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文科”建设

2022-09-09刘奕兵王玉英

科教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新文科文科汉语

刘奕兵,王玉英

(1.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吉林 长春 130607;2.长春大学网络安全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2)

1 “新文科”的内涵

2020 年11 月3 日,“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会议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新文科”提出后的首次实践性宣言。《宣言》明确了“新文科”建设的共识、坚持、任务等,预示着“新文科”建设即将全面展开。我国的“新文科”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它是一种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国家工程;二是“新文科”建设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和传承。

“新文科”想要发展出属于“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一方面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理工农医与文科教育深度融合,拓宽学科的宽度,促进原有文科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原有文科应该回归初心,思考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际的培养质量之间有哪些异同,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与国家、社会需求的联结性有多大,学生的竞争力有多强。因此,找到学科间融合的发展广度,深入挖掘专业培养深度,这是“新文科”带给传统文科以及新兴学科的发展思路。

《宣言》指出,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是新文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学校、专业和老师应该站在不同角度去重新思考,从这两个培养目标出发,思考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文科人才,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2 “固本正源、精于求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新内涵

“坚持守正创新,是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新内涵是探索专业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是使专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

2.1 固本正源:夯实专业发展之路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的二级学科,专业建设应该“植根于中华传优秀统文化,是以中华母语及母语文学为基本内涵、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基础学科,与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关系密切。”从这个意义上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归属于基础学科。

作为基础学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应坚守传统文科的属性:以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高的审美品位以及健康的心理和体质”的能够从事语言教学、对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

“作为一个只有三十多年历史、还缺乏深厚的学术传统、正在探索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的年轻学科,特别是又在国内外蓬勃发展的汉语教学正迫切需要大量汉语教师的形势下,培养科班出身的专门人才的本科教育更应该加强建设”。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学界达成过共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语言学和教育学结合的专业,属于语言教育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既具有汉语本体教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同时又具有语言教学能力培养的应用价值。这样的专业定位决定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具有“跨学科”属性,更符合“新文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2.2 精于求变:适时而变、谋求发展

新文科建设既要守住专业之本,同时也要适时而变。课程建设上的专业融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小语种、翻译课程,拓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交流等,以及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课程融合,比如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远程汉语教学;制作视频教学资源丰富扩展教学内容;运用3D、AR、VR 等技术制作虚拟现实空间,向汉语学习者介绍中国风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习俗等,为不能来中国的学习者提供体验机会,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3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新”变化——重视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有的跨学科属性,要求其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培养实践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教授语言知识、学习语言表达只是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我们不仅要保证传统文科的“根”,还要把握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的“变”。但是这种建设并不是与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性较强专业之间的简单叠加。因此作为国内高校的专业建设应该深思的是“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培养?”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培养具备优秀的语言教学技能,传统文化素养,能够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服务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与交流,且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汉语传播者、汉语教育者,从而让更多学习者了解真实的中国,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吸引更多人来学习汉语。

经过三十多年建设,各高校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完成得比较好,这得益于建设初期的师资力量与教学理念。专业建设的历史原因决定了我们这样做,这是我们的优势,说明我们的语言基础研究比较扎实。然而,我们是以语言教学、跨文化教育为核心的专业,教学能力应该是培养的重点之一,而我们却忽视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甚至产生教学生语言知识,学生就能学会如何教外国学习者学好汉语的倾向。这就导致学生不敢站上讲台,不能站稳讲台,不能从容开展教学活动等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须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教学能力应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同时展开。既要让学生学好语言本体知识,掌握一般教学规律,又要让学生将知识与方法结合起来,通过院系或学校组织课堂观摩、教学比赛,教学实践、实习等方式将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出来。

4 “新文科”背景下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既然要在原有文科基础上改造升级,那么就要在思想观念转变、教学培养中心任务、跨文化交际素养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有所作为。

4.1 思想观念的转变

4.1.1 夯实“新文科”建设基础

在保持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不同层次院校间开展校际交流,向其他优秀院校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成功经验;学校给予专业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权限;给予院系资金支持,推荐教师国内外访学及参与汉语教学、文化交流等工作;签订校外实习单位建立友好合作等。

4.1.2 把握专业建设的标准

专业负责人应以《宣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学院的特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挖掘出来,增加人才的竞争实力。

4.1.3 改变教师的思维惯性

对于从事传统、基础文科的教师来说,由于人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容易使教师形成思维惯性,以自己的认知来判断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调整,这既是优点,也有局限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更应关注国家政治经济与对外交流合作等相关政策的变化,以及参加行业内外的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将最新的行业动态、教学理念传递给学生,带来专业新变化,专业建设才能长建常“新”。

