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英《陶人心语》刻本考述

2022-08-17

图书馆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唐英清乾隆卷首

刘 冰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7]

1 引言

《陶人心语》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内务府督陶官唐英督理陶务期间创作的诗文集。雍正六年(1728),唐英奉命佐理年希尧督理陶务,自此开创了清代烧造陶瓷的鼎盛时期。“年窑”佳名,唐英当承泰半;“唐窑”盛誉,更为唐英独享。督陶伊始,唐英即委身于陶工之中,深切感受到“陶人有陶人之天地,有陶人之岁序,有陶人之悲欢离合、眼界心情。即一饮一食,衣冠寝兴,与夫俛仰登眺交游之际,无一不以陶人之心应之,即无一不以陶人之心发之,于语以写之①。”唐英遂以陶人自居,自署其号,名其集曰《陶人心语》。该集以诗文记录了唐英二十余年督办陶务生涯的心路历程,是研究其办公理政、往来交游、心境情怀等最直接的资料,对研究清代内务府陶务事宜及御窑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其诗风格“从容怡愉,寄意清远”②,深受世人喜爱。特别是唐英以陶人视角创作的诗文,为清代八旗文学内容的多样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陶人心语》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一直为学界所重视,尤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文献、版本研究的论著,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但关于《陶人心语》的版本源流,却没能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梳理。笔者试图以《陶人心语》传世刻本为研究对象,梳理版本源流,考辨编订本末,分析内容特点,以明确版本之间的异同。

2 唐英其人

3 《陶人心语》刻本详考

笔者多年经眼《陶人心语》刻本有3种,皆为唐英家刻本,版本信息详见表1。

表1 《陶人心语》刻本3种之概况

3.1 唐英乾隆自刻本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著录一清乾隆刻本:

《陶人心语》五卷续选十卷补遗一卷可姬传一卷,清乾隆古柏堂刻本④。

此为乾隆间唐英自刻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5家有藏,然各家藏本《续选》卷数不一,皆非完本。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续选》为九卷。《钦定八旗通志·艺文志》著录《陶人心语》云:

《陶人心语》五卷续选十四卷补遗一卷……一卷至四卷以古今体诗分类,又各分五言、七言,五卷为杂文。续选一卷、二卷为诗,附杂文一篇,排纂殊无体例。三卷至十卷皆诗,题曰浔江著。又入觐草一卷亦题卷十,亦颇重复。十一卷亦题浔江著,而别题子目曰望洋集。十二卷前半题浔江著,后半题粤东著。十三卷前半题粤东著,后半及十四卷又题曰浔阳著。大抵一官一集,以编年为次,而限于篇帙,遂割裂如斯⑤。

笔者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与《八旗通志》著录内容、编排体例进行比较,《续选》一至九卷二者著录卷次相同。另北京弘艺2022迎春艺术品拍卖会一拍品,为乾隆古柏堂刻本《陶人心语》一册,即《续选》卷十,版心、卷端下均镌“入觐草”;中国书店2016 年秋季书刊资料文物拍卖会,亦拍卖一部乾隆古柏堂刻本《陶人心语》,其中有补遗一卷,二者情况与《八旗通志》所述相符。据此推断《八旗通志》著录《陶人心语》五卷续选十四卷补遗一卷为完本。《八旗通志》编纂始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与《陶人心语》刻书时间较近,编纂者著录当据完本。

乾隆三年(1738),唐英自谓“集江右十余年之残纸败墨,缮写成帙,名之为《陶人心语》”⑥。同年,唐英嘱托幕宾锡山顾栋高为其选编《陶人心语》。顾氏在《陶人心语》序中云:

先生之诗甚夥,余为删取,其精者得百数十余首,因督陶于景德镇,故以《陶人心语》名其集⑦。

乾隆五年(1740)唐英门人施雨田在《陶人心语》识语中云:

