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报道如何出新出彩
——以《天津日报》“见证天津”系列报道为例

2022-08-25王立文

中国记者 2022年7期
关键词:天津日报党代会天津

省级党代会报道是各省区市宣传战线的重头戏,是迎庆党的二十大宣传报道的实战演习,也是对队伍能力水平的系统检验。2022年3月起,天津日报在天津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策划推出“见证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发展成就巡礼”专栏,全景展示五年来天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的生动实践和突出成就。系列报道共有20组选题,每组采用“1+3”组合模式,即综述加评论、理论文章和新闻图片,从选题策划、内容呈现到版式风格等方面集成创新。报道一经推出,受到各方面热评和转发,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起到了展示成就、凝聚共识、催人奋进的良好效果。

一、怎样选题:主题先声夺人

在党代会召开之前,推出上一届党委工作巡礼报道,是党委机关报的“常规打法”,也是“规定动作”。“必答题”出新难,难在既要紧扣主题主线、规范严谨,又要突破思维定势、写出新意和特色。做好主题报道的策划,首先要厘清总体思路,明确基本要求,确定选题方向。

基于这组报道的主旨立意,我们提出以下思路和原则:

一是把握政治性。党代会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做好党代会报道的第一原则。这组报道立足天津、聚焦天津,从时间节点上看,是天津党代会前的成就展示;而从实际效果上看,更是迎庆党的二十大宣传报道的预热升温,是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集中体现。

二是突出思想性。这组报道要突出思想深度、思想力量,讲清楚本质和源流。近年来天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无不来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引领。党的创新理论融进了天津实践,扎根于天津土壤,生长出欣欣向荣的新风貌新气象。这才是我们要发掘的源头活水。

三是体现系统性。在时间区间上,报道将反映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发展变化,见证五年来的亮点时刻和非凡成就,而不是即时性的动态新闻。在覆盖面上,要全面反映整体面貌,关注点滴细微,但不拘泥于一池一城。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系统纵深,最终归点于面,全景式呈现“基本面”和“大模样”。

四是注重生动性。要坚持故事化表达,见人见事,见情见理,见血见肉,见风骨见精神,用富有张力的语言承载厚重主题。要注重表达形态的立体化和丰富性,有翔实的权威数据,也有专家的深度阐释,做到信息含金量充沛、故事颗粒度饱满,有整体冲击力和细节感染力,把天津的故事讲透彻、讲精彩。

选题框架,即顶层设计。基于全景式报道的需要,在选题方向上,要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梳理系列报道的层次层面,确定四梁八柱或筋骨脉络,让每个选题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呼应;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在总结五年工作部分,分别提炼出9个和10个方面的成就,涵盖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具体到天津党代会报道,从大的方面来看,有以下模式可供选用:

一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五位一体”从覆盖面上,涵盖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各方面工作;“四个全面”从实践性上,兼有战略目标、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体现过程纵深性和系统缜密性。

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时提出:“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天津市委明确,“三个着力”重要要求,是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精准把脉和定向指路,是引领天津阔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元”和“纲”,也是天津这些年创新实践的总依据、总遵循和政治动力。以“三个着力”为基本维度,可以列出发展篇、民生篇、保障篇。

实质上,这两种选题框架,也是相互贯通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三个着力”是“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在天津的精炼版。策划天津党代会报道选题,也必须以此为元为纲,进一步细化选题,做到重点覆盖、亮点突出、特点鲜明,全面生动展示天津现代化建设新进展、新成就。

纲举目张。顶层设计是“纲”,还要落到“目”,落实具体题目。无论选择“五位一体”“四个全面”,还是选用“三个着力”的总体框架,如果仅直接套用平推,分别组织5篇、4篇或3篇重点稿件,部署天津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方面的成就报道,相对于五年一次的党代会,难免简单平庸、分量单薄,甚至赶不上每年年终专稿的宣传规模。

