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30年央视春晚小品女性形象特点与社会变迁探析

2022-09-26赵素燕王跃瑛

长治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品特质

赵素燕,王跃瑛

(太原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一、引言

“央视春晚”是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承载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凸显了宏大的叙事功能。20世纪80年代,小品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自此小品作为“央视春晚”不可或缺的节目,备受观众青睐。作为一种表达国家主旋律的话语媒介,春晚小品中的女性形象即是中国女性形象的微观缩影,既反映了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这个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和社会认知。女权主义理论家Chris Weedon谈到:“只有被传播之后的话语才能产生社会影响”,[1]而“央视春晚”舞台无疑是话语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对春晚小品中女性形象进行详细、系统的统计与分析,旨在更深入地探析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变迁。

二、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样本

取样范围:1993—202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中的所有女性形象。

(二)样本抽取说明

受小品时长和春晚主题的约束,出现在小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且在一些样本中角色的特征并不突出。为了保证样本的充足性与多样性,在样本输入过程中,本研究借助了小品中的其他特征来推断一些模糊信息。例如对于年龄指标的录入,当小品信息中没有直接披露年龄时,将根据人物自身的外部特征、地点语境和社会关系等来判定其年龄。

(三)样本指标

1.节目年份:这个指标用于注明小品的时间,以便将小品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另外,根据年份可以将小品女性形象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建立关联。

2.年龄段:本指标用于衡量春晚小品呈现的女性形象的年龄分布,其中15至29岁为青年人,30岁至49岁为中年人,50岁至69岁为老年人。通过统计该指标,反映女性形象的年龄段分布。

3.地域分布:将春晚小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城乡为依据进行划分,将此指标划分为城市地区、农村地区与地域不明三类。

4.角色身份:根据春晚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将春晚小品中女性形象的角色身份分为职业女性、家庭角色以及角色不明三类。如不能直接判断,则根据场景、人物关系与话语交谈中判定其身份。

5.外在服饰:春晚小品中女性形象服饰可分为五大类:职业装、时尚休闲装、农民装、家居服与无法识别。

6.性格特质:学者李银河在《女性主义》中将性格特质指标分为23类,分别为1=温柔体贴,2=无私奉献,3=矫情敏感,4=无主见/无逻辑,5=感性冲动,6=胆怯羞怯,7=贤惠朴实,8=自私虚荣,9=进取勇敢,10=严肃干练,11=阳光活泼,12=自信,13=聪慧能干,14=纯真善良,15=乐观开朗,16=有责任心,17=冷静,18=世故精明,19=尖酸刻薄,20=有主见/有逻辑,21=雄心勃勃/有事业心,22=鲁莽,23=富于支配性。[2]因此可根据上述指标将春晚小品中女性形象性格特质分为:“柔”性女性特质(1-8)、“中”性女性特质(9-18)、“刚”性女性特质(19-23)这三类。

为便于研究时间变量为三十年的春晚小品,以六年为间隔将其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1993年至1998年,1999年至2004年,2005年至2010年,2011年至2016年,2017年至2022年。本研究主要对不同时期六项指标变量进行统计与分析,然后根据数据结论探析春晚小品中女性形象的整体变迁与时代发展。

三、结果与分析

笔者遴选了1993年至2022年三十年间央视春晚的171个小品中的192位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根据下列指标对小品中的每位女性形象进行统计,统计指标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物基本信息,即年龄、身份、地域;第二部分是人物外部形象;第三部分是人物的性格特质。

(一)生理形象

表征女性生理形象最直观的变量便是年龄,不妨将春晚小品中女性形象划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段,由此分析春晚小品中呈现的女性年龄分布,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时期女性形象年龄段所占比例(%)

从表1可知,青年女性群体在央视春晚舞台上整体呈上升趋势,1999-2004年开始逐年增长,直至2017-2022年到达了54.2%,占到了半数以上的比例,成为春晚舞台上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存在;中年女性群体所占比例在2005-2010年与2011-2016年这两个时期均占比半数以上,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及二十一世纪初成为春晚舞台的中流砥柱,到了2017-2022年比例有所下降,但总体占比还是有相当分量;老年女性群体所占比例总体来说呈稳定趋势,波动较小但整体占比也不大。上表说明春晚舞台逐渐以青年女性群体为主体,中年与老年女性群体次之。而相较于过去的中年女性群体为主导的形势,新时期的春晚舞台将目光更多转移到了青年女性群体身上,她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个性特征也较为明显,亦代表着新时代女性的社会形象与精神面貌。除此以外,也可以看到春晚舞台对中老年女性群体的关注度始终较为均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发展与多元的社会化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值事业黄金期的中年女性群体踏上时代浪潮,如1997年的小品《柳暗花明》中高秀敏饰演的一名中年女性创业者,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产粮大户;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的高速转变带来了人的变化,年轻一代相对更易跟上变幻莫测的新时代,如2022年的小品《喜上加喜》中张小斐代表的青年女性群体对于抖音主播行业有着极高的兴趣,各类新兴行业逐渐开始“年轻化”。据上海市妇联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沪上女性创业群体中,“90后”“00后”的青年女性群体成为创业女性群体中的主力军。90后畲族女孩蓝天虹作为最年轻的人大代表致力于巾帼脱贫、巾帼创业就业工作,创立江西妇联创新创业基地,用自己的实例将党中央的号召传播并激励到更多青年女性;她们思想活跃、紧跟社会发展,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新时代的代表性群体,肩负着国家发展的重任。

