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地理学的边疆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国边疆研究中的应用

2022-09-23初冬梅

云南社会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边界政治研究

初冬梅

一、引言

中国边疆研究包括中国边疆历史与现实研究,鉴于研究内容的复杂性,中国边疆研究需要继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优良传统,更需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综合借鉴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①孙宏年:《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边疆学的转向与转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4 期。边疆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地理空间,是政治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②Newman,D.,Paasi,A.,"Fences and Neighbours in the Postmodern World: Boundary Narratives in Political Geography",Progress in Human Geopraphy,Vol.22,No.2,1998,pp.186-207.边疆问题在政治地理学研究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奥托摩尔(Otto Maull)和豪斯霍弗(Karl Haushofer)既是政治地理学研究,又是边疆研究的先驱者。欧洲是民族国家的起源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和民族国家的出现,让欧洲政治地理学家非常关注边界与边疆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由相互竞争的帝国组成。欧洲的边界更像是民族国家的围墙。两次世界大战、欧盟的建立、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欧洲难民危机等一系列事件,为边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政治地理学研究案例。

政治地理学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政治地理学在研究边疆问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方法,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其主要范式从传统的地理决定论、实证主义思潮,转变为批判性思潮下的社会建构与跨境合作,研究方法也从地理学学科内部扩展到多学科借鉴融合发展。政治地理学可以为中国边疆研究提供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有益的工具包。鉴于中国政治地理学具有内生与外源的“二元结构”,目前已经建立了研究基础,虽然仍具有离散性特征①刘云刚、安宁、王丰龙:《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学术谱系》,《地理学报》2018 年第12 期。,文中政治地理学主要指涉西方政治地理学。本文梳理西方政治地理学视角下边疆问题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相关研究的跟进,对政治地理学在当下中国边疆研究中的可能运用提出一定思考与建议。

二、政治地理学边疆研究进展

(一)传统政治地理学对边疆的理解

政治地理学对边疆问题的研究最初秉持地理决定论的视角。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奥托摩尔(Otto Maull)和豪斯霍弗(Karl Haushofer)等第一批政治地理学家,研究边界形态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以及国家势力范围的空间分布规律。他们相信人类社会组织的自然定律和决定论,认为国家处于达尔文的生存之争中,只有具有好边界的强国才能贡献科学理性。

二战后,实证主义逐渐兴起,经典政治地理学者所持有的地理决定论淡出舞台,功能主义、实证主义和康德空间理论相继崛起。20 世纪60 年代以前,边界研究的主要议题是国家间勘界问题。民族国家的功能成为政治地理学者关注的中心议题。边界研究不仅在于对国家边界的描述、分类和形态学分析,还分析民族国家核心区的出现和国家发展的向心力和离心力。②Wastl-Walter,D.,The Ashgate Research Companion to Border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6.边界功能、边界地貌、边界形成被视为一种政治进程。政治地理学家对于边界的研究,最早出于本学科的研究视角。普雷斯科特(Prescott)从政治地理学出发,认为边界是具体的经验现象,应该使用经验材料来研究。③Prescott J R V.Political Frontiers and Boundaries,London,VK: Routledge,1987.随着地理学的科学化转向,越来越多的政治地理学家接受实证主义,更加重视模型构建和归纳法,用模型的方法归纳边界类型。政治地理学家逐渐意识到边界和边界地貌被赋予的心理和概念意义,行为主义的方法得以推广。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后结构主义和民族志方法兴起,政治地理学家开始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跨学科视角研究边疆与边界问题。④Paasi,A.," 'A Border Theory': An Unattainable Dream or a Realistic Aim for Border Scholars?" in Wastl-Walter,D.,The Ashgate Research Companion to Border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6.冷战前后国家边界变动、欧盟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的跨境活动,都可视为政治地理学视角下的边界问题。冷战后政治地理学总体研究转向:一是后冷战时代新世界秩序的建立,二是空间重要性认知的强化,三是对传统经典理论进行批判性研究的批判性学说兴起。⑤宋涛、陆大道等:《近20 年国际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进展》,《地理学报》2016 年第4 期。

(二)政治地理学对边疆问题的研究进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政治地理学家对边疆问题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批判性思潮下的两个研究视角:一是边疆研究与社会建构,二是边疆与跨界合作。⑥Scott,James W,Borders,"Border Studies and EU Enlargement",in Wastl-Walter,Doris,eds,The Ashgate Research Companion to Border Studies,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Ltd.,2012.

