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未来博物馆国际合作交流趋势的思考

2022-09-09于伊凡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展品运输博物馆

于伊凡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 200063)

1 国内外博物馆运作现状及国际交流状况

自2020年以来,国内外各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机构受到新冠疫情的巨大影响,不得不先后按下暂停键。从2020年3月至6月起,中国多数博物馆已陆续恢复对外开放的正常运转,但许多国外的博物馆至今仍未能对外开放,甚至有些博物馆在开馆后又重新闭馆。文博机构深受影响的不仅是对公众的展览与教育工作,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展览合作更是因此搁浅。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历博)原计划2020年底与法国里昂丝绸博物馆合作举办引进里昂丝绸的展览,但鉴于疫情防控形势,与法国的合作不得不暂停。值得庆幸的是,2019年该馆有关人员赴法国里昂考察时,获得不少收获,并征得里昂丝绸博物馆馆长Monteil 女士的同意,可把文物的高清电子照片纳入展览中,供观众欣赏。然而,问题并未圆满解决。作为一个合格的文物展,文物是基本要素,因此笔者所在的博物馆为了能让广大国内观众欣赏到中西丝织文化的诞生、兴起与发展,转而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得以借来不少法国里昂的丝织品文物。同时与南京市博物总馆合作,为观众带来了江宁织造工艺最高技术的成就。此次展览最终取得圆满成功[1]。上历博的外展计划取消与外方的合作,其他许多文博机构亦是如此。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的展览,都未能如期举行,只得延误或取消。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收入微薄的非营利机构打击相当大,而国外大多数的博物馆、美术馆都是非营利性机构。每年的收入除了基金会的支持,多数依靠门票和文创收入。如旧金山亚洲艺术馆长期处于闭馆状态,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原先已经对外开放,然而2021年5月因疫情反复影响,美术馆不得不再次临时闭馆歇业[2]。

2 博物馆国际交流的探索——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巡展点交为例

2.1 合作新模式

2019年8月,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了《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从德国梅森瓷器博物馆、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陶瓷博物馆和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引进展品。原计划此展览先后在国内大连、广州、郑州、江西五处进行巡展,展览结束后于2021年5月返回国外。就当展览巡回至大连时,疫情打断了展览原本的节奏。首先,按照原本的规定,每站展览的布展及撤展,德国馆方的押运员必须亲自来中国点交、监装及押运。鉴于当时形势逼迫,外方无法亲临现场[3]。其次,国内的博物馆当时正处于闭馆,展览无法对公众开放。无论是国内外,都无时间与人力准备线上展览工作,展览不得不延期进行,导致了后期展览的保险延期问题。可见特殊时期,与国外合作的展览不但存在着相当多的风险,同时也根据情况的不断变化而须时刻调整协调,这对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一次挑战[4]。

因外方无法来到中国,经各馆同意,每站的文物点交皆采取直播连线的方式,让外方能够实时看到国内场馆的点交工作状态。经过多次线上配合之后,中外双方博物馆之间彼此建立起信任。虽然在点交过程中有多次发现之前未点出的残缺、瑕疵等,经过外方的细节照片比对都能一一解决。相对于请外方押运员来中国点交,这样的方式效率有一定的提升。从好的方面来说,如果展品在巡回展中每一站都保护完好,无任何新伤,“云点交” 的方式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约了经费。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隔着屏幕”相较于“感官接触”的点交方式,总是弊端要大于优势[5]。

2.2 “云点交”的弊端与文物运输衔接工作的重要性

关于“云点交”,虽说方式可行,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毕竟无法亲临现场,对于瓷器的磕损程度变化,由于设备像素问题,难以清晰地给外方看,导致外方无法直观了解展品可能会发现哪些变化,如裂纹是否有延长、在运输过程中装饰是否有松动等。

身为博物馆方人员,在每一站点交中只能记录下瓷器的“新变化”,并注明日期及点交人员姓名,及时用照片及录像记录下点交时的状态。能做到的就是尽量保证展品的全方位角度都拍摄到,记录点交过程及装箱过程,并且全程摄像,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手法规范。若展品有新的损坏,也可拿出证据前后比对。这个记录的工作琐碎繁琐,但在点交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每一站的工作人员、对外方借展单位负责。

