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主义视角下京剧脸谱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2022-09-20王晨露

关键词:解构主义脸谱解构

王晨露 赵 林

(1.绍兴文理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2. 浙江省清洁染整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 绍兴 312000;3.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浙江 杭州 310000)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京剧脸谱源于京剧的化妆技术,在与京剧“合作”的过程之中逐渐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性和魅力.中国传统艺术不仅在形式上富含多样性,在内容上也包含了深刻的意蕴和价值.随着人们的精神需求与审美水平不断提升,以往只是简单地将常见元素以图片的形式运用在服装上的设计手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

目前,关于京剧脸谱的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向:第一,针对京剧脸谱本身文化意义和艺术性的探索和研究,最为突出的研究点是针对京剧脸谱色彩的程式化特征分析和审美体验[2-4];第二,充分利用京剧脸谱元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载体,使现代制品具备传统韵味和内涵[5-7].

本文将京剧脸谱图案以解构主义的设计手法,打破对传统图案直接应用的局限,在保留京剧元素原汁原味的同时符合当代年轻化设计和潮流化的审美需求.本次研究实践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多样化的理论支撑,为传统元素符号在当下流行趋势及应用提供新的启示.

1 京剧脸谱元素分析

京剧脸谱不仅在色彩的使用上富于变化,而且在结构上也体现了自身的独特性.为了在京剧表演中强调人物的性格,通常以人物脸上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别,不仅突出了舞台效果中冲突的色彩,提升了表演的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且更易将观众带入表演情绪之中,产生同故事人物一样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

1.1 京剧脸谱概述

脸谱是源于中国图腾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沿革而成的带有艺术风格的戏曲妆容绘画造型[8].《乐府杂录》中“戏有〈代面〉,始自北齐”讲述北齐兰陵王佩戴面具英勇作战的故事.从吴越时期面具可满足狩猎的生活需要及涂色装饰到唐宋时期追求美感的染面妆容,脸谱从实用性的面具逐渐发展为艺术性的面部装饰,随着元代以后曲艺艺术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将脸谱装饰于演员面部,并于清朝末年各类角色的脸谱趋于定型,形成特有的脸谱谱式.

脸谱并不是京剧特有的艺术形式,但在京剧发展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造型因素.京剧脸谱脱胎于传统面具艺术文化,与大众熟知的脸谱艺术一脉相承,有着共通之处的同时集京剧鲜明的视觉特征、审美价值和民族文化于一身.京剧脸谱在戏剧表演中起到渲染人物个性的装饰作用,更在表达人物身份特征上起到一定说明作用.京剧脸谱与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充分运用色彩的搭配以及不同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引申义来表达出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内含的文化寓意,将每类身份、每个人物都赋予一个特定的谱色和谱式,外化角色的内心表现.

1.2 京剧脸谱的视觉元素分析

1.2.1 京剧脸谱的色彩

脸谱是一种用于舞台演出的化妆造型技术,必然离不开色彩的组合搭配.色彩是一种无声的语言,通过色彩搭配可以表达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京剧脸谱的用色十分讲究,受中国传统色彩“五色观”的影响,以高纯度、高明度的色彩应用于人物角色面部的勾画,美化舞台艺术效果.在京剧脸谱中最常用的三种色分别是红、白和黑,红色代表勇敢、正直的人物;白色代表奸诈的反面角色;黑色则代表如包拯一样铁面无私的人物.随着京剧剧目和人物的不断丰富,脸谱的用色被整理归纳成一套固定的规律,树立丰满的人物形象,成为“辨善恶、明忠奸”的符号[9].这样的京剧脸谱设计是充分运用了色彩所蕴含的文化,是传统文化在色彩上长期积淀的结果.京剧脸谱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在文化含义外需要留意色彩搭配的美感,在色彩搭配中常常遵循对称和反差的原则.在基本色调上运用辅助色调,二者相互映衬又相互合作,如此的色彩安排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京剧所演绎的故事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及所适应的文化背景通过色彩应用而呈现整体统一的和谐之美.