1.批判视角下的边疆研究与身份建构

受批判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影响,政治地理学者借用社会建构理念,阐述不同行为体如何借助自身的话语权对特定空间进行建构,对政治产生影响。⑦胡志丁、葛岳静、杜德斌:《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超越了地缘政治理论吗?》,《太平洋学报》2021 年第9 期。传统政治地理学关注自然地理因素对政治决策的影响,批判性政治地理学则关注价值、情感与文化等非物质层面因素对决策的影响。批判性理论怀疑国家中心主义,从人本主义出发,强调居民、NGO、女性等多元主体自下而上的作用。在边疆与边界研究方面,批判性政治地理学研究方法通常从后现代视角出发,通过话语文本和日程来分析边界的社会建构进程。批判性理论强调对边界意义的多层解释,认为边界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物,解构边界话语,新自由主义视角分析边界对民族国家的作用。这方面的代表性政治地理学家有安西·帕西(Anssi Paasi)、杰拉尔德·托尔(Gerald Toal)、约翰·阿格纽(John Agnew)等。

芬兰地理学家安西·帕西是批判政治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反对实证主义的方法,也批评20 世纪初以来边界研究的经验主义框架。帕西认为边界不仅仅是体现国家主权的有形边界线,还体现话语体系、制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渗透过程。①Wilson T M,Donnan H,A Companion to Border Studies,Oxford: WILEY Blackwell,2012.“地理学家的挑战是发展批判的方法去理解今天边界线不断变化的意义。地理学家应该不仅关注边疆地区的经济、政治或心理进程,还应该结合领土象征意义和制度,解构边界线的意义。”②Paasi A.,"A Border Theory: An Unattainable Dream or a Realistic Aim for Border Scholars?" in Wastl-Walter,Doris,eds.,The Ashgate Research Companion to Border Studies,2012.尼克·梅戈伦(Nick Megoran)认为,边界不仅是社会生活的产品,也是社会生活的要素,是一系列的社会进程。在一系列社会进程中,边界被生产,反过来又对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力。③Nick Megoran,"Rethinking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A Biography of the Kyrgyzstan-Uzbekistan Boundary",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102,No.2,2012,pp.464-481.

表 西方政治地理学对边疆与边界的主要研究脉络

批判视角下的边界与边疆研究往往与身份建构相关联,边界在国家认同与身份建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边界通过封闭社会系统,制造出边界两侧的差异性。在生产“我者”的时候,区分出 “他者”的概念。边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着相互加强的关系,边界加强了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反过来强调了边界的存在。边界通过制造“我者”与“我者”的差异性,增强自我身份建构,加强国家认同。

2.边疆与跨界合作

除社会构建的视角外,一些政治地理学家从跨界合作的视角研究边界与边疆。这些政治地理学家遵从实用主义和批判主义原则,不仅关注问题的解决,还关注社会平等、文化包容以及生活质量改善,分析欧洲国家身份认同与国家边界。实用主义强调社会实践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主要地位,这有助于形成关于边界的跨学科理解。社会实践受到约束力的作用,约束力反过来制造、改变和调节社会实践。对于实用主义者来说,权力和知识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这种实用主义视角认为边界和身份的概念既不是完整的,也不是永恒的,持这种观点的政治地理学家相信积极社会活动的可能性。从实用主义看,跨界合作不是一种经验叙事,而是边界形成进程的中心要素。实践知识可以统合社会资源和科学之力量,共同理解社会的运作。④Scott,J.(Ed),EU Enlargement,Region-building and Shifting Borders of Inclusion and Exclusion,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Ltd.,2006.

