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2022-08-29王寿林

观察与思考 2022年2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建设

王寿林

提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切辉煌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对此,我们从其坚实基础、科学内涵、完整结构、显著特征就可略见一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实践根基和文化底蕴。

(一)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不同阶段形成的理论成果,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在科学解释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实践品格;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通过武装斗争,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其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通过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示了光明前景,其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把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他对复杂形势的准确判断,对大局大势的正确把握,对治国理政的科学谋划,对内政外交的精心运筹,都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以人民立场为例,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始终强调人民是创造社会财富、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其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倡导,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标准。江泽民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胡锦涛同志要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新的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领域、作出新概括。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树立了一块崭新的界碑。

(二)实践根基

伟大时代呼唤并孕育伟大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当今世界经历新变局、我们党面临执政新考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擘画蓝图。他顺应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的需要,适时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拓宽了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路径。他顺应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适时提出新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协调稳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直面问题、气度非凡,面对复杂尖锐的内外环境和风险挑战,表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娴熟的斗争艺术。在反腐倡廉问题上,制定和执行八项规定,打出一套惩治腐败的组合拳,刹住了曾被认为难以刹住的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历史、明悉未来,科学审视古今中外兴衰治乱规律,明确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面对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他准确判断形势,周密部署工作,率领全体人民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定性胜利,充分展示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奋斗历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着眼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改革中的重难点问题,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采取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全面做好反腐败、转作风、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治污染、补短板、强弱项各项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取得长足进步,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迈上新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到来是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长期不懈奋斗的必然结果。这个新时代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一脉相承,又有很大的不同: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如何在变局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对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党执政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发生深刻变化,要求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也要与之相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心任务,但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根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样的伟大时代中应运而生、在当代中国的新实践新发展中顺势而成的。

(三)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一以贯之的文脉孕育出泱泱中华,其优秀传统文化积千年之精华、蓄百世之流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5000多年,繁衍生息、团结统一和存续发展,虽屡经磨难,却一次次衰而复兴、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主要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力量的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充分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这一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有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从具体内容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纵论古今,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或引述,或引述历史典故,或引用名人佳句,或列举典型事例,往往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明白透彻,把深刻的哲理讲得生动感人,既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又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成为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深刻性于一体的范例。例如: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先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达到目标,积小胜为大胜,这就叫“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其身。”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正可谓“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论上坚定成熟,什么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正可谓“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习近平总书记用司马光“廉不言贫,勤不道苦”的高尚品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追求,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抱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情怀,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勇气鞭策自己、教育党员干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言佳句可谓信手拈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与完整结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党的建设各个领域,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个学科,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奋斗目标、发展理念、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外部条件、安全保障、政治保证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成了一个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擘画了新图景,为全面从严治党开辟了新境界。

(一)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科学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保证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举措和各项工作切合实际的关键,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二)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又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源于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真情解读,对改革发展矛盾问题的清醒认识,对人民群众思想脉搏的准确把握;中国梦是强国梦,是复兴梦,是幸福梦,是国家、民族、人民共有共建共享的梦。中国梦,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科学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途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精神动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崇高追求,代表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梦把党的宏伟目标、国家的发展前景、民族的复兴伟业与个人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也是对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生动再现,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极大地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味着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经过不懈奋斗,彻底改变近代以来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使中华民族重新站在世界各民族前列,以巨人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其中伟大梦想是目标,伟大斗争是动力,伟大工程是保证,伟大事业是路径,四者体现了奋斗目标、实现路径、前进动力和政治保证的高度统一,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怎样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们党对自身肩负历史使命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三)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理念引领一定的发展实践。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理念作为一个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立的,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战略导向,标志着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飞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原则。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内在动力问题,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只有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建设创新型国家。协调,注重的是解决结构平衡问题,只有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才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发展后劲。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绿色,注重的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只有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环境问题,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合作共赢问题,只有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才能开创对外开放新境界,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全面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只有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更加注重机会公平,切实保障基本民生。

(四)总体布局

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准确定位,是从总揽全局的高度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战略部署,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协调、永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政治领域,发展社会主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文化领域,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社会领域,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生态领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根本,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纽带,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只有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为统一的任务来把握,作为统一的工作来部署,作为统一的目标来落实,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的长期执政、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把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作为一个整体郑重提出,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所作的系统阐释: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为两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其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战略举措,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可靠保障和根本支撑。通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机制,推动营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使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严整党的作风,严肃党内生活,严惩党内腐败,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统一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方位,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过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思路、总框架、总方略。

(六)外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不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世界上真正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和平大国的形象,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秉持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享的全球治理观,主张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的理念,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得到了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和时代潮流的郑重选择与庄严承诺,体现了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改写了人类历史上国强必霸的常态逻辑。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包含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目标,也包含着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追求,因而具有超越地域、超越国度的世界意义。

(七)安全保障

从国家战略全局看,一个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展和安全。发展问题实质是富国问题,安全问题实质是强军问题。富国强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是中国人民的百年追求与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揽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深刻体察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准确把握世界军事革命的新动向,科学总结强军兴军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强军兴军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紧密联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要求,创造性地提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紧密联系我们党建军治军成功经验、着眼解决军队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目标;紧密联系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创造性地提出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切实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紧密联系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机遇挑战,创造性地提出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着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紧密联系军队建设发展战略指导的本质规定,创造性地提出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带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开辟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的新境界,开创了强军兴军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紧密联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实际需要,提出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支撑,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如何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新时代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新型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

