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苏州虎丘风景区为例

2022-09-02周雯静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8期
关键词:虎丘造景风景区

周雯静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0 引言

我国很多学者开展了园林造景方法的研究,从造景背景、造景实践、造景方式和造景特征等方面,对虎丘风景区的造景技术手法进行了深度分析。虎丘的风景格局与景观空间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虎丘以轴线式景观布局为主,描述人文园林与历史朝代更迭文化底蕴之间的联系。而地域有助于形成多样化和持续化的景观,使得景观具有更好的识别性,利用地质监测数据对虎丘山的地势变化成因进行分析,这些具有地域性特点的环境与细节,以及随之产生的与之相关的文化和特殊记忆,使不同区域的景观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丰富性与独特性。本文基于地域特征,分析虎丘风景区景观设计的历史背景、人文文化演变对建筑群风格的影响,研究虎丘的景观规划设计,以期为传承地域文化、塑造地域性园林景观提供借鉴。

1 地域资源与历史发展

虎丘山体形成于2亿年以前,由侏罗系火山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其核心地貌位于姑苏城西北角,山体面积约19hm2,前临山塘河。千余年来景区面积相对稳定,占地20hm2,山高34.3m,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虎丘山的开发始于春秋时期,由墓冢向名胜逐步发展,清代为巅峰时期,鼎盛时期胜景多达200余处。人工建筑由下而上,绵延至山顶,占据山体重要位置。

相传吴王阖闾藏于此地,后有一只白虎盘踞其上三日,故名“虎丘”。作为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园林,虎丘山上的景色不仅传承了历史各朝代的建筑结构特点,更是有许多文化传说。例如,纪念梁代高僧憨憨的“憨憨泉”、守身如玉而亡的“真娘墓”,还有莫邪剑一劈两截的试剑石等。至今,祖辈们留下的庙会、笔会、曲会、花会还在以不同形式延续着,体现出虎丘风景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精进深远。

2 园林建筑地域特征研究

2.1 园林建筑选址

虎丘风景区历史上属于无灾害地震区域,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其山系属于天目山脉向东北轴线状逶迤的一支,年平均降水量1 099.6mm。常年温润的气候和强韧地质,保障了虎丘山良好的自然资源一直持续生态发展,为建筑提供了优质的建成环境。

虎丘风景区主体山形龙羊峡多年来山体坡度一直持续变化,山体变形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缓变阶段、匀速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1980—1987年,龙羊峡检测变形过程比较缓慢,坡顶向河心方向位移;1987—1989年,虎丘山坡点进入匀速蠕变阶段,每年平均月变幅约2cm,形成百余米裂缝;从1989年7月17日开始,虎丘山坡产生加速蠕变,山坡点日均变幅增至35cm,在1989年7月26日发生滑坡,好在未造成严重后果,风景区内景观未发生塌陷损坏。

2.2 建筑布局

在我国园林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发展了许多设计手法,从空间建筑布局的表现到园林景观的整体呈现,引入了空间组织和曲折变化的布局原则,使园林景致曲径通幽,渐入佳境。通常,园林设计过程中都会将园林整体空间进行切割,形成大小不一而又错落有致的不同个性空间,通过自然、人文、山水等景观构成要素将诸多空间彼此糅合、相互掩映,从而构建出具有层次性、渐变而又承上启下的园林景观特点。

虎丘现在是全山可游,以前山、山顶、后山为主,其中前山环千人石和山顶区域是核心。整体规划模式呈现“内核外环”,以云岩寺塔作为核心建筑向周围辐射,入口一侧设置了以其为中心的连续性山前开阔空间序列,增强了景区纵深度,提升了景观层次的丰富性,使游览视角广域度得以延伸,从景区入口就可以领略独特的山、水、建筑深度融合的园林景致。

历史上虎丘的建筑布局是逐渐分区发展起来的,其中前山与山顶区域一直是景观核心区域。建筑空间设计规划时,总体上运用离心式的“加法空间”设计手法和向心式的“减法空间”设计手法。这2种手法分别以内部和外部空间作为构筑重心。虎丘风景区的设计在空间构筑中对上述手法进行了实践,以山体为内部空间,运用河道设计巧妙地构筑了外部空间框架,形成了“海中仙岛”;以云岩寺塔为中心,辐射景观布局,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象,整个景观视线与景象呈现和谐统一(见图1)。

