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可视化文献综合分析

2022-08-29朱冰霞闫春梅龚悟明

关键词:身份建构理论

朱冰霞,闫春梅,龚悟明

(1.广东金融学院 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2.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3.武汉晴川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4)

兴国必先强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文明的传承者,肩负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教师教育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身份认同[1]。教师身份认同或教师身份(teacher identity)是指“教师理解自己的方式以及呈现给他人的自我形象”[2],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效能及教学效果,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随着教师主体性的倡导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教师身份认同成为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4]。

20世纪末,语言教师身份认同逐渐受到语言教育学者的关注,其中Casanave和Schecter(1997)率先探讨了英语教师身份认同(EFL teacher identity)的本质[5]。进入21世纪,为应对英语学科边缘化及非本族语英语教师专业化地位的挑战,外语界展开了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广泛探讨,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6-8]。国内该领域研究发轫于2005年,之后发展迅猛、成果颇丰,部分学者还进行了综述研究。刘熠(2012)总结了叙事视角下的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9],寻阳和郑新民(2014)述评了21世纪最初十年中外英语教师身份研究的主题[5];腾延江(2018)回顾了1997—2017年国外该领域的实证研究[10]。以上综述增进了该领域研究主题、理论范式等方面的认知,但主要是针对国外的研究情况进行评述。郭静媛(2021)虽针对国内研究做了综述[11],但囊括所有外语语种的教师身份研究,且缺乏数据支撑、可信度不足。鉴于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性,有必要针对国内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结合数据和可视化对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总结,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文对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论文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国内英语教师身份研究有哪些基本特征?(2)国内英语教师身份研究选取哪些研究对象、理论与方法,其研究主题和内涵是什么?对未来研究有何启示?

2.研究方法

为弥补传统计量学分析法在可视化展示和洞察文献内涵等方面的不足,本文采取可视化文献计量综合分析方法。该方法使研究综述更科学合理,可复制性更强,有助于从数据中厘清研究的发展趋势[12]。具体过程如下:(1)设立收集标准,确定研究样本。在CNKI数据库以“英语/二语/外语”和“教师认同”(或含“教师身份”“教师职业认同”“教师专业认同”)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来源类别选择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以此标准筛选的论文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高级检索后获得85篇论文(检索时间2021-12-15)。随后,人工剔除重复、书评、综述且与英语教师身份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章,最终获得61篇论文。(2)在Note Express(3.5版本)软件上对文献进行信息提取,生成可视化数据。(3)运用综合分析法(synthesis),在Excel软件上对文献内容和特征进行手动标注,并结合自动生成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文献梳理过程中,三位研究者对存有争议的地方深入探讨直至达成一致意见。对于文献中没有明确提及的研究对象或研究理论等,标注为“N/A”。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研究的基本特征

(1)发文趋势

如图1所示,该领域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2008—2012),成果较少,5年总发文量仅占16.4%;(2)快速发展阶段(2013—2016),占比上涨为41%,2013年达到年高峰,该领域发文量最大的两位研究者唐进和寻阳,其成果主要集中在这一阶段,他们编制的量表及其应用大大增加了这一阶段的研究数量;(3)稳步发展阶段(2017—2021),占42.6%,平均年发文量5篇,2021年有所上升。可见,学界对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保持较高的关注度。

图1 研究发文数量

经统计(见表1),国内英语教师身份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思辨为辅。从研究方向看可以分为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两大类,身份认同的研究数量较多,主要为实证研究。从时间上看,身份认同研究起步较早,实证成果较多,而身份建构研究则在2013年后逐年增加,但多为理论思辨。这与国际上外语教师身份研究的进程相似,顺应后现代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思潮[10]。随着研究的推进,交叉学科、跨语境英语教师研究增多,并开始关注民族教师,教师情绪成为研究的新热点,该领域研究呈现语境多样、话题多元的趋势。