(八)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为此,党必须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刀刃向内,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消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主要观点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的时代条件下,党面临着严峻的风险、挑战和考验,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要紧密结合,同向发力;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党要勇于自我革命,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社会革命促进自我革命,等等。这些重要论述赋予了党的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使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的统一有了新的理论框架,使党的建设学说体系更具科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标志着党的建设进入了全面系统推进的新时代。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党的兴衰成败、国家的安危治乱、人民的利害得失置于无上的地位,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仅站在了真理的制高点上,而且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呈现出理论的原创性、主题的鲜明性、内容的系统性、立场的人民性和思维的科学性等显著特征。

(一)理论的原创性

以实现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己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着力探索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着力维护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着力回答和解决党内外国内外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精辟而深邃的新概念、新论断、新战略、新举措。其中包括:一系列重要概念的凝练概括,如:中国梦、新时代、政治建设、问题意识、底线思维、精准发力、自我革命等。一系列科学论断的明确提出,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当代中国命运;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树立人与自然平等互惠和谐共生的理念;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大的力量,人心向背决定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等等。一系列战略任务的完整阐发,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全面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一系列实践举措的清晰表达,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充分考虑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既立足于国内发展,又善于从外部环境变化中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努力把我国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新水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恢宏政治视野谋划战略全局,以唯物辩证思维解决矛盾问题,以勇于担当精神推进创新发展,以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宏大的政治抱负、务实的理论品格、卓越的思想风范,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

(二)主题的鲜明性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成果。对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渊源、实践根基、文化底蕴、本质特征、独特优势等多方位多视角做出深刻回答,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根植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对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导向;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格局宏大,视域宽阔,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方略,使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方位特征和全过程面貌得到了充分展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

(三)内容的系统性

任何一种指导理论都是由一定的概念、范畴和规律构成的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这项系统工程的客观反映也必然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鞭辟入里,博大精深,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整体化的国家安全体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牵引作用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支撑作用的要素是历史方位、发展理念、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外部条件、安全保障、政治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实践发展规律和理论创新规律,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确定了主题就要把握立足的基点;找到了立足的基点,就要明确实现的目标;明确了实现的目标,就要确立合乎实际的理念、构建系统完整的布局、寻求通达目标的路径,就要创造确保理念、布局、路径落到实处的各种条件。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反映了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行动指南,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标志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新飞跃。

(四)立场的人民性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意味着党的理论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理论,党的纲领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纲领,党的事业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事业。作为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这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人民主体的历史观。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意愿,集中人民智慧,服务人民需要,是我们党获得长期执政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的历史观,旨在尊重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实现自身利益的价值主体地位,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妥善协调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走共同富裕道路。二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权力观。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民主为己任。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进行了广泛的民主实践,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历史新纪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坚持人民至上的权力观,旨在由人民来评判各项工作的得失成败,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使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永远做人民的忠实公仆。三是坚持人民中心的发展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既是我们党的初心所在,也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所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人民中心的发展观,旨在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把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素质与能力,满足人民的需要与愿望,尊重人民的价值与尊严,保障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关爱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增进人民的幸福与美满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追求。四是坚持人民为本的价值观。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一切服从于人,一切服务于人,是我们党全部活动的基点和归宿。坚持人民为本的价值观,旨在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成为造福人民的过程。概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反映了人民主体的政治归宿,诠释了人民至上的原则,表达了人民中心的价值取向,展示了人民为本的服务情怀,体现了治国理念与治党方略的高度统一。

(五)思维的科学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改革中的重难点问题,以宽广的政治视野、强烈的问题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真挚的为民情怀,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判断复杂形势,正确把握大局大势,科学谋划治国理政,精心运筹内政外交,通篇体现了洞察本质、揭示规律的恢弘思维。一是注重战略思维,以全局视野、长远眼光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抓住重点又统筹一般,立足当前又着眼未来,熟悉国情又通晓世界,高瞻远瞩、见微知著,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总体趋势和发展走向。二是注重历史思维,从历史的视角观察问题,从发展的趋势分析问题,联系中华文明史来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联系中国近代以来奋斗史来阐释中国的发展道路,联系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发展史来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展望党和国家的光明前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稳步走向未来。三是注重辩证思维,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善于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从矛盾转化中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联系和发展中体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依据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工作思路和对策举措。四是注重创新思维,破除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思维方式,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僵化、无所作为的行为方式,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以新视野观察新形势,以新思路破解新问题,以新作为开创新局面,在解决经济社会突出问题上有新办法,在解决改革攻坚难点问题上有新举措,在解决群众关注热点问题上有新突破。五是注重法治思维,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不断提高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六是注重底线思维,增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凡事做好最坏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从而做到有备无患,处变不惊,牢牢把握应对复杂局面的主动权,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是因为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实践根基和文化底蕴,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奋斗目标、发展理念、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外部条件、安全保障、政治保证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理论的原创性、主题的鲜明性、内容的系统性、立场的人民性和思维的科学性等显著特征。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极大丰富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担负什么使命、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从思维理念到方针原则,从工作部署到思路举措,都进行了综合思考、作出了系统阐述,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科学的思想方法,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抱负、理论品格、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高超政治智慧、宏阔战略视野、精湛领导艺术和朴实语言风格。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