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2022-09-18王素萍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16期
关键词:门诊患者本院药学

王素萍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药学部,重庆 405400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严重的ADR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情形的反应,如:死亡;危及生命;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导致显著或永久的人体伤残或器官功能的损伤;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新的ADR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1]。在新的ADR中又可判定为严重的ADR,为新的严重的ADR;其余新的ADR为新的一般的ADR。在医疗机构开展ADR监测工作,对药品安全性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的442例ADR报告资料统计,对ADR发生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探讨ADR报告的危险因素,为降低ADR发生,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442例ADR报告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用 Excel软件将ADR报告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家族史、药品信息、给药途径、累及系统/器官情况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转归及评价、报告人职业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在442例ADR报告中一般的不良反应报告360例,严重的报告41例,新的一般的报告33例,新的严重的报告8例。其中,涉及门诊病例37例,住院病例405例;门诊患者ADR报告数远低于住院患者ADR报告数。男200例(45.25%),女242例(54.75%),男女性别比为0.83∶1。患者年龄1~95岁,年龄≥61岁的老年患者是ADR发生的主要人群,共195例(44.12%)。见表1。

表1 药品不良反应与患者一般情况分布

2.2 既往史及家族史

在442例ADR报告中,患者有既往史的30例,无既往史的280例,既往史不详的132例;无家族史的233例,家族史不详的209例。

2.3 给药途径

在442例ADR报告中,涉及静脉给药318例(71.95%);口服给药72例(16.29%);肌肉给药5例(1.13%);皮下注射给药的3例(0.68%);其他途径给药44例(9.95%)。见表2。

表2 药品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分布

2.4 药品分类

在442例ADR报 告 中,113例ADR报 告 为抗微生物药物(25.57%);78例ADR报告为抗肿瘤 药 物(17.65%);39例ADR报 告 为 神 经 系 统用药(8.82%);34例ADR报告为循环系统用药(7.69%)。见表3。

表3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分类情况

2.5 累及器官或系统

在442例ADR报告中,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报告最多175例(39.59%),全身性损害的报告85例(19.23%),胃肠损害的报告84例(19.00%),免疫功能紊乱和感染的报告35例(7.92%),呼吸系统损害的报告32例(7.24%),神经系统损害的报告29例(6.56%)。发生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中,瘙痒最多145例,皮疹85例,恶心40例,呕吐36例,过敏反应27例,胸闷24例。见表4。

表4 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2.6 ADR转归及评价

在442份病例中,发生ADR结局痊愈100例(22.62%);好 转319例(72.17%);未 好 转4例(0.90%);结局不详18例(4.07%);结局有后遗症1例(0.23%)。其中,发生ADR对原患疾病影响不明显416例(94.12%);使患者病情延长的有19例(4.30%);使患者病情加重的有7例(1.58%)。将442份病例中的怀疑药品与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关联性评价,评价为肯定的有35例(7.92%);评价为很可能的有352例(79.64%);评价为可能的有55例(12.44%)。

3 讨论

3.1 ADR与患者就诊方式分析

目前国内缺乏ADR在中国人群总发生率的调查研究。国外一些大型研究提示门诊患者ADR的发生率约为20%,住院患者ADR的发生率约为2%~7%[2]。本研究结果与国外大型研究数据不符,门诊患者ADR数远低于住院患者ADR数。

分析原因可能为:本院ADR的报告存在漏报现象;门诊就诊患者多用口服药物治疗,静脉注射给药相对较少;门诊患者的ADR监测多靠患者及其家属,缺乏专业的医护人员,许多不易察觉不严重的ADR往往被忽视。但是随着居家药学服务的开展,药师将对患者所用药品的常见不良反应询问和筛查[3],能解决门诊患者ADR漏报的问题。

3.2 ADR与患者性别、年龄分析

本研究男女性别比为0.83∶1,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0年)》男女性别比的0.87∶1相差不大[4]。年龄21~60岁患者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患者的妊娠期、哺乳期及更年期特殊生理状态相关。

本院为综合性医院,患者分布各年龄段,各年龄段患者均有ADR发生。在发生ADR的442例患者中,61岁以上患者占44.12%,可能因素为:老年患者患病率高,总体基数大;随着年龄增加,身体机能及脏器功能逐渐衰退,胃肠吸收、肝脏代谢、肾脏排泄等功能降低,更易发生ADR[5];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多种药物同时服用,药物相互作用变得更加复杂,上述因素均可导致老年患者 ADR 的发生率增加[6]。要重点监控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用药情况,以减少ADR的发生。