表1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发文统计

(2)文献来源

对文献来源进行统计,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发表在32种期刊上,说明该话题备受学界关注。词云分析如图2所示,《外语界》和《外语与外语教学》为研究发表重地。从时间上看,起步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和教育类期刊,此后逐渐见文于教师教育、教育职业类期刊,近几年还发表于民族研究、翻译类等期刊,可见该领域研究逐渐走向交叉学科融合。《外语教育研究前沿》近三年均刊登此类文章,一定程度体现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前景。

图2 发表来源词云图

(3)研究关键词

关键词常用来表达研究主题,其中词频反映研究问题受关注的程度,而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则揭示不同研究主题的内在关系。在Note Express将词频前20名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其生成的词共现关系图发现:①“身份认同”词频最高,表明受关注的程度最高;②“身份认同”与“专业发展”“外语教师”“课程改革”“身份构建”的共现关系最高,表明研究主要围绕这些方面展开;③大学英语教师、外语教师、实习生为重点关注对象;④专业发展、教师发展为研究的出发点;⑤课程改革为研究的背景。

2.研究对象

经梳理发现,2008—2012年间相关研究对象相对单一,主要为大学英语教师。2013年后研究对象逐渐多样化和具体化,涉及多个群体,且包含学科教师。经统计(见表2),英语教师身份认同以高校教师为主(占83.6%)。其中,“大学英语教师”数量最多,主要基于问卷调查、个案和话语分析方法研究教师身份的认同状况及话语身份建构。有关高校其他英语学科教师的身份研究数量少、范围窄,主要从理论上探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以及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与路径。相比而言,针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身份研究较少,均为实证研究,主要为认同调查和话语分析研究。少量研究关注民族教师,但仅限于苗族和蒙古族的个案和理论研究,探讨其多重身份的认同危机。在职教师根据入职年限还分为新手教师(4篇)、经验教师(2篇)等不同类型,研究发现新手教师主要基于学校层面的实践共同体活动构建身份,而经验教师更依赖于自主性与自我意向(self-image)。从受外在因素影响到更加依赖内在信念的过程,验证了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由不稳定走向稳定的阶段性特征[13]及Korthagen的洋葱模型对教师认同层次的描述[14]。

表2 英语教师身份研究对象

与在职教师相比,职前教师身份研究的数量明显偏少,这与国外的研究情况差别较大[10]。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状况以及个案研究考察实习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身份认同变化。5篇理论文章没有涉及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文化身份建构及改革中自我身份危机的消解途径。

3.研究理论与方法

国内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探讨该领域。首先,受教师教育研究“社会化转向”的影响[15],较多学者采用社会文化理论(占24.6%),认为英语教师身份认同是个体与所处的社会文化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结果。身份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多采用该理论,发现英语教师在教育改革、组织环境、职业规约及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我认同。其次,后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身份是在语言和话语中建构的。学者们采用语用身份理论、定位理论及话语分析等解构英语教师的话语身份(占13.1%)。另外,还有研究以Lave和Wenger的情境学习理论[16],探讨了新手教师或团队新成员在实践共同体中的身份建构(占9.8%)。少量研究采用社会身份理论、生态学、哲学、Korthagen的洋葱模型进行研究。将近一半研究(44.2%)没有提及理论视角,多为理论思辨和早期的实证研究,说明该领域研究仍缺乏理论性。

如前所述,该领域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其中质性研究居多(占67.5%),包含个案研究、叙事探究和会话分析。这与我国早期该领域研究以理论思辨为主、实证研究多为量化研究的局面不同[9]。量化研究主要通过量化描述与关系法探究教师身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占10%)。近年来,将质性与量化结合的混合研究增多(占22.5%)。从研究时间跨度看,约3/4的实证研究为横向共时分析;纵向历时研究较少,主要探讨身份建构过程和身份认同变迁。在数据收集手段上,从过去单一的访谈或问卷调查走向多样化。其中访谈最为常用(占77.5%),主要用于探究身份认同的转变,或辅助量化数据采集,因访谈能走进教师心灵且操作便利而备受青睐[5]。问卷调查也较常用(占32.5%),用于收集量化数据。另外还有观察法(占25%),通过人种志的方法深入课堂,用于数据的多维验证。部分数据来源包含课堂音像(占10%)、反思日志(占5%)、书面材料(占5%)和社交媒体(占2.5%)等。

