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项颗辨治汗证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2022-09-21王晓燕张雪飞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6期
关键词:自汗营卫阴虚

王晓燕,赵 振,项 颗,张雪飞

(1.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2.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1)

汗证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1],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存在于多种临床疾病的进程中。现代医学认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汗证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引起机体泌汗功能异常所致[2]。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尚无有效手段,口服药如阿托品等抑制汗腺药虽能暂时缓解汗证,但可引发全身性不良反应,甚至造成长期汗闭,引发手足皲裂等[3],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困扰。中医治疗该病疗效确切,因其具有见效快、费用低廉、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受到广大医生及患者青睐。

项颗教授,吉林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精于中医经典,旁及诸子百家,治疗疾病立法严谨,药味简单,配伍精当,加减灵活,尤其对汗证的临床诊治经验颇丰。笔者整理项颗教授辨治汗证的临床用药,挖掘汗证的用药规律,并进一步提炼项颗教授学术思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项颗教授门诊诊治的汗证处方。

1.2 汗证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制定:汗出、乏力、头晕、头痛、头重、心悸、胸闷、腹泻等自主神经性躯体症状;可见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异常,如眼心反射、Schelloug起立试验、皮肤划痕试验、心电图、(体表)微小震动图、指尖容积脉波等[4]。②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实用中医内科学》[6]制定: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睡眠中汗出,醒后汗止者。肺卫不固证:自汗,头面、颈胸部时时出汗,活动后尤甚,怕风,平素易感冒,倦怠乏力,面色黄白白、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营卫不和证:自汗,汗出恶风寒,肢体酸楚,或有微热,或半身或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湿热熏蒸证:自汗为主,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阴虚火旺证:盗汗,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或兼见午后潮热,两颧红赤,口渴,尿黄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阴阳两虚证:自汗、盗汗,腰背酸软疼痛,头晕眼花,发脱齿摇,耳聋耳鸣,小便清长或夜尿频,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

1.3 纳入标准 符合汗证中、西医诊断标准;病历信息基本完整,包含明确的诊断、辨证及处方用药。

1.4 处方整理及筛选 记录并整理处方中患者信息、中医证候及中药组成,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对处方中的药名、别名进行规范化整理。

1.5 处方录入与核对 将患者基本情况、中医证候及中药组成等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3.0)。录入完成后由双人对录入数据进行审核校对,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1.6 数据分析 选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3.0)中“证候统计”功能,获取中医证候分布并将结果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导出;选择“方剂分析”功能,将获取的方剂中中药出现频次,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并导出;选择“组方规律”功能,经调试后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50”,“置信度”设置为“0.8”,按药物组合出现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选择“规则分析”与“网络显示”功能将得到的关联规则及网络视图结果导出;选择“新方分析”功能,相关度设置为“8”,惩罚度设置为“4”,对数据源进行聚类分析,然后点击“提取组合”,获得核心组合和新处方组合[8]。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统计 最终筛选处方293首,共涉及中医证候5种,依次为阴虚火旺证98首(33.4%)、营卫不和证86首(29.4%)、阴阳两虚证50首(17.1%)、肺卫不固证37首(12.6%)、湿热熏蒸证22首(7.5%)。

2.2 使用频次分析 293首处方共涉及中药116味,频次≥100次的中药有21味,其中9味中药的频次≥150次。见表1。

表1 项颗教授辨治汗证的中药使用频次分析(频次≥100次)

2.3 组方规律分析 基于关联原则对116味中药进行分析,得到药物组合92个、常用药对(频次≥55次)17个、频次≥43次的核心组合19个,并对常用中药(使用频次≥100次)的组合关联度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4,网络化展示见图1。

表2 项颗教授辨治汗证的常用药对分析(频次≥55次)

表3 项颗教授辨治汗证的核心药物组合分析(频次≥43次)

表4 项颗教授辨治汗证的常用药物组合关联度分析(置信度≥0.8)

图1 项颗教授辨治汗证的关联药物网络化展示图

2.4 新处方分析 根据方剂数量,对提取数据的相关参数进行预设置,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4,进行聚类分析,获取新药物核心组合,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进一步提取,确定新处方4首,见表5-6。

表5 项颗教授辨治汗证的新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表6 项颗教授辨治汗证的新处方

