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陋室映衬雅人心
——《陋室铭》教学读解

2022-09-16熊纪涛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陋室铭陋室语句

熊纪涛

《陋室铭》读罢掩卷,不觉室陋,却倍感室雅。一言以蔽之:名为陋室,实乃雅居。室内室外,风景如画,人物往来,可谓一派雅人深致。“这篇八十一字的短文,向来以立意新颖、布局严整、语言精巧著称。”[1]做教学解读,须从字词句篇的角度领悟至此,方可看出其文有何妙处、妙在何处、何以为妙。

一、雅意:全文意脉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此虽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词曲创作的结构,但亦是各种体类文章创作的基本规律。据此读解《陋室铭》,刘禹锡写作的“本意”,“立意新颖”且能聚焦成点,以“陋”衬“雅”,化“陋”为“雅”,把“雅意”立为《陋室铭》的“主脑”。“雅意”贯穿全文,是全文的意脉。

请看全文的意脉:

山低谓(陋),有仙谓(雅)。——化陋为雅

水浅谓(陋),有龙谓(雅)。——化陋为雅

室窄谓(陋),有德谓(雅)。——化陋为雅

苔痕阶绿谓(雅),草色帘青谓(雅)。——正面写雅

鸿儒谈笑谓(雅),往来白丁谓(陋)。——以雅压陋

调素琴谓(雅),阅金经谓(雅)。——正面写雅

丝竹乱耳谓(陋),案牍劳形谓(陋)。——以陋写雅

南阳诸葛庐谓(雅),西蜀子云亭谓(雅)。——化陋为雅

孔子云谓(雅),何陋之有谓(雅)。——化陋为雅

从整体把握全文意脉后,下面进行逐句分析。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作者抒发情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前奏。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正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即“兴”之手法。只是前者先言山、水,依托山、水起兴,继而写到人;后者先言水鸟,托借水鸟起兴,继而写到人。同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建构了一种逻辑,“山—仙”“水—龙”,前者属于环境,后者则是生活其中的生命体,并且后者对前者起到提升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室—人”也是这个模式,前者为环境,后者为其中的生命体,后者对前者有提升作用。“山—仙”“水—龙”“室—人”有着一致的逻辑,“仙雅”“灵雅”“德雅”,这其实就是类比,此所谓“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比”“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诗歌开篇所常用的写法,这是一种经典的诗文意脉的模式,足见《陋室铭》意脉的历史文化渊源。