(二)地域分布

关注春晚小品中女性形象的地域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家在不同时期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侧重点及女性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轨迹。因此本研究将地域指标分为农村地区、城市地区、地域不明等三类对春晚小品中女性形象的地域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时期女性形象地域分布所占比例

由表2可知,春晚小品在展现女性的地域分布时有过度的倾向性,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农村女性形象占比将近半数,进入二十一世纪比例逐年下降,在2017-2022年时期仅仅占到总数的2.1%;城市女性形象所占比例一直很高并逐年上升,在2017-2022年所占比例更是高达89.6%。一个急剧下降一个急剧上升,体现了春晚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呈现越来越偏向于都市形象,当然媒介表征的较多都市女性形象呈现,源于现实社会中城市化发展导引了女性群体的结构变化,从而令都市女性形象大量出现。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农村人口占36.1%,与2010年相比,农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媒介传播的女性形象恰恰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女性更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表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与二十一世纪初的《找焦点》《策划》《小崔说事》等小品为观众呈现了农村女性精神面貌,也体现了所在时期的时代背景。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伴随着人口流动,农村女性开始大量前往城市创业、生活。甘肃省妇联主席黄爱菊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为脱贫攻坚贡献巾帼力量;张桂梅40余载扎根边疆教育一线,用爱心与智慧帮助1800多个农村女孩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夏森省吃俭用设立“夏森助学金”资助了182名贫困大学生走出农村圆“大学梦”。这些巾帼英雄都用自身力量促进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推动了城镇化发展。

(三)角色身份

春晚小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角色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能展现出不同时期女性的职业化与家庭化的比例变化,本研究将此指标划分为职业女性、家庭角色及角色不明等三类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由表3可知,职业女性角色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并在2005-2010年超过了家庭女性角色比重,在2017-2022年达到最高,占比高达半数;家庭女性角色所占比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纪初呈上升趋势,此后逐年下降,在2017-2022年达到最低点,这鲜明地体现了女性的职业化不断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越洋电话》与《密码》两个小品为观众呈现了心系在国外留学的孩子的传统贤妻良母型家庭女性角色;进入二十一世纪,既歌颂了如《送水工》中无私奉献、含辛茹苦的家庭女性角色,又出现了《梦幻家园》《公交协奏曲》等小品中的从事服务型行业的职业女性;而近几年小品中女性出现在家庭场景中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如同《投其所好》《办公室的故事》《大扫除》等小品中的女领导、女总监、女厂长这类角色,可以看到这三十年女性逐渐脱离以家庭为主导的模式,她们开始走向职业化,并且越来越成为职场的主导。

表3 不同时期女性形象角色身份所占比例

当然,女性的“职业化”道路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密不可分的。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也带来了女性就业的转变,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加大。199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推出保障了妇女的就业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3]2012年出台了为了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女职工健康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4]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通过列举“六不得”进一步明确就业性别歧视判定标准,加强女性劳动者维护平等就业权利的机制建设。这些政策的改革给了女性在职场上的“安全感”,男女刻板印象的社会观念转变使得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女性也开始挣脱了“唯家庭”的束缚,逐步在职场上大放异彩。

(四)外在服饰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明。经过时代的变迁,女性对外在服饰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研究通过职业装、时尚休闲装、农民装、家居服、无法识别等五大类来统计分析春晚小品中女性角色的外在服饰情况,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时期女性形象外在服饰所占比例

由表4可知,在春晚小品中穿着职业装的女性形象所占比例起伏不定,在2005-2010年占比最多;身穿时尚休闲装的女性形象所占比重在各个时期连续最高,在2017-2022年更是达到了女性角色总数量的66.7%;穿着农民装的女性形象所占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在2017-2022年的春晚舞台上再也不见身着农民装的女性形象;穿着家居服的女性形象所占比例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2017-2022年仅仅占到了女性角色总数量的4.2%。由此可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女性在家相夫教子、从事家务劳作,多身着方便扫地擦桌的家居服;随着城镇化、女性职业化的发展,二十一世纪初女性更多身着适合职场的职业装,表明女性独立意识的逐渐觉醒,冲击了传统视角下的女性刻板形象,女性不再局限于家庭之中;从繁杂的家务中解脱出来的女性迈入职场实现了经济独立,有了更多休闲时间,她们由劳动者变身市场消费者,有了自己独立的交往群体和工作团体,服装也渐变成为紧跟时尚潮流的休闲装。

