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古籍文化的历史街区微更新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片区为例

2022-09-02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王晔昕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8期
关键词:琉璃厂片区要素

文/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王晔昕 李 婧

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黄经凤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梦圆

0 引言

城市历史街区作为一种特色空间形式,承载了城市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是城市文脉延续、特色风貌保护的重要空间载体。《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要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应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保护。北京在推动历史街区更新保护领域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①大拆大建的更新模式破坏了历史街区的原真性,使街区的历史痕迹和生活痕迹的特色性不再;②文化底蕴缺失的微更新模式虽然实现了空间载体的保留和创新,但更新后的街区无法达成文化价值观的认同;③“过消费性和符号化”的历史街区更新模式虽然有利于城市经济利益,但街区与社会生活的断裂不利于街区可持续发展。

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场景理论以“场景”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强调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关注街区中人和物质环境互动的空间行为和社会空间。张宇星等[1]从场地、场所、场景、场域的原真性价值角度出发,探索日常生活原真性价值下的城市微更新方法;周详等[2]从消费空间角度出发,借用场景理论,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定量分析历史性景观中的消费者感知;黄瓴等[3]借助场景分析五维度,调研城市场景中人群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既有研究多借用场景理论进行社会文化空间的分析,而对于历史性场景研究和空间设计实践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将场景理论的要素分析方法应用于历史古籍的场景研究,将不同时空的特色活力文化场景要素进行现代化空间功能转译设计。

1 场景理论的引入与应用要点

1.1 场景理论的提出及五大要素

20世纪末,随着城市功能和形态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新芝加哥学派特里·克拉克等提出以消费为导向的一套新语法体系——场景理论,该理论以生活娱乐设施为载体,以文化实践为表现形式。场景理论重视历史文化在城市创新中的先导作用,强调以城市特定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吸引“创意阶层”促进城市经济流动。“场景”不仅是“生活娱乐设施”的物质层次的设施组合,而且是文化和价值观的聚合[4-6]。

“场景”作为文化消费实践的分析工具,包括5个要素:①可界定的空间实体,如邻里、社区;②物质结构,如城市基础设施;③多样性人群;④前3个元素及活动的组合;⑤场景中所孕育的文化价值。

1.2 场景理论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应用

历史空间是一个文化聚集体和潜在的文化消费空间。五大场景要素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可量化的新设计技术路径。在历史街区场景塑造中,可将场景理论五要素作为解析因子,从古籍中溯源,从历史诗句中梳理历史场景要素,构建场地历史文化场景基因库;从生活中引入,挖掘大众记忆空间,对居民特色生活场景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梳理;从平衡中表达,将两类场景信息中最具活力和传承价值的场景要素进行整合和空间表达,再现具有地方特征的场景,同时将场景置于场地新功能和新价值观的再演绎之中。

2 场景理论下的琉璃厂片区场景要素分析

2.1 更新背景

主要研究范围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东南部的魏染胡同旁,属于北京老城文化保护核心区,北至西琉璃厂文化街,南至骡马市大街,占地面积3.21hm2(见图1)。基地范围内胡同肌理基本保存完好,历史遗迹丰富。

1研究基地区位(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变革,基地所处的西琉璃厂片区由历史上的文化场所演变成商业办公、传统街区、新型住区的复合功能区域,空间主体也由胡同居民转变为多元群体。基地面临如下困境:①历史遗迹仅被封闭保护,宣南文化价值未被挖掘利用;②基地东西两侧新旧建筑风貌混乱、空间肌理割裂;③胡同空间魅力缺失,原有街巷空间生活条件较差,烟火气不再;④片区商业业态单一,缺乏文化特色,实体零售空间并未满足日常需求。如何从文化场景营造的视角调和文脉传承与现代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而在有限的时空界域内活化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促进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升级,是片区需要思考的问题。

2.2 融合古籍与日常生活的西琉璃厂片区场景要素识别

2.2.1 古籍中历史文化空间的场景要素

宣南文人“雅”文化始于明朝恢复科举制度后,全国各地考生到达外城,居住在宣南的会馆中,“消寒消夏雅集”“修禊”等活动蔚然成风。清朝乾隆年间纪昀等在宣南编纂《四库全书》,书铺、字画店铺随之聚集。同时,因琉璃厂官窑是元代四大官窑之一,琉璃厂不仅图书充栋,更以“宝玩填街”闻名,成为明清时期的文化中心和学术中心。清末民国时,数十家报业在琉璃厂片区内的永兴庵发行,林海音、鲁迅等人曾在片区内居住。

宣南市井文化兴起于清代实施“满汉分家”政策后,内城的戏园、旅店被禁止。因此,商户、文人、艺人大多在北京南城活动,娱乐、商贸、戏曲文化日渐繁荣,宣南地区成为新的市井文化中心(见图2)。

2宣南地区历史文脉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通过对古籍的整理,以“空间-设施-人群-活动-文化价值观”的场景分析维度提取古籍中宣南市井文化和“雅”文化的活力场景空间要素,如表1所示。

表1 古籍中宣南文化场景及构成要素

2.2.2 日常生活中活力空间的场景要素

如今的琉璃厂片区功能以居住为主,虽已不复古籍中的文化氛围,但传统四合院院落内延续了邻里交往、休闲娱乐、零售消费等场景。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以“空间-设施-人群-活动-文化价值观”记录魏染胡同居民的邻里交往、娱乐休闲、消费三类场景的场景要素,探究人与环境空间的行为交互关系,划定街道重要文化空间和节点,如表2所示。