按理说,“山—仙”“水—龙”“室—人”这样的意脉是很顺畅的,然而,意脉过于顺畅会造成直线前进、平铺直叙或僵化板结。所以,作者实际所写的语句是有变化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就跟前面的语句有着句式的不同。将这句话的意思,装入前面语句的句式:( )不在( ),有( )则( ),应当是: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虽然可以形成排比句,但这样却产生了语句僵化板滞的危险。更重要的是,《陋室铭》的文类体式是箴铭文中的“器物居室铭”,“乃是一种警戒性文字”“题写或勒刻在身边日常器物或居室上”。[2]修改后的语句“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没有了“吾”,仅仅有“德”,就弱化或淡化了这种文体所具有的自警、自勉、自励之意,而成为一般性的抒情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作者修身立德而从内心发出的最强音。这样既跟其前语句保持内在逻辑一致,又能从语句形式上造成一种变化,还能引起读者注意,指向文体功能,其效果可谓一石多鸟。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具体写室外环境,“上”字充满动感,传达出青苔的勃勃生机;“入”字很强势,写出了草色青光绿意逼人的感觉,由不得你不看,青光绿意直入门帘、窗帘,从根本上说是直入眼帘,换成“映”“照”等仄声字动词就没有这种效果。青苔绿草,葱茏青翠,这样的环境赏心悦目、怡人心神,堪称“清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所谓“景”“物”之美皆在于人之审视,此即“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从之前的写景转到了写人上。作者用“鸿儒之交”“谈笑风生”的画面感,意在对环境清幽、绿意葱茏甚至地点偏僻作肯定,所谓景人相得益彰。这两句写人的集体活动,聚焦于交往对象,让读者可通过“鸿儒”朋友圈看其为人品质层次:住在室内之人是“吾”,由外入室内之人是“鸿儒”。更关键的是,作者用了对比写法,鸿儒谈笑是何等高雅有趣的事情,令人享受这种精神愉悦,而“白丁”是志不同道不合之人,对这类人则一概拒绝,界限分明,就是要一边倒,干脆得很。古人谓高朋满座、胜友如云为雅集,“陋室”就是雅集之所,鸿儒谈笑可谓雅趣盈室。这是“趣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是人的活动,聚焦于“吾”,古人所谓“慎独”,就是看自己单独一人时做些什么,能否严格要求自己、自我约束。跟上面的“鸿儒之交”的雅集社交活动不同,这完全是另一个层面,这是个人层面的审视。调素琴奏清音,阅金经修雅心,此所谓雅事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作者通过否定“丝竹乱耳”“案牍劳形”等自己眼中的俗物俗音俗务,肯定和强调调素琴阅金经是修心的雅事。一词言之,“事雅”。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回到了居室上,聚焦于古圣先贤的居室。这不仅强化了前面所写“陋室”的人和活动,而且通过引经据典,强调了“居室”因人而名,扣合了开篇山因仙彰、水因龙显、室因人著的逻辑。这是古圣先贤的“雅居”。然后,以“孔子云:何陋之有”的发问对“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结,而且暗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鸿儒”祖师之言,可谓余音袅袅、不绝于耳。此诚可谓“言雅”。同样是引经据典,“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侧重于行,“孔子云:何陋之有”侧重于言,自警、自勉、自励之意显现。先写行,再写言,言行合一,岂不妙哉?!行文至此,自见“意雅”。

二、雅人:修德自好

《陋室铭》“雅意”的背后,是一个有着雅心的“雅人”。“雅人”的出场,无论是节奏,还是方式,用一个字形容,非雅莫属。前文已述,其出场采用了从《诗经》发源的“比”“兴”手法,自是一番风雅。其实,作者以山、水作比起兴,也是有着儒家君子文化渊源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智、仁、勇是君子品德和“三达德”的要义,《陋室铭》开篇就用山、水在三者中寄寓其二,这何尝不是一种君子比德的暗写呢?开篇就已经悄悄开启了君子慕德、厚德、修德的前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背后站着一个人,他并未直接露面,而是含蓄地立在那里。这两句读后,使人感到颇有诗人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作家巴金“掏出心来”的妙意。西方学者布封说风格即人,古代文论说文如其人,为人为文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以这种写法出场,何尝不是一种含蓄呢?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含蓄乃其应有之义。不过,这种含蓄的方式,同样起到了确定情感基调的作用,恰如《琵琶行》所写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含蓄并不阻碍情感态度的流露。源于《诗经》风雅的写法,含蓄式的出场节奏与风格,尽显为人为文的君子之风。

常言道,居必择邻,交必择友。这话放到君子身上是最合适的。“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君子选择好地方居住,以便接近和结交有德才者,防止德行衰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点明了“陋室”环境清静幽雅,正是君子择居的结果,旨在修养德行。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篇》)君子通过文章学问聚会朋友,借此增进仁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是结交良友的写照,“鸿儒谈笑”可使人想象高朋满座、嘉言懿行的盛景;“往来无白丁”写出自己交往朋友一边倒的倾向,无德者不可交,无才者也不交。之所以如此极端化,个中缘由就是君子要修德进业,所谓“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诚如荀子所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治学交友都是为了修养自己。