这种视角下的研究问题包括:在欧洲政治地理格局变化背景下国家边界的变化;边界变化对边界内外社会的影响;跨界合作模式;作为治理问题的跨界合作;通过边界叙事和话语文本分析,探讨边界的形成等等。利亚姆·奥多德(Liam O’Dowd)分析了欧洲一体化和欧洲扩张背景下,边界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欧洲国家形成史上,国家边界的结构、功能和意义很少是保留完好的或者长期稳定的,这是一个需要铭记的教训。欧洲一体化项目是重新配置作为壁垒和桥梁的边界。然而,他也承认,领土国家边界的存在是代议制民主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他从历史国家形成和边界机制变化的角度讨论欧洲跨界合作的发展。欧洲一体化被视为一种进步,一种更加民主的边界管理方式由此产生。他还认为,政治地区主义在边界地区有可能提供民主协调制度。⑤O’Dowd,L.,"The Changing Significance of European Borders",Regional and Federal Studies,Vol.12,No.4,2002.

虽然地区一体化进程与非国家行为体的活动日益突破国家边界的约束。政治地理学家认为,即便在全球资本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实践中,边界的影响依然存在。⑥Tuathail,G.,"Borderless Worlds: Problematising Discourses of Deterritorialization in Global Finance and Digital Culture",Geopolitics,Vol.4,No.2,1999,pp.139-54.边界具有多层次化和多维度性的特征。边界是分层的:一个人在社会空间框架内的位置,由多层边界来决定,其中一些边界容易跨越,另一些难以跨越。一些层次的边界可能会消失,或具有可通过性,与此同时,另一些新的边界被建立起来。①Newman,D.,Boundaries,A Companion to Political Geography,UK: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当代世界的领土划分具有更多维度,边界并没有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而失效。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国家边境管理甚至有加强的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西方政治地理学的边界和边疆理论,主要基于欧美学者对于欧洲国家间边界和美国—墨西哥边界展开,后来扩散到亚非新独立国家和地区。尽管西方政治地理学家也提出要避免欧洲中心的理论倾向,但这些理论解释力仍然主要针对欧洲和北美地区。另外,批判性思潮指引下的边界与边疆研究,在引入文本主义方面具有进步意义。不过,国家对边界和边疆的中心作用不应该被忽视。而且,在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下,边界与边疆被过度碎片化解读,政治地理学者已经开始反思与纠正这一偏颇。

(三)政治地理学对边界和边疆的研究方法

在传统的政治地理学研究中,地理学研究方法广泛运用于边界和边疆研究之中,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地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概念,包括“区位”“地方”等在边界研究中都有运用,如约翰·阿格纽(John Agnew)提出的区位理念,以及朵琳·玛西(Dorcen Massey)提出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构建等等。在功能主义和实证主义框架内,定性方法如空间分析、测绘制图、建模等也都在边疆研究中得以使用。当前的西方政治地理学对边界和边疆的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民族志研究方法和世界体系分析方法等。文本分析是分析能够体现政治地理现实与想象的文本信息,解释政治地理现象的一种解释性研究方法。政治地理学家在研究作为社会建构产物的边界时,经常使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这时,报刊杂志、政府咨询、情报档案、政治精英的话语文本等都可以作为分析资料。民族志的方法是政治地理学家借鉴人类学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观察边界的全生命过程和边界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

世界体系分析方法基于年鉴学派的思想原则。世界体系分析属于批判主义范畴,伊曼努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提出,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历史视角出发,将当前的机遇和挑战置入长期的历史循环和潜在结构中进行解读。运用综合性历史社会方法,构建从单一的世界经济、多元的民族国家体系到地方的多尺度分析体系,提出了从经验尺度、意识形态尺度、现实尺度以及“核心—边缘—半边缘”等级结构进行跨尺度分析的逻辑方法,把世界政治经济变化和其中各主体间关系背景化到世界经济的时空结构、尺度框架和空间生产中,并加入女性地理等新的理论观点。①参见[美]科林·弗林特、[英]皮特·泰勒:《政治地理学:世界—经济、民族—国家与地方》,刘云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年。沃勒斯坦对世界体系的解释聚焦于中心—边缘关系机制和强国对弱国的开发。一些政治地理学家在世界体系视角下解读边界和首都等议题。

