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唐洛阳城园林遗址初探

2022-08-31邓新波张如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4期
关键词:九洲造园花圃

邓新波 张如意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 洛阳 471000)

0 引言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宋三朝的政治或文化中心,此时洛阳的都城园林文化也进入全盛时期。宫苑、郊园以及私家园林的发展,达到空前的规模和水平。引水穿城,城苑一体,满城皆园,使得隋唐洛阳城成为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型园林城市及山水都城。隋唐洛阳城内的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府邸园林、寺庙园林、别业园林等,其中的皇家园林主要为大内御苑,如后宫庭院、九洲池、陶光园以及西苑和苑内离宫园林等,还有隋代的上林苑、唐代的东都苑。私家府邸园林主要为王公大臣的私宅,最具代表性的有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

唐代儒、释、道兼容,以儒治国,以释修心,佛寺、道观等宗教文化空前繁荣,形成独特的寺庙园林。隋唐洛阳城龙门以南的伊水两岸分布着大量的私家庄园,史载较多的有裴度的午桥庄、韦嗣立的龙门北溪和李德裕的平泉庄等,洛阳历史上八大景之一的“平泉朝游”指的就是李德裕的平泉庄。

洛阳的名园虽多,但多存在于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经过考古发掘的园林遗址并不多见。本文现仅就考古发掘的重要园林遗址为例,对隋唐洛阳城内的园林进行粗浅的探讨。

1 隋唐时期的园林遗址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在规划新都时引水贯都,创造了以九洲池为代表的皇家山水园林。唐高宗与武周时期,在皇城外的临洛河上又增修了上阳宫,其园林的华丽程度远高于九洲池和西苑,使唐代的造园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目前已经发掘出的重要唐代园林遗址有九洲池遗址、上阳宫遗址和白居易宅园等(图1)。

图1 隋唐园林遗址位置图

1.1 九洲池遗址

九洲池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西隔城的中部,据元《河南志》卷四《唐城阙古迹》载:“九洲池。在仁智院殿之南,归义门之西。其池屈曲,象东海之九洲。居地十顷,水深丈余,鸟鱼翔泳,花卉罗植。瑶光殿。在池中洲上。隋造。琉璃亭。在瑶光殿南,隋造。望景台。在九洲池北,高四十尺,方二十五步,大帝造。一柱观。在琉璃亭南。隋造。仁智殿西有千步阁,隋炀帝造。”

九洲池遗址的平面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北岸相对平直,东、西、南三岸呈自由曲线形。池中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岛屿,目前可以确定位置的岛屿有20个。其中发现有建筑遗址的岛屿有7个,建筑遗址分别为3座殿址、3座观楼遗址、1座水阁遗址。池北引水渠2条,池西引水渠1条。池东排水渠2条和亭址2座,池北东部探出夯土台及廊庑遗址1座。

目前九洲池已发现的建筑类型有殿、台、观、阁、亭等,其主要建筑殿、台、观均分布在池的中北部。2号、3号、5号岛屿上各有1座殿址,其中3号岛屿上的殿址在岛的中南部,东西长11.4米,南北宽8.58米。殿基坐北朝南,南侧为左右二踏,北侧中部为一踏,面阔五间。九洲池中部偏北相邻的9号、10号、11号三个岛屿上,10号岛上的中观较大,三观“一”字东西排列,跨水相邻,有虹桥和云梯相连,基本上在宫城阊阖重门(唐代归义门)和阊阖门的东西连线上。从结构上看,三观呈东西“一”字排列,应为文献所记的一柱观遗址(图2)。

图2 一柱观台基遗址平面图

九洲池园林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九洲池为隋唐洛阳城宫城内的大型园林遗址,平地筑园,以水景为主。其利用水源的丰富条件创造出以自然海景为主的园林特色,池的四周多条引水和排水渠均为江河之景,营造出的百川归海更接近于自然景观。第二,九洲池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多岛屿,而不局限“一池三山”的传统。“一池三山”是皇家宫苑营建的重要主题。堆土为岛,在岛上筑殿亭,这是我国追求自然山水园池风格的延续。同时更衬托出海景的广阔和自然。第三,以亭、台、楼、阁、殿、桥等建筑合理点缀其间,增加园内的人文艺术感。创造性地营建许多别致的建筑形象,有分有合,和谐统一。第四,九洲池内点缀了几处高台建筑,如望景台、一柱观、阊阖阁等,均为仰观之所,可以从不同角度观赏九洲池的美景,同时也增加了园林的层次空间感。第五,九州池注重视觉效果的体现。3号岛屿上的殿址(可能为文献记载的瑶光殿遗址)远小于正常殿堂,但其正面竟用两个踏道,设左右阶制,这是高等级宫殿规制的要求。把大殿做得如此之小,从视觉效果看,更显出山水空间的广阔。利用了“缩小景物尺度,扩大视觉效果”的设计概念,这在中国造园史上是一项重大的发展。第六,生物配置范围广泛,品种极其丰富。“鸟鱼翔泳,花卉罗植”,足以说明九洲池不仅是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大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是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