1.2.2 京剧脸谱的图案

京剧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人们喜欢的原因在于京剧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走进了生活.具体而言,京剧脸谱的图案大多来自中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术,如传统手工中的象形图案则是京剧脸谱构成中的最常用的形式之一.此外还有不少图案来自中国古代故事以及文字,如出现于包公脸谱上的月牙,体现其公正廉洁的品格;杨七郎的“虎”字则体现了他如猛虎一般的身形和气质.通过收集大量的京剧脸谱的图案,可以大体概括京剧脸谱的几个特点:首先是丰富的文化性.这种文化性源于京剧脸谱受到传统文化习俗等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其次是脸谱图案具有夸张性.京剧脸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必然不能全然照搬现实生活,需要夸张化的效果使得京剧的表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最后是京剧脸谱图案的丰富性.京剧脸谱图案以不同的脸部位置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型,比如额头图、眉型图、嘴叉图、嘴下图和鼻图等,而不同的部位中图案的选用又有特定的安排,比如水波纹图案象征着对水的熟悉;角云图案则表现了人类性格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关于京剧脸谱中“形”的分析对当下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艺术创作中,作者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更应该沉浸于生活之中,并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元素”.

1.3 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情绪和语言的重要方法,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京剧脸谱对其艺术表现最恰当的分析应该是以审美方式为依据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京剧脸谱就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一种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艺术风格,它更强调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力和真实性.要想在视觉上给予人们前所未有的感受,最重要的是从颜色和形体上入手.京剧脸谱之所以可以让无数人为之惊呆,正是恰当地处理了“色”和“形”之间的关系.京剧脸谱上各种鲜明颜色的组合搭配,作为创作者不仅考虑到其审美作用,同时还需关注各种颜色带来的情感反应,创作者在京剧脸谱上的色彩搭配运用需要同时关注色彩的审美作用及其所带来的情感反应,这样的安排能让观众在观看京剧表演时对于各种脸谱不会出现心理上的排斥,相反还自觉地承认脸谱是对人物最好的装饰和诠释.同时,艺术的“形”在视觉效果上也能对人因剧产生的情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艺术的“形”可表现为采取动植物形象的实体形和抽象几何形的非实体形象两种[10].京剧脸谱正是关注到了视觉艺术的这一原则,在绘制过程中多采用曲线表现抽象的“形”,这种形态随人体面部特征和人物角色特点而勾勒,没有特定的含义,但演员的表演形态和情感的融入却使角色生动鲜活,从而带动观众投入感情和精力,也就格外强调“形”的夸张性.这种夸张性在京剧表演过程中,成为情感表达极好的载体.综合京剧脸谱的各方面因素,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视觉艺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兼顾了艺术的“色”与“形”.当代的艺术设计从京剧脸谱元素中寻找新思路,这对当下艺术表现形式的开拓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解构主义服装及解构方法

2.1 解构主义服装

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11].20世纪80年代,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走上服装舞台,逐渐被大众熟知.解构主义可以解释为突破服装结构的常规和规则,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模式,将服装造型的基本构成元素进行拆分、重组,形成突出的外形结构特征,以反向的思维对一个事物、符号进行设计构思.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特征大致分为以下五点:(1)散乱:整体显得比较零散,但在服装的廓形、图案、色彩具有很强的变化性,打破了传统服装的局限.(2)突变:通过拆分重组几种无关元素,并将原有的服装结构进行变换,形成独特造型的服装.(3)残缺:指追求不完整的形式,有些地方展现出撕扯、破碎等形态,强调不完整的款式.(4)失重:指通过弯曲、扭转、倾倒等手段将服装整体重心偏移,展现出错位、滑落的视觉效果.(5)超常:指超越常规的形式,具有不对称、不完整和不常见的服装结构特征,标新立异[12].

