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响应面法优化地参发酵酒的工艺条件

2022-08-31黄小兰何旭峰周祥德郭冬琴

中国酿造 2022年8期
关键词:总酸酒精度酿酒

黄小兰,何旭峰,周祥德,周 浓,郭冬琴,杨 勤

(1.重庆市万州食品药品检验所,重庆 404100;2.重庆三峡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重庆 404100;3.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重庆 404120)

地参(Lycopus lucidus)为唇形科地笋属植物毛叶地笋(Lycopus lucidusvar.hirtusRegel.)的干燥根茎,又名虫草参、地笋等[1]。地参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约5%,包含17种氨基酸成分[2];总糖含量高达46%,包括可溶性多糖和还原糖[3];除此之外,还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和维生素[4-5],其饱满脆嫩的根茎可作为蔬菜食用,享有“蔬菜珍品”、“山中之王”等美誉[6]。现代研究证明,地参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酚酸类物质总量约7.4 mg/g[7],白桦脂酸、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类三萜酸物质含量约2.4 mg/g[8],多糖含量约16%[3,9-10],具有抗氧化、降血糖血脂、增强免疫力和抗肿瘤等作用[11-13],保健价值突出。

地笋的地上部分为中药材泽兰,是其主要入药部位[14],地下部分地参一直被认为是非药用部位而未被重视,造成资源浪费。地参除了直接当蔬菜食用外,初级加工品有干地参[15]和油酥地参[16],产业延伸不长、附加值低。近年来,有学者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向牛奶中加入少量地参汁进行发酵制得地参复配凝固型酸奶[17],采用地参酸辣发酵液制备地参酸辣发酵羊蹄[18],但该类产品中地参均作为辅料参与,利用率低,且消费群体略显狭窄,受众面有限。因此,如何深度开发地参,提高利用率,产生经济价值显得尤为必要。目前,以药食同源类植物[19]、水果[20]等生产的发酵酒因其酒度低、营养丰富、清爽适口、风味典型等诸多优势,深受大众喜爱,发展迅猛,而目前国内外尚鲜见地参发酵酒的研究报道。

本研究以地参和糯米为原料制备地参发酵酒,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工艺,并进行品质分析。不仅能充分利用地参资源,提高其综合利用价值,顺应当前人们对养生保健的追求,还能带动地参种植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鲜地参:采挖自重庆市万州区恒合乡石桶寨村;糯米:重庆巴子国农业有限公司;酿酒曲(含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根霉(Rhizopus)、α-淀粉酶、葡糖淀粉酶和植酸酶):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丹参素(纯度>98.8%):上海安谱璀世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咖啡酸(纯度>99.8%):坛墨质检标准物质中心;迷迭香酸(纯度>90.5%):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1.2 仪器与设备

RetschGM200型刀式研磨仪:德国莱驰公司;WXT-A40型多功能电蒸笼:潮州市潮安区东凤镇沃喜同电器厂;30×30 cm温控发酵桶:酿哥酿酒设备有限公司;精密酒精计(量程:0~100%,分度值:0.1%):河间市振岩仪器仪表厂;LC-20AT型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仪:日本岛津公司;PL602E型百分之一天平:瑞士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MSE225S-CE-DU型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德国Sartorius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地参发酵酒加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操作要点:

鲜地参、糯米预处理:取鲜地参洗净泥沙,自然晾干水分至50%左右,然后用刀式研磨仪将其打碎成米粒大小。糯米去杂洗净,加入50 ℃左右的温热水在室温下浸泡过夜,使米粒充分吸水膨胀达到用手捻米粒时能呈粉状,米粒浸透无白心。

蒸熟、摊凉:将地参与糯米(干质量)按7∶3比例混合均匀,放入电蒸笼中蒸制45 min至物料无硬心,然后焖20 min左右。取出置于洁净的纱布上,摊凉至30 ℃左右。

拌曲:将摊凉的物料置于发酵桶内,按照一定的料液比添加纯净水,再按物料干质量的0.5%称取酿酒曲并加入其中,搅拌均匀,盖盖水封。

发酵:在26 ℃下发酵一定时间,待产气量显著下降后终止发酵。

过滤:待发酵完全后,取出用5层纱布挤压过滤。

澄清、灭菌:取过滤后的地参发酵酒置于广口瓶中,密封,70 ℃水浴热处理20 min。

陈酿:取热处理后的地参发酵酒于室温下陈酿15 d。

1.3.2 发酵酒发酵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以得酒率、酒精度、总酸、残糖量、迷迭香酸、感官评分等为评价指标,以鲜地参质量为基准,糯米添加量分别为20%、25%、30%、35%、40%,蒸制45 min,混合料按照料液比1.0∶1.8(g∶mL)加入纯净水,接种0.5%的酿酒曲,在26 ℃条件下发酵8 d,考察不同的糯米添加量对地参发酵酒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依次考察料液比(1.0∶0.6、1.0∶1.0、1.0∶1.4、1.0∶1.8、1.0∶2.2(g∶mL))、酿酒曲接种量(0.1%、0.3%、0.5%、0.7%、0.9%)、发酵温度(22 ℃、24 ℃、26 ℃、28 ℃、30 ℃)、发酵时间(4 d、6 d、8 d、10 d、12 d)对地参发酵酒品质的影响。