图1 虎丘景点分布

多年来,虎丘山维持原来的景观空间布局,整体上一直保持历史人文景观构架和谐统一,基本上遵循了原有的自然资源利用思路和历史人文文化渊源的延续。

研究分析各个历史时期对虎丘景观的记录可以发现,从元代的绘画开始,虎丘前山的路径空间狭长,上山道路尽头真娘墓处与千人坐相连,豁然开朗。

虎丘风景区建筑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建筑群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其建筑形式多元化,形成了塔、亭、阁、殿、楼、桥、墓等多样建筑形式的风景园林区域。这些建筑年代久远,起始于五代,承载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文物。根据虎丘风景区建筑的构建时间梳理,可以观察到,虎丘山景观建筑构建的繁盛时期在两宋时期,在此之前,实际意义的理景还没有完全形成。

3 地域特征景观营造

3.1 模山范水的景观

我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可谓“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利用地域植被风貌、山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呈现园林景观的意境,展现了园林设计者对自然的感受。虎丘风景区集中了地貌景观、生物景观、水域风光、宗教建筑文化以及历史名人文化等多方面的造景优势,可谓“天时地利与人和”(见表1)。

表1 虎丘山风景资源分类

自春秋直至两宋时期,虎丘的理景空间格局清晰开阔,据《虎丘图》(宋代萧照)记载,剑池、千人坐、白莲池、云岩寺塔这些核心景观在当时已建造,整体景观格局以虎丘山为景观载体,以云岩寺塔为核心园林景观,巧借山塘河构筑环山游览体系,形成了成熟的造园体系。

3.2 视域边界的巧借

“借景”是传统园林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通过对周边景观资源利用,将自然景观与园林景观巧妙地融合。虎丘风景区的借景手法可以分为2种:①借山光塔影,集全景于一体。万景山庄的布景充分利用视域边界,山庄内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山庄外借虎丘风景区山林之境、云岩寺塔苍鹭环绕之景,形成“山中有景,景中观山”的奇特气象;②“洞天一碧”,风景区中的望苏台便是巧借“透窗”手法,利用拱门将山外远景透射园内,形成“身在园中便观景”的美妙观感。

3.3 文脉传承的景境

梳理虎丘山景观的建造时间发现,在春秋时期至两宋时期,是虎丘山由自然风景向人文园林景观的转型过程,也是虎丘最富魅力的发展阶段。在两宋时期之前可以理解为虎丘的自然山体向风景名胜转变的阶段,直至两宋时期这一阶段,风景园林的造景规模空前壮大,完成从最初的粗犷山体改造到园林化理景的过渡进程,这一过程也是虎丘山风景“国山-家山-寺山”整体风景园林造景理念的转变过程。

4 结语

基于地域特征视角,利用虎丘风景区独特的人文资源,并结合我国传统园林景观营造手法,展现我国园林发展的一脉相承。风景园林的设计要依据地域特征构建设计理念,在具体设计环节中,以文化底蕴为基础,以营造景观为载体,借助自然资源和空间结构等,增添风景园林建筑的自然和人文的和谐性,形成完整的自然人文山水园。

园林风景布局应当动静相宜,内外呼应,景致融汇贯达,富有连续性,移步易景。有效地积极利用空间转折,在规则性空间布局中,适度运用硬性转折,在对称轴相交空间、路径转折空间、大小变换空间等方面进行合理分隔;在景观设计中巧妙利用软性转折手法,合理采取过渡空间分隔,促使空间分隔更加柔和亲近。景观改造的同时还需注入人文理念,使景观能拥有更好的观赏功能和居住功能。

总之,园林的设计理念应忠于初衷,符合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地域传承性,崇尚返璞归真的简约。本文基于虎丘风景区的造景手法分析,从虎丘的地域景观特征、园林建筑、景观营造手法角度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代风景区规划的设计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对地域资源的利用,将成为风景区展示设计发展的趋势,但仍需不断改进和长期研究。

猜你喜欢

虎丘造景风景区
手法、奇观与现代生活:胡雪岩故居的园林造景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疫情之下,这里有虎丘温度和速度
基于水族箱造景与水草养殖探究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狠刹“移石造景”的歪风
论园林植物造景的性质与特点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议如何平衡风景区建设再投入和收益平衡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