如何突破?我们转换思维,与其用既定框架按图索骥,何不聚焦天津工作的亮点,用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来,勾勒出天津现代化演进图!近年来,天津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创造性开展工作,很多探索走在全国前列。比如,制造业立市、“871”重大生态工程、政治生态改土换水、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等。这些探索有的在某一产业、有的在某个领域,有的是一项重点工作,有的是一套制度创新,逻辑范畴或大或小,列在一起或许“辈分不一”,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可以说,要想全面回顾天津这五年,这些创新亮点都是关键性的历史见证,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这样,原有的选题框架依然适用,而每一篇文章都聚焦一点或一个方面,以便把事情说清说实,把道理讲深讲透,真正做到见证发展、记录时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标题是版面的眼睛。在信息过载、海量传播的时代,点“睛”之笔尤其重要。《天津日报》这组报道题目新颖、气势不凡。一场“新”与“旧”的动能转换、一场“生”与“死”的绿色抉择、一场“舍”与“得”的质量变革……20篇综述的标题形态一致,由数量词、反义词或近义词、形象化或动态感的名词组成,给系列报道穿上“统一制服”,形成矩阵式传播效应。其中,数量词以“一场”居多,体现五年来所发生的一场深刻变革;“动能转换”“绿色抉择”“质量变革”“城市更新”等,这些动态名词或动词名词化用,增强了语义的丰富性和冲击力。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是“关键词”时代。病毒式、海啸式传播加剧了信息噪音化、泡沫化,离开了“关键词”,人们就会在信息海洋中失去航标。这组报道把关键词做入标题,如“新”与“旧”、“生”与“死”、“河”与“海”、“稳”与“进”等,成为吸引眼球的“燃点”。40个字的选用,体现了策划者的良苦用心,尤其是结合文章内容看,不能说一字难改,至少没有牵强附会或词不达意,可谓字字精当,有匠心无匠气,让人过目难忘。

二、怎样构思:思想深度制胜

“文者,贯道之器也。”成就巡礼报道框架大、视野宽,要充分反映纵深五年、覆盖全域的变化,但不能简单地罗列数据、铺陈实例,最核心的是,要通过历史轨迹的梳理,发掘或验证天津的理念、思路、决策,揭示城市发展脉络和内在规律,以形而下之“器”彰显形而上之“道”,为党代会规划发展蓝图提供舆论支撑和思想准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这是贯穿天津工作的主线,也是取得一切成绩的根本归因。这组报道的目的之一,就是发掘这条主线、凸显这条主线,用鲜活的天津故事注释新思想、印证党的创新理论。

比如,报道的开篇《一场“新”与“旧”的动能转换》,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天津为什么重申“制造业立市”?这里面有历史的逻辑,天津作为我国近代工业发祥地,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更有时代的召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从大国到强国,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中国必须搞实体经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因此,制造业立市,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天津课题,理解为一座城市的自选动作,而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国之大者”“国家命题”的视野和高度,把握这一决策的战略意义。天津以制造业立市,不是一次产业布局的简单回归,而是一场“新”与“旧”的动能变革;不是零敲碎打的产能替代,而是脱胎换骨式的系统重塑;不是缓解一时之困的权宜之计,而是夯实发展之基的战略抉择。

《天津日报》“见证天津”系列报道篇目

对于每个选题,编委会都要求记者强化理论武装,在采写相关报道前做足功课,对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熟稔于心,主动、善于用新思想观照现实、洞察变化、深化规律性认识,以理论的通透性提升报道的深刻性。

“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通天线和接地气,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成就报道,需要高端的思想引领,也需要扎实的素材支撑。理论之树长青,在于实践之源涌泉。