1.3.3 地参发酵酒发酵条件优化响应面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固定糯米添加量30%和料液比1.0∶1.8(g∶mL),选择酒曲接种量(A)、发酵温度(B)和发酵时间(C)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酒精度(Y1)和感官评分(Y2)为评价指标,设计3因素3水平Box-Benhnken试验设计方案[21-22],确定地参发酵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响应面试验因素及水平见表1。

表1 地参发酵酒发酵工艺优化Box-Benhnken试验设计因素与水平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Box-Benhnken experiments design for fermenta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fermented Lycopus lucidus wine

1.3.4 得酒率计算

1.3.5 分析检测

酒精度:按照GB 5009.22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酒中乙醇浓度的测定》中酒精计法;总酸:按照GB/T 15038—2006《葡萄酒、果酒通用分析方法》中指示剂法;残糖:按照GB/T 15038—2006《葡萄酒、果酒通用分析方法》中直接滴定法;甲醇:按照GB 5009.26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甲醇的测定》;铅:按照GB 5009.1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酸含量测定:参照黄小兰等[7]HPLC法。

1.3.6 感官评价

参照GB/T 15038—2006《葡萄酒、果酒通用分析方法》中感官分析方法,选择10位具有一定品酒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组成感官评价小组,分别对地参发酵酒的外观、香气、口感和典型性4个方面按照表2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满分100分,结果取平均值。

表2 地参发酵酒感官评价标准Table 2 Sensory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fermented Lycopus lucidus wine

1.3.7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对测定数据进行处理和绘制试验结果图,结果以3次平均值表示,采用Design-Expert 8.0.6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参发酵酒发酵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2.1.1 糯米添加量的确定

不同糯米添加量对地参发酵酒品质的影响见图1。由图1可知,随着糯米添加量在20%~40%范围内的增大,酒精度和残糖含量随之升高,但迷迭香酸呈现大幅下降趋势。这是由于糯米的淀粉含量较高,同时迷迭香酸属于地参的特征成分[7]。从感官评分上看,随着糯米添加量在20%~40%范围的增大,酒色逐渐从深棕色向橘红色转变,香气也从较重的地参药材味向米酒香气变化,感官评分逐渐升高;并在糯米添加量为30%时,感官评分最高,为84.41分;但当糯米添加量为40%时,米酒香气过浓,导致地参风格不明显,感官评分略有下降。从得酒率和总酸指标来看,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当糯米添加量为30%时,得酒率最高,为46.67%,总酸含量为3.45 g/L。因此,选择最适糯米添加量为30%。

图1 糯米添加量对地参发酵酒品质的影响Fig. 1 Effect of glutinous rice addition on the quality of fermented Lycopus lucidus wine

2.1.2 料液比的确定

不同料液比对地参发酵酒品质的影响见图2。由图2可知,随着料液比在1.0∶0.6~1.0∶2.2(g∶mL)范围内的增加,酒精度、总酸、残糖和迷迭香酸随之降低。当料液比为1.0∶0.6~1.0∶1.4(g∶mL)时,地参酒理化品质(酒精度、总酸、迷迭香酸)较高,但酒体颜色较深、光泽度较差,感官评分、得酒率较低,生产成本高;当料液比为1.0∶1.8(g∶mL)时,感官评分最高,为83.47分,酒精度为10.07%vol,得酒率为60.08%,总酸含量3.09 g/L,残糖含量4.10 g/L,迷迭香酸含量为27.28 g/L;而当料液比为1.0∶2.2(g∶mL)时,酒体颜色变得较淡,酒香味不足,味道寡淡,感官评分降低且得酒率也略微下降。因此,选择最适料液比为1.0∶1.8(g∶mL)。

图2 料液比对地参发酵酒品质的影响Fig. 2 Effect of solid-liquid ratio on the quality of fermented Lycopus lucidus wine