2.2 解构主义的应用研究

2.2.1 解构主义在服装结构中的应用

服装结构涉及服装廓形以及内部结构.服装廓形是指服装外观轮廓的大致形态,主要在于几个关键部位的设计,是服装款式设计的基本要素.服装的廓型通常可以通过字母的方法归类,根据人体的形态,常见的可以分为H型、X型、A型、O型和T型等.服装廓形就像是服装的框架,是能很直接表达出服装的一个元素.在经济物质方面得到满足之后,人们的审美紧跟时代的变化,设计也不能局限于一些传统的廓形结构.而解构主义就摆脱了追求整体的服装大廓形的影响,不再受人体结构的约束,内部结构的设计也主要体现在穿着者的舒适度且兼顾实用性.设计师根据人体的形态结构进行解构设计,比如不对称的衣领和袖口、突破正常比例的设计或者打乱服装整体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主要出现在服装的褶皱、服装的分割线以及服装省道处的设计.以川久保玲为例,她在作品之中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的造型设计模式,如图1既对服装造型和结构设计进行再创造,又在设计中不断用解构主义的设计思路创造新的模式,其创新的服装结构在使用打散、重组等手法,使得设计更有层次,内容也更加丰富.而夸张的廓形和结构也逐渐形成了她独特的设计风格.

图1 川久保玲2020春夏

2.2.2 解构主义在服装图案、色彩中的应用

图案是服装设计中运用和创新的重要元素.图案解构是指将原有的完整的图案打乱,并融入其他元素,再重新组成新的图案或图案组合,创造出与原本不同的视觉形象.有些图案内容具有独特意义,当大众审美的提高顺应市场的特色化需求,打乱后再重新组合的图案失去原有的特定象征而彰显出融合后的新意义,使之焕发新生更具吸引力.通常来说,设计师提取完整图案结构中的元素,通过拼接、分解、组合等解构手法将格式样的图案展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如图2川久保玲2018春夏系列设计中,以其视角解构大量插画漫画作品,并将其富有艺术感的拼接应用于服装,展现出浓浓的复古年代感和立体的漫画感.

图2 川久保玲2018春夏

除此之外,色彩也同样影响着服装设计的视觉效果,服装色彩的恰当处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服装的呈现以及带给人不同的视觉体验.解构色彩是将一些自然色彩或者原有搭配好的色彩进行提取、分析、组合,形成新的色彩形式.这些通过解构之后的色彩组合或许会保留其原来的风格、主要色调、色彩的比例等,但更会按照设计师的审美、思想进行艺术的色彩重构.

2.2.3 解构主义在服装材料中的应用

材料是服装设计中的物质基础,在解构主义的服装设计中材料是一个重要的元素.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的面料生产和织造工艺的不断提升和更新,为解构主义的服装设计提供了不少的思路.许多非常规材料逐渐应用于服装,比如金属、塑料、PVC、杜邦纸等材料.如艺术家尼克克伍(Nick Cave)为纪念1991年黑人被警察殴打,最终胜诉的历史事件,以儿童废弃玩具、声音装置等材料制作了一系列名为“声音”的服装(sound suit),从而表达对社会的反讽现象,作品与微妙的叙述场景相当契合,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通过解构思维,打破传统面料的束缚,大胆运用生活中所见或非所见材料,不断进行改进和革新.

2.3 解构常见设计手法

2.3.1 夸张设计手法

夸张手法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在解构主义服装中可呈现出新的特点.解构的夸张手法主要体现在服装的廓形结构.被放大或缩小的局部和整体形成鲜明差异,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带来十足的创新感和冲击力.不同于其他的夸张手法,解构主义下的夸张之处在于更具创新性和想象力,敢于把生活常见的物品或一些新奇的事物加以解构再移植到服装进行夸张的创作,这种创作思路于现代服装具有重大的启发式意义.