迎庆党代会的成就报道,与年终专题报道的区别,除了所报道工作历时更长之外,还要抓住党代会的“党”字,体现市委怎样决策、怎样组织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津沽大地落地生根,怎样结合天津实际创造性应用、创新性转化,特别是一些战略性、方向性的部署安排,怎样影响和改变城市发展走向、在历史性变革中把握住历史主动。因此,党代会报道更加注重政治引领和战略谋划,突出思路转变和思想创新。比如,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天津以此为标杆,着力在发展方式、民生情怀、党的领导等方面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打开脑袋上的津门”,以壮士断腕的力度调结构、去虚高;坚持“向群众汇报”,把75%的财政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做到“一根钢钎插到底”,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这些探索可以看成是“命题作文”,反映天津坚定践行“三个着力”,书写属于天津的时代考卷;也是“创新之作”,特别是发展方向、施政导向、价值取向在具体工作、现实难题中的落地落实和取舍决断上,体现了天津特色、天津担当和天津作为。这就要求我们新闻记者要打通天线地气,深入解剖城市运行的脉络和肌理,发掘其中热气腾腾的创新创造、鲜活的生产生活,特别是梳理这些探索决断依据、过程进展和实际成效,找到党的创新理论在天津的生动注脚和应用场景。

问题导向有助于话题聚焦和舆论引导。这组报道从选题策划开始,就强调问题导向,要直面热点难点,回应社会关切,客观清醒地把天津的事情说深、说透、说到位。因此,报道不应一味评功摆好、渲染造势,而应回答历史之问,甚至舆论之痛、城市之惑,在释疑解惑中凝聚共识。

近年来,天津知重负重、守正创新,坚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但过往历程并非坦途,当变革期、转折期遭遇换挡期、阵痛期,不同舆论甚至质疑声此起彼伏。比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天津为何还要主动挤掉经济数据的水分?天津提出制造业立市,将触动三次产业布局,如何兼顾服务业和农业发展?津滨双城之间,本是寸土寸金的黄金通道,为何建起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当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正本清源、改土换水,变城市最大“内伤”为社会治理新优势?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时间深度、空间跨度、内涵厚度上展开思考,回到真实的、具体的、动态的、有机的历史现场,置身在两难或多难的情境下领悟决策之艰、攻坚之苦、创新之效,真正把体现特色、智慧、勇毅等精神内涵的富矿挖掘出来,用历史之光鉴照当下,以奋进之路开启未来。

把新闻写成信史,除了党媒记者胸襟坦荡、秉笔直书,还要求证多方信源、众家观点。这组报道特别重视权威声音,不仅在综述中强调以事实说话、用案例说话、请专家说话,大量援引理论专家的真知灼见;还专门开辟了专家访谈栏目,就每一个议题,请天津社科联组织专家学者做精彩点评,同时配发报社评论员文章,从多个视角解读天津之路,彰显新闻媒体的智库作用,以多声部大合唱构建主旋律,形成舆论引导的“场效应”。

三、怎样落笔:字句精雕细刻

思想精深、内容精致、形式精美,文质彬彬、相得益彰。一组好的文章,要兼顾“写什么”和“怎样写”,做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未落笔时,先须立意。清代的魏禧说:“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木茂。”文章之本,就是主题主线。一篇五六千字的综述文章,不能像意识流小说,枝枝蔓蔓、盘根错节,一口气说下去,说到哪算哪,而应有大局视野和整体布局,明晰主干主轴主动脉,构建立体框架结构。

从总体结构看,20篇综述在体例上有共性特点。很多稿件紧扣关键词,并在标题上直接呈现。比如,《一场“买”与“卖”的城市更新》报道天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抓住了三个关键词:树立“国际”视野、聚焦“消费”核心、彰显“中心”地位;《一方“加”与“减”的暖商热土》分别做“减法”(简政放权)、做“加法”(优化服务)、做“乘法”(营造环境);《一种“小”与“大”的为民之道》反映民生小事与“国之大者”、关键小事与发展大局、城市小细节与管理大视野;《一座“引”与“育”的人才港湾》聚焦引才“强磁场”、育才“蓄水池”、用才“高速路”;《一场“上”与“下”的作风洗礼》体现“能者上,让干事者有舞台”“庸者下、让躺平者躺不平”“上下协同,激活‘一江春水’”。