追随吾师三载,见官事之余,即研究诗文……箧衍极富。复初先生为辑成五卷,令雨书之⑧。

顾栋高受唐英之托选编《陶人心语》,从众多诗稿中,选取佳作百数十余首。门人施雨田云复初先生辑成五卷,复初先生即顾栋高,复初为其字。顾栋高将《陶人心语》编为五卷。查考国家图书馆藏乾隆古柏堂刻本《陶人心语》,《正编》确系五卷。卷一至四诗词,卷五文集。共收录古近体诗219 首,词6 首,杂著18 篇。卷一五言古诗6 首,七言古诗11 首;卷二五言律诗81 首;卷三七言律诗76 首;卷四七言绝句45 首,词6 首;卷五杂著18篇。为雍正六年(1728)八月二十九日至乾隆四年(1739)三月二十八日所作。

《陶人心语》成编后,顾栋高感到删选过于严苛,又不忍委弃删落诗篇,又进行了复选。其在乾隆三年(1738)八月《陶人心语续选》序中云:

蜗寄先生《陶人心语》,余既择其尤者若干,都为一编。已复浏览全集,若赋物、游山及寻常酬应之作,俱萧踈跌宕,出人畦迳之外,残膏剩馥,不忍委弃,因复录而传之⑨。

顾氏在删落的诗篇中,重新选录,编为《续选》二卷。卷一收录五言古诗两首,七言古诗1 首,五言律诗16 首,七言律诗26 首;卷二五言绝句6 首,七言绝句76首。为雍正六年(1728)十二月十七日至乾隆三年(1738)九月初十日所作。《续选》二卷编排体例与《正编》同,非《八旗通志》所云“排纂殊无体例”。

《正编》五卷、《续选》二卷收录乾隆四年(1739)三月二十八日以前诗文,故二者刊刻时间当在其后。乾隆五年(1740)桂林谢济世在《陶人心语》序中云:

今年春,督运赴淮,过九江,值先生奉命监景德镇陶工,兼理关务,留饮于东堂。酒半,余索诗,先生出手录一编,名曰《陶人心语》……余乃命左右剪烛开帙,浮白击节而快读之。明日分袂登舟,乃记录其语以遗之,使弁于简端。至于先生之诗之工,寿之剞劂,有目共赏,何庸余赘一词哉?乾隆庚申暮春桂林谢济世拜手序⑩。

谢济世序中云所见唐英出示《陶人心语》一编,系手录非刊本。从其序所署时间推断,乾隆五年(1740)三月,《陶人心语》尚未刊刻。乾隆五年(1740)五月,《正编》五卷始由施雨田手书上版,刊刻时间当在是年秋冬,《续选》二卷继之刊行。

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为例,《正编》卷首有乾隆三年(1738)至十二年(1747)高斌、李绂、凌、李根云、谢济世、张师载、赵大鲸、金德瑛、姚孔鈵、顾栋高、刘珩及唐英自序,附沙上鹤撰《唐英传》,卷末乾隆三年(1738)黄祐跋。《续选》首有乾隆三年(1738)顾栋高序。卷二末附唐英撰《可姬传》,可姬者,唐英小妾,张姓。次乾隆五年(1740)施雨田识语。下镌“男文保、寅保校字”。文保为唐英长子,寅保为次子。卷九末有乾隆十二年(1747)吕德芝跋。版心下镌“古柏堂”。时人亦称唐英古柏先生,其家刻书多署古柏堂。目录诗题下皆注明所作时间。《续选》九卷详情见表2。

表2 《陶人心语续选》九卷之概况

从表2 可以看出,《续选》从卷三开始,编排体例渐乱,大体随作随刊所致。卷三至五,尚诗文分列,各以编年为次,仅诗体混排。从卷六开始,诗文混排,不再分列,以编年为次。非《八旗通志》所云“三卷至十卷皆诗”。从时间上看,卷三至五,各卷收录时间均超过一年以上,卷六至九,各卷收录皆为一年内诗文。以上各卷为乾隆十二年(1747)十二月十日以前所作。

《八旗通志》著录《续选》卷十至十四及《补遗》情况如表3。

表3 《陶人心语续选》卷十至十四及《补遗》概况

《续选》卷十,为乾隆十三年(1748)六月初九日至乾隆十三年(1748)九月十七日所作。卷端下、版心镌“入觐草”。《补遗》一卷,时间自乾隆十三年(1748)起,迄年不详。以上二卷版式、编排体例同前,皆诗文混排,编年为次。