2.3.2 错位设计手法

错位是指转变原来服装的结构或者局部,形成新的服装风格.传统视角下的服装设计对于服装的改造通常只注重色彩搭配和元素组合,很少对于服装的各个部位进行大范围调整或者改动.而在解构主义视角下,将服装由一个单一整体看作单一部件的组成体,便于设计师打破常规的秩序设计,大胆地使用错位手法的方式.这种不拘泥于规则和安排的错位设计,将整体的服装打散,根据设计师审美需求强调衣服的其中部分,而剩余部位可起到绿叶的烘托作用,给人带来新鲜和活力.

2.3.3 融合设计手法

融合的设计手法,即大胆地运用设计者身边的一切元素并用于服装设计的过程.长期以来,服装设计界都倾向采用教科书式的设计方式,即按照原有的经验以及前人提供的素材进行加工再设计.这种设计手法虽然保证了作品不至于太过粗滥,但也容易导致作品过于单调和死板,而这恰恰是设计师的大忌.融合手法的使用要求设计师在生活中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保持一种对外界新鲜事物包容的态度,将生活作为设计素材库,大胆地将这些素材运用到作品之中.将解构主义和京剧脸谱的元素融合成为新时尚,能给观众带来跨越时空的体验,就是融合设计手法的表现.

3 解构主义视角下脸谱元素的设计实践

京剧脸谱是我国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通过对戏曲人物角色面部造型的一系列设计创作,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倾向和艺术追求.脸谱的图案和色彩及其文化底蕴为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来源.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脸谱艺术逐渐突破了京剧化妆技术的传统定义,开始和现代的一些设计理念相结合.而解构主义设计主要对京剧脸谱色彩和形态的解构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设计实践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在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新可能和新发现.

3.1 设计构思

通过对中国传统京剧脸谱的研究,不难发现其实质上是对色彩、线条和图案不断组合、搭配所构成的个性化面部造型的美学艺术,对于视觉元素应用于服装设计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观察可以了解脸谱元素的组合搭配主要体现在色彩和图案两个角度.《说戏解谱》主题系列设计以京剧脸谱为灵感,见图3,从色彩图案入手剖析,说是表达亦是分析,解是解释更是解构,站在现代听戏者视角反观传统演戏者表演,思考脸谱下暗藏的文化底蕴,从看戏人转向说戏人,从看谱人转向解谱人.以解构重组手法结合当下服装的流行元素作为本次设计方案,见图4,打破京剧脸谱的传统印象,创造出新的事物形态,实现其在现代服装中的设计再应用,改变直接将传统元素简单增添在服装中的设计形式而做一次现代解构和传统意蕴相融合的设计实践.

图3 灵感图

图4 脸谱解构方案(作者手绘)

在服装造型设计上,使用解构的异位搭配的手法来突破传统服装的设计模式,即把图案依据设计理念进行任意裁剪拼贴.具体而言就是拆分脸谱的图案在人体上进行局部的夸张变形,形成新的廓形.考虑人体工程学及当前的服装审美观念,从而使再设计的服装结构可以贴合打散的脸谱图案线条走向.

传统脸谱在色彩选择上用色大胆,常以颜色饱和度极高的黑、白、黄、蓝、绿等为主.考虑打破传统颜色的固定模式,参考今年流行的紫色、蓝色,调整色彩饱和度使整体色调统一.经过解构后重新组合的色彩,使设计整体看起来更具有时尚感.

在材质设计上,选择空气层或者斜纹面料以表现服装夸张廓形,并将其与质地较软的纱料进行拼接,通过面料的堆叠和填充手法使服装更具立体感,实现不同质地面料之间、相同面料不同造型手法之间的设计碰撞,从而产生不一样的美学效果.

本系列共有三套服装,色彩以与脸谱色系相近的莫兰迪色和经典黑色相结合,突出表现服装脸谱图案特点,并通过较为夸张的服装款式造型和脸谱解构手法设计而成.通过对京剧脸谱元素结合运用解构手法的研究分析后,最终选择蝶形连衣裙、茧型外套和上下裙这三种款式服装,具体款式如图5所示.

