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行为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和实施路径

2022-09-08

西部学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思政政治

张 楠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路径,对强化人才培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既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有效的载体,又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育方式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一般教育传播的基本特征,又有其独特属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必须充分研究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思想特点、网络行为习惯等,探索构建基于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网络环境特点及影响

网络已经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充分了解网络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挖掘网络平台上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因子,尽可能地减少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和引导力起到削弱作用的干扰因素。

(一)网络环境的特点

就传播主体、信息内容、传播方式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信息主体呈现多元共生的特点,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网络空间模糊了传播主体的真实性与虚拟性、组织传播与个人传播的边界,各种思潮、声音在网络世界里交错汇聚,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鱼龙混杂,对引导青年学生辨别传播噪声、提高信息获取效率带来难度。二是信息内容呈现映射性特点。基于完善的校园管理制度,作为个体的学生在校园中的行为、言语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绪较容易掌握;而基于网络传播的隐匿性,被压抑、消声的部分思想情绪易在网络世界中流露,因此呈现在网络空间中的不当情绪、负面情绪是一部分现实问题的映射。三是碎片化传播是总体趋势,增加了思政教育的不确定性。各类互联网客户端、社交工具、媒体,既使得碎片化时间被充分利用,也把时间、注意力进行了切割和分解。这导致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年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注意力和关注点极易被各类搞怪、低级趣味的传播信息所俘获。

(二)对青年学生产生的影响

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和交流方式,在青年学生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拓宽视野的工具。这主要表现为网络平台拓宽了知识、技能的获取途径,让信息的获取更直观、便捷,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同时,也方便青年学生自我研学。二是带来认知偏差。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不乏色情、暴力、诈骗等内容,这易导致青年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因为轻信网络色情、网络赌博而产生的网络诈骗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影响恶劣。三是干扰了正常学习生活。网络信息形式丰富,图文影音兼备、互动传播便利,一系列“沉浸式”体验容易导致青年学生在网络世界迷失自我,在“刷视频”“打游戏”“聊QQ”中虚度时光,从而干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方式,网络行为也是一个人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认知方式、学习和工作模式的体现方式之一。作为在网络世界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对网络的熟悉程度、依赖程度较高,在信息需求、信息选择、信息传递等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特征。研究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有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

(一)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构成

为全面、翔实地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笔者对200名不同专业的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重点了解大学生开展网络行为的目的、信息接收方式等,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进行的网络行为,包括借助搜索引擎、文献阅读平台完成学习任务、论文写作、开展研究、掌握行业动态等;二是提升素质修养、拓宽眼界为目的的网络行为,包括以提升自我修养、拓宽知识面、丰富精神世界为目的的新闻阅读、音视频制作、才艺展示等;三是以娱乐放松为目的进行的网络行为,如打网络游戏、观看各类影视剧等;四是以人际交往为目的网络行为,主要包括通过QQ、微信等虚拟社交平台进行沟通交流,满足人际交往等精神需要;五是以购物为目的进行的网络行为,包括生活必需品等实物购买和以游戏币、游戏装备为商品的虚拟物品购买。对照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进行了归纳,见表1。

表1 大学生网络行为归纳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特点

从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来看,大学生网络行为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功能性、教育性、服务性为目标,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学生网络接触中的行为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需求复杂多样。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接触网络信息的出发点多种多样,普遍将网络视为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和人际交往平台,对网络依赖程度较强。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电视、报纸等传统平台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逐渐降低,但由权威传统平台衍生出的新媒体平台在青年学生中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二是信息选择以娱乐为目的。学生热衷有趣、新颖的表现形式,“刷”视频、“刷”新闻等行为显现出信息接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而非主动甄别和筛选。

三是信息获取追求快捷。学生追求信息获取的时间以分钟甚至是秒为单位,对需要较长时间、深入解读的信息缺乏耐心,偏爱“秒懂”“一图读懂”等简明的信息传递方式。

四是更加关注信息传递的互动性。相比微信、网站等侧重单向传播的平台,抖音、表白墙等互动性较强、汇聚声音和观点更广泛的平台更易受到青年学生欢迎,各类浏览后的“评论区”也成为青年学生的关注点。

三、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存的普遍误区

(一)忽视了课堂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根本区别

仅将网络思政教育视为课堂思政教育在时空上的迁移,忽略了网络思政在信息传递方式、传授双方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发生的重大转变。相比课堂思政教育相对单一、稳定的信息转播方式,网络思政的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信息更加复杂、互动性更强。

(二)忽视了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性

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将网络思政视为思政教育的辅助手段,忽略了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青年一代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对青年学生而言,课堂和网络平台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且由于网络平台的形式更丰富、渗透性更强,网络思政在思政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必须高度重视。