慎独是君子修德的重要时机和门径。君子像太阳,心胸坦荡荡,人前人后一个样;小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人前人后两个样。君子在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照样做到表里如一,严守本分,不做坏事,绝不自欺,此所谓“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刘禹锡在“陋室”里的“慎独”,做得非常好,“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弹琴读经不饮酒,丝毫没有放浪形骸的可能性,这就是君子修德的好模样。就古人来说,陶渊明是志向高洁的代表,他以田园风光的诗意著称,抚弄“无弦琴”,“好读书不求甚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相形之下,在君子文质彬彬方面,刘氏可能还胜过陶氏一筹,人生也不乏诗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极言丝竹乱耳和案牍劳形对身心的折磨,通过否定式的写法,写出了安居陋室、调素琴阅金经而修养身心的惬意。这使人想到孔子盛赞颜回的言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刘禹锡的陋室之乐,流淌着颜回陋巷之乐的精神血脉,不正是“孔颜乐处”的生动体现吗?

为了说明“陋巷之乐”的精神承传代不乏人,刘禹锡举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再回到眼前自己所居的陋室,建构了一个长达千年的历史文化时空,意在表明这种君子精神是一脉相传的。“孔子云:何陋之有?”这一结尾,也能够充分印证这一点。其出处是《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个引用是非常具有艺术性的,首先没有直接援引颜回陋巷这个典故,可能自觉其意过于显露直白。其次没有完整地引用孔子的话语,省略“君子居之”而避免了自谓君子的标榜。就是这个选择性的摘引,表明了刘禹锡勉励自己要做君子,而不是标榜自己要做君子,其君子精神可见一斑。回到这句话,试想:若是加上作者的自谓,完整地引用孔子的语句,根据刘禹锡被贬朗州、连州、和州等其中一地的遭际,可以形成排比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连州梦得室。”反问句:“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样还是含蓄蕴藉、谦谦君子的语气吗?《陋室铭》的行文达意,其言语的分寸,是相当讲究雅致的。此即“雅人深致”。

三、雅韵:朗朗上口

诵读《陋室铭》,声韵动听,朗朗上口,非常雅致。这种感受和效果,源于其文整中见散,多为骈句,使用押韵的语言修辞。通过语句分行、标注韵脚的形式,可以呈现这一特点:

有必要说明的是,上面标注的韵脚用字,其韵母均为“ing”,归入“青东韵”。从平仄的角度看,全为平声字,其声响效果有种泠泠作响的节律,清音袅袅的余韵,富有音乐性。其发声原理是:“ing”是后鼻音韵母,发音时舌尖放在下齿龈,舌面隆起,上下牙接近闭合,鼻腔共鸣成声,与“英”“璎”“鹰”“膺”等字发音相似,拖着长音时稍打开口腔。若是押韵“ang”,划为“江阳韵”,虽然其跟“ing”所在的“青东韵”都是洪亮级韵脚,但“青东韵”的声响效果只是显得昂扬,“江阳韵”的声响效果却显得特别响亮。其原因就在于韵母“ang”属鼻音字,但比“青东韵”的音位靠前,“昂”音口形略显宽大,例如“光”“芒”“黄”“放”“浪”“旺”等韵脚用字,无论是平声字还是仄声字,其发音都特别响亮,其传达的情绪也更加高昂。

结尾“何陋之有”的“有”,韵脚是“ou”,归入“由求韵”,其发声部位是双唇,呈撮口状,加长了发音管体,口形深了,音位稍后,缺乏洪亮度。由于其属于柔和级别的韵脚,响亮程度根本比不上洪亮级别的韵脚,不如“ing”所在的“青东韵”,更不如“ang”所在的“江阳韵”。然而,“由求韵”的声响效果是悠长绵长,“有”是仄声字,稍用拖音,即可感受到“何陋之有”中“之”字介入的舒缓而陶醉,“有”字韵脚的仄转而悠长,两者共同促成结尾这个问句余音袅袅、悠扬绵长。