4.核心主题

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可归纳为四个核心主题:认同状况(占39.3%)、建构途径(占32.8%)、影响因素(占24.6%)及量表编制(占3.3%),主题之间密切关联。

(1)认同状况

该主题研究历史最长、数量最多,包含教师认同、职业认同、专业认同、学科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等多元维度。

教师认同、职业认同、专业认同和学科认同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方法,发现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的身份认同较高,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份认同危机。大学教师的认同情况差异较大,如唐进(2013)、刘雨(2014)发现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较高[17,13],而张华和许斌(2017)的研究却发现他们的认同较低[18],这可能与他们使用的量表或研究对象的学历、职称及院校层次不同有关。商务英语、专门用途英语等学科教师的认同不高。民族认同和自我认同研究通过理论和个案研究,探讨了英语教师的认同危机。文化认同集中于理论探讨,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师兼具外来与本土文化的双重身份。研究提出,消除身份危机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能动性(teacher agency)、正确定位学科与文化身份以及建设教育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研究还发现教师身份认同并非单一、静止的状态,而是受教育改革、个人经历等影响而动态发展的过程。

(2)建构途径

研究英语教师身份建构途径有助于提升教师认同。自2013年后该主题研究数量逐年上升,研究重心转向关注教师身份的主体建构。

作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机制,在探讨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途径时,实证研究者主要通过考察其外显的行为和话语解读其发展过程。该类研究主要采取话语分析,辅以人种志方法进行质性研究,发现教师既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建构“实践身份”,也可以通过课堂会话、叙事及反思性话语等建构“话语身份”。但研究主要围绕教学情境,较少涉及其他情境(如学术会议)。如前所述,该主题的理论研究数量较多,从社会环境、学校组织和个人建构等进行多层面的讨论,研究指出宏观层面的“社会自我”和微观层面的“个人自我”重构有助于提升身份认同。

(3)影响因素

该主题研究是有效提升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的前提。通过调查及个案研究发现,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受个体和社会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体因素主要包含教师的能动性、专业学习、自我意象及对教师工作的认识,社会影响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因素,可归纳为国家政策、学校环境、人际关系和学科定位。相关研究也证明,英语教师身份认同既受外在的教育环境与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也受教师的情绪、年龄及学科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研究还发现,教师身份认同反过来也影响着教师的情绪、能动性和专业发展[15,19]。

此外,研究还发现,有些影响因素对教师身份认同的作用受某种中介变量的调节,而身份认同也可以作为中介促进教师发展。如覃俐俐和王克非(2018)发现,教师的教学目标能促进教师身份认同的发展,而发展是否充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使命感[20];唐进(2020)则发现教师身份认同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效应[21]。

(4)量表编制

量表编制对以上主题研究及未来量化或混合研究均有重要意义。该类研究按照量表编制的步骤,从建立模型、编制初始问卷,到因子分析、信效度检验并最终确定量表。目前仅针对中学和大学英语教师编制了职业认同量表。前者由职业、专业、个人和处境四个身份认同维度构成[22],后者包含职业行为、职业环境、教育改革和科研投入四个认同因子[23]。可见,教师群体之间的认同因子差异较大,有针对性地编制量表将有助于深化该领域研究。

5.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

概念界定是研究的起点。受“identity”内涵丰富性的影响,学界对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大部分研究仍将“英语教师”与“身份认同”看作两个独立的主题词。在国内,学者们从不同方面探讨该领域,后期以寻阳为代表形成“英语教师身份认同”这个关键词[24]。在研究过程中,其内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因此有必要对该内涵进行界定。结合上述研究主题综述,总结如下:

(1)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在本质上是个多维的结构,也是个动态的过程。结构上包含目标认同、实践认同和情感认同三个维度,具有复杂性和稳定性;同时,教师在个人、师生、同事和社会多个层面的同步交织中,身份认同由不稳定逐步走向稳定,兼具关系性和动态性。

(2)英语教师身份认同是社会实践的结果,通过实践和话语而建构。教师只有通过参与英语实践活动才能获得身份的合法性,并在教师能动性和社会交互中形成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与建构(或重构)。