三、政治地理学在中国边疆研究中的运用

(一)政治地理学在中国边疆研究中的运用原则

1.政治地理学可以为中国边疆研究提供“权力—空间关系”的研究视角和工具箱

政治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建立至今,政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随着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迁,从接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的地理决定论思想,发展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目前呈现出后现代哲学影响下的批判性思潮。政治地理学形成了分析权力空间与区域权力联系的核心概念与话语体系。政治地理学可以为中国边疆研究提供“权力—空间关系”的研究视角,分析权力在线、面、体等不同维度上的空间形态。

背靠人文地理学的大树,政治地理学有一套基于地理学的独特分析方法,并在发展中不断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跨学科的分析方案,可以为中国边疆研究提供强大的工具箱。

2.西方政治地理学对边界与边疆的研究与中国边疆研究可以相互借鉴

边界与边疆作为特殊的政治地理现象,一直是政治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在数百年的发展中,西方政治地理学家通过对欧洲与北美边界与边疆的观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边界与边疆研究脉络,对边界与边疆进行了多尺度的综合分析。这一系列研究理论与方法,可以为中国边疆研究提供借鉴。

中国边疆研究可以作为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修正与补充政治地理学视角下的边界与边疆理论。中国边疆的形成历史与当前的形态与特征不同于西方国家边界,而西方边界与边疆理论形成于西方政治地理学家对于西方边界的观察,中国边疆作为非西方中心的重要实践,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政治地理学对边疆的思考,更有助于推动源自中国实践与需求的政治地理学的学科发展。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边疆研究的根本立场

在研究中国边疆问题时,可以借鉴不同学科的先进经验与理论成果,但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中国边疆研究的根本立场。要看到西方政治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欧美的土壤之中,在学习借鉴的时候需要理解不同流派理论的来龙去脉,取其精华,不能生搬硬套。理论需要与具体的研究土壤相结合,与时俱进,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此外,西方政治地理学视角下的边界与边疆研究,与中国边疆研究之间,并不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而是文明互鉴的关系。

(二)政治地理学在中国边疆研究中的可能运用领域

政治地理学在中国边疆研究中的可能运用领域有以下三个空间范畴:

1.边界

边界问题是中国边疆研究的一项重要客体。边界问题包括边界的形成与变迁历史,领土纠纷与祖国统一问题,以及边界管理机制、边境管控等方面。政治地理学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基础,可以为中国边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在边界形成与变迁以及领土纠纷与祖国统一问题上,传统政治地理学相关理论的借鉴意义更大。

传统政治地理学对边界的本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署以后,欧洲国家之间开始建立清晰的边界,但边界划分的依据是模糊的。18 世纪国家间多是山脉、河流等自然边界。19 世纪,自然边界成为主流的边界划分标准。19 世纪末,随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引入,边界被视为国家为夺取生存空间而争斗的结果,边界发生了人工转向。①后雪峰、陶伟:《建构与批评:二战后西方边界研究进展及启示》,《地理科学进展》2021 年第7 期。政治地理学对边界本质的理解可以提供多维度的研究视角。传统政治地理学还关注边界的类型学问题。哈特肖恩(Hartshorne)等政治地理学家提出了边界的分类问题。亚非地区反殖民与独立运动的兴起,吸引了政治地理学家对于后殖民地区边界类型的研究兴趣。此外,领土纠纷是政治地理学家的重要研究领域,政治地理学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分析领土争端升级机制、领土争端分类以及领土争端的风险管控与解决机制。

边界的功能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与欧盟内部国家间边界的管控问题,非国家行为体的跨境活动及其对国家边界的影响,以及政治地理学家对无边界世界、多层边界的讨论,为中国边界管控提供丰富的经验。如何建立边界管控机制,在需要发展跨境合作的时候,充分发挥边界的中介作用,提高边界对于物质流、资金流、人力资源等的可通过性,同时,在保障边境安全方面提高边界的屏障作用、管控跨境风险等方面,政治地理学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成果,可以为中国边疆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中国边疆