四、雅句:渊源有自

佳句是有句式的,或自创句式而成千古名句,或化用前人句式而推陈出新。从句式的角度来看,《陋室铭》多为典雅的句式。《陋室铭》的语句,除了公认的整散相间和多用骈句的特点外,其句式还有着民族语言历史传承、庄雅文体语体基因等方面的渊源,应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陋室铭》的开头,表达了“在仙不在山,在龙不在水”的意思,其句式为“在A不在B”。孙思旺认为:“若将开头四句浓缩还原,便是一种‘在A不在B’式的经典表述。这种表述模式通常用来指明,易见的外在属性与不易见的内在属性之间何者为决定性因素,从而使事物的意义所在与问题的解决途径简明扼要地彰显出来。”[2]这种句式是一种古老的经典句式和意义认知模式,在史籍经典中屡见不鲜。例如:《左传》记载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周王特使王孙满回答“在德不在鼎”。《国语》记载“楚人固请先歃”以争长,晋叔向力主退让,并劝上卿赵武“霸王之势,在德不在先歃”。《史记》记载魏武侯夸示魏有山河之固,吴起则答“在德不在险”。“刘禹锡向以用典严肃著称,他的类似表述显然是从《左传》等书化用而来。”[3]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时,书生曹璩嗜名,因“遍干诸侯”未果来见,欲“依名山以扬其声,将挂帻于南岳”,结果被刘禹锡棒喝:“在己不在山。”[4]由此可见,开头的句式有其意义认知价值、民族语言基因和历史文化渊源。

从文章类别体式的角度看,前四句有着《诗经》“比”“兴”的渊源,具有四言体诗歌句式的特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其句式则非常特殊。

其一,其句字法,跟《诗经》《楚辞》的用字有些关联。就“斯”来说,例如秩秩斯干(《斯干》)、朋酒斯飨(《七月》)等,其字法不难在《诗经》中找到渊源。就“惟”来说,其跟“维”“唯”长期混用,直到近代“维”字才退出了竞争,确定了自己的专属职责。《尚书》只用“惟”,高达647次;《诗经》用“维”263次,另两字为一两次;《孟子》用“惟”43次,另两字各一次,以《尚书》《孟子》用“惟”为最,且呈一边倒的形势。[5]《陋室铭》的“惟”字句,很难说没受《尚书》《孟子》等儒家经典的影响。就“吾”来说,跟“我”同义,但《诗经》多用“我”,《楚辞》多用“吾”,《孟子》“吾”“我”兼用,“惟吾德馨”中“吾”字法有可能受《楚辞》等影响较大。

其二,其句意思可能出自《尚书》。例如《周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斯谋斯猷,惟我后之德。”“臣人咸若时,惟良显哉!”《左传》中的《宫之奇谏假道》,对此语句多有征引化用。从《君陈》来看,“斯”的字法和句式,“惟”的句式,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关联更为紧密。在“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中,“德”“惟”“馨”三字连用是一个明显标志,语句的意思是黍稷谷物没有香气,内心美德才有香气,表达了一种“在德不在物”的价值判断,符合前文所述的“在A不在B”的经典句式和意义认知模式。

其三,这两句紧承前四句,为了使用“比”“兴”,在某种程度上必须跟前面语句的句式、字数保持一致性。

综合《君陈》语句的思想内容、字词用法,并结合《诗经》四言体诗歌句式以及《楚辞》等“吾”字用法,这应当是作者融通提炼、自铸伟词的结果。其句式的经典性因素,可见一斑。当然,其从诗歌句式、古文句式化生而来的句式特点,也是非常明确的。

再看下面四句,是非常庄雅的句式,通过变形和比较得出这种认识。在将其分行变形后,跟其他诗歌作比较,可看出规律。如下表所示:

?