2.1.3 酿酒曲接种量的确定

不同酿酒曲添加量对地参发酵酒品质的影响见图3。由图3可知,随着接种量在0.1%~0.9%范围内的增大,迷迭香酸含量变化不明显。残糖含量随着接种量在0.1%~0.9%范围内呈现下降趋势,因为酿酒曲越多,更有利于酵母将糖类物质充分分解转化为酒精,酒精度升高。酒曲接种量为0.5%时,感官评分为82.47分,酒精度为10.36%vol,总酸含量3.01 g/L,残糖含量8.48 g/L,迷迭香酸含量为27.89 g/L。但当酒曲接种量>0.7%时,酒精度反而略有降低,可能是因为酒曲量过多,发酵初期酵母基数大,繁殖迅速,消耗大量糖分物质,快速积累的代谢物过早抑制了酵母的活性[23],且此时总酸的增量不明显,同时,大量的酵母菌残留对地参发酵酒的风味和口感产生了不良影响[24],感官评分下降,仅为76.20分。接种量为0.1%时,残糖量最高为9.86 g/L,酒精度也最低为9.58%vol,底物未被充分利用。因此,选择最适酿酒曲接种量为0.5%。

图3 酿酒曲接种量对地参发酵酒品质的影响Fig. 3 Effect of Jiuqu inoculum on the quality of fermented Lycopus lucidus wine

2.1.4 发酵温度的确定

发酵温度影响根霉、酵母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影响发酵能力的大小[25]。本试验结合根霉、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22~30 ℃。不同发酵温度对地参发酵酒品质的影响见图4。由图4可知,当发酵温度为22~26 ℃时,根霉和淀粉酶的活力不足,不能迅速将淀粉类物质分解为单糖,积累足够的糖类物质供酵母发酵,造成酒精度不高。发酵温度为26 ℃时,根霉、酵母菌生长速率适宜,所得地参发酵酒酒精度最高为10.54%vol,感官评分最高为83.00分,同时浸出的迷迭香酸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缓慢增加,为27.80 g/L,总酸含量为2.80 g/L,残糖含量7.69 g/L。当发酵温度>26 ℃之后,根霉、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快,新陈代谢旺盛,产酒能力强,但同时较高的温度易引起酒精、挥发性风味物质损失[26],造成酒精度下降,酸味较重,香气口感较差,感官评分降低。因此,选择最适发酵温度为26 ℃。

图4 发酵温度对地参发酵酒品质的影响Fig. 4 Effect of fermented temperature on the quality of fermented Lycopus lucidus wine

2.1.5 发酵时间的确定

不同发酵时间对地参发酵酒品质的影响见图5。由图5可知,当发酵时间为4~8 d时,随发酵时间的延长,酒精度、总酸、迷迭香酸含量升高,残糖量降低。当发酵时间为8 d时,感官评分最高,为83.12分,酒精度为10.21%vol,总酸含量2.80 g/L,残糖含量6.42 g/L,迷迭香酸含量为27.56 g/L。发酵时间>8 d后,酒精度出现下降趋势,酒体酸味加重,可能是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乙醇向乙酸发生了转变,此时口感也略差。因此,选择最适发酵时间为8 d。

图5 发酵时间对地参发酵酒品质的影响Fig. 5 Effect of fermentation time on the quality of fermented Lycopus lucidus wine

2.2 地参发酵酒发酵工艺优化响应面试验

2.2.1 地参发酵酒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固定糯米添加量30%和料液比1.0∶1.8(g∶mL),选择酒曲接种量(A)、发酵温度(B)和发酵时间(C)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酒精度(Y1)和感官评分(Y2)为评价指标,进行3因素3水平Box-Benhnken试验设计,结果见表3,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表3 地参发酵酒发酵工艺优化Box-Benhnken试验设计及结果Table 3 Design and results of Box-Benhnken experiments for fermenta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fermented Lycopus lucidus wine

表4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model

利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对表3结果进行回归拟合分析,建立二次回归方程如下:Y1=10.29+0.051A+0.48B+0.48C+0.11AB-0.033AC-0.18BC+0.040A2-0.45B2-0.12C2;Y2=87.31+0.68A+3.00B+3.37C+0.66AB-0.86AC-1.15BC-3.09A2-4.38B2-2.38C2。

由表4可知,酒精度模型中F值=20.92,P值=0.000 3(P<0.01),表明地参发酵酒酒精度与3因素之间回归效果极显著,失拟项P值=0.139 9(P>0.05),即失拟项相对于纯误差不显著,表明该模型能够较显著拟合地参发酵酒酒曲接种量、发酵温度和时间对酒精度的影响。模型的决定系数R2=0.964 1,校正决定系数R2Adj=0.918 0,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1.60%,说明该模型96.41%的数据的可变性可用此模型解释,只有1.60%的变异不能由该模型解释。感官评分模型中F值=26.27,P值=0.000 1(P<0.01),表现为极显著,失拟项P值=0.981 2(P>0.05),模型的决定系数R2=0.971 2,校正决定系数R2Adj=0.934 3,变异系数CV=1.44%。由此表明所建的酒精度和感官评分模型拟合成功。