3.3 ADR与给药途径分析

442例ADR中,静脉途径给药发生ADR比例最高(71.95%),这与相关研究[7-8]报道一致。可能因素为:住院患者静脉途径给药治疗较多;静脉给药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过效应,较其他途径给药更易发生ADR;输液的pH值、溶媒、滴速、浓度、配制时间、渗透压、不溶微粒等都可能是引起ADR的因素[9]。临床上应按照个体化治疗,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用药原则,尽量减少静脉给药带来的ADR风险。临床药师应加强静脉给药患者的药学监护及用药教育,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3.4 ADR所涉及的药物类别分析

442例ADR中,发生最多的是抗微生物药物(25.57%),主要原因可能为该类药物临床普遍应用,且这类药物易发生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损害、胃肠损害等ADR。在抗微生物药物中,发生次数排名前三的药物分别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与报道一致[4]。可能原因为:外科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不仅能够降低手术伤口感染的发生概率,同时还能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器官感染[10]。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首选一、二代头孢菌素,该院一代头孢菌素的使用频率高、用量较大,因此注射用五水头孢唑啉钠在抗微生物药物中发生ADR的次数最多。喹诺酮类药物因其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口服吸收好[11]等特点,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该院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发生ADR的次数在抗微生物药物中排名第二。本研究有14例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发生的ADR,出现次数最多的ADR症状为瘙痒共10例,与林鑫等[12]的报道一致。随着耐药菌的出现,青霉素/酶抑制剂的使用量日益增加,本院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发生ADR的次数在抗微生物药物中排名第三。其次是抗肿瘤药物,该类药物发生严重ADR比例最大,多为化学治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国家陆续出台抗菌药物及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规范[13-14],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合理使用这两类药物,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发生ADR。

3.5 ADR常见临床表现分析

442例ADR中,累及最多的器官或系统为皮肤及其附件(39.59%),与文献报道的一致[15];其次为全身性损害(19.23%)及胃肠损害(19.00%);其主要临床表现中,瘙痒最多145例,皮疹次之85例,恶心40例,呕吐36例。这可能因为皮肤反应和胃肠道反应发生时患者感受直观,容易识别和判断;说明书相关记载较多,患者症状一般较轻微,停药后经对症治疗通常好转,医护人员上报不存在顾虑,因此这两类反应上报较多。累及其他器官的ADR多数临床表现不明显,容易与原发疾病混淆,不易判断为ADR。随着药学监护服务的开展,临床药师应对可能发生的ADR进行预防和监测,及时发现、判断ADR并予以处置[3]。

3.6 加强本院ADR监测的对策

国外一些大型研究提示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为20%,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7%[2]。该院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上报ADR仅442例,可见该院ADR的上报可能存在漏报现象。为加强ADR监测工作,该院将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①强化ADR制度建设,健全监测体系: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组织修订ADR相关制度并下发全院。设立ADR监测办公室,负责ADR的收集、调查、上报等工作;各临床科室医护人员、临床药师均为ADR监测人员,负责收集ADR并及时上报ADR监测办公室。该院ADR监测体系逐步建立完善,ADR监测工作有规范的制度、流程,使ADR监测工作更好地开展。②加强日常培训,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开展:为增加ADR报告数量,提高报告质量,2021年本院组织了全院性ADR监测报告的培训。培训会后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主动上报ADR的数量明显增加,新的、严重的ADR数量也有所增加。本院将ADR的培训列入每年常态的培训计划,通过定期培训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开展。同时严格要求所有ADR报告在病历中必须有记录,并对报告者给予一定经济奖励。如此既调动医务人员上报的积极性,又确保上报事件的真实性。③开展药学服务,监控特殊人群用药:本院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开展药物咨询、用药教育、药学监护等药学服务工作,重点监控静脉途径用药,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用药,及使用抗微生物、抗肿瘤药物等易发生ADR药物的患者用药。及时发现潜在ADR,保障患者用药安全。④加强信息反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该院临床药师及时将收集到的新的、严重的ADR和临床发生频率较高的ADR反馈给临床科室。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在使用相关药物时,注意观察患者情况,一旦发生ADR及时救治,将患者的伤害降至最低。

综上所述,ADR 的发生与患者生理特征、给药途径、药物品种等因素相关。药物具有两重性,其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相辅相成,药物治疗过程发生ADR在所难免。通过强化ADR制度建设,健全监测体系;加强日常培训,夯实基础知识;紧抓合理用药,开展药学服务,重点监控特殊人群用药;适时反馈ADR监测信息等措施,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尽可能减少ADR对患者的危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猜你喜欢

门诊患者本院药学
分析护理干预对门诊患者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度的影响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COVID-19疫情下某三甲医院1066例发热门诊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探讨提升门诊患者满意度、改善分诊导诊护理服务的方法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