外方人员押运员无法亲临的情况下,更需要保证展品万无一失的是运输公司。这就需要馆方和运输公司做到合理沟通,确保运输人员能专业地完成各项工作。在巡展布撤展过程中,曾发生过一些小插曲。众所周知,运输公司在全国各地有设分部,由一位主负责人分派给各分部协作,因此巡展各地的衔接工作至关重要。每一站并非是同一批工作人员,会根据当地的行程指派当地分部的人员。此次巡展文物箱上都贴有“禁止倾斜”的标识,标识为白色圆点,若倾斜角度到达一定范围,则立刻变为红色。在巡展过程中的某一站,由于当地工作人员对于此次外展的业务生疏和沟通不及时等原因,将已经取出展品的空箱子单手拎取侧面把手,导致标识颜色瞬间变红。此标识是外方运输公司运往国内前贴注,须跟外方及时沟通才可更换,虽说并未造成严重后果,只需让运输公司更换标识,但若与所有运输公司人员在工作开始前及时沟通,从小问题出发,衔接到每一步环节,才能避免导致严重的后果。

馆方工作人员能确保展品无误的情况只有在开箱后布展、展出时和撤展后放入箱中,而中途运输的环节博物馆馆方并不能全面负责到。陆地运输是全程由合作的运输公司负责,由专业货车运输展品,并无太大问题。较为棘手的是飞机的运输,原定计划由外方的押运员全程押运,他们能确保途中所有展品状态的信息透明。然而目前是货品单独被装在飞机上,无任何押运员跟随,若货品到达后开箱有损坏,难以推断是何时损坏的,也无法得知是否是因颠簸使其损坏。这是当下引进国外展品或是输出国内展览的一大问题———在押运员无法跟机的情况下,一个不可避免的风险。

2.3 线下展览引进与输出的困难

在外方人员无法来到中国,只能通过视频交流时,馆方人员必须要保持比原先更高度的警惕和对工作的谨慎负责。展品能顺利回到国外,只能算作有惊无险。若展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损坏,借展方与运输公司则必须为此负责。

目前情况下若不是“必须”,外方仍然不得入境,因此未来的展览引进或输出仍然是无人员往来形式。如今,国际展览合作与交流也渐渐复苏。点交与押运是展览合作的基础和必要环节,数字化交流让外方看到国内馆方的工作进展是一种手段,时时汇报工作流程与文物状态也是一针定心剂。从长远来看,如何更好地在无人员往来的情况下降低运输风险,在国际展览交流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然而照目前的形势而言,不可确保未来的线下展览引进运输都能做到零风险,甚至因为复杂的手续及航班问题,风险系数只高不低。如此情况,未来的博物馆合作交流方式也正在发生转型。

3 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方向

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 “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以国际博物馆对该主题的阐释是疫情是加快文博行业创新的催化剂,尤其是更加关注创造文化的新体验和数字化的传播形式。在国际博物馆合作中,数字化的展览与教育合作也具有潜在的可能性[6]。

从2020年年初至今,文博行业的国际性交流受到重创,其中博物馆展览的引进及推出几乎停滞。国内游客也无法赴国外观看海外精品展览,同样的国外游客也无法设身处地欣赏中国的文物。而展品运输对全球博物馆行业无疑是个风险极大的挑战。此时,一向作为辅助宣传功能的线上平台一跃成为“主角”,成为全球观众鉴赏展品的主要途径。

2020年年初,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向“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 提供网上展览内容资源的倡议书》,旨在鼓励文博机构向线上平台提供优秀的展览项目,能为足不出户的市民提供在线观展的服务。

曾经,多数文博机构把重心放在线下工作,观众也是抱着一睹“珍品”的心态来博物馆鉴赏文物,但随着疫情的席卷往复,国际展览合作几乎搁置,海外的珍品艺术如何欣赏? 外方如何鉴赏大中华的精品国粹?在全球范围内,已有不少博物馆在多年以前已在探索线上展览的体验。如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的线上平台观展已相当成熟。

近两年,全球快节奏消费的观念诞生,“直播”成为网络最火模式的代名词之一。2020年,大英博物馆就在某线上平台开启了在中国的首次直播,吸引了200 万观众在线观展。紧随其后,法国凡尔赛宫也在中国的直播平台上做了展示。在直播中,拿破仑加冕厅、路易十四的卧室等都一一呈现,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中国网友领略欧洲皇宫的魅力,一饱眼福。“躺在家中看世界”的愿景似乎也得以实现,并且观众接收的知识点、信息量,甚至是视觉体验已远远超乎想象。“艺术”早已不是贵族才能接触到的“奢侈品”,通过线上平台的桥梁,做到“以人为本”,拉近艺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艺术变得更亲民和具有公共教育意义。