由P值可知,在各因素中,一次项B、C和二次项B2对酒精度和感官评分均表现为极显著的影响(P<0.01),交互项BC对酒精度表现为显著影响(P<0.05),二次项A2、C2对感官评分影响极显著(P<0.01),其余均表现为不显著(P>0.05)。根据F值可知,影响地参发酵酒酒精度的因素顺序为:发酵温度(B)>发酵时间(C)>酿酒曲接种量(A);影响感官评分的因素顺序为:发酵时间(C)>发酵温度(B)>酿酒曲接种量(A)。

2.2.2 响应面分析

利用Design-Expert 8.0.6得到二次回归方程的响应面,其曲面图代表两个试验的交互作用,坡度大小判断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程度,各因素交互作用对感官评分和酒精度影响的响应面及等高线见图6。

图6 各因素间交互作用对感官评分和酒精度影响的响应面及等高线Fig. 6 Response surface plots and contour lines of effec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various factors on sensory score and alcohol content

由图6可知,发酵温度对酒精度和感官评分的影响强于接种量。当发酵温度不变时,随着接种量的提高,酒精度缓慢升高,当接种量达到0.7%时,酒精度达到最高,感官评分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接种量为0.5%时,评分最高;当接种量不变时,随着发酵温度的上升,酒精度和感官评分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发酵温度为27 ℃时,酒精度达到最高,当发酵温度为26 ℃时,感官评分达到最高。由图6可知,发酵时间对酒精度和感官评分的影响强于接种量。当接种量不变时,随着发酵时间的增长,酒精度和感官评分均呈上升趋势,当发酵时间达到10 d时,酒精度到达最高,当发酵时间达到9 d时,感官评分到达最高;当发酵时间不变时,随着接种量的上升,酒精度呈缓慢上升趋势,当接种量为0.7%时,酒精度达到最高,感官评分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接种量为0.5%时,感官评分到达最高。

由图6亦可知,发酵温度对酒精度和感官评分的影响强于发酵时间。当发酵时间不变时,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酒精度和感官评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发酵温度达到27 ℃时,酒精度到达最高,当发酵温度达到26 ℃时,感官评分到达最高;当发酵温度不变时,随着发酵时间的增长,酒精度呈上升趋势,当发酵时间达到10 d时,酒精度达到最高,感官评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发酵时间达到9 d时,感官评分达到最高。

总的来看,发酵温度对酒精度和感官评分的影响最强,其次为发酵时间,最后为接种量。

2.3 验证试验

通过Design-Expert 8.0.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其最佳发酵工艺为酿酒曲接种量0.46%,发酵温度26.89 ℃,发酵时间8.78 d。在此优化条件下,酒精度预测值为10.42%vol,感官评分预测值为87.37分。为检验模型的准确性,结合生产实际,修正最佳发酵工艺为酿酒曲接种量0.50%,发酵温度27 ℃,发酵时间9 d。在此优化条件下进行3次平行验证试验,得到酒精度实际值为10.37%vol,感官评分实际值为87.69分,与预测值接近。因此,响应面法对地参发酵酒发酵条件的优化是可行的。

2.4 地参发酵酒理化指标分析

取地参发酵酒进行理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总糖含量(以葡萄糖计)为13.12 g/L;总酸含量(以乙酸计)为3.24 g/L;丹参素含量为26.06 mg/L,迷迭香酸含量为32.18 mg/L,咖啡酸含量为36.84 mg/L。甲醇和铅均未检出。

3 结论

本研究利用地参和糯米为原料进行地参酒发酵。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地参发酵酒的最优发酵工艺为酿酒曲接种量0.50%,发酵温度27 ℃,发酵时间9 d时。在此条件下,地参发酵酒酒色呈橘红色,透明度好,有地参特有的香气和米酒的清香,无异味,口感清甜纯正,和谐爽口,富含酚酸类功能性成分,保健价值突出,开发前景广阔。

猜你喜欢

总酸酒精度酿酒
上半年酿酒产业产、销、利均增长
响应面法优化低酒精度桑果酒发酵的工艺参数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更 正
产品质量六西格玛改善方法研究
不同颜色余甘子果实发育过程中5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食品中总酸的测定方法确认报告
百色当地产圣女果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
传统客家黄酒的发酵条件优化
酿酒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