将刘禹锡所作四句,跟其他四首诗歌对比阅读,发现它们不仅视点一致,即诗歌每一幅画面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人,用一双眼睛在看着,而且结构、写法和句式也都非常近似。一是结构近同,前两句先写景物,后两句再写人物。二是写法相似,句句皆景,富有画面感,且有分工:前两句为静景,只有《送灵澈上人》例外,后两句为动景,只有《江雪》例外,动静结合的写法非常明显。三是句式颇同,刘禹锡的四句均为对偶句,其他诗歌也使用对偶句式,例如“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接近宽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和“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堪称工对。可见这四句颇有五言绝句的句式特点,或者是五言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的特点。这意味着其语句采用了诗歌的句式,是没有多少争议的。古代诗歌研究中有“诗庄词媚曲谐”的说法,这是有其道理的。周围环境和人物交往,用诗歌的句式来写,显得相当庄雅,不如此不足以表达这种感受。

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开始,作者有意使用散文句式,一改其前语句基本上使用诗歌句式的做法。《陋室铭》作为“器物居室铭”,毕竟是散文,有一些语句使用散文的句式,这才是当行本色。“可以”,就是使用散文句式的标志。作者用“可以”暗示自己有多种选择,有选择安排生活的自由,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到今天,我们还能从“可以”这两个字读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其散文化语句的魅力是遮掩不住的。作者将“调素琴”“阅金经”两项内容从字数上加以调整而制造差异,用“可以”领起两句,作为全文中间过渡的语句。其前多是对偶句式,其后除了结句,也是对偶句式,“可以”的行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也改变不了两句之中内在的对比脉络,将对偶的内容散文化,打破语句对偶一连很长造成的板结,使全文更顺畅。

行文继续保持散文句式的状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字数虽然相等,但其形式仍为散文的句式。从语句内容上说,去掉“之”字,语句的意思没有多少变化,但“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却有五言诗句式之嫌。“之”字,在此无实义,也不具有语法功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主要就是为了将这两句变成使用散文句式的语句,起到舒缓语句节奏、拖长语气的作用。作者使用散文的句式,目的是凸显自己的轻松与惬意。其用“之”字舒缓节奏和语气,就是为了传达心情恬静惬意。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既是对偶的句式,也是诗歌的句式。作者行文从散文的句式转为诗歌的句式,乃是“诗庄词媚曲谐”使然。用诗歌的句式,表达对古圣先贤的景仰和赞叹,心中庄雅的情意和感觉,自不待言。“孔子云:‘何陋之有?’”分别为三字句和四字句,字数并不相等,其散文的句式特点,是非常明显的。需要说明的是,“何陋之有”是《论语》这部语录体散文中的名句。这是孔子创造的句式,也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句式,还将继续流传下去。作者援引《论语》语句是动了一番心思的:将原句中的“曰”改为“云”,并省略其中的“君子居之”,笔墨经济而且含蓄蕴藉。当时的读书人都熟悉这两句,但作者制造了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具有陌生化的效果。更为关键的是,“孔子”“何陋之有”能够开启当时读书人的联想想象机制和还原复位机制,在想象联想和还原复位中,能够读出更多的情意,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句,确实是经典句式,“之”字既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也具有舒缓语句节奏语气的效果。若改为“有何陋?”舒缓悠长的语气顿失,显得格外急切,显然与作者的意图相悖。省略主语的“谓宾”句式,缺乏应有的艺术效果。所以,作者用“何陋之有”作结,其不尽之意和味外之旨,如同钟磬之声入耳入心,有如“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的策励警醒和舒缓悠长。

总体来说,作者身为怀有雅心的雅人修德自好,立雅意作“主脑”,并将其一以贯之,形成了全文的意脉。文章作法,雅人深致,名为陋室,实乃雅舍。全文用韵脚一主一次,既有自我警醒、自我策励的写作意图,也有朗朗上口、昂扬悠长的声响效果。《陋室铭》的句式渊源有自,既有诗歌句式,也用散文句式,各随其意,时而庄雅昂扬,时而惬意悠长,堪称一曲雅美的乐章。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专业方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名师课例研究”(课题编号:QJH2021101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陋室铭陋室语句
吴闻章
陋室铭(行书)
母 校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作者到底是谁
桂花
《刘禹锡 陋室铭》
陋室有鱼
一篇《陋室铭》,仿写正流行
我喜欢
冠词缺失与中介语句法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