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窦恶性孤立性纤维瘤一例

2022-09-08彭宇婕李兵杜勇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肾盂肿块恶性

彭宇婕 李兵 杜勇

病例资料患者,男,81 岁,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困难1 年余,既往明确诊断前列腺增生症。现右侧腰腹部疼痛4个月,为阵发性胀痛,无血尿、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专科查体、血常规及尿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尿液)液基涂片查见少许上皮细胞及炎性细胞,未见明显异形细胞。

超声检查示:右肾实性肿物。CT 平扫示:右侧肾盂见一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图1a),边界较清,大小约2.8 cm×4.5 cm,其内密度不均匀,平扫CT 值约45 HU,增强扫描皮质期CT 值约60 HU(图1b),髓质期CT 值约90 HU(图1c),排泄期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d),局部肾实质受压,肿块与右肾动脉关系密切、分界欠清。上腹部MRI示:右侧肾盂内可见一大小约5.5 cm×3.7 cm×4.5 cm 团块状混杂信号影,边界较清,T1WI 呈等、稍低信号,以稍低信号为主(图2a),T2WI 压脂序列呈稍高、高、低混杂信号,以稍高信号为主(图2b),增强扫描皮质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2c),髓质期强化程度增高(图2d),排泄期呈延迟性明显强化(图2e),DWI 呈高信号(图2f),局部右肾实质受压变薄。影像诊断:右侧肾盂肿物,考虑肾盂癌,并侵犯局部肾实质。

图1 肾窦SFT CT 图像。a)CT 平扫轴位,右侧肾盂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较清,密度不均匀;b)CT 增强扫描皮质期轴位,肿块不均匀强化;c)髓质期轴位示肿块强化程度升高;d)排泄期轴位示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图2 肾窦SFT MRI 图像。a)上腹部MRI 平扫T1WI 轴位示右侧肾盂等、稍低混杂信号肿块影;b)T2WI 压脂序列轴位示病灶以稍高信号为主,并见结节状高信号及条片状低信号;c)增强扫描皮质期轴位示不均匀明显强化;d)髓质期轴位示肿块强化程度增高;e)排泄期冠状位示肿块呈渐进性明显强化;f)DWI 轴位示肿块呈高信号 图3 肾窦SFT 病理图。a)HE 染色×100;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手术与病理: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右侧肾盂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右肾体积稍增大,右侧肾盂见一大小约5.0 cm×4.0 cm 新生物。术后病理:带肾周脂肪囊的已剖肾脏组织一个,肾剖面见一灰白肿块,大小4.5 cm×4.0 cm×3.0 cm,切面灰白实性质稍硬,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距被膜最近约0.5 cm,紧邻肾盂黏膜,余切面皮髓质分界清,输尿管长24 cm,管径0.5 cm,黏膜面光滑,肉眼未见明显异常,肾周脂肪囊易剥离,其内未扪及确切质硬结节。血管断端、膀胱及输尿管断端未见肿瘤残存,肾周脂肪组织未见肿瘤累及。

镜下: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细胞密集区与疏松区交替分布,细胞异型性明显并见病理性核分裂像。病理:(右肾)梭形细胞肿 瘤。免 疫组化:PTRK(-)、EMA(-)、CK(-)、Desmin(+)、SMA(-)、S-100(-)、STAT6(+)、Ki-67(+,20%)、TLE-1(+)、MDM-2(-)、H3K27Me3(+)、CD34(+)、Myogenin(-)、CK7(-)(图3)。诊断:(右肾)恶性孤立性纤维瘤。

讨论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间充质来源的梭形细胞肿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肿瘤的2%,大多数为良性,仅约10%~15%为恶性[1]。2020 版最新WHO 分类中,SFT 分为良性、中间型和恶性三类,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躯体深层软组织和体腔部位,特别是胸膜、腹膜后和骨盆,发病高峰在50~60 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3],原发于肾窦者罕见[4]。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部分患者无症状,为体检偶然发现,肿瘤体积增大时可产生压迫症状,如血尿、腰痛和腹部肿块[5]。