有的稿件没有用关键词贯通,但各部分前后呼应、有分工有协同。比如,《一场“舍”与“得”的质量变革》算明白高质量发展的三本账:政治账、经济账、民生账;《一场“内”与“外”的敢为人先》关注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和内外集成创新;《一份“老”与“小”的民生情怀》反映民生“普惠化”、生活“品质化”、安全“智慧化”,分别对应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场“形”与“魂”的美丽重塑》突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三个“重塑”:产业重塑、生态重塑、文化重塑。

这组报道中,当主题选用反义关键词,多以“正反合”范式,辩证统一、层层递进;选用近义词时,则围绕主题从不同层面平行铺开。虽然叙事脉络风格不一,但内容阐发言之有序,目标导向殊途同归。

选题厚重,时间跨度大,相关素材庞杂,即便明确总体结构,但各部分如何行文走笔、充实完善、写深写透,考验记者对重大主题报道的驾驭能力。先设写作提纲,是“砍柴”前“磨刀”,往往被证明有事半功倍之效。以《一场“广”与“精”的全民战疫——天津坚持“动态清零”有力有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引言部分,形象化概述成效,简笔素描,切入主题,亮明“天津战法”的总体思路,反映天津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表现出强大的组织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第一部分:致广大,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突出战略层面,下分三个小标题:“致广大:就是要呵护好全市1400万百姓的生命健康”“致广大:就是要扛起首都‘护城河’政治职责”“致广大:就是要服从服务防控‘一盘棋’大局。”第二部分:尽精微,坚持“科学统筹”方法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突出治理能力,下分三个小标题:“统筹防控力量和医疗资源,管理精密化”“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生活,保障精细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政策精准化”。第三部分:聚众力,坚持“人民战争”制胜法宝,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突出人民战争,下面也分三个小标题:“聚众力,重在全民广泛发动,以信息透明保障作战主动”“聚众力,重在夯实基层基础,织密筑牢抗疫网格阵地”“聚众力,重在全市众志成城,铸就抗击疫情铜墙铁壁”。

可以看出,写作提纲必须层次分明,各板块错落有致,相关素材各得其所、各安所分,综合起来浑然一体,大小标题结构相对统一,让读者一目了然,保证文章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写作提纲虽然好用实用,但本身需要细细打磨,甚至千锤百炼,没有一次性完成的。有的成稿与初稿相比,云泥之别、面目全非。好在撰写提纲的过程,也是开阔思路的过程,通过反复推敲,可以增强对天津这些年创新实践的深层领悟,从认识“深化”走向理解“升华”。

这组报道集中了编辑部精锐力量,每一名记者都拿出了“压箱底”功夫,深入基层一线蹲点调查,求证职能部门和专家学者,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反映实际,立体真实呈现天津之路、天津之变。在《一条“稳”与“进”的改革路径》中,记者深入20多个部门和单位,文中直接对话、有名有姓的采访对象达14人之多,包括国企职工、相关委处和第三方机构负责人,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国资研究院的知名学者。《一场“舍”与“得”的质量变革》文中,援引了大量数据,其中各类经济数字80多个,这些数据不是简单罗列,而是具有重要表征意义,即便在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下,数据也是直观印证。

陆游《文章》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这组综述中,一些表达被读者称为“金句”。比如,“制造业立市:立的是‘国之大者’,立的是城市定位”“先有骨头后有肉,肉长在骨上,才能防止‘脱实向虚’”“民生账:不要‘看上去很美’,而要‘走进去很暖’”“一城之美,始于颜值,归于管理”“海河夜话,敲开了百姓的‘门’;扎根网络,扎下了干部的‘根’”“让‘天子津渡’之地成为天下英才聚集之地”“不能让‘有故事’的飞地,成为有事故的‘是非之地’”,等等。这些句子越品越有味道,越琢磨越有内涵。实际上,没有苦心人为,就没有巧夺天工。所有看上去的“妙手偶得”、自然天成,背后都是精雕细刻、反复打磨。它们都经过了数轮修改,倾注了从记者到编辑的智慧和心血。

四、总结与反思

总体来说,这组报道主题鲜明、构思深远、格局宏大、文风朴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和不足。

