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穴位,安然入秋

2022-09-07

祝您健康 2022年9期
关键词:原穴肺经太溪

萱 同

▎秋季养肺——肺俞、中府

肺俞是肺的背俞穴,中府则是肺的募穴,二者搭配恰好构成“俞募配穴法”。背俞穴与募穴均为脏腑之气输注、汇聚之处,且在分布上大体与对应的脏腑位置关系接近,是治疗相关脏腑病证时的常用配穴,按摩刺激也能使相关脏腑的养护事半功倍。

● 肺俞

肺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是肺的背俞穴,肺气在此处输注于人体的背部。刺激肺俞可以有效调动肺气,调理肺的气机。泻之宣肺,补之益肺,无论虚实、外感内伤肺系病证,均可选用。

第3 胸椎脊椎双侧旁开1.5寸。分发肺脏之热,主治发热、咳嗽、气喘等。取穴和按摩建议有他人协助完成。取穴时须保持俯卧位或俯伏坐位,先找到背部上方取穴标志——第7 颈椎棘突(颈部前屈时项部最高骨性的突起),再向下数至第3 个突起的椎体(第3胸椎棘突)下方。然后以四横指为3 寸,将四横指宽度的中点放于第3 胸椎棘突上,两侧即为肺俞穴。

宣肺理气、化痰平喘。主治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胸背神经痛、背部软组织劳损、百日咳、肺气肿、颈淋巴结核等。

此穴难以自行按摩,可以由家人以拇指指腹按揉患者肺俞穴100—200 次。此穴亦适合艾灸。

● 中府穴

中府穴归属手太阴肺经,为肺之募穴。所谓募穴,即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与腰背部的“背俞穴”相对。

在胸前壁外上方,人体中线旁开6 寸,横平第1 肋间隙,左右各一穴。取穴时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平第1 肋间隙)处或男性乳头外侧旁开两横指,往上直推三条肋骨处即是此穴。

止咳平喘、清泻肺热、通畅肺腑。主治胸满、气喘、扁桃体炎、咳嗽、支气管炎、肺结核、心脏病、腹胀、呕秽、皮痛面肿、肩周炎、胸肌疼痛等。

每天先顺时针揉按中府穴1—3分钟,再逆时针揉按1—3 分钟,坚持这样按摩可以预防胸闷、气喘、肩背痛等手太阴肺经循行之处的病症。但中府穴下方肌肉偏薄,日常保健稍稍施力即可,也可以与云门穴一同揉按,事半功倍。

▎滋阴润燥——太渊、太溪

滋阴润燥不仅与肺有关,亦与肝脾肾密不可分。所选的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善于养肺阴润燥,而太溪穴则位于足少阴肾经上。肾主水,一身的水液代谢离不开肾的帮助,通过穴位刺激肾气,也能够帮助人体滋阴润燥。

● 肺经的原穴——太渊

太渊穴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肺经的原气经过和留止此处。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刺激太渊穴能使肺经的经气通达,从而激发肺经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我国针灸大家程莘农院士在其“药穴同源”理论中,曾将太渊穴类比于北沙参,具有滋肺阴而润肺燥的作用。

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取穴时找到手腕掌侧的腕横纹,在其上方靠近桡侧(大拇指一侧),触摸到桡动脉搏动处,其桡侧凹陷即是此穴。

理血通脉、宣肺平喘、滋阴润肺。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病证,无脉症以及腕臂痛。

用左手拇指尖端按压右手太渊穴,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然后缓慢屈伸活动右手腕关节,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持续20—30 秒后,渐渐放松,再轻揉局部,如此反复操作。左右交替进行,每次每穴按压5—10 分钟,每日1—2 次。

● 肾经之原穴——太溪穴

太溪隶属足少阴肾经,是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和原穴。输穴就是本经经气汇聚之地,原穴是本经经气较大的“中转站”,太溪穴合二为一,所以太溪穴处肾经的经气最旺,刺激太溪穴有很好的补肾养肾功效,能够调动肾气、滋养肾阴,从而帮助人体滋阴润燥。

位于足内侧,足内踝(高点)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即脚内踝后缘的凹陷中。取穴时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从内踝尖作垂线至足跟腱,连线中点即为此穴。

滋阴益肾、温补肾阳。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牙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

自我按摩时,将一只脚抬起置于另一腿上,随后找到太溪穴,用拇指以中等力度点按、转圈揉按,每次按摩5—10 分钟。亦可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使用中等力度捏拿、点按,每次按摩5—10 分钟。

猜你喜欢

原穴肺经太溪
原穴浅谈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温暖手脚
太溪穴:汩汩溪流归肾水
纪青山教授从脏腑辨证结合原穴治疗原发性痛经
浅析《灵枢经》十二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