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作为消费者的她们常与时装服饰、美容健身、娱乐购物等关键词捆绑在一起,如小品《美丽的尴尬》中金玉婷饰演的就是一位追求美丽而选择整容的女性。现代女性既是流行趋势的追逐者,又是流行趋势的制造者,不仅主宰自身的消费文化,还承担着家庭成员生活用品的消费主导权。她们使家庭生活更多元化、消费更潮流化,而大众传媒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将默化潜移地陶染着新时代女性的消费观与潮流感。

(五)性格特质

研究女性形象,除了分析外在形象,其内在性格特质也能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本研究根据上述指标将春晚小品中女性形象性格特质分为:“柔”性女性特质、“中”性女性特质、“刚”性女性特质。基于此,对春晚小品中女性形象的性格特质进行归纳统计,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时期女性形象性格特质所占比例

由表5可以看出,代表感性温柔、优柔寡断、贤惠朴实等1-8号性格特质的“柔”性女性特质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半数之多下降到近五年的8.3%;而代表进取勇敢、聪慧能干、有责任心等9-18号性格特质的“中”性女性特质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总体呈上升的趋势,达到半数后逐年下降;代表有主见、有事业心、富于支配性等19-23号性格特质的“刚”性女性特质占比呈增长态势,并在2017-2022年达到最高。如1996年的小品《机器人趣话》呈现的就是一个单身汉定制了一款女性机器人,试图获得“善解人意型”“温柔体贴型”妻子;2004年小品《送水工》中为观众呈现了一位省吃俭用挣钱供儿子国外留学的“贤妻良母型”“无私奉献型”的母亲形象;而2013年的《想跳就跳》和2014年的《扰民了你》都鲜明的描述了“热情奔放型”“强势型”女性的形象;2019年的《办公室的故事》与2020年的小品《快乐其实很简单》则为观众呈现了“事业型”女领导的角色。这表明央视春晚小品中的女性逐渐扬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具有奉献精神的母亲、妻子、儿媳形象,伴随着强权者、话语者姿态的出现,将女性塑造为具有鲜明地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的多元化、立体化形象,她们真诚、有见识、柔韧,既有丰盈的内心世界又有理性的思维判断,体现了女性丰富的性格特质。

四、女性形象的真实性与局限性

小品的核心是人物的塑造,人物的特质体现了主体意识与价值观念,也整体性、概括性地反映出创作者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5]春晚小品作为现实的镜像,它所呈现出的女性形象也在文化更替与社会变迁中愈发成熟,女性形象也从扁平式的人物向着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根据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清楚看到近30年来春晚小品中女性形象逐渐走向年轻化、城镇化、职业化、消费型与权利型,而春晚小品中的女性形象之所以发生如此变迁,其内在逻辑在于社会的变革与转型。从经济变迁来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职业空前繁荣,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大幅度提升;从社会结构变迁来看,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人口结构发生较大转变,引发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巨震式迁移;从文化变迁来看,传统男权文化与新兴文化碰撞,构建了全新的话语权力体系,男女平等意识深入人心。社会变迁下女性的总趋势由时代边缘化向着时代主导化迈进,这正体现出央视春晚视角下女性形象的变迁的真实性。

通过进一步审视与研究,本研究注意到春晚小品中的女性形象多以配角为主,而春晚小品中男性普遍在社会公共领域中承载着主体地位和主要职业角色,故此央视春晚小品中的女性形象除了真实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外,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2015年的《喜乐街》小品中,身材好气质佳的瞿颖与被调侃为“大龄剩女”的贾玲从身材相貌的角度被分别定义为“女神和女汉子”。从女性形象塑造上看,“女汉子”是不修边幅的,而在行为认知层面,是个性豪爽、不拘小节的;“剩女”也是如此,她是“充满男权意识的大众对大龄未婚女性的建构、呈现和缔造的一个被歪曲的形象”。[6]这一形容更多是为了表现男权本位而塑造的,它将角色失衡和性格错位掩盖在众声喧哗中。由此可见,春晚舞台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依然没有挣脱男权文化视角,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有待进一步发展。

由于研究时间跨度较短且样本较为单一,本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春晚小品中的女性形象仍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披露和代表着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这对于分析和认识我国社会主流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呈现与社会变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小品特质
哲思小品
《临宋人小品》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写意花鸟小品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岭南设计特质初探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