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露娜森和拿敌稳对芒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2022-08-19苏初连刘晓妹蒲金基

农学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复合体脱氢酶炭疽病

叶 子,苏初连,孙 宇,刘晓妹,蒲金基,张 贺,黄 海

(1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海口 570228;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海口 571101;3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贵州兴义 562400)

0 引言

芒果炭疽病在世界各芒果产区均有发生,且芒果生长的热带地区常年气温偏高,雨水充沛湿度大,致使炭疽病发生尤为严重,成为生产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真菌病害[1]。由于炭疽病具有潜伏侵染性,往往在采后贮藏和运输时大爆发,采后常温贮藏2~3天就开始腐烂,严重缩短货架期,延长货架期成为提高芒果销售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而降低采后炭疽病的发生成为重要举措[2-3]。针对芒果采后炭疽病的发生,前人已进行大量研究,生产过程中包括物理、诱抗剂、生物等多种方法[4-6],彭永宏[7]通过52~55℃热水浸泡结合打蜡处理芒果5 min 的方法,减少芒果采后炭疽病的发生,但这种方法耗能较多;邓泽明等用200 μg/mL 阿米西达对芒果进行采后处理,取得较好地防治效果[8-9]。科研工作者在生物防治方面也进行了广泛研究,张娜等[10]在20℃条件下,用0.01~0.05 mL/L芥末精油熏蒸芒果,可抑制炭疽病的发生,但由于芥末精油成本高,处理时间过长会破坏芒果风味,进而造成不良影响。田间调查显示,生产上经常采用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控技术来控制芒果采后炭疽病的危害[11-13],因此探索花果期喷施杀菌剂而实现防控采后炭疽病的方法,就更具有实用性。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s)是一类通过抑制病原菌琥珀酸到泛醌的电子传递,阻断其能量代谢,最终导致病原菌死亡的新型酰胺类杀菌剂[14]。呼吸链或称电子传递链是农药重要的靶标区域,由4个酶复合体,即复合体Ⅰ、Ⅱ、Ⅲ和Ⅳ组成的质子或电子传递体,是需氧生物获取和储存能量的关键[15]。从复合体Ⅰ至复合体Ⅲ的中间有1 个三羧酸循环,SDHIs 杀菌剂通过干扰呼吸电子传递链上复合体Ⅱ来抑制线粒体的功能,阻止其产生能量,抑制病原菌生长,最终导致其死亡[16]。

为此,本研究以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对芒果炭疽病的防效为切入点,选用拿敌稳和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露娜森进行田间药剂喷施,探索进行芒果花果期喷施对芒果采后炭疽病的防效,并筛选出最佳防效的药剂及剂量,实现芒果采后炭疽病安全有效防治,从而延长货架期,具有提高芒果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试验作物为芒果,品种为贵妃芒,防治对象为芒果炭疽病。试验地点选在海南省乐东县黄流镇,试验地为沙壤土,有机质含量中等,土壤水分含量较充足。各小区作物为同一品种,植期、长势、肥水管理等条件基本一致,树龄15年以上。

1.1.2 试验药剂 露娜森(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Luna Sensation),拿敌稳(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Nativo),由德国拜耳生产,用于田间施药;45%咪鲜胺乳油,由美国富美实生产,用于采后保鲜浸果。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参考前人试验设计[17-18],设计露娜森,拿敌稳均2 个施药剂量梯度,咪鲜胺试验区[19-20],另设空白试验,共6 个处理,每个处理3 次重复,共21 个小区,每小区成龄芒果树3~4 株,区组随机排列,每处理试验设计详见表1。

表1 拿敌稳、露娜森防治芒果炭疽病田间试验处理

1.2.2 施药方法 施药器械为农用16 型的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每公顷实际配用药液量约为900 L。配制药液时,先用少量水溶解药剂,然后按每公顷(495株芒果)用药量900 L水混匀喷雾,处理6为花果期不施药而采后浸果处理,采后浸果为6月21日。在贵妃芒初花期(3月9日)第一次施药,盛花期及幼果期(3月24日)第二次施药,累计连续施药2次;果实成熟度约8成时进行采摘(6 月20 日)。试验期间平均温度在28~32℃之间,早上9点至下午7点的相对湿度低于85%,其余时间段通常高于90%,整体湿度较高。试验期间未出现长期的干旱、暴雨、台风等天气。施药当天果园内均无降雨。

1.2.3 调查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GB/T 17980.98—2004“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98 部分:杀菌剂防治芒果炭疽病”进行调查[21],于每株果树的东、西、南、北、中5点取样,采收成熟度为75%~85%的无损伤,健康果实,每重复果量30 个。以有效成分浓度为500 mg/L 的咪鲜胺药剂,在采后48 h 内浸果10 min。所有采摘回的芒果均放置在室温(25℃)下保存,分别在7天,11天进行2 次调查。记录总果和各级病果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同时按标准中“药害分级方法”记录施药过程中对芒果花果期及采后果实的药害症状。

1.2.4 计算方法 果实病害分级方法(以果为单位):0级:无病斑;1 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16%~25%;7 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51%以上。