3 讨论

汗证的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如魄汗、多汗、炅汗、大汗、漉汗、灌汗、寝汗、夺汗、绝汗、漏泄等,其中魄汗、多汗、炅汗、漏泄等相当于后世之自汗,寝汗则为后世之盗汗。《三因极一病证方·自汗论治》言:“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伤寒论》中关于汗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外虚实二端,虚证有阳虚、阴虚、营卫失和之分,实证则分为湿、热、痰、瘀等病邪为患[9]。汗证的形成主要责之于营卫不和,阴阳失调,阳失所守,阴不内藏,其病因不越阴阳二纲,既有阳虚失守、卫表不固,又有阴虚火旺、迫津外泄。本研究涉及的中医证候以阴虚火旺证、营卫不和证及阴阳两虚证多见,与此病因恰好吻合。故临床治疗汗证宜调和营卫、燮理阴阳,使机体趋向阴平阳秘,营卫调和,阳守阴藏,则汗出自止[10]。项颗教授认为,汗证常虚实夹杂,应权衡主次,辨证施治,治疗时重在识别阴阳,辨清虚实[11]。但又不可拘泥于阴虚、阳虚之说,固表止汗和养阴敛汗的使用亦无明显界限,自汗未尝不可滋阴,盗汗未尝不可固表,应综合辨证,变通灵活使用[12]。

本研究结果显示,项颗教授治疗汗证的处方共涉及中药116味,临床常用中药有9味,依次为黄芪、生地黄、五倍子、山药、桂枝、白术、浮小麦、山茱萸、白芍,基于关联原则分析,得到药物组合92个、常用药对17个、核心组合19个。项颗教授喜重用黄芪,一则可补脾肺之气,以益气固表止汗;二则黄芪气味轻清,易透达于外,有增强阳气卫气、散津发汗、祛除水湿邪之功。白术健脾益气,可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二者相配,可使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二者又为玉屏风散中的君、臣二药,有益气固表止汗、扶正祛邪之功,善治表虚自汗之证。《伤寒论》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项颗教授认为,阳气不能充肌肤、实腠理,营阴不能养体,故神倦;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则心气受损,故心烦气躁而不安,法当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敛汗潜阳,以安心神。桂枝汤中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阳扶卫;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桂枝配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又有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桂枝汤中加入补气升阳之黄芪,又可调和营卫兼固护卫阳,取其标本兼治之意[13]。故项颗教授多用此3味药治疗营卫不和之自汗证,效果甚佳。生地黄、山药、山茱萸取之关腠散,关腠散是项颗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创制的,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化裁而来,用于治疗阴虚火旺之盗汗证。项颗教授认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丛生,嗜食肥甘醇酒,身体日渐消耗,致使阴液匮乏。而盗汗之人素体肝肾阴虚,阴阳失衡,阴虚生内热,入睡后阳气入阴而表无护卫、肌表不密,致津外泄而汗出,故治疗时需重补肝肾之阴,清肝肾之虚热,滋水清火以止汗。五倍子性寒,味酸涩,有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的功效[14],是治疗盗汗的常用药物。浮小麦甘、凉,归心经,为止汗专药,专敛虚汗,不论自汗、盗汗均可应用[15],《本草纲目》载:“(浮小麦)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由此可见,项颗教授临床辨治汗证以甘平、甘温、酸涩药物为主,善用补气、滋阴、降火之法治疗自汗、盗汗证。

本研究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获取新处方4首。新方1由麻黄根、浮小麦、甘草、大枣组成。《医宗必读·汗》载:“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心主血脉,汗为心之液,若五志过极,损伤心神,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心液外泄,故可导致出汗[16]。浮小麦、甘草、大枣为《金匮要略》治疗脏躁名方甘麦大枣汤组成,可养心安神、补脾益气,以上4味药合用有养心安神、益气固表止汗之效。新方2组成均为当归六黄汤要药。当归六黄汤出自《兰室密藏》,是治疗盗汗阴虚火旺证的名方,方中生地黄、熟地黄滋养肾阴,当归养血活血,三药合用,可滋养阴血;黄芩、黄柏味苦、性寒,与黄连合用,可清上、中、下三焦实热,有滋阴、泻火、除烦之效,可使热清火不内扰,阴坚液不外泄[17]。新方3中酸枣仁与五味子为项颗教授临床常用对药[18],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可内补营血而安神志,外敛营阴而止虚汗;五味子敛肺滋肾宁心,敛汗止汗,生津止渴。二药配伍,一入肝经,一入肾经,内收外敛,用于治疗阴血不足引起的心神不宁、健忘少寐、烦躁多汗等症。新方4组成均为重镇安神、养心安神之品,故此可见,项颗教授治疗汗证用药多加宁心、养血、安神、除烦之品,在止汗、敛汗的同时,亦不忘强调安神之旨。

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项颗教授辨治汗证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发现项颗教授辨治汗证喜用补气、养阴之品,注重营卫调和、固表益气、滋阴清热、平衡阴阳,强调汗证的治疗重在识别阴阳,但不可拘泥于阴阳,应权衡主次,辨清虚实。

猜你喜欢

自汗营卫阴虚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自拟地芍龙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阴虚热盛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基于运气理论应用紫菀汤辨治自汗经验
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者的中医症状临床研究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
基于《黄帝内经》浅论气郁生湿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