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骶后神经双极标准射频治疗骶髂关节炎临床探讨

2022-09-22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极射频关节炎

隋 鑫

( 宽甸满族自治县中心医院疼痛科 , 辽宁 宽甸 118200 )

骶髂关节炎是发生于骶髂关节的一种炎性反应,其本质上属于运动系统疾病,包含了关节炎性病变、关节病、脊柱炎、骨盆不稳等一系列症候,虽然此类症候的发病机制、发病原因不同,但发病后均可对骶髂关节功能造成不利影响[1]。并且发病时往往伴随着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关节功能和生活作息,从而给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负担[2]。同时骶髂关节炎也是近年来青壮年丧失劳动力的重要原因,发病后若不及时干预可逐渐累及关节软骨、关节滑膜、肌腱、韧带,甚至骨髓也会受到炎性因子侵犯[3-4]。确诊为骶髂关节炎后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和干预,尽快缓解患者疼痛、恢复骶髂关节功能,从而预防病情迁延。但传统的关节腔注射、针灸、推拿等疗法在中晚期骶髂关节炎临床中疗效较为有限,虽然能够暂时缓解疼痛,但无法中断病情进展。因此我们急需找到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骶髂关节炎治疗方法。我院于临床中使用双极标准射频治疗骶髂关节炎,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骶髂关节炎患者中选取200例入组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2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筛查,确保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以排除一般资料差异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对照组100例患者,男64例,女36例;年龄22-54岁,平均年龄为(31.5±3.6)岁;其中强直性脊柱炎36例,产后骶髂骨关节炎32例,关节病19例,骨盆不稳9例,原因不明4例。观察组100例患者,男65例,女35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为(31.8±4.0)岁;其中强直性脊柱炎32例,产后骶髂骨关节炎30例,关节病22例,骨盆不稳8例,原因不明8例。经统计学软件评价和分析后,确定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1)患者以骶髂关节部位疼痛为主诉入院,疼痛多为隐匿发作、持续钝痛,疲劳时疼痛加重、休息后可显著缓解,疑似骶髂关节炎就诊;(2)患者有明确的晨僵症状,症状持续较短,起床后30分钟内基本消退;(3)部分患者合并关节挛缩、功能紊乱、静息痛、肌肉痉挛等症状;(4)患者取坐位时,可见髂后上棘处于不同水平,疼痛侧偏低,做坐位体前屈时疼痛侧偏高,有明显的Piedallu征;(5)对抗性髋外展试验结果为阳性,提示患者为骶髂关节炎;(6)影像学检查中可见关节退行性改变,多为增生或骨刺;(7)可排除其他骶髂关节相关疾病影响。纳入排除标准:(1)入组患者均可确诊为骶髂关节炎,知晓本组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患者;(3)排除合并严重系统性、全身性疾病患者;(4)排除射频治疗过敏患者;(5)排除意识障碍、精神疾病等无有效沟通患者。

2 方法:对照组行脉冲射频治疗,观察组行双极标准射频治疗。(1)双极标准射频:患者取俯卧位,于X线机辅助下由患者侧腰5横突尖端向尾端做垂线,从髂1-髂4后孔做尾向延伸线,于连接垂线与延伸线上向髂1、髂2、髂3进行连线,标记连线正中部位,为射频治疗的穿刺点。确定穿刺点后,术者立于患者一侧,常规消毒铺巾后,利多卡因皮下浸润阻滞麻醉,达到麻醉水平后使用射频穿刺针垂直穿刺直至骨膜,于X线辅助下定位穿刺部位,穿刺到位后开启射频治疗仪并进行运动测试,无误后方可开始正式治疗。治疗模式为双极标准射频模式,温度设定为80℃,第1针穿刺连接正极、第2针穿刺连接负极、第3针穿刺连接正极、第4针穿刺连接负极,每次治疗共进行4次穿刺,每次穿刺间隔75秒,全程共300秒,治疗结束后每个穿刺点注射罗哌卡因+甲钴胺+利美达松进行消炎镇痛。(2)脉冲射频治疗:穿刺和治疗流程与双极标准射频治疗基本一致,治疗后每个穿刺点注射罗哌卡因+甲钴胺+利美达松进行消炎镇痛。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对2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进行评价和对比,具体包括自发性疼痛、运动性疼痛、压痛感3项,采用VSA量表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明显。(2)对2组患者骶髂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和对比,采用自制量表评价,得分越高提示骶髂关节功能越良好。(3)对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对比,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5 结果

