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苏故里』清明桥

2022-08-17李立华

乡音 2022年8期
关键词:苏洵苏辙味道

■ 李立华

石家庄市栾城区,是著名的“三苏故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三苏”之名流芳百世。自明代有了“唐宋八大家”之称,唐宋六百余年间以文章名世者,最著名的仅此八位,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就占了三位,这份成就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苏故里”的具体位置,就在石家庄市栾城区西北的南赵村和苏邱村。苏邱村原名“苏丘”,因“三苏”远祖苏味道之墓而得名。在南北赵村之间的洨河古道上,坐落着一座三孔圆弧石拱桥,相传是苏味道后人为方便清明扫墓而修建,名曰“清明桥”。从苏邱村到清明桥,沉淀着丰厚的历史底蕴,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三苏”远祖苏味道

据《栾城县志》记载:“唐苏鸾台味道墓在城西北十八里苏丘村。”清雍正初年,因雍正皇帝对孔圣人极为推崇,为避孔丘名讳,带有“丘”字的地名都改为“邱”,苏邱便是一例。如今可见的苏味道墓,封土高约4 米,直径约10 米,四角有4 座井亭,墓台周围有翠柏和白玉栏杆环绕。墓前立3 通石碑,正中墓碑为“大唐苏味道之墓”,左右两块分别书写“三苏发祥”“眉山发迹”字样,另有一块《苏味道墓修复碑记》卧碑。

苏味道(648-705)是唐初著名文学家,唐朝大臣,在武则天一朝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官职,一直被后世视为宰相。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有“宰相”头衔的多达77 人。林林总总的宰相中,苏味道虽然不算出类拔萃,但也以文才盛名于时。这位出生于石家庄市栾城区南赵村的乡贤,9 岁能诗文,19 岁进士及第。与同时代的李峤、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其诗作虽传世不多,但《正月十五夜》被誉为“古今写元宵节诗之首”,尤其“火树银花合”一句,成为他在诗文创作方面的标签。

据新旧唐书《苏味道传》载,苏味道为人处世阿谀圆滑,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亦作“模棱两可”。时人因此称其为“苏模棱”或“模棱手”,成语“摸棱两可”即源出于此。不过,当时武后强权当政,“摸棱两可”未尝不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世方式。但是,苏味道的仕途并不太顺。武则天圣历元年至久视元年(698-700),苏味道在故乡改葬其父时,侵毁乡人田产且役使过度,遭弹劾被贬为坊州(今陕西黄陵县)刺史,又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中宗神龙元年(705 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等大臣在首都洛阳紫微城发动兵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史称“神龙政变”。苏味道因阿附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受到牵连,先被贬为眉州长史,后又迁为益州长史,卒于上任道中,赐冀州刺史,归葬栾城西北九公里处,后因获鹿县(今石家庄市鹿泉区)简良崔氏家族守冢,逐渐形成村落,因葬苏味道于此,故名“苏丘”。

“三苏”的栾城情结

苏味道有4 子,二子苏份于四川眉山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苏氏”。苏份的第九代子孙里出了个苏洵,苏洵的二儿子叫苏轼,三儿子叫苏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

敬重先祖寻根溯源,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心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三苏”父子也不例外,甚或比普通人更为深沉、浓烈。对于苏味道这位“栾城远祖”,“三苏”父子一直念念不忘。苏洵在《苏氏族谱后录》中,将苏味道列为祖宗;曾经被朝廷授予“栾城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的苏辙,将其个人文集命名为《栾城集》;苏辙为苏轼撰写的墓志铭上,明确表示“苏自栾城,西宅于眉”。“三苏”父子还经常在文章、诗词、书画上署名“赵郡苏洵”“赵郡苏轼”或“赵郡苏氏”——从南北朝至唐宋,栾城曾数度隶属于赵郡(今河北赵县)管辖,三苏自称“赵郡”人,可见他们都未曾忘“本”。另外,苏洵之孙苏籀撰录苏辙语录一卷,取名《栾城遗言》“以示子孙”,也强调苏氏一门源于栾城。

“三苏”之中,文学成就最高的,非宋代文坛领袖苏轼莫属。21世纪初,石家庄栾城区创建了苏东坡祖籍纪念馆,意在展示“三苏”与栾城的族原支派及其故土情愫。

清明桥畔柳垂绦

清明桥所在的洨河古道,是窦妪镇南赵村与北赵村之间的一段。这里早已不见水踪舟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干涸的大坑,清明桥南北横跨,静静地架在那里。民间一直传说,此桥是苏味道后人为方便清明祭祖而修建的。如今,这座石拱桥是南赵村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处古迹,也是苏味道故里在南赵村的一个重要证据。2008 年,清明桥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关于清明桥的年代,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始建于唐代,又于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 年)发起重修。据《栾城县志》记载,清明桥全部用石料建造,桥长九丈五尺,宽一丈五尺,由三个桥拱组成。大拱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建筑,共16 道拱券。跨度四丈六尺,桥矢一丈六尺。东、西两边栏板各为16 块。外面全为素面,里面刻有龙、鱼、牛、马、狮等。两边各有望柱15 根。而今可见的清明桥,是1999 年修复后的样子,桥面板上部分栏杆和桥面板以下的建筑,均为原物。桥全长44.2 米,宽5.08 米,桥南侧两块旧栏板,上刻花卉、动物,非常精美。栏板顶端的龙头清晰可见,桥上还有一尊无脸石虎。站在桥下望去,宽阔的石拱气势十足。每个拱的正中,都有精美的高浮雕吸水兽。拱券上,飞马、雄狮、龙等图案的浮雕,刻画精细,动感十足。

据清同治十一年(1872 年)《栾城县志》记载,栾城当时有石桥24座,其中横跨洨河的11 座,清明桥为其一。民间传说,李春父子当年建造赵州桥之前,先在洨河上游实验性地造了一系列小桥,清明桥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后来根据考古资料判断,清明桥明代重建的可能性更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后人造桥时是以赵州桥作为范本的。富有“创造性设计”的赵州桥,成为洨河流域一个范本—— 一个针对洨河特点、可以有效抗击洪水、而且形状优美的桥梁规范。

历史上,洨河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季节性河流,源头在今鹿泉区五峰山上,旧时水量充沛,夏季水患频发,历史记录最近的一次是1963年的特大洪涝灾害。20 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由于生态环境剧变,许多河流断流消失,洨河也未能幸免。自此之后,清明桥就失去了“桥”的功能,桥下芦苇和荒草丛生。不过,清明桥畔绿柳垂绦的景象,还是颇有诗意的。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十九年(1839 年),知县桂超万动员全县百姓疏浚洨河、修护河堤,并沿堤种植柳树。一时之间洨河水清景美,每到春日鹅柳成行,鸟儿啁啾,尤以莺鸣最为动听,由此形成栾城古八景之一“洨堤柳莺”。

猜你喜欢

苏洵苏辙味道
中秋的味道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苏洵发愤读书
快乐的味道
苏洵焚稿
苏辙骂皇帝不为拆台为补台
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研究
夏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