表2 魏染胡同日常生活场景及构成要素

针对现状街巷广场、游园、院前、店铺等重要文化空间,规划将古籍特色场景要素与日常生活场景要素进行筛选和组合,提出基于特色化、本真性的街巷空间策略。

3 古籍场景再现:多元场景组合下的西琉璃厂片区更新策略

从上述两种场景识别要素可知,由古往今,西琉璃厂更多表现为一种有温度的文化公共空间,所以在发展中要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重塑城市特色的责任,探索属于西琉璃厂片区的多元文化场景更新模式,将片区打造为富有文化氛围的历史文化街区。

3.1 在原有生长痕迹下再生场景——宣南八景

西琉璃厂片区作为宣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承载体,不同年代的生活方式造就不同的生长环境及街区多样性。在进行空间整治时,要尊重、珍惜和保护这种多样性,留住原有生长痕迹。在街巷空间整治过程中,首先对街巷肌理进行梳理,通过比对不同年份的卫星图,校对现存四合院的形态分布,同时考虑街巷东西向空间的通达性,拆除私搭乱建的房屋,保有四合院空间肌理及胡同街巷结构。最终以《日下旧闻考》中对宣南景观的描述串联景观故事线:“竹外文风”“松关手作”“花径烟火”,将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场景植入现有街巷空间,通过景观化处理、历史建筑材料改建等复原“宣南八景”,包括“三大名院”——“福海居茶馆·说书”“永兴庵·报业复原”“椒花吟舫·雅集”;还有“三大名园”——“第园·手作集市”“李园·亭饮”“寄园·消寒消夏雅集”;以及“两大名街”——“什景街·良夜灯光簇如豆”“松古街·玩好图书百货陈”(见图3)。

3宣南八景(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植入历史性、社区性文化符号——场景融合,有机生长

在西琉璃厂片区文化场景塑造时,从文化价值角度出发,考虑将文化符号作为吸引人群的“消费点”。根据古籍中描绘的文化场景,提取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植入合适的场域,使日常生活空间与不同时代文化场景结合,从而打造具有文化吸引力的场所。“第园·手作市集”“寄园·消寒消夏雅集”“福海居茶馆·说书”等“宣南八景”文化节点空间是场景塑造的核心,文化设施、绿化环境、文化氛围等为主要舒适物,吸引游客、市民等进行聚集、创作和消费,扩大街区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宝玩”“雅集”“图书冲栋,宝玩填街”等呈现本土文化特性。不论是胡同原有建筑空间布局,还是养鸽子、门前聊天的生活方式,均成为构建本真化琉璃厂的“场景库”,消费者可从中追寻、感悟古今街区的生活印记,感知宣南文化风貌。

3.3 厚植于文化创意基因,整合多元文化消费功能

在遵循传统延续和时尚流行的趋势下,西琉璃厂片区需要整合多元功能,厚植文化创意等创新基因,培植特色在地文化品牌;根据消费人群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进行场景营造,进而聚集文化消费。文化场景空间一般分为文化娱乐设施、艺术街区、创意工作室等类型,其功能多以高品质体验性和趣味性多元活动为主。西琉璃厂片区的文化消费场景主要分为3种功能模式:①“竹外文风”,为文化沉浸式空间,通过改造设计营造文化环境氛围,使消费者能够沉浸式感知古时文人文化;②“松关手作”,为特色体验式塑造,提炼在地文化特色主题进行场景设计,为消费者创造一个体验互动的手作空间和消费体验空间;③“花径烟火”,为精致消费式塑造,针对时尚精致的消费人群,提供各种特色餐饮、茶馆、健康生活馆等多样消费空间,调和原住居民的烟火气(见图4)。

4景观故事线(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4 催生多样化人群参与,建立社区共治平台

多元人群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内生动力,一方面,需充分利用西琉璃厂片区独特的宣南文化故事吸引具有文化创意力的群体,通过重塑胡同风貌、整改院子并降低租金,设立青年创业平台和创意孵化器,营造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汇聚创客工作室;另一方面,“宏观层面的政府部门规划策略”和“自下而上的城市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两线并行。街区应引入“一核多元”的共同治理结构,以居民为核心,引入相应的社会组织并协助街区开展文化活动,在保障公共参与主体的利益下构建完善的多元共治模式。

4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在关注物质环境空间更新和社会参与机制的同时,也应关注地方性文化的复兴与本土社会生活的保留,重视地域特色文化场景的塑造与文化内涵的驱动性。本文从场景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取古宣南地区文化图景与今时片区日常社会生活图景,系统性分析人与环境、活动、历史之间的互动,以要素的整合实现历史场景的再现。场景理论关注文化价值观,聚焦环境行为的探索和本土文化生态营造,利于历史街区文化品牌的打造,为消费时代下的历史街区更新提供文化内驱力,是街区发展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琉璃厂片区要素
琉璃厂的传说
清代北京艺术品市场的探索与演进
印象·琉璃厂
创新又贴心
官宣:临港新片区管理49条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特”在何处 ?
琉璃厂重生记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蓝光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