病情指数计算方法见公式(1)。

式中,xi是病级代表值,yi为xi对应病级的病叶(果)数。

防治效果计算方法见公式(2)。

式中,y为防治后的病斑扩展面积,s为防治前的病斑总面积。

2 结果与分析

按照国家标准GB/T 17980.98—2004 的药害判定方法,施药过程中未对花、幼果、果实造成药害,且对后熟未见影响。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间病情指数、防效差异显著,采后7 天,病情指数介于3.94~14.45 之间,以空白处理组病情指数最高,防治效果介于7.03%~72.73%之间,以药剂浓度为1500倍的露娜森的防效最高,咪鲜胺采后处理的防效为71.08%,二者差异不显著,其次为药剂浓度为750倍的拿敌稳;采后11天病情指数介于10.55~27.91之间,以空白对照组病情指数最高,防治效果介于20.66%~62.18%之间,药剂浓度为1500 倍的拿敌稳防效最高,其次为药剂浓度为750 倍的拿敌稳与采后进行咪鲜胺浸果的2 个处理组,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可用于实施保护农作物安全的方法越来越多,如生物防治[22]、转基因工程选育抗病品种[23]等方面,为病害的防治增加备选项,但生产实践中,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寻找安全高效的农药替代品是化学防治的主流方向。在病害防治方面,低毒、高效、广谱、无残留的杀菌剂,受果农偏爱,逐渐代替传统的多菌灵、代森锰锌等杀菌剂,新型的吡唑醚菌酯、苯咪甲环唑、露娜森、拿敌稳等市场占有份额则逐步上升,以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上升幅度最为明显[24],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3.1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概述

SDHIs是一类通过抑制病原菌琥珀酸到泛醌的电子传递,阻断其能量代谢,最终导致病原菌死亡的新型酰胺类杀菌剂。SDHIs杀菌剂通过覆盖线粒体复合体Ⅱ辅酶Q位点,阻断电子由铁硫中心向辅酶Q传递,从而干扰真菌的呼吸作用,阻碍其能量代谢,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导致其死亡[25]。

表2 供试药剂防治芒果采后炭疽病的结果

呼吸链或称电子传递链,是由4个酶复合体,即复合体Ⅰ、Ⅱ、Ⅲ和Ⅳ组成的质子或电子传递体,是需氧生物获取和储存能量的关键。理论上,抑制任何一个复合体的活性都将导致生物体不能正常合成ATP,进而衰竭死亡[26]。

呼吸链电子传递系统是农药重要的靶标区域,特别是抑制病原菌呼吸作用复合体Ⅲ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杀菌剂,赶超了老牌的三唑类杀菌剂。SDHIs杀菌剂作用于病原菌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上的复合体Ⅱ(也即琥珀酸脱氢酶或琥珀酸泛醌还原酶)。从复合体Ⅰ至复合体Ⅲ的中间有1 个三羧酸循环,SDHIs 杀菌剂通过干扰呼吸电子传递链上复合体Ⅱ来抑制线粒体的功能,阻止其产生能量,抑制病原菌生长,最终导致其死亡[27-28]。

3.2 关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对胶孢炭疽菌的抑菌效果

SDHIs 杀菌剂早期是从防治锈病开始的[29],其对于担子菌引起的病害防效优异,而对于其他类型的真菌的高效抑菌药剂的研发一直进展缓慢,直至1997年孟山都公司开发出噻呋酰胺,该药对水稻纹枯病是一种良好的防治药剂,使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由单纯的防治锈病而拓宽到水稻病害中,但对其他作物病害的防治效果有限;6 年后的2003 年巴斯夫创制的啶酰菌胺被称为是史上第一个广谱性的杀菌剂,上市2 年的销量便突破亿美元,现已经在上百种作物上防治病害[30];随后拜耳公司研发的氟吡菌酰胺,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复配,获得了多个杀菌剂组合,如与肟菌酯复配的商品名为露娜森的(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成为芒果上防治炭疽病的主要药剂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共有23个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杀菌剂已经上市。

为此,本研究选用拿敌稳和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露娜森进行田间药剂喷施,探索进行芒果花果期喷施对芒果采后炭疽病的防效,并筛选出最佳防效的药剂及剂量,实现芒果采后炭疽病安全有效防治,从而延长货架期,提高芒果经济效益。

4 结论

本试验认为供试药剂对芒果炭疽病的采后储藏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明显延长了芒果的货架期、储藏期,花果期喷施1500倍浓度的露娜森的防效与咪鲜胺相当,持效期可达7天,防治效果达70%以上,750倍浓度拿敌稳次之,这可能是由于露娜森中含有新型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氟吡菌酰胺的原因,其作用机理是抑制了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呼吸链电子传递系统是农药重要的靶标区域是需氧生物获取和储存能量的关键,由4个酶复合体,即复合体Ⅰ、Ⅱ、Ⅲ和Ⅳ组成的质子或电子传递体,从复合体Ⅰ至复合体Ⅲ的中间有1 个三羧酸循环,琥珀酸脱氢酶是三羧酸循环的功能部分,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相连,它由黄素蛋白(Fp,SdhA)、铁硫蛋白(Ip,SdhB)和另外2 种嵌膜蛋白(SdhC,SdhD)等4 个亚基组成。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通过干扰复合体Ⅱ上四个亚基来抑制线粒体的功能,阻止其产生能量,抑制病原菌生长,最终导致其死亡,是一类全新一代的杀菌剂;采后进行咪鲜胺浸果,在室温条件下虽能缓慢分解,但在果皮上形成大量残留,在果肉中也有少量残留,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谨慎使用。本试验所选用的露娜森和拿敌稳药剂对芒果花果期的嫩叶、花、幼果未见药害,也不影响芒果的后熟,花果期喷施能够实现采后7 天炭疽病的防治在70%以上,与咪鲜胺处理的结果一致,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复合体脱氢酶炭疽病
基于均匀化理论的根土复合体三维本构关系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西南地区一次对流复合体调控下的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特征及机制
GID/CTLH 复合体的研究进展
水稻延伸因子复合体家族基因鉴定及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模式分析
传说中的快速解酒方法有效吗?
脱氢酶活性检测方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草莓育苗炭疽病防治关键因子研究
喝酒“脸红”和“脸白”,哪个更能喝
转基因大豆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