4.1.4 学生需求调整

教育为了学生,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但又不能只考虑学生。本科教育阶段出现了诸如上课“无笔记化”、期末考试形式化、简单化等问题,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与教师的课堂管理、考核评价效果不能很好地发挥导向、诊断、反馈、督促等多重功能。笔者认为,高校需要在培养方向上进行调整,教师自身应改变,学生也应在学校、教师的指引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为自己的职业及人生做好规划。

4.2 明确教学中心任务:汉语教学

学校、教师、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是专业发展的纵向转变,那么以汉语教学为中心,围绕着汉语教学提出的以“语言知识、教学技能”为基础,“跨文化交际素养”为能力的横向变化,是强化专业建设内核需要做的。

4.2.1 开发语言知识

对于汉语作为语言本体的研究,汉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相关专业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为汉语教学提供了足够的语言教学素材。但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知识性研究相对来说数量较少。为什么有这样的差距?是因为我们将汉语本体研究的语言知识作为教授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内容,忽视了不同语系的差异,不同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而带来的语言知识教学的差异。

语言知识的研究,应以外国学习者学习“通用汉语”的语言知识作为基础,根据语系、国别等不同开发教材,研制教学课程等。

4.2.2 提高教学技能

目前很多高校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比例小,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走到讲台上,完成一次达标的汉语教学课堂的比例就更小。另外,实践环节的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能力在专业评价、教师追踪、学生自查等方面没有清晰的量化指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模糊化。因此,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推荐学生参加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也可以推荐优秀学生到海外任教。

4.3 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培养——树立文化自信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共识。一个人是否具有国际视野,主要在于他的眼界——即看问题的格局。那么这种格局由什么塑造呢?就是他所接受的本族文化以及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培养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能很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及接纳外族文化,即具备良好跨文化交际素养的汉语传播者、汉语教育者。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首先必须有文化自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做好语言交流、文化传播的使者。因此,文化自信需要汉语传播者具备良好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文化认同是对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价值和文化定位的认同,包括自我认同、他者认同、认同他者。作为汉语教师,树立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一切汉语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汉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所产生的文化认同,是实现文化传播的目标,是文化价值的外在表现。

文化认同是观念上的,文化自觉则是行动上的。现在我们必须转变这种思维方式,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传递到全世界。为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有为的时代新人而努力,这是实现文化自觉的保证。

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我们有理由坚持文化自信,这是中华文明及人文精神的不竭源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面对不同外族文化给予尊重和包容,以更好的文化适应性完成实现汉语教学及文化传播的双丰收。

4.4 “一核心、两翼、一意识”课程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理论课应该围绕“一核心、两翼、一意识”展开。

“一核心”即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为核心。核心课程以现代汉语为主;古代汉语服务于文学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语言学概论配合现代汉语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语言的一般特性、规律,为二语习得、二语教学打好基础。

“两翼”指教学能力培养、文学文化教育。以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进行教学能力培养;以文学课程、中外文化概论为文学文化教育培养。教学能力培养以现代汉语为基础,运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研究成果打好语言教学的基本功,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作充分准备。文学文化教育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底蕴,在有限的学时内,将古今中外的文学、文化课程整合为精炼的教学内容,并以引导性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文学、文化的印迹,将被动输入转换为主动吸收,这样的文学文化教育才是自发且高质量的。

“一意识”即以跨文化交际为根基,建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在从事汉语教学中,不应忽视的就是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所以必须要建立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一核心、两翼、一意识”课程建设的展开,安排学生进行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活动,实践课必须围绕汉语教学的能力和目标进行。从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课程设计出发,第一、二年组织学生观看汉语教学的示范课、真实课堂的影像,到第三年选修课的教学操练,以及第四年教学实习实践的最终展示,将学生一步步带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语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及实践教学能力,同样也帮助学生树立讲好课的信心。

5 “一带一路”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思想观念转变、教学任务重述、跨文化意识培养是思想理论方略,课程建设是具体做法。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发展及就业保障,依然要将视野放眼于世界。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提出一系列举措,诸如“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带一路”倡议及新一轮对外开放的融合,促进周边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国际化就格外关键。尤其是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

笔者单位将俄语作为第二外语,已经与俄罗斯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并推荐优秀学生到俄罗斯中文课堂从事汉语教学。目前已经有3 名学生进行了为期3―6 个月的汉语教学工作,从他们的教学经验分享中可以看到,俄罗斯的主要城市都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中文课堂,对中文教师的需求量比较大。同时中国高校也与东南亚的国家为发展职业教育,根据各国家的人才需求创立“中文+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目前已经有了不错的培养成果。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是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需要。

6 结语

“新文科”建设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步伐也要不断改变和创新。学校、专业、教师应该站在各自角度解读国家方针政策,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同行之间交流沟通,重新审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之路。构建更加符合“一带一路”和社会发展的国际汉语教学人才培养机制,给“新文科”建设赋予最新的理念和内涵。

猜你喜欢

新文科文科汉语
学汉语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追剧宅女教汉语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