《续选》九卷共收录古近体诗844 首,文47 篇。《正编》《续选》合计收录诗1063 首,词6 首,文65篇。参考《续选》前九卷诗文数量,平均每卷诗文约100 首,《续选》卷十(重)至十四及《补遗》,共6卷,保守估计诗文数量在500首左右。据此可大致估算出,《陶人心语》完本诗文总数应在1500余首。

《续选》卷六至卷九,大抵以年为卷,如卷九收录乾隆十二年(1749)诗作。据此推算卷十(重)至十四及《补遗》,应收录乾隆十三年(1750)至十八年(1753)诗作。唐英自刻本终刻时间当在乾隆十九年(1754)。

3.2 乾隆三十七年(1772)寅保重刻本

刻书者寅保,唐英次子。寅保,字东宾,一字芝圃,号虎侯,汉军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生。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改内务府郎中,官杭州织造。乾隆三十七年(1772)卒于杭州织造任上⑪。《陶人心语》六卷本,系《陶人心语》的第二次刊刻。乾隆三十七年(1772),寅保在织造杭州任上,嘱托好友华岳莲重为校订先父唐英《陶人心语》,语其曰:

先人著述至富,不甚惜,杂投故纸中,遗逸蟫蚀者过半,今所存若干卷,非尽惬意笔。家本畜工匠,有时属草未定,或道路偶占,侍者所记录,辄持去付梓,未尝覆省,不但鲁鱼亥豕,请一为校之⑫。

从寅保语中,可知唐英家中长年雇有刻书工匠,其平时占咏,随作随刻,由于未经审校,多存鲁鱼亥豕之误。这也是乾隆四年(1739)以后,《续选》各卷仅以编年为次,而诗体混排的直接原因。因此,寅保对其父身前刊行,赖以传世的《陶人心语》,无论在内容选录及编排体例上,均不甚满意,遂请华岳莲重为编次校订。华氏重编是集为六卷,选录雍正六年(1728)至乾隆十八年(1753)间,唐英于江右、粤东所作古近体诗610 首,诗余13首,文章26 篇。卷一古体诗31 首;卷二五言律诗(长律附)120 首;卷三、卷四七言律诗208 首;卷五五言七言绝句(诗余附)272首;卷六杂著,收录记、序、题、说、碑等文章26 篇。寅保重刻本将《可姬传》移至卷前。传前有乾隆三年(1738)顾栋高、华西植,未署年徐梁栋、沙上鹤可姬传序(附录挽张少君二律),雍正十三年(1735)汪澎作恭挽张少君二律次韵。

寅保重刻本卷首仅保留乾隆三年(1738)高斌序,次乾隆四年(1739)李绂序,次乾隆七年(1742)金德瑛,次未署年顾栋高序,次乾隆六年(1741)赵大鲸序及乾隆五年(1740)唐英自序。删去沙上鹤撰《唐英传》,增入未署年英和序。英和序云:

今年夏,奉命至江南校士,而先生(唐英)之孙东斋鹾使,自扬州寄书来,以先生诗集属序于余⑬。

查《清代职官年表·乡试考官表》,嘉庆六年(1801)六月,英和为江南辛酉科考官⑭。英和序末署“户部左侍郎兼理藩院左侍郎”衔名,查《清代职官年表·部院满侍郎年表》,英和嘉庆六年(1801)九月,出任户部左侍郎⑮。英和作序时间当在嘉庆六年(1801),应唐英孙东斋鹾使所请。东斋为寅保子书鲁号⑯。次序以匠体字刊之,后印时加于书中。此序字体与通篇乾隆时期写体字不同,略显突兀,易造成学人对版本认识模糊。卷末乾隆五年(1740)施雨田识语,次乾隆三十七年(1772)华岳莲跋。

卷端镌“沈阳唐英俊公”。各卷末均镌“男寅保校刊”,分别镌“孙凌云、书鲁恭阅”“孙玉珠恭阅”“孙玉亭恭阅”“孙玉书恭阅”“孙玉笙恭阅”“孙玉麟恭阅”。书名页镌“沈阳唐公著,古柏堂,乾隆三十七年武林重镌”。武林,旧时杭州别称。乾隆三十七年(1772),寅保居官杭州时重刊,唐英诸孙为役校阅。