图5 平面设计稿

3.2 设计实现

综合考虑款式整体视觉效果,在细节上以面料的拼接、堆叠等再造手法实现不同材质面料特性的融汇.如图6所示,不同颜色的纱料堆叠,配合复合粘衬和同色网纱,突出面料的肌理感,打造大廓形与小造型、主色块与辅色带视角下平庸与细腻、简洁与繁复的共生追求,舒缓视觉疲劳与设计上紧凑与平缓的差异感,突出京剧雅俗共赏的风格特点,增加服装设计中的内涵语言.

图6 面料二次设计

图7-9为最终成形的三款服装设计效果图、款式图及成衣效果.图中所示成衣基于京剧脸谱造型之上采用较为夸张的轮廓造型,在面料拼接、色彩组合均使用解构手法,使不同质地面料、不同工艺之间和谐共生,从而达到旧元素新形式的效果.

图7 A款效果图、款式图、成衣图

A款服装为短款连衣裙样式.其以夸张的轮廓造型和精致的细节处理作为该款服装的亮点.在衣身主体部分根据脸谱的图案合理运用分割线,使用不同的块面进行拼接,并通过填充棉花进行反复的试验和调整直至达到最理想的体积状态,以不同的凸起层层递进体现整体服装的层次感和体积感.在色彩方面以黄绿紫三种颜色为主,控制主要色块的面积和布局以塑造脸谱基本形态.在细节方面体现在廓形周边纱料堆积的褶皱处造型,丰富服装的整体效果.

对照成衣实物,在色彩上选用同明度纯度的颜色使得该服装缺乏着重感.另在棉花填充量上需再反复试验,立体感和层次感不明显导致着装效果较为平庸.

B款服装为茧型外套款式.主要通过O型廓形还原脸谱基本外形,利用服装的线条、块面来表现脸谱的图案.衣身在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的基础上确定衣长、袖长、裙长、胸围、腰围等具体数据,确定分割片数并绘制结构图.底层大面积选择蓬胶棉进行填充以达到立体效果,图案形状的角云纹的造型使用颗粒棉进行填充,并与底部的厚度产生对比从而增加视觉上的层次感.本次设计的主色选用京剧脸谱的经典黄色,以绿色、紫色为辅助色加以点缀,黑色则为烘托对比的过渡间色.此款意在通过生动的图案和鲜明的色彩表达图与色在塑造京剧脸谱及对应人物形象中起到关键作用.

在制作过程中,局部经过多次修改达到造型夸张和实现工艺标准的双重目的.对照成衣实物整体效果较为满意,在还原设计初衷的基础上丰富服装造型.

图8 B款效果图、款式图、成衣图

C款为上身衣下身裙的两件套.其通过解构后的脸谱轮廓和图案作为设计点,将上下两部分在风格上形成一种既融合于服装整体设计,又带有各自特色的设计倾向.在衣身主体上同样采用蓬胶棉和颗粒棉进行填充,同时上身采用蓝白相间的欧根纱交替层叠,使服装在京剧脸谱元素之上增加温柔梦幻的视觉效果.色彩上选用蓝色为主色调,适当运用黑色、白色等基础色调加以渲染烘托,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审美体验.

图9 C款效果图、款式图、成衣图

4 结语

就当前中国的服装界而言,中国服装设计依旧普遍存在缺乏创新突破的问题,通过解构京剧脸谱元素的研究分析,为设计师打破瓶颈的局面提供了新思路.首先,京剧脸谱元素作为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对于其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挖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次,对解构主义概念而言其本身就蕴含着打破传统、大胆创新的含义,在突破创新中设计师需保持解构的眼光,即从一到万,又从万到一.而中国的服装设计师需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打破国外服装长期占据的优势地位,从而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用解构主义的设计方法,融合京剧脸谱元素,不仅展示了中西文化的新结合,更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启发式的意义.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脸谱解构
还原
解构“剧本杀”
帖脸谱
重塑与解构
做个脸谱迎『六一』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灶王爷的“脸谱”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在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