(三)忽略了网络教育的实效性

部分单位、人员认为网络思政的效果评价更加困难、抽象,对质量和实效要求不高,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缺少对网络思政有针对性的评价机制,各类工作的质效难以量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方面,思想开放、包容度高,对新兴事物的出现愿意尝试甚至能迅速接受;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面对网络环境的复杂多变,表现出的媒介素养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针对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育人目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受益终身的健康人格和高尚品质。

二是提升网络资源的使用价值,使网络资源真正成为推动学生个人成长进步、开展健康社交的有效途径,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及不良习惯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三是促进网络教育空间与线下思政教育的各类载体有机结合,在巩固线下教育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发挥线上各类教育载体的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是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网络舆论环境具有隐匿性,但同时是学校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论空间无时无刻不对青年学生产生着重要影响,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孤立的教育内容,也不是单指某一类教育形式,而是有机渗透于各类教育内容和载体中的要素。构建基于各类传播载体的大思政格局机制,提升思政工作质效,需将思政教育作为一个传播系统,从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三方面探讨有关要素及传播策略。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实效,需从各传播要素入手:

一是从传播者而言,要顺势而为,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信息接收习惯。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需要既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又有良好的网络应用能力,能够不断更新育人理念,掌握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结合青年学生信息接收习惯和思维方式优化表达方式、话语体系。“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和管理网络的工作能力,当前应着力培养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熟练使用常见信息技术工具;二是熟练使用网络交流平台软件;三是熟练使用微信;四是熟练把握和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日常教育管理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的放矢,聚焦青年学生关注的重点、热点开展教育引导,不断提升教育平台的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精心策划各类网络思政教育课程、作品、选题,灵活运用各类传播技巧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是从传播渠道而言,要齐头并进,推动各类平台多元共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校院两级网络思政工作载体的互融共建、协同创新,压实各级单位、不同岗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要推动教育主体多元联动、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教育载体互融共通,构建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的多元联动思政工作机制。推进网络教育平台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融合,通过教育资源制作、线上活动开展、宣传教育策划等形式推动五育并举实施落地。要多元共生,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推动传统媒体、新媒体、教育场馆、文创产品、教育活动五位一体教育载体融通共建,在提升微信、微博、抖音、视频号、哔哩哔哩平台建设质量的同时,注重关注其他新兴的传播平台,确保传播形式与青年学生关注热点和兴趣点相一致。

三是从传播对象而言,要提升传播对象的媒介素养,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网络思政教育范畴。“在过去,媒介素养主要侧重于传受双方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解读信息能力。当今融媒体时代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不仅要具备对信息的批判解读能力,还要注重对新媒介的运用能力和正确的新媒介道德观。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需要通过理论阐述、案例分享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媒介运作的基本逻辑,掌握媒介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提升学生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要激发传播对象进行信息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中的班干部、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发动学生群体对主流平台传播信息进行反馈。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主动了解学生的信息需求以及传播形式的偏好,及时调整网络思政教育的重点和传播形式。

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网络平台包罗万象,既可以呈现传统媒介所传递的图片、文字信息,也可以传播短视频、表情包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内容,而这些表现形式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用。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充分挖掘各类线上线下平台载体的思政功能,对有关的教育素材、资源进行整合、创新,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

一是加强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建设。思政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有力抓手。优化在线思政课需多措并举,包括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优化网络平台思政类课程,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强化青年学生在思政理论课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丰富教学内容,充分结合青年学生的网络信息接收习惯,将社会热点,青年关注的恋爱、就业及行业发展动态等内容与思政理论教育相结合,提升思政理论课的贴近性、生动性;注重延伸拓展,新形势下的思政理论课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而需从青年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注重将社会调查、实践寻访等学习教育方式纳入到思政理论课中,灵活运用各类教育资源,强化课程的教育效果。

二是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平台功效。网络思政的优势在于其资源的丰富性和形式的灵活性。以学校为主体的宣传教育平台是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宣传教育平台要做优选题策划,注重挖掘教学一线、校园生活中的生动事例,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讲小故事呈现大主题,提升宣传教育平台的贴近性;要聚焦青年学生所想所急所盼,强化教育引导,努力扩大宣传教育平台在师生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强化互动反馈,开放媒体平台留言渠道,收集各类意见和建议,及时主动回应师生关切。

三是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多样活动。网络平台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形式和更大的呈现空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发挥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好的优势,在各类网络平台、传播内容中渗透思政元素,推动网络平台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融合,如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开展文体类表演及比赛、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各类知识竞赛、通过微博转发开展“正能量接力”等活动、运用VR云游等方式呈现校园特色文化环境。

四是基于网络社交强化教育实效。可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平台互动性强、隐匿性强的优势,借助网络开展各类线上交流活动,通过“在线班会”“网络心理咨询室”“校园树洞”等方式,建立一对一、一对多的教育引导和答疑解惑平台,帮助青年学生及时解决思想问题。鼓励线上心理咨询和线下教育引导相结合,发挥班级“心理气象员”的重要作用,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监测、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网络舆情监测和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