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2022-09-13◎李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情境

◎李 璐

(江苏省新沂市桥口小学,江苏 徐州 221400)

前 言

在新课改下,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抽象性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可利用信息化工具对学生加以引导,有效推动教学导入工作、新知讲授工作、练习巩固工作及总结评价工作,打造全新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师生组建共同体的前提下打造高效课堂.

一、信息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首先,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现行教学准则,教师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年龄偏低,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较为薄弱,所以他们对很多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了解欲望.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加以优化,利用信息化工具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创造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保持长久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生本理念在当今教学环境中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在数学课堂上,引入信息技术能够驱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及能力均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核心素养也能够显著提升.

二、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创新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导入是一堂课的初始环节.合适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教学铺垫.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也会下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比如引入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情况或为学生讲述一些故事.生活情境及故事情境的确能够带给学生较为真实的体验,但相比于信息技术所形成的情境仍稍显欠缺.所以,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以完成教学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主题,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创设情境时需要的一些素材,以丰富的素材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以“百分数的认识”这一部分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利用网络下载相关资料,如中国代表队在北京亚运会及广州亚运会上获得奖牌数量的对比.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有关亚运会的图片或视频,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在直观数据的对比下尝试判断中国代表队在哪次亚运会上的表现更好,并讲一讲自己这样判断的原因.之后,教师循序渐进地导入百分数内容,鼓励学生尝试计算北京亚运会上中国代表队总奖牌中的金牌比例及广州亚运会上中国代表队总奖牌中的金牌比例.在学生基本了解了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下载文件的进度条,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应用及百分数的意义,创设真实的信息化教学情境.

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借助信息化软件对教学素材进行再处理,在情境导入过程中,搜集素材是教师需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处理素材则是教师需要做的核心工作.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整体状态(如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思维水准),合理处理素材,以充分发挥素材的作用.以统计概率这一部分内容为例.针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教学目标包含两大层次:第一,让学生形成统计的观念;第二,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数据分析能力.基于这两大目标,教师需要对所搜集的素材进行有效梳理.很多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据,要求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概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加直观地判断数据,教师需要对数据加以预处理,比如将数据以统计表的形式或扇形图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更加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提高学生的能力.

最后,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合理导入教学内容,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导入情境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借助信息技术制作高水平的课件.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西游记》中猪八戒吃人参果的视频片段,以动态的教学素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根据这一视频的导入,向学生发问:“现在老师手里有4个人参果,把这4个人参果平均分给猪八戒和孙悟空,每人会得到几个?如果现在只有一个人参果,还是要平均分给猪八戒和孙悟空,那么每人会得到多少个?”教师可以这样的趣味导入手段引出接下来的课程主题,做好教学铺垫.

(二)探究新知,降低学习难度

对于大多数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具有较高的难度,很多知识点无法当堂理解,需要较长时间来消化吸收.而在讲解新知识时,教师自然不能再采取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手段.填鸭式教学手段既不能够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又可能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引入信息化教学工具,利用信息化工具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手段动态化地为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处理问题.问题是驱动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一切教学行为的前提都是学生产生了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问题为出发点,利用信息技术分解问题,有效整合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浓郁且真实的学习氛围下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以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展示剪开罐头的图片(如图1所示).

图1

然后,教师问学生“把这个罐子剪开之后会呈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当学生得出“可以得到两个圆、一个长方形”的结论时候,教师便可适当引入圆形面积及长方形面积的公式,并鼓励学生尝试求圆柱的侧面积,辅以直观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的公式,并提高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及计算能力.不难看出,借由这一方法,学生对圆柱的侧面积及表面积公式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对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会达到深入理解的状态,无须如同以往一般死记硬背.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实践感知.实践感知环节共包括三大步骤,分别为选定主题、确定目标、设计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借由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视频,以辅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开展实践学习活动.以“节约用水”这一部分的知识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水龙头没有关紧的视频,借助这一视频引出水流失量的问题.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通过计算一分钟水流失的体积,推算出一小时水流失的体积.完成这一实践推导之后,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实验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尝试验证自己的推导是否正确,分析如何计算一分钟水流失的体积.在循序渐进的状态下,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三)练习巩固,提升综合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开展基础练习.在数学课堂上,由于不具备较强的能力,一些学生很难凭借自身完成知识点的学习.教师讲述完知识点之后,要为学生布置练习题,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所得.而在这一环节,教师可适当引入信息化工具.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在整堂课的进行过程中,对于分数的基本概念,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正确理解.教师可借助互联网工具为学生展示练习题,如图2所示.在这道题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比分数与图片,两者吻合的画“√”,两者不吻合的画“×”.在直观的图片类问题中,学生对分数会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当学生做完题后,教师可以先不评判学生的对错,而询问学生这样判断的依据,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分数知识.

图2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开展变式训练,适度提高题目难度,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比如教师可以在原习题的基础上调整提示条件,让学生站在其他角度上思考问题、举一反三,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例如,在讲解观察物体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开展一场游戏活动.为了提高游戏的难度,教师可以使用信息软件的时间限制功能及错误限制功能.若学生没有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游戏或错误次数过多,则会被终止游戏.但如若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则可以继续闯关.在游戏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不同的物品,要求学生分别从物品的正面、上面及侧面观察,并画出物品的三视图.或者,教师为学生展示物品的三视图,要求学生尝试猜测物品.这些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够切实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最后,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充分增强学生的学习综合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网上有海量资源,相比于教材来说,内容十分丰富、十分多样.在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时不能给所有学生布置统一的习题,否则会影响部分学生的成长发展.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为不同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习题,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布置一些开放性习题;对于能力偏低的学生,可布置一些基础性习题.教师应让所有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内有效增强个人能力,强化数学思维.

(四)总结评价,增强教学效率

教学评价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中,教学评价不再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实施的点评,而是趋向于多元化,如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等.这三者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为进一步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教师可适当将其与信息化教学工具相结合.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要求学生利用这一方式对自己进行评价.教师给予评价后,可以将评价的内容以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学生及学生家长,学生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把自我评价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教师,这种方式可很好地维护学生的自尊.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社交软件与学生相互评价.比如,教师可以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学生也可以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速度过快、教学知识点讲解不全面等.在相互评价、相互协调的过程中,教学效率稳步提高.在教学之余,教师也可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导学生建立专题讨论群.在群中,教师可不定期上传一些与数学教学有关的文件资料,并鼓励学生下载,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学生自身不具有较强的文字储备量或打字能力,还可借由现代社交软件的语音功能,与数学教师相互进行实时沟通.每名学生都能够突破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就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时解决自己的困惑.

三、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首先,教师保证所使用的教学课件要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教师所讲述的一些知识很难达到当堂理解的程度.所以,教师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更加真实、更加贴合学生生活的情境.教师可以将一些动漫角色引入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讲解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卡通人物,由卡通人物引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作用并布置一些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任务,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教师要保证信息化教学环境具有较高的启发性.教师布置给学生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结合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及经验,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达到迁移思考的目的,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然后,在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数学教育工作时,教师要循序渐进地为学生展示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辅助,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会过多地注重自己的课堂地位,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时,习惯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这些教师会向学生提出问题,但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需要对这一问题有意识地加以改善.

最后,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落实适度原则.信息化工具固然能够辅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若教师一味地关注信息化教学工具,则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长期开展.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到,信息化工具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绝不能够替代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要在信息化工具的辅助下优化课堂.对学生有主要指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环境中,小学数学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应跟随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技术能够让课堂更加生动、更加有趣,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保证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的有效展现,教师需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及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构建完善的教学框架,促使学生能力及思维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