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建筑与环境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8-17苏军德

甘肃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交叉课程体系学科

苏军德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金昌 737100)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人工智能、5G、“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加速推进以及新产业的不断涌现[1],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依然存在专业设置同质化、教育方式滞后化、创新能力趋同化、社会服务异质化等问题,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相对独立、专业口径过于狭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与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相悖[2],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和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保持和增强传统行业特色专业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交叉学科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亟须解决的课题。

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快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交叉学科,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大国向强国迈进[3]。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编制的《“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中也多次强调,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复合型创新技能人才将会促进新经济与产业的快速发展[4]。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建筑与环境领域交叉复合型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并有效地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本研究以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专业为例,探索在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试图为进一步提升建筑与环境专业的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1 建设总体思路

针对建筑与环境领域绿色发展中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和安全保障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区域特点和行业发展,以学科交叉促进知识交叉的“二个交叉”为着力点,按照“强化特色、突出创新、注重信息化”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大力将信息化和近期的教研成果融入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和评价体系,形成“三个融入”的建筑与环境领域交叉复合型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新体系;汇聚国内外高水平科教资源,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共享型学术”和“互动型学习”的“二个共同体”(图1),开辟建筑与环境领域交叉复合型创新技能人才全方位的信息化培养新途径[5]。

图1 建筑与环境领域交叉复合型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总体思路

2 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

2.1 构建多维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院内改革和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途径,深入了解“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技能人才培养的系列创新举措和成效,构建建筑与环境领域多学科交叉的建筑与环境大类复合型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图2)。新人才培养方案将生态环境、建筑工程技术、园林生态工程、信息技术等学科进行整合,设立建筑与信息工程系和跨学科学术委员会,打破了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原有的建筑工程技术、园林工程、环境工程、信息科学等专业之间的壁垒,建立了建筑与环境大学科的核心课程体系,持续推进了建筑与环境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同时,新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基础相融合,体现出“信息技术引领、知识结构全面、人才培养创新、科技前沿带动”的特点,并有效的突出了“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的人格塑造[6],从而实现了理工融合、文理渗透的建筑与环境大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图2 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2.2 构筑基础与特色并重的“5+4+X”课程体系

以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为指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信息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科研与教学协同、学校和企业合作以及跨学科交叉的“5+4+X”课程体系(图3)。课程体系涵盖可持续建筑与环境、信息化应用、绿色建筑、生态保育和节能减排、水安全与利用5个模块和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4类课程;开设绿色建筑概论、环境科学导论、信息技术概论等通识课和建筑环境学、环境监测系统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生物学、建筑工程测量、环境影响评价、建筑力学、环境质量与健康、建筑给水排水等专业课,以及物联网应用与开发、水资源保护及利用、区域环境健康评价、结构风工程、碳源追踪系统开发等前沿课程;启动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园林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物联网应用技术等“建筑与环境大学科”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论文),利用区域办学优势,充分发挥与企业的合作优势,并与金川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知名企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图3 跨学科交叉的“5+4+X”课程体系

2.3 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综合实践平台,提供人才培养高起点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与甘肃省金昌市建筑设计规划研究院、甘肃省金昌市测绘研究院及甘肃省金昌市农艺研究合作,共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与智能环保综合一体化实践中心”“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优秀基地”,并建立了建筑工程与环境实训室、园林生态实训室、物联网开发应用实训室、网络实训室等校内专业实训室11个;与金川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紫金云大数据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城市建筑工程测量、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环保等校外实训基地3个。把建设高水平研究的优势转为人才培养资源,科研过程转化为育人过程[7]、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科研精神和创新思维融入教学活动,实现了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

2.4 组建多学科融合的优秀教学科研团队,支撑人才培养高水平

从2016年起,学院陆续派出20余名教师参加甘肃省骨干教师培训、甘肃省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培训,不断提升师资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水平。学院依托金昌市引进人才平台,先后引进建筑与环境领域“985”高校硕士以上毕业生10余名,聘用注册暖通工程师1名,注册环境评价工程师1名,二级建造师10名融入教学团队。同时依托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园林生态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工程学科的优势及特色资源,构建以信息技术引领的建筑节能与高效利用、城镇生态环境修复、生态安全等科研团队,并在此基础上,让交叉学科高级职称教师做课程负责人,建立学科融合的教学团队,开展专业主干和特色课程建设,推进信息化时代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2.5 将科研创新训练和科技竞赛融入教学,以研促学、以赛促学,实现人才培养高产出

通过生生、师生、校校、校企的良性互动,构建了互动型“学习共同体”平台[8],进而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和多元化协同育人特色资源平台,为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9]。通过研、赛、学联合培养模式,以科研创新训练和科技竞赛为抓手,开展以物联网、GIS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智能环保、建筑节能和区域生态修复的探索创新[10],促进学生自主研学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3 结论

新工科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为引领,注重行业发展趋势,保障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为背景,探索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新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专业立足区域行业发展,构建了多维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5+4+X”课程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体系孤立、创新能力滞后、专业建设同质化等问题,极大地丰富了科教资源,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对区域行业发展的服务能力,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猜你喜欢

交叉课程体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超学科”来啦
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