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积石山县汉文化中的保安族元素

2022-08-31魏佐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4期
关键词:汉族民族文化

魏佐霞

[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彩陶馆(州博物馆),甘肃 临夏 731100]

0 引言

明朝初年在青海同仁地区设立保安城,管理当地的经济、政治事务。保安族和回族一样,都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因此被当地人称为“保安回”“蕃回”。清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保安族由于民族纠纷和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全民族进行了连续的东迁,最终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县。该族后被国家命名为“保安族”。1981年,正式设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使保安族、汉族以及其他民族在这片沃土上共同繁衍生息。

1 积石山县的民族构成及居住格局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1981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一个多民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北部,全县总面积约900平方千米。积石山县生活着汉族、保安族、土族等十多种民族,各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形成了积石山县淳朴的风情,也造就了今天积石山县的灿烂文化。其中,保安族属积石山县特有的少数民族,其人口数占积石山县族总人口的91%以上。

对于保安族的族源,历史上有回族人为主说、蒙古人之说、色目人为主说三种观点。产生不同说法的原因是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保安族历史所造成的,也与保安族自身复杂的迁徙过程有关。大多数学者支持色目人为主之说,认为保安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的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融合形成的。事实证明,保安族是一个能够团结他人、善于向他人学习的族群,在积石山县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造就了今天积石山县的繁荣景象。

现今保安族主要居住在积石山县的高李村、大墩村和甘河滩一带,所以这三个村被人们命名为“保安三庄”,也有少量保安人分布于癿藏、斜套一带,还有一部分保安人由于客观原因散居于甘肃省临夏州各县及兰州市、青海省河东地区及新疆等地。保安族生活在青海同仁地区时,一般会选择沿河流两岸聚族而居,由于种种原因迁徙到积石山县之后,保安族学习当地汉族的农业种植技术,开始种植小麦、油菜等,这样的经济形态使保安族选择了高李村、大墩村、甘河滩等水资源较丰富的山川地区,在居住格局方面形成了依村聚居的格局(图1)。

图1 保安族居住房屋

2 积石山县汉文化与保安族文化的互融

2.1 饮食文化的相互借鉴

保安族的饮食习惯受积石山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较大。积石山县位于高原地区,保安族迁徙到积石山县之后,日常生活中以小麦、玉米、豆类加工制成的面食为主。肉食以牛羊肉为主(图2),食品的制作方法有煮、炒、油炸、凉拌等。制作食物添加的香料有盐、草果、花椒等,主食主要是面食,其主要形式有长面、面片等,煮熟后能和臊子一同享用,味道极佳。

图2 手抓羊肉

保安人制作的油炸食品主要有油香、油条、馓子以及各种带花或图案的馃馃,以清油和面为原料,色香味美,品种丰富。保安人认为这是对真主赐予美好生活的感赞,这些食品多见于保安族各种宗教节日和宴席当中。当地的汉族也会在过春节时做这些油炸食品,以示对节日的欢喜之情以及对来年丰收的期盼。“洋芋焌焌”和发子面肠是保安族的特色美食。“洋芋焌焌”是保安族烹制洋芋的特色菜肴。发子面肠是将牛羊肥肠洗净,灌入面粉、羊肉、葱和各种调料后捆紧,煮熟后即可食用,这种食物在保安语里称作“里物”,是待客、过节、办席时的上等佳肴。麦茶是保安族的一种特色饮品,将麦子煮熟碾碎放点盐即可饮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以前麦茶是当地人最喜爱的饮品,但现在食用的人越来越少了。以上几种美食是保安族具有特色的饮食,在迁徙到积石山县之后饮食习惯不但没有发生变化,反而对当地的汉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汉族家庭中逢年过节炸油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有些汉族人也习惯喝麦茶。

保安族在进餐时也有严格的饮食礼仪,长辈或老人与子女一般分桌进餐。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这种观念逐渐在发生变化,但保安族待客时的礼仪和规程得以保留并与当地汉族的待客礼仪不分伯仲。比如吃饭时一般用炕桌,天热时在屋檐下进餐,天冷时在炕上进餐;来客时要出门迎接,客人坐定以盖碗茶相待,然后准备菜肴,客人进餐需有一名陪客,陪客者要一直让客进餐、添开水,客人离开时要出门相送。

2.2 对婚姻习俗的相互影响

“婚姻关系是人类社会除血缘关系外最密切的一种关系,而族群之间的通婚不仅是两个异性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且隐含着这两个个体所代表的各自群体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其形成受个人与社会多重因素的影响。”保安族的传统婚姻习俗既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相同的礼节,即提亲、定亲、送聘礼和娶亲,也有一些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婚姻习俗,如“四色礼”“五色米”“抬钱”等。这种婚礼程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汉族婚礼中也有体现,只不过保安族和汉族在择日、抬钱的多少略有不同。保安族禁止与非穆斯林结婚,这主要是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如果非要和非穆斯林结婚不可,对方必须信仰伊斯兰教并且还有一定的进教仪式。