1.2 上阳宫遗址

上阳宫是唐东都城非常重要的皇家园林。文献记载其建筑宏伟华丽,构思巧妙,堪称人间仙境。元《河南志》载:“上阳宫。在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南临洛水,西距穀水,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上阳宫遗址位于洛阳市西工区玻璃厂南路西,七一路东,中州渠南部一带。遗迹主要有水池、石子路面、廊房、水榭、假山。其中水池和石子路面保存最好(图3)。水池呈东西向,平面呈长条形,水池将池两岸的廊房、水榭、崎岖峻峭的假山、曲径通幽的石子路面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得整个园林的自然景观层次分明,曲径通幽,富有情趣。水池南北两岸随地势屈曲,西高东低。池址底部经过夯作,底面铺砌直径0.15~0.20米的河卵石。水池南岸修有二层台,池边用太湖石叠砌,即叠石成峡,随水池屈曲。二层台面上有卵石小道和假山,其南岸有两段砖砌护岸。护岸上有木护栏,为观景之所。池北岸东部有卵石护岸,其西与南岸间水池入口处置水榭,并以太湖石包砌岸边,其高低错落,犬牙交互。石子路分布在水池南岸二层台上,共有两条,蜿蜒崎岖,路面用红、褐、白、青四色石子间隔铺成圆形图案,路边用白色或红色卵石镶边。结合文献记载,并根据地望推测,此遗址可能为化成院或仙居殿宫院。

图3 上阳宫遗址平面图

1.3 白居易宅园遗址

《旧唐书·白居易传》载:“东都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白居易宅园遗址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狮子桥村东,在隋唐洛阳城履道坊西北隅,发掘出了建筑遗址、院墙、水渠、进水口、排水沟、水池以及履道坊坊墙、坊间道路和官河等。

建筑遗址中有一组庭院,主要有中庭、东西回廊、东西厢房、门房等。南为门庭,门庭北为院之中庭,中庭东西两侧连廊。过中庭入庭院,庭院呈“工”字形。庭院东西对称布置着厢房。履道坊西南隅的南部布局有白居易遗址的南园和西园的水池,还发现了引水渠,过墙处有水闸,在水渠中出土石经幢一件,其题跋部位刻有“唐大和九年(835)”以及“开国男白居易造此佛顶尊胜大悲”等文字。

白居易宅园为唐代园林史上颇负盛名的一个园林,白居易作《池上篇》,后又作《序》,对宅园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如《池上篇》中载:“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隅,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池桥道间之。”白居易宅园处在履道坊西门内东西街北侧,西邻西坊墙,南北进深120米左右,东西宽82米左右,其面积与白居易所计的基本一致,在此范围内出土的白氏经幢更证明了这种推断。

自然山水园林发展到唐代,其造园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白氏宅园为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其造园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园内以居宅为坐标分为南园和西园,宅园的空间划分与使用功能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第二,南园和西园以水景为主,南园池面广阔,池中有岛,似意海景,西园窄长,似意溪、河,动静结合体现了水景之灵魂;第三,绿化以竹子成片,槐、榆、柳、杏、桃等乔木成点,牡丹、芍药等花卉点缀林园之间,高有参天大树,低有草、菊、丹、芍的装扮,人工创造出了山野的自然韵味;第四,池内有岛,池岸上有亭、台、楼、阁、榭散布在林间,增加了水池内外的层次感和动感;第五,生活居住的宅院置于东北隅,体现了居宅为上,坐北朝南,园为宅附,环绕周边,显示出自然与人文和谐的道家理念;第六,天竺石、方石放置于路旁和院内,便于观赏和小憩,又增添了自然山川之美。

