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处处有文章
——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指导

2022-08-25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人民路校区周娴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2年7期
关键词:作文生活教师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人民路校区 周娴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还不成熟,对外界信息的获取、理解仍然要依靠感性渠道,不擅长学习较抽象的知识,而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却有着浓厚的了解兴趣。但由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能真正认识并尊重这一客观事实,习惯带领学生对种种学习素材开展“工厂加工”式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生活化知识、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致使样板化、公式化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的习作中,严重阻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由此不难看出,想切实扭转当前写作指导的不利局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就必须树立“立足生活、回归生活”的正确思想,对作文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积极挖掘生活素材

一篇作文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素材好坏,这也是素材被称为文学作品的“维生素”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的作文之所以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积累生活素材,导致只能用共性很强的教材中的材料或辅导材料拼凑文章。因此,教师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将日常经历代入到文章中,增强作文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1.在生活中寻找表现人物形象的素材

小学作文中涉及人物的话题非常多,其中大多是学生身边的亲人、老师和同学;而学生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常常过于“样板化”。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人物的外在形象和行为举止,回忆和他们相处的特殊经历,从这些内容中提炼可以表现其主要特点的素材,从而摆脱“脸谱”式的角色形象塑造。

比如,以“我的妈妈”为主题写作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说一说妈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外貌或性格特征,如留着长长的波浪卷发,喜欢穿连衣裙,性格豪爽有“爷们范儿”,或者皮肤雪白等;然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妈妈是否有与上述特征相关的经历或趣事,如曾因一头波浪发被爸爸叫“狮子王”,大风天穿裙子出门无意中摆出了玛丽莲·梦露的经典动作,因为豪爽的性格被别的阿姨戏称“哥们”,或者被小孩子叫“白雪公主”等。

2.在生活中寻找与故事情节有关的素材

小学生的思维认知有很浓的“一维”化特征,即只能清晰地记住一件事中某个让自己最感兴趣或最受震撼的情节,而对于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则印象模糊。据此,教师在指导构思时,要以学生脑中的“清晰点”为起点,引导学生顺藤摸瓜,梳理事件的发展脉络;或者可让学生将脑海中几件事的“清晰点”记录下来,用合理的逻辑将这些“点”串联起来。

例如,写“往事如歌”这一话题,可以先缩小话题的写作范围,带领学生回忆经历的种种“最后一次”,譬如最后一次因为怯懦哭泣,最后一次和儿时的玩伴相处,最后一次被老师或父母严厉批评,最后一次面对困难选择放弃,等等;然后,让学生从众多“最后一次”中挑选出两到三件作为写作对象,构建具有支撑性的“骨架”,并以之为基础增添描写性和场景性的“皮肉”,从而写出内容丰满、情感真挚的佳作。

3.在生活中寻找立意的素材

作文教学要突出“活”字,首先表现在主题选择的灵活和自由上。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谈谈爱好或者听闻的趣事、奇事,还可说说最钦佩、最好奇、最敬畏的人。结合这些素材,引导学生构建富有想象力和新奇感的具体场景,并以之为思路写作,颠覆传统的“还原记录”式的写作模式。

比如很多学生会因为古装剧或电影而对某段历史和人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就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能拥有一次“穿越”的机会,希望回到哪个时期?和哪位历史人物会面?这个话题非常新颖,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想回到唐朝,见见真实的“诗仙”李白;有的说想回到东汉末年,领略“智绝”诸葛亮的风采;还有的说想回到开国大典那天,远远地看一眼毛主席……教师便可以“假如我回到——”为话题,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作。

二、积极组织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是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大多数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限制了写作灵感的迸发和素材的积累,导致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据此,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生活外,还要结合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有意识地设计、组织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积累,为学生更好地写作提供素材。

1.组织观察类实践活动

灵感来自于细心观察,这是众所周知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取忽略的信息;然后引导学生就观察成果,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或者看法,为后续写作提供方向。这样一来,学生习作的真实性就将得到更大的保障。

例如为了让学生写好“最美的人”这个文题,教师可以利用一堂课,带领学生观察身边不同人辛勤付出、认真工作的场景,如到学校门口,观察交警在烈日或寒风中站岗、执勤;到备课室,看看老师案头厚厚的作业本和上面密密麻麻的批语;走遍学校的每个角落,瞧瞧后勤师傅是怎样检修体育器材,维护电路、供暖管道以及修理坏掉的劳动工具的……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深切明白自己美好的生活是建立在他人默默付出基础上的,从而对“最美的人”有更真切的认识。

2.组织体验类实践活动

观察能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认识上的改变,但要真正让学生改变观念,就必须借助体验类的实践。教师可将学生熟悉的场景或活动引入到教学中,组织学生模仿、表演。这样做,一来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想象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二来也能让学生对这些生活元素的内涵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比如,为了让学生写好“珍惜幸福”这一话题,教师可以先组织体验活动: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丝带将眼睛蒙起来,而后播放一段大家都很喜欢的电影;在课间,可要求学生无论去哪里都必须两个人一起,不能跑只能慢走;在活动课上,可播放学生喜欢的音乐MV出来,但将声音关掉只留画面……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拥有明亮的双眼、自由的身躯和灵敏的听力是件多么幸福的事,进而对“幸福”的含义有更深的感触,自然会在后续的写作中做到“字字见真情”。