保安族的婚礼程序主要有提亲、定亲、娶亲、送亲、回门等仪式。在保安族的婚俗中,男孩相中女孩需委托一个媒人到女孩家提亲,如果女孩相中以及女孩父母同意之后,进行“定茶”礼仪,即订婚仪式。这一天,男方将“四色礼”(冰糖、桂圆、茶、核桃)送上,汉族婚姻中一般用烟或酒代替核桃,附带有衣服、鞋、馓子等物品,给女方的近亲也带有“四色礼”或别的礼品。女方家设宴款待客人,接过“四色礼”意味着正式订亲。订亲之后男方家要送聘礼,选良辰吉日把礼品、首饰、化妆品、礼金等奉上。保安族的婚礼一般举行三天,其中包括娶亲、迎亲、宴席、回门等内容。保安族和当地汉族一样一般选择在三、六、九日举行婚礼。在婚礼期间,左邻右舍都会向男方家要“奴工木哈钱”,汉族称作“规程钱”,来的人越多主人家越高兴。如果给的“奴工木哈钱”或“规程钱”太少的话,他们就会采取些惩罚措施,会将新郎父母拖入院中,不是脸上抹锅底灰就是抛向空中,场面十分热闹。新郎迎亲时要撒“五色米”(麦、米、玉米、豆、青稞等不同种类的粮食),表示来年丰收。“四色礼”“五色米”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前者与当地的饮食习惯相关,后者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这种结合在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着,折射出了保安族人和汉族人对理想生活向往的一种心理。新娘“回门”,婆家的近亲如哥哥、姐姐、妹妹或嫂子到新娘家去“转客”,新娘家设宴款待,晚上回到新郎家,至此婚礼程序结束。

2.3 服饰文化的相互吸收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心理特征以及风俗习惯等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保安族的服饰具有两种风格:一种是在青海同仁县居住期间,因同仁县境内居住的大多数人为藏族,因此服饰与藏袍也有几分相似,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如冬季受气候影响身穿比藏袍稍短、色彩不同的皮袍。妇女身上多穿大襟长袍,上套坎肩。保安族过游牧生活时所穿的袍服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并且吸收了中国古代汉服的元素,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保安族服饰。另一种是迁徙到积石山县之后保安族的服饰,与居住于青海同仁时期有所不同,由原来的袍服逐渐演变为夹杂着汉、土、回等民族的服饰特色。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较大影响,保安族服饰也增添了几分时代特色。积石山县保安族女子多以色彩艳丽的面料作服装(图3),喜穿绣花鞋,戴盖头。男子平时虽然很少穿长袍、挎腰刀、足蹬马靴,一般上身穿白色衬衫、马甲,下身穿黑色裤子的较多,但遇到喜庆节日还是会把本民族的特色服饰展示给大家。号帽和盖头是伊斯兰教徒的标志,自始至终得以传承。保安族在吸收周围民族服饰特点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它是保安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图3 保安族服饰

2.4 对节日习俗的泛化

古尔邦节、尔德节和圣纪节是保安族的宗教性节日。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保安族人在这一天按自己的经济能力宰羊杀牛。尔德节也叫“开斋节”,是一个热闹的宗教性节日。圣纪节是为纪念穆罕默德的一个节日。浪山节是一个地区性的节日,也是保安族自己特有的节日,保安族人选择的地点趋向于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更加明显,浪山节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从一开始简单的“野炊”生活到现在各种娱乐活动的出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值得欣赏的是端午节这一天在刘集大山庄举行的花儿会,有专业的歌手也有民间自愿参加的业余爱好者,这种多样化的娱乐活动使许多当地的汉、土、回等民族的人都会集聚刘集的大山庄峡,浪山节地点也由此被人们在潜意识里确定下来,而持续时间也开始变长,现在一般都在七天左右,热闹的场面吸引更多的人聚集于此。

3 保安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及其民族关系

3.1 保安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

“保安族的文化根源有三种:原有的伊斯兰教文化,植根于汉文化,吸收周边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的完整而和谐的整合,形成了保安族的文化特点。”保安族的居住地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迁徙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并没有消磨他们的民族信仰。伊斯兰文化是保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安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周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植根于汉文化主要与其生活方式及经济形态有关,保安族原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群体,迁徙到积石山县之后开始学习当地汉族的农业种植技术,慢慢演变为以农耕生活为主,这与汉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大环境影响是分不开的。“保安族迁居大河家一带后,在汉族人民的帮助下,保安族人民学会了倒茬种地的经验,开始重视选种,犁地要一年三犁三耱。”保安族的房屋以土木结构和四合院式为主,讲究对称,房屋有上房、东房和西方之分,上大梁时,梁上系红布马钱袋,以示家业兴旺,这就具有明显的汉文化特征。保安族的形成、发展的地理位置处于放牧区和农耕区的过渡地带,是少数民族频繁活动的地区,这里文化交流频繁,也是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相互吸收的缓冲区。在这种文化大氛围下,保安族既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成为积石山县民俗文化的一面旗帜。

3.2 积石山县的民族关系发展

“积石山县不仅以其地连甘青、控扼丝路的战略优势而成为历代中原与周边民族政权反复拉锯争夺之地,更以其地处三大高原接壤交会、地接农牧的特点成为历史上民族迁徙频繁、商旅使团不断的地区,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显赫于此的民族及其所张扬的文化也随之变换着基调,但永远不变的是这儿复杂多样的民族分布及其异彩纷呈的文化面貌。”积石山县是一个民族汇聚之地,是国务院设立的一个多民族自治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党和政府把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作为常抓不懈的工作任务,尊重少数民族意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保安族管理自己本民族的事务,在民族地区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家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实行高中生免除学杂费并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是尊重少数民族意愿的集中体现。在长期的杂居中,汉族和保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对彼此的文化习俗有了详细的了解,各民族间能够相互理解、宽容和尊重,正是这份理解和尊重造就了积石山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

4 结语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县,保安族是甘肃省的三个稀有民族之一,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相处成为时代的主流。积石山县复杂多样的民族分布及其异彩纷呈的文化风貌,在一系列民族政策的照耀下,使积石山这个地方成为文化的荟萃之地。

猜你喜欢

汉族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MINORITY REPORT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谁远谁近?
不要乱叫“老家”了!中国姓氏分布图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蒙古族与汉族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对比调查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