虽说实体展览的视觉体验是在线展览替代不了的,但是在线展览也有实体线下替代不了的优势。如在2010年,敦煌研究院就推出了“数字敦煌”计划,全球观众都可以在其平台观赏石窟的高清细节图,甚至还能戴上VR 眼镜,感受增强现实的虚拟体验。尤其是莫高窟285 窟,作为70年以来停止对外开放的石窟,传言美到让人惊叹,犹如风一般灵动;第220 窟,展现了盛世气象,犹如火一般热烈。这些由于脆弱而被保护起来的石窟,就算亲临现场也观看不了,在“数字敦煌”的平台都被逐一呈现,同时还能鉴赏壁画细节,让中外网友能够感受多元文化的冲击(见图1)。

图1 数字敦煌官方网站

其实早在五六年前,那些文博机构就在考虑到扩大观看展览的受众范围。在科技发展的趋势下,可以实现让更多行动不便或其他原因不能前往现场观看的百姓提供便利渠道。在新形势下,要找到线下展览与线上云游的新的平衡点,这也是目前博物馆要考虑的因素。因此,疫情只是一个“催化剂”,会让更多博物馆意识到数字化平台的重要性,以及思考如何建设这座“桥梁”,提高在线展览的观看体验[7]。

4 博物馆国际合作交流新思路及建议

博物馆国际合作交流的形式不仅局限于线下。合作办展的形式若利用线上平台,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受众范围也更广泛化。

4.1 获得展品的使用授权

目前,展品运输困难繁琐的情况下,电子图像或影片成了线上展示的主要资料。在国际合作方面,与外方博物馆达成共识的情况下,首先应互相签约展品的电子资料使用授权。然后可在文博官网和公众平台上呈现,如此一来,既能提高信息使用的灵活度,也能拓展受众范围。甚至不需要合作整个展览,只是展示部分文物或展品,博物馆之间可随时交流、资源共享。

4.2 结合地方特色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挑选文物的时候,建议挑选具有与地方博物馆特质的展品,秉持着立足本馆,实现资源的整合共享,打好博物馆的“特色牌”的原则。例如,在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展厅有一副1850年《上海开埠外滩景象》的油画。上历博的基本陈列就是以上海历史为背景呈现的,在2018年开馆之际的基本陈列策展时,曾多方寻找有关上海开埠早期风景的展品资料,但当时并未找到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展品。机缘巧合,该馆人员出访新加坡时,意外发现此油画。对于该馆的建设意义可谓相当重大。

图2 《上海开埠外滩景象》油画

今年,上历博得到了此油画的签约授权,未来也能够与其在线上合作讲述此油画当年绘制的情形,以及油画所描述的故事,向观众传递曾经的上海与新加坡是如何建立友好关系的,至今又是如何保持这份情谊纽带的[8]。

4.3 化不可能为可能

博物馆线上展览并不代表是把线下的展览照搬到线上,而是要充分利用线上灵活性、不受地域限制性、受众范围广泛性的优势,可同时与外方多家文博机构联合合作,举办一次跨界展示、交流或是教育活动。

就展览而言,也有一些难度、工程极度繁琐的策展。例如梵高有7 幅《向日葵》,而分别被收藏于全球5 家博物馆中,地域跨度之大及借展的难度之高,难以同时对比欣赏。在2017年,收藏梵高《向日葵》的5 家博物馆联合在网络平台尝试了首场直播,不仅能让全球观众同时欣赏5 幅作品,还邀请到5 家博物馆馆长及策展人在线与观众视频,对各自收藏的作品进行讲解与评论。此次直播吸引了众多网民观看,让全球观众一睹梵高《向日葵》的风采。

4.4 图像资源的开放

如今的博物馆展览不仅具有展示的功能,更多的则是教育意义,许多人把展览作为长期的资源进行学习。博物馆就可以充分发挥线上优势,开发博物馆馆藏图像资源,建立数据库,让更多的观众得以查阅观看并且学习。

同样,在获得外方博物馆的使用授权情况下,在检索类别中进行分类,可把国外博物馆的相关授权文物高清图像和资料投放在线上平台,构造一部博物馆的“百科全书”。

当然,这类资源开放问题需要斟酌考量及资源积累需要大量的时间,相信在科技发展的趋势下,未来能做到拓展受众范围,有效联动公共教育,为全球化观展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展品运输博物馆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博物馆
气象科普展品创新设计的思考
国宝展品被盗案
散杂货运输专栏
露天博物馆
散杂货运输专栏
散杂货运输专栏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