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2022-09-18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16期
关键词:循证中医药服务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潘 锋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颁布实施了第一部《中医药法》,不断完善中医药政策法规体系。近年来,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服务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8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司局、基层医疗机构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政策体系完善和服务能力提升有关情况。

中医药政策体系日渐完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余海洋首先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完善政策体系方面,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出台文件的规格之高、数量之多、领域之广也前所未有。一是顶层设计日臻完善。第一次颁布中医药法,在法律层面表达国家意志,保障中医药发展。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对中医药工作作出全方位、战略性、系统性安排。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这是一个中长期规划,将中医药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第一次发布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和成就。第一次由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着力发挥特色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

二是政策举措更加健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推动下,出台了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中药管理和发展、医保支持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

三是地方落实更加有力。各地党委政府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落实举措,还有26个省份制修定了地方性中医药法规,各地因地制宜,提出很多颇具地方特色的落实措施。总体来看,中医药政策供给更加全面、有力,既有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的战略安排,又有法律层面的规范要求,更有可操作、可落地的细化举措,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较为成熟的政策体系,着力促进了新时代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升,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实。下一步,我们将围绕高质量发展,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

余海洋回答记者提问

余海洋说,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医药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执法检查报告也充分显示中医药法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同时也对中医药未来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一是中医药发展全方位步入了法治化轨道。这些年通过配套制度的制定实施已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依法保障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始终沿着法治轨道健康有序开展,为中医药治理体系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坚强的保障。

二是长期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中医药法构建了符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法律制度,对相关法律制度中不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制度作出了调整或者修正,解决了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是为世界传统医药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余海洋说,地方的首创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政策制定,国家很多政策文件的起草都是来自地方经验的总结与提升。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中医药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推进中医药发展和服务百姓健康过程中总结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各地进一步加强了中医药工作的领导机制,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层面建立了中医药工作领导机制,如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或厅局联席会议机制,很多地方都是一把手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许多省份加强了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充实了中医药管理人员,这些都为中医药工作的落地落实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二是各地进一步加大了规划支持力度,在“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中,可以看到规划中的中医药内容越来越多,甚至变成专节或专章,中医药相关的研究和工程项目安排也不断增加,资金支持力度也大。三是各地都制定了具体的落实举措。此外,近年来各地在医养结合、健康旅游等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方面也进行了很多很好的探索,有些地方把中药材种植和道地药材发展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还有一些地方把中医药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结合在一起,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博物馆等。

中医药服务水平与效能不断增强

余海洋介绍,在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国务院各部门、各地方共同推动下,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全面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融入健康中国行动。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推动中医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基层服务能力明显增强,98%以上的社区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人民群众更加方便看中医,做优做强专科专病,开展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巩固扩大特色优势。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版和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拓展中医药服务功能,中西医协同机制更加健全,更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吃中药、看上好中医”的健康需求,中医药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明显增强,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放大了惠民效果,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获得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赵文华说,通过深化医改中医药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初步建成覆盖城乡,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水平与效能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年底,每千常住人口中医院的床位数达到了0.81张,全国中医总诊疗人次达到了10.58亿人次。

二是注重打造中医药服务高地。6所中医类医院纳入“辅导类”的国家医学中心创建范围,20所中医院纳入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的范围。8个中医项目被确定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三是注重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3.63万个中医馆,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8%的乡镇卫生院、9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4.5%的村卫生室都具备了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四是注重发挥中医药的优势。鼓励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2021年,30个 省(区、市)有827个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市、区),其中68%的试点县(市、区)中医院参与了医共体,约34%的试点中医院作为牵头医院参与了医共体。

赵文华表示,应该看到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总量还是不足,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弱,仍是制约中医药分级诊疗推进的重要因素。下一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做实。一是加快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二是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加强县级中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置中医馆。三是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赵文华介绍说,十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实施了“十二五”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及“十三五”行动计划,“十四五”行动计划正在按部署认真地组织实施,旨在进一步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一是强化县级中医院的龙头作用。支持约850家县级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开展500家县级中医院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和原全部贫困县中医院能力提升建设,县级中医院中医诊疗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20年底,已设置县级中医院的县域1615个,占全国县级区域的86.32%。

二是持续推进中医馆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综合服务能力。2012—2022年,这十年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支持了3.67万个中医馆建设。截至目前,全国有85.3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14%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到2022年底,基本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

三是加强县级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科室建设。提升县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设施配置,加强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建设。截至2020年底,有87.43%的县级综合医院和63.97%的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有中医科,82.53%的县级综合医院和52.82%的县级妇幼健康机构设有中药房。

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办中医。鼓励社会力量在县域举办中医类别医疗机构,支持名老中医举办诊所,保证社会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门诊部达到了3544个,诊所达到了6.3万个。

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宏说,近年来受益于国家对基层中医药的政策支持,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的中医馆现在也是百姓身边的一座中医药博物馆,患者不仅能在中医馆里看病,也能在这里感受中医药文化。同时,通过大力发展中医全科医针药团队学科建设,通过推动国家级、市(区)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名中医身边工程,目前全国中医团队的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团队中拥有首都中青年名中医、社区经典传承标兵,我们中医类别医师的人数占到了全院医师总数的50%,他们可以为辖区居民提供中医内、外、妇、儿、针灸、骨伤、推拿、中医心理、居家上门等多个领域的疾病诊治和健康管理服务,使辖区居民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