边疆观念和边疆理论,随着国家形态的演变和国家间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②参见周平:《中国边疆政治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年。政治地理学的一些概念和方法,例如,强调空间与尺度的重要性、多元的研究方法、地理信息与空间分析等,均可以运用到中国边疆研究之中。以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为例,政治地理学中的区位法则,“距离”衰减率,能够理解边疆地区与中心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如何发展新技术,突破“距离”衰减率,是中国边疆地区解决发展距离瓶颈的一种思路。此外,政治地理学可以从空间分异的角度观察中国边疆地区,理解政治经济空间分异影响要素的时空特性。政治地理学在通过权力空间分布来分析边疆与核心区域的连通成本问题,以及边疆地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方面时,具有独特的分析视角。

除叙事和论述外,政治地理学也有一套基于地理学的实证分析方法。豪斯(House,J.)在美国—墨西哥边界进行了田野工作,提出勘界的“操作模型”。该模型分析了人文和地理地貌,经济不平衡、文化交流、卖淫和毒品走私、污染控制、灌溉用水分配、移民等变量对边界的塑造作用,在边界的实证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③House,J.,"Frontier studies: An applied approach",Political studies from spatial perspectives,Chichester,UK: Wiley,1981.

建构主义对边界的解释为理解中国边界与边疆提供一个自下而上的人本视角,有助于从不同的主体微观视角去思考与理解边疆社会问题。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社会建构主义改变了对边界的诠释。边界被视作动态的社会过程,边界不仅被视为国家间自然形成的一个空间范畴,同时被视为社会、政治和话语建构过程。边界具有更深刻的符号、文化、历史和宗教意义,它划分了空间和社会的界限,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也影响到社会群体的身份认知。④初冬梅:《西方政治地理学对边界问题的研究进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 年第3 期。在中国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方面,除国家中心的视角外,还应该关注不同社会群体,包括不同社会阶层、族群、企业、NGO、居民等群体的作用,文化、宗教、历史观、价值观等非物质实体的作用,加强边疆叙事背后的人文背景研究。传统政治地理学的视角有助于思考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实现边疆安全的问题。

3.边疆与周边关系

在边疆与周边关系层面,尤其需要政治地理学的介入。睦邻友好的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周边关系与周边环境对中国有着重要利益。因此,中国把周边关系放在对外关系的首要位置。⑤张蕴岭:《综合视角下的中国周边环境与周边关系》,《当代世界》2022 年第5 期。边疆地区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互动的重要窗口与平台。中国边疆地区面临着如何与外国交流并形成共识,边疆毗邻地区资源的共同开发,边疆地区的法治管理与邻国的对接,实现睦邻相安、睦邻合作并与邻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等具有现实紧迫性的问题。这其中,急需政治地理学贡献智慧。中国政治地理学家刚刚开启对中国边疆问题的研究,并在相关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杜德斌、胡志丁、葛岳静、王淑芳等学者对地缘政治关系与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①参见秦奇、成升魁等:《1992 年以来国内外地缘政治比较研究——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12 期;毛汉英:《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地理科学进展》2014 年第3 期;杜德斌、段德忠等:《中国经济权力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基于国家间相互依存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分析》,《地理学报》2016 年第10 期;王淑芳、葛岳静等:《中国周边地缘影响力的建模与测算——以南亚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4 年第6 期;胡志丁、葛岳静等:《南亚地缘环境的空间格局与分异规律研究》,《地理科学》2013 年第6 期等。地缘环境研究是中国地理学界复兴政治地理学的第二次努力,也是政治地理学从单一要素向多要素、综合化发展的体现。②胡志丁、葛岳静等:《南亚地缘环境的空间格局与分异规律研究》。这些研究对于中国边疆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中国和平崛起,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政治地理学者,如陈才、毛汉英、刘卫东等,从经世致用的地理学思想出发,对于中国周边地缘环境、“一带一路”科学内涵等分别提出了学科见解。

总之,政治地理学与中国边疆研究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政治地理学对边界和边疆问题的研究,可以为中国边疆研究提供借鉴参考。政治地理学能够为中国边疆研究提供有益的分析框架与分析思路,以及实用的工具箱。中国边疆研究应该吸收利用政治地理学界的已有先进科研成果,但也要看到政治地理学理论建筑于欧美实践之上,中国政治地理学的中国边疆研究应该立足本土,根据中国和平崛起的实际需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边疆理论。

猜你喜欢

边界政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守住你的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政治攀附”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