3.3 清奎联覆刻本

唐英曾孙奎联重刻《陶人心语》六卷本。此本为奎联据寅保刻本覆刻。覆刻者,也作翻刻,不需写工另行写样上版,而是直接将用作底本的刻本,书叶反粘覆于书版之上,刻工据原版书叶版式、字体刊刻。覆刻本版式、内容、字体一如旧版,不细审验难以发现细微差异。此奎联刻本版式、内容、字体、序跋等,一如翻刻底本寅保刻本。只是仔细观察此本字体,较原刻本略显呆滞,不甚流畅。此本卷一、四、五、六末镌“男寅保校刊,孙某某恭阅,曾孙奎联重刊”,卷三、《可姬传》后重刊信息则挖去,不知何故?辽宁省图书馆著录误为嘉庆十一年(1806)唐奎联刻本,应著录为清奎联刻本。覆刻本包括英和匠体字序,据此推算刻书时间应在嘉庆六年(1801)以后。

4 结语

《陶人心语》传世刻本仅3 种,皆为唐英家刻本。一为乾隆五年(1740)至乾隆十九年(1754)唐英自刻本;二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唐英次子寅保杭州重刻本,三为唐英曾孙奎联覆刻本。

唐英自刻本《正编》五卷及《续选》一、二卷,为顾栋高编次。其后,随作随刊随印,造成各家藏本《续选》卷数不一,完本《续选》十四卷补遗一卷。此本收录诗文约1500 余首,相当于唐英督理陶务期间的诗文全集,并且每首诗文注有明确写作时间。因此唐英自刻本对研究唐英的督陶生涯、清内务府陶务事宜及御窑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本《续选》卷三以后诸卷,为唐英随作随刻,未经编次校订,内容多有鲁鱼亥豕之误,为此本的缺憾之处。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华岳莲编,寅保刻《陶人心语》六卷本,选录诗文649 首。虽然数量上不足唐英自刻本诗文一半,但在诗文选录和编校的质量上,都超越了唐英自刻本。此本对唐英个别诗进行了润色,并订正了文字之误,从文学角度来看,作品的文学性更强一些。

清奎联刻本,系覆刻寅保六卷本,刊刻时间在嘉庆六年(1801)以后。因此版式、内容、字体、序跋都一如寅保旧版。此本是《陶人心语》研究者没有深入认识的一个独特版本,易误认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寅保刻本。

注释:

① 《陶人心语》唐英自序,清乾隆三十七年古柏堂刻六卷本,卷首,叶十一b。

② 《陶人心语》顾栋高序,清乾隆三十七年古柏堂刻六卷本,卷首,叶七a,七b。

③ 瓷务事宜示谕稿序,唐英撰,《陶人心语》,清乾隆三十七年古柏堂刻本,卷六,叶二十七a。

④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集部,清别集类,13860条,页1155。

⑤ 《钦定八旗通志》,清嘉庆武英殿刻本,卷一百二十。

⑥ 《陶人心语》唐英自序,清乾隆古柏堂刻五卷本,卷首。

⑦ 《陶人心语》顾栋高序,清乾隆古柏堂刻五卷本,卷首。

⑧ 《陶人心语续选》施雨田识语,清乾隆古柏堂刻本,卷二末。

⑨ 《陶人心语续选》顾栋高序,清乾隆古柏堂刻本,卷首。

⑩ 《陶人心语》谢济世序,清乾隆古柏堂刻五卷本,卷首。

⑪ 孙悦,从《陶人心语》看唐英生平的几个问题.故宫学刊,2009(01)。

⑫ 《陶人心语》华岳莲跋,清乾隆三十七年古柏堂刻六卷本,卷首,四a。

⑬ 《陶人心语》英和序,清乾隆三十七年古柏堂刻六卷本后印本,卷首。

⑭ 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乡试考官年表》,页294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⑮ 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部院满侍郎年表》,页45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猜你喜欢

唐英清乾隆卷首
序 言
卷首·六月
清乾隆时期青花缠枝莲托梵文酥油供灯研究
瓶上花枝簇簇俏 记一组清乾隆时期壁瓶的修复
唐英
卷首·四月
天下四方 龙凤吉祥
清乾隆粉彩连体包袱瓶 浓浓华夏民族风
卷首·六月
唐英的督陶经历与戏曲创作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