3.组织参与类实践活动

想得到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就必须真正参与到生活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行为能力和写作主题,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对生活场景、行为和人物形成真实、完整的认识,这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绝佳的写作思路,更可以让学生作文中的情感得到升华。

例如,在写“快乐的真谛”这一题目时,教师可利用周六日带领学生到福利院,帮孤寡老人打扫屋子、洗衣服,陪孤儿或残障儿童做游戏、聊天,或者做一些类似除草、倾倒垃圾等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结束,可将老人、孩子以及福利机构管理者写的感谢信念给学生听,让学生体会劳动后的甜蜜,感受“快乐的真谛”。

三、积极引入生活中的文化资源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日益发达,大量优秀文化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些资源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给生活化作文教学开辟了新渠道。教师要将目光拓展到课本之外,利用学生喜欢的文化作品完成写作素材和技法的积累、灵感的激发,让学生从更多元的渠道收集写作素材,获得写作的“活水”,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在内容上导入生活文化资源

小学生常常对喜爱的文化作品有着很深的记忆和很强的表达诉求,那么教师就可以将之作为开展作文优化指导的有效驱动。在构思作文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根据写作主题和所钟爱的文化作品,把后者中的一些角色、桥段或场景代入到文章中,一方面借助这些资源丰富习作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凭借对那些文化作品的喜爱而获得更丰沛的创作灵感。

比如对于“红色”主旋律题材的作文,很多学生都感觉不知道如何下笔,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看过的最近热播的连续剧《觉醒年代》中最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试着将自己代入到这些片段中,或将自己想象成其中的某个人物,从而在借鉴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完成写作,在“保真”的同时强化作文的表达效果和情感能量。

2.在题材上导入生活文化资源

文化市场的发展必然带动文化题材的产生和成熟,而这些在带给学生无穷吸引力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想象力形成了激发效应。针对这一事实,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写作,鼓励学生从喜爱的文化作品中选择新颖的题材,结合相关经验写一篇素材新颖的作文。

例如,有很多学生是漫画作品的拥趸,有喜欢的动漫角色或一片为之心驰神往的动画天地。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征,以“打破次元壁”为主题,鼓励学生写一篇以自己和心仪的动漫角色在“二次元”世界冒险为主要内容的想象作文,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也让写作训练在学生热情的“加持”下得到优化。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在学生各项能力强化方面,课堂教学所起到的是指明方向、介绍方法的作用,真正达到目标还需要学生自己拥有良好的习惯。基于这一基本认识,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到对学生日常写作习惯的正向培养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和平台感受写作的乐趣,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提升写作素养,让教学指导的效果体现出更强的延续性。

1.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就是对一日生活的真实记录,且在篇幅、格式乃至文笔和行文结构等方面的要求非常宽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记日记,着重将一天中发生的难忘或重要事情记录下来,并可将之作为一项常设作业。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围绕“日记”组织活动,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提升写作素养。

比如,可以在全班范围发起“我的一日经历”征文活动,鼓励学生根据最近经历的事撰写日记,将某天最让自己动容、惊诧或产生其他感触的事记录下来,而后作为“参赛作品”上交;教师则从中评选出若干“最佳作品”范读和公示,并摘选出若干条在文笔、技法运用上有亮点的“靓句”供摘录。在这种活动的影响下,学生就能明白日记给生活带来的精彩,进而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2.组织“匿名笔友”交流活动

交流和表达是写作的主要目的,也是体现写作价值和乐趣的关键。教师可以开展“匿名笔友”交流活动,让学生之间以匿名的形式进行文字对话,倾诉烦恼、分享喜悦,或者单纯交流喜欢的书籍、电影、音乐、运动。这种以“未知的身边人”为对象的写作交流活动会带给学生巨大的新鲜感,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身边存在的生活素材,进一步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例如,可以指定每周的某节课为“心声时间”,鼓励学生将心中最想说的话以匿名的形式写在纸条上,而后随机传递出去;拿到别人纸条时,也可以在上面写上想和对方交流的话再传给下一个人。这种颇有“神秘感”的活动很符合学生的心理,对于写作兴趣的激发也大有帮助。

生活是一切知识、情感和道德的来源以及最终归宿,对生活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最近愈发受到教师的重视,有关方法的改革也在小学语文的诸多教学版块——特别是作文教学中频频出现。教师要认清并顺应这一客观发展趋势,将生活化思维作为指导作文教学工作的一条“红线”,通过引入生活素材、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生活文化资源以及培养学生日常写作习惯等渠道,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灵感、找题材、找情怀,使学生的作文“活”起来、“真”起来,让学生发现作文和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学会写作、爱上写作。

猜你喜欢

作文生活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