党代会报道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涉及重大理论问题。这组报道的亮点,就是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这些年来,天津工作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推进的,所取得一切成绩都归因于新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回顾这段历史、总结经验和成绩,所用的理论工具也是党的创新理论,这是同一理论框架内的检验和印证,以实践深度发掘深化理论高度自觉,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这组报道在引用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时,有的忽略具体的背景,与相关案例的结合不太贴切;有的把握精神实质不精到,存在断章取义的风险;有的引经据典,却没有严格按照原文,存在漏字、标点符号不准确等问题。这些看似细节问题,但折射理论上不彻底不通透,极容易伤及主旨,必须严格规范。

这组稿件是党代会前的成就巡礼,是天津工作的系统汇报,从整体气质上要求登高望远、大气磅礴,体现综合性、统摄性。参与报道的记者都是各路高手,平日里各有专业分工,每年集中召集、合作开展战役性报道的机会并不多。有的记者第一次驾驭这样大的题材,不注重整体构思,缺乏大局观和平衡感。有的稿件“一边倒”,明显突出某个领域的工作,记者负责某个区的报道,全篇的例子就来自某区;记者是跑某个行业的,选取素材就偏重于某个行业,让人一看就知道记者的跑口领域和个人立场。有的稿件从头到尾,列举同一类例子,没有层次和纵深,只有简单的平铺直叙、循环重复;有的受视野所限,只有临时拼凑材料,沿用自己以前报道过的案例,甚至没有更新相关数据、核实采访对象的最新身份。

鉴于主题报道所承载的主题重大,很容易被模式化、套路化,行文风格“正襟危坐、一身正装”,叙事口吻“调门高、口气硬”,拒人于千里之外。故事化、具象化、细节化是突破主题报道僵化痼疾的重要手段。这组报道注重故事性,要求记者发扬“抓活鱼”传统,到基层一线“捞金针”“挖金矿”,发现了很多新鲜事例。也有一些文章看起来数据材料翔实、采访单位很多,也能做到小切口、聚焦身边事,但读下去只有事例、缺少故事,只有结果、缺少过程,只有骨头、缺少血肉,例子举了不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问题在于刻意印证观点,而不重视细节刻画、硬话软说,追求“讲清楚”、忽略“讲精彩”,只要“有意义”、淡漠“有意思”,难以让读者产生代入感、触动感、体验感,真正做到“色香味俱全”,让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鲜活实践、“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组稿子的体裁为综述,实际上很多文章夹叙夹议,更像述评。总体来看,“评”的部分下功夫更多,有的记者概括抽象能力很强,通篇警句名言,但也有穿凿附会、俗话套话之嫌。适当的理性升华无可厚非,但一味追求说理性,文章有魂少形,眼睛很大,却空洞无神,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有的铺展宏大叙事,从概念到概念,从口号到口号,帽子很大、逻辑生硬。好的文字,是自然流淌的思想,是收敛的,适可而止。如果采访不到位、素材不匹配,仅靠闭门造车、笔头功夫,一定写不出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作品。文章可以有闲笔,有的是背景铺垫,有的是情绪调动,但不是无缘无故的。以《一盘“河”与“海”的辉映棋局》为例,文章第一句话是:“天津因水而兴。运河载来繁荣之城,海港打开无限天地。”“天津因水而兴”,貌似“多余的话”,因为读者都知道。但“闲”是为了起兴,为题眼“河”与“海”的切入做铺垫,这就很自然很贴切。与之对应的,有些文章“闲”笔过多,起承转合没有话说,就用“津沽大地生机勃勃”“渤海之滨春潮涌动”。这样俗套的描述,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营养成分不高,拉低整篇文章的品位。

总之,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缺一不可,主题报道如此,其他新闻宣传也应如此。

猜你喜欢

天津日报党代会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探索传播规律 创新党报理论宣传理念
天津卷
《天津之眼》
天津自贸区媒体形象建构——以《天津日报》相关报道的话语分析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图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