解剖穿刺定位,主要依靠麻醉医生的经验以及解剖结构来确定穿刺进针点,穿刺后进行盲探,以此确定目标神经位置[2]。近年来,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逐步得到推广应用,超声下对臂丛神经走向、分布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的显示清晰,动态监测进针角度和深度,确保针尖精准、快速进入臂丛神经周围,既保证了局麻药物的注入效果,又避免了周围神经组织和血管损伤,确保局麻药物弥散、包绕在臂丛神经干周围[3-4]。因此,这一麻醉方式实施大大缩短了麻醉时间,减少了麻醉痛苦,且能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加快术后恢复速度[5-6]。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确切,镇痛效果好[7-8],阻滞速度快,局麻药物用量少,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疼痛较轻,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局麻臂丛进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局麻剑突下单切口胸腔镜双侧交感神经阻断术治疗手汗症的临床研究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穴位注射辅助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中镇痛的临床探究
五官科局麻手术患者的舒适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