刘宏介绍说,中医药服务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围绕中医药服务的这四大特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多项举措为基层群众提供健康服务。一是广泛开展各项中医药服务技术来满足患者的不同健康需求,尤其针对社区的常见病、慢性病,我们制定了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同时创建了中西医结合的社区特色专病门诊,通过“专全结合”“全中有精”的中医特色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2021年,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的诊疗人次达到14万余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30%。

二是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在家庭医生签约中的作用,我们开展了面向社区居民的全生命周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针对辖区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一些特殊健康需求,根据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特点我们制定了面向不同人群的中医特色的家医签约服务包。100%的家庭医生团队均配有中医医师,并把中药饮片、针灸、中医外治法等中医适宜技术更多地应用到居家上门服务中。目前,中医药服务已经覆盖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疾病预防、保健、诊疗再到康复、养老、安宁疗护的全过程。

刘宏回答记者提问

三是将中医药服务充分融入到百姓的生活当中。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中医馆打造成为一个融文化、生活、体验和诊疗为一体的居民健康生活厅,通过开展中医家庭保健员培训向辖区居民传授包括拔罐、刮痧等常见中医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同时,我们组织了一些中医健康功法俱乐部,将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一些群众喜爱的简便易操作的中医适宜技术延展到百姓日常生活,从而提升辖区居民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通过在社区开展“治未病”工程,如创建中医健康社区等让更多的居民了解中医、懂中医、用中医、信中医,让中医药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

赵文华表示,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将诊所由设置审批改为备案管理的要求,一是指导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落实监管职责,将备案的中医诊所纳入卫生健康监督工作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持续推进不良执业行为记录制度,促进中医类诊所规范化发展。二是督促指导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中医诊所负责人,学习卫生健康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传染病防治等知识,促进中医诊所依法执业;定期组织执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三是配合国家卫生健康委不断优化诊所备案管理信息系统,解决基层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实时掌握全国中医类诊所备案工作进展和备案诊所信息。

循证评价助力中医药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教授说,中医药守正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实际就是这个原则,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有几千年宝贵的经验,我们是完整的、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有大量的经验和方药,这些都是我们中医人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能够应对重大疾病和重大传染病的底气。

张伯礼院士说,循证医学是一种评价方法,方法和工具,西医要用,中医也要用。20世纪末循证医学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一位教授首先引入中国。早在2002年成都召开的第一次循证中医药会议上,当时在会上有一位中医药老院士提出对循证医学“一要学、二要用、三要知道局限性”,我补充了一条,要创立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的适用于中医辨证论治的评价方法,目前,用循证的理念来评价个体化诊疗是一种新的思路、新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一直在自觉地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和应用,2019年成立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后更有组织地开展了这方面的多项研究,并且取得了多项成果。

张伯礼院士举例介绍说,我们对40多个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进行了以“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为原则的系统整理研究,把这40个病种的临床指南进行了优化和评价并且予以发布,为临床给患者提供更为合理的诊疗路径和更好的医疗照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这项研究里,我们根据每一个优势病种可能收集到的所有已发表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循证评价,剔除那些质量较差的研究结果,将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或质量比较好的高级别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制定出临床路径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工作。

另外,我们还对中医药治疗某一类疾病有效的中成药进行了循证评价,发布了证据指数,今年发布了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两个病种的数据,包括每一个病种里循证证据比较可靠、证据级别比较高的若干个中成药,从而指导临床更合理地用药。但需要看到的是循证医学主要是针对群体,如何创立能适应个体的循证医学方法是今后要开展的工作,因为21世纪是个体化医疗的世纪,如何把循证医学理念和个体化医疗相结合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张伯礼院士介绍说,中医药系统在此次应对新冠疫情中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动中医药早期干预、全程使用、全面覆盖,形成了“有团队、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医疗模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组建了聚集性疫情处置工作组,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统一领导下第一时间对各地聚集性疫情防治和中医药防疫工作进行指导,统筹各地区驰援的中医力量。在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配置中医医师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工作。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康”各个阶段一体化参与抗疫并取得成绩,今年以来我国多地发生聚集性疫情,中医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对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本人自愿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接受了中医药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张伯礼院士说,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医药抗击疫情的效果组织了专家评估会,并在世界卫生组织官网上发布了评估报告,报告认为中医药可缩短病毒清除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尽早使用中医药可改善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预后,这也是一个比较中肯的结论。我们通过各种学术会议把中国抗疫经验与世界各国人民分享,在过去的两年多里,我本人就跟海外开展了50多场视频连线,介绍了中医药抗疫经验并给一些患者进行了视频会诊,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还派出了多个援外医疗队,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支持,这些都有效地提振了世界各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信心,为促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作出了我们的贡献。

张伯礼院士表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来得突然,但是对中医药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对疫病理论的认识,我们总结了新冠肺炎病例的特点,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包括代谢组学手段等,快速筛选出了包括“三药三方”在内的一批方药供给临床使用。“有团队、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的中国模式,“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不但是这次抗击疫情的亮点,也为今后其他各类疫情防控提供了好的模式。此次疫情对中医药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发展的契机,我们要乘势而上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封面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教授)

猜你喜欢

循证中医药服务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