(3)英语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心理社会化的方式,是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集合体。英语教师主体在与客观世界交互的过程中,既形成了自我意象,也是对所承担的社会和双(多)语文化角色的确认,是个体差异性与群体同一性的对立统一。

(4)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价值导向在于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主体,发挥教师在教师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是实现教师发展的关键。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关注其内在的认知与情感,有助于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从发展的角度看,可以理解为:该概念内涵由对其本体的认识逐渐走向方法论的探索并形成其认识,最终落脚点在于其价值追求,关照英语教师的主体地位和生命价值。

三、研究启示与展望

以往研究在质与量、深度与广度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研究启示与展望。

1.加强理论建设,推进实证研究

以往较多研究缺乏理论或理论相对集中、单一,且理论研究的数量不多。因此,未来有必要加强理论建设,系统构建多样化的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理论,可以结合语言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理论,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学科融合并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引领。另一方面,实证研究在深广度上尚有待提高。以往较多涉及英语教师的文化认同、学科认同及职业教育认同的理论探讨,鲜有实证研究;身份建构途径的实证研究主要从中观和微观层面进行探讨,对于宏观层面,如教育生态系统、社会文化的研究尚未深入;身份认同与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比较笼统,缺乏对不同情绪维度的分化考量等。因此,未来可从以上方面推进实证研究以促进理论成果的转化。

2.拓宽研究情境,深化研究主题

以往研究从宏观逐渐走向微观,突破了对英语教师角色的社会规约与期望,转向关注教师身份的主体建构,体现为对教师话语身份的重视及情感价值的关怀。将教师从“客位”(etic)转向“主位”(emic)的研究视角,是当前身份研究的重点。但研究情境仍相对单一,对教学之外的其他社会情境研究不足。然而,互联网的普及为学术交流、媒体社交等情境的英语教师身份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现代技术也为新媒介语境下(如在线课堂)教师身份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另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在立足本土情境的同时,还应关注跨语境实践对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同时,还应该深入挖掘教师话语及行为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信念、情感等。未来可以继续拓展研究情境,并结合相关学科理论与工具深化研究主题。

3.扩大研究对象,增加研究的丰富性

以往研究虽在对象范围上不断扩大,但仍相对集中,体现为以大学英语教师为主,而职前教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偏少,对不同学校类型、学科类别、职业发展阶段的英语教师研究还很不足。受学校组织、学科性质及自身阅历等的影响,身处不同学校类型、教授不同学科课程以及处于不同职业阶段的英语教师,他们的身份认同也有所不同,其认同观也具有研究的价值。此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且城乡发展差异较大,除苗族和蒙古族之外的少数民族与农村英语教师也应成为关注对象。全球化背景下,外籍、海归英语教师也应纳入认同研究的对象。因此,未来可以扩大研究对象,以丰富研究的多样性。

4.丰富研究方法,提升研究的严谨性

该领域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且多为质性研究,这与外语教师教育的研究范式一致[25]。然而,目前采用混合式方法的研究有限,未来应结合质性与量化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普适性。其次,数据收集方法过多依赖访谈与问卷调查,对其他方法不够重视。访谈虽能深入探究教师的心理变化,但缺乏对身份多变性的检测能力[5]。往后研究可以结合人种志、社交平台、语料库等多元语料,并适当增加历时研究以把握身份认同的动态变化。鉴于目前实证研究对信度和效度检验重视不够,未来应重视该问题,提升研究的严谨性。

5.对存有争议的问题开展进一步研究

不同研究者虽就同一问题开展研究,但结论不尽相同。鉴于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对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统一认识和编制量表的广泛认可,未来研究可以基于对本质属性、结构内容、理论取向等的把握,就尚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

结语

本文基于可视化文献综合分析方法,围绕国内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和核心主题,对该领域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希翼能为本土英语教师身份研究及外语教师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示。面对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英语教师与研究者唯有立足于本土问题,深化对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反思与实践,才能使研究往纵深发展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本文仅梳理了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论文,未涉及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等,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文献数据与规模,以获取更准确可靠的结论。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