肾窦SFT 的病理组成决定了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与其肿瘤细胞密集程度及其排列方式、胶原纤维的分布、肿瘤有无变性坏死、肿瘤供血血管密集度以及血管壁厚薄有关[6]。CT 平扫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等密度肿块,可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可形成包膜或假包膜,肿瘤较大或恶性者可出现出血、囊变、坏死,少见钙化,增强扫描早期强化不均匀,呈“地图样”改变,延迟扫描呈渐进性明显强化。肾窦SFT 在MRI 上表现为T1WI 等或稍低信号,T2WI 因肿瘤内组织成分不同而信号多变,胶原纤维致密区呈低信号,肿瘤细胞密集区呈稍高信号,坏死囊变及黏液样变呈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与CT 强化方式一致[7-9]。张进跃等[9]认为在T2WI高信号中出现片状或结节状低信号是肾脏SFT 的特征性MR 表现,呈“快进慢出或不出”强化特征。

本病需与肾盂癌、肾透明细胞癌、肾平滑肌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鉴别。肾盂癌起源于肾盂,容易因发病部位而误诊,常呈浸润性生长,临床早期多出现肉眼血尿,尿液脱落细胞查见异型细胞,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SFT,排泄期肾盂可见充盈缺损。肾透明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肾实质肿瘤,病灶内密度常不均匀,易发生出血、囊变及坏死,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型表现。肾平滑肌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女性,常为边界清晰的实性肿块,CT 平扫多为等密度,病变体积较大时可发生囊变及出血,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低于周围肾实质[10]。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含脂时易鉴别,CT 扫描可见脂肪密度,MRI 同反相位亦可帮助诊断,但乏脂型病灶与SFT 较难鉴别。

本病例为高龄患者,出现右侧腰腹部阵发性胀痛症状,与大多数患者偶然发现不同,应引起注意。肾窦恶性SFT 最终确诊需依据术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34、CD99和Bcl-2 呈阳性表达,其中CD34 是诊断SFT 的必要条件[11]。WHO(2020)软组织肿瘤病理分类[3]中指出STAT6 阳性对诊断SFT 具有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恶性SFT 的诊断应至少满足以下标准之一:(1)肿瘤细胞丰富密集;(2)有丝分裂活跃(大于等于4/10 高倍视野);(3)细胞异型性;(4)肿瘤边缘浸润,可见出血和/或坏死。此外,研究表明[7,12]识别恶性SFT 的组织学特征还包括:Ki-67 增值指数大于等于10%。本病例组织学提示呈梭形细胞,细胞异型性明显并见病理性核分裂像,CD34 及STAT6 均为阳性,且Ki-67 增值指数高达20%,符合上述病理诊断。本病例影像学表现较为典型,与以往文献报道的肾恶性SFT 相符,但陈瑾等[13]认为瘤体内发生钙化可提示恶性,也有学者[6]认为病灶是否伴有坏死、钙化与良恶性无明显关系,而病灶的边界欠清及浸润性改变有提示意义。本例肾窦恶性SFT 未见钙化,但MRI 提示局部肾实质受侵。因此,当发现肾窦区肿块,临床症状不典型,T2WI 见片状或结节状低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延迟强化,应考虑到SFT 的可能。

目前肾窦SFT 的首选治疗方式仍是手术切除,建议对切缘阴性且无高危组织学特征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于切缘阳性的中高风险SFT 患者,局部复发风险非常高,可考虑辅助放疗,有助于患者得到良好局部控制[2,14]。因此,有必要对SFT 患者进行术后长期随访,观察其是否发生复发或转移。本例患者术后随访4 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征象。

猜你喜欢

肾盂肿块恶性
双侧肾门位置变异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研究腹部超声在临床诊断盆腔肿块中的价值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肾癌与肾盂癌有别
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临床体会
后腹腔镜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临床效果分析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在诊断盆腔肿块中的应用
神回复
因为恶性通涨而消失的货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