2 五代和宋代园林遗址

五代和宋代洛阳城是当时国家的政治或文化中心,这一时期的官私园林也盛极一时,如陶光园的花圃遗址、宋代衙署庭院遗址、履道坊的普明禅院和大字寺园等。

2.1 陶光园花圃遗址

在今洛阳起重机厂北院内的陶光园遗址东部发现的花圃遗迹,是由大小不等的花卉种植坑组成,花坑口径0.3~0.6米,深0.1~0.3米,内填沙质淤土,花坑成排成行,行距1.1米,株距0.7米左右。根据花坑遗迹的株行距判断可能是牡丹园,这也说明宋代出现了以花为海的园林景观。

2.2 宋代衙署庭院遗址

宋代衙署庭院遗址位于洛阳隋唐城东城中部,即今洛阳市老城区中州路南侧、乡范街东侧、西大街北侧。宋代衙署庭院遗址的轴线上有中厅,中厅西侧为廊庑,廊庑上有西门,入西院,西院有南北向的隔墙,将西院隔出东西两个小院,墙南端有门,上有楼和花砖路过门,东通西院正门,西直通西廊,道上铺蔓草纹方砖。路南有邻水池,水池南有西亭,西亭东为东亭,路北为花圃,圃南北有护栏,西廊在花圃中部的东面。花圃将西小院再隔成南北两小院,圃北为北小院,北小院邻花圃处有水井,井之西北有踏道可以进入西廊。踏下有石子小道向北弯曲,小道分为两支:一支向北,另一支向东,过墙上便门延伸进入东院,又顺墙向南,通向花砖路。东小院花砖路南即为东亭。路北为东小院,东小院偏南有藤架。在藤架北,墙和廊之间设有花圃,花圃周有护栏,廊庑侧西有踏道可入花圃。各院水道崎岖,汇入池中,构成了园林的排水系统(图4)。

图4 宋代衙署庭院遗址平面图

2.3 普明禅院和大字寺遗址

普明禅院和大字寺遗址位于履道坊唐代白居易宅园遗址的上部,宋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载:“大字寺园,唐白乐天园也……今张氏得其半,为会隐园,水、竹尚甲洛阳……寺中乐天石刻,存者尚多。”遗址占据了白居易宅园和其北的地域,发现的遗址有瓦片路等,由东西和南北两条道路组成,用弧形板瓦残片镶砌而成。路边用立砖包砌,北端呈扇形展开,路面用瓦片拼出扇形图案,此处也是两条道路的交汇处。除园内不可缺少的道路用材,比如利用传统的长砖、方形花砖、自然彩色卵石等,还出现了利用青瓦铺就道路的现象,瓦的立面为几何弧形,这一新材料的利用,增加了道路的透水性,又为绘画艺术的植入提供了想象空间。

3 结语

园林是古代都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园林考古是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隋唐洛阳城内的园林由水、山、植被、建筑、道路等要素组成。对于平地造水的景物设计和展现,主要为开渠、池而堆岛,有以九洲池为代表的海和江河,也有以上阳宫遗址为代表的山溪、瀑布和池潭,更有以白居易宅园为代表的小海、平地和溪流等。对山的设计和展现,主要为堆土或布石为山,比如九洲池的岛山、上阳宫的石山等。

上阳宫遗址的造山,采用了置石、叠石布法,相其形,布其位。这些石块或立或卧、或追或逃,顺其自然。卵石山道穿行其间,造山技艺达到了自然山体的完美境界。对于园林植被的种植,多选用山竹连片种植,寓意山间坡地之幽深,如白居易宅园遗址内的竹林等。另外各种乔木花草等都可以用于园林素材,相地而植,如九洲池内花卉罗植、白居易宅园池中有“紫菱白莲”等,其绿化特点有山野之趣。另外,园内再用亭、台、楼、阁、榭、桥等点缀其间,卵石小道曲径通幽,将人文景观融入自然山水景观之中,体现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洛阳隋唐城为当时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造园艺术空前繁荣,并为后世园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洛阳作为宋代西京城,是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造园之风盛极一时,造园艺术也得到新的发展。宋代能工巧匠的造园技艺达到了极致,造园如同绘画一样拓展了人的思维空间,利用白墙扩大了园子的空间感,利用玲珑奇石造山体现出时空的沧桑,利用蓄水池增加了灵性,利用青瓦、红椽、白墙、绿叶、花卉增添了园林色彩,利用弧形青瓦做园内道路的材料,再配上方砖、弧面砖,就有了点、线、弧几何三要素,使拼花艺术如绘画一样在路面上游刃有余。这些都对中国南方的苏杭造园艺术及其他地区的园林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九洲造园花圃
广东省廉江市安铺中学九洲江文学社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盛世造园”说考论
虎伯的花圃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花圃与小路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花圃的面积
绿色的世界
找一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