5.1 2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术前2组患者疼痛评分未见显著差异(P>0.05),提示2组患者疼痛症状基本一致;术后6小时2组患者疼痛评分未见显著差异(P>0.05),推测与术中麻醉和术后应激有关,此时患者骶髂关节神经仍受到手术影响,无法对疼痛情况进行准确评估;术后24小时、术后7天、术后30天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随着时间增加疼痛评分逐渐降低,而对照组患者随着时间增加疼痛评分逐渐增加,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经双极标准射频治疗后患者症状显著缓解,术后30天未见症状反复。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分)

5.2 2组患者关节功能评分对比:术后30天对2组患者骶髂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骶髂关节功能评分为(22.1±3.2)分,对照组患者骶髂关节功能评分为(13.6±2.8)分,观察组患者骶髂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3 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对比: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100例患者,仅2例因射频治疗发生局部皮肤过敏性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2.00%;观察组100例患者,3例因此射频治疗发生局部皮肤过敏性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3.00%;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存在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从临床实践来看,临床中鲜有单纯性骶髂关节炎患者,绝大多数患者均伴有其他疾病,在其他疾病影响下患者骶髂部肌肉、软组织支持力量减弱,骶髂关节承压增加,从而发生漫长的、缓慢的退行性改变。因此骶髂关节炎病情进展与基础性疾病密切相关,此外年龄、体质、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也是影响本病进展的重要因素[5-6]。

在骶髂关节炎发生和进展的过程中,关节软骨细胞活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节软骨细胞活性会影响到骶髂周围肌肉的支持力量,当支持力量较低时患者骶髂关节承重加大,机械磨损较严重,在持续的磨损下逐渐发生炎性反应。这也是骶髂关节炎患者病程较长的重要原因,也是鉴别骶髂关节炎的重要依据,即评价患者关节软骨磨损程度和肌肉支持力量。骶髂关节炎的治疗思路较为明确,具体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利用药物干预缓解疼痛对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降低病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利用药物干预、生活指导以及辅助器械来降低骶髂关节的承压,缓解骶髂关节磨损,给关节软骨恢复、肌肉支持力恢复争取时间。射频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在骶髂关节炎临床中应用并推广的一种物理疗法,通过射频刺激可增强骶髂关节局部微循环、缓解肌肉和韧带结构的紧张,从而能够从根源上减少痛感的产生,最终有利于降低病情对患者生理功能和生活的影响。然后在配合药物治疗,促进关节软骨恢复即可消除疾病影响。在本组研究中共选取200例骶髂关节炎患者入组研究,就双极标准射频治疗在骶髂关节炎临床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应用双极标准射频治疗的观察组患者30天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这提示双极射频治疗在骶髂关节炎临床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综合来说,双极标准射频在骶髂关节炎临床中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且相较于脉冲射频治疗,双极标准射频的疗效更加持久,短期复发率更低,其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猜你喜欢

双极射频关节炎
心脏磁共振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LEEP刀高频双极治疗重度宫颈糜烂术后创面分期用药的临床研究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5G OTA射频测试系统
射频识别技术在手术室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再生双极器械清洗效果研究分析
跑步易患关节炎
不穿秋裤就会得关节炎?你会犯这个常识错误么
彝药“我思”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
两极隔离式双极电极的电化学发光行为及其分析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