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nyder希望理论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生命质量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2-08-17何清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量表脑梗死

何清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南 彬州 423000)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是由缺氧、缺血导致的脑组织坏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偏瘫、感觉障碍、头痛、昏迷等症状,严重时会引发脑疝、脑死亡等情况[1-2]。脑梗死导致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等受到严重损伤,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患者易产生消极情绪,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不利于康复[3]。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非常必要。常规护理措施能减轻患者身体疼痛,但对于已经损伤的脑组织、脑神经等恢复效果甚微,不能完全满足患者需求,同时患者参与性及治疗依从性较差。

Snyder希望理论护理干预是以希望为核心,通过护理措施让患者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对生活充满希望,更好地配合治疗,促进康复[4-5]。有研究显示,肝癌术后实施Snyder希望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更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生存质量[6]。本研究旨在探究Snyder希望理论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生命质量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经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且符合《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7]中诊断标准;(2)年龄43~75岁;(3)自愿参加;(4)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1)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无法沟通交流及配合者;(2)合并心、肝、肾、肺等脏器先天性功能异常者;(3)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

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脑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7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61±7.84)岁;文化程度:小学13例、初中15例、高中15例、大学及以上10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6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0.57±7.86)岁;文化程度:小学15例、初中13例、高中10例、大学及以上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治疗,医护人员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健康知识、疾病知识等内容,制定健康的饮食方案,监督并指导患者服药。连续干预3个月。

观察组:采用Snyder希望理论的护理干预治疗,具体如下:①成立Snyder希望理论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含1名护士长,8名经验丰富的、沟通能力较强的护士,2名经验丰富、专业的神经科医生。在护理干预治疗开始前对小组成员进行4次Snyder希望理论护理专业培训,使小组成员熟练掌握Snyder希望理论护理的方法、内容、意义等内容,从而更好的提升个人的护理技能以及沟通技能等,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责任落实到个人,并实行轮班制。术后1~3 d开始向患者进行Snyder希望理论的相关知识教育。②家属患者间信任的建立: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内心想法、基本信息、需求、期望等,并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和评估,帮助患者和家属建立良好的信任。③护理知识讲解: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护理的流程、具体方法及步骤,并阐明希望和身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希望理念对身体恢复的好处,使患者内心对希望有更深的认识,同时激发其内在动力。④制定目标: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有关康复的远期、近期目标,明确护理的目的。⑤路径信念的建立:护理人员根据得到的患者详细信息,分析其工作、家庭状况、经济能力等情况,适当地对患者的生活目标进行调整,使患者对生活的希望增加,明确自我的人生价值,认识到护理干预以及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对生活燃起希望,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疾病。⑥意愿信念的建立:护理人员通过微信平台充足的信息和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明确患者的心理变化,帮助患者坚强应对疾病以及困境,重新适应当前的生活现状。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选择适当锻炼时间、强度等,增强患者的身体素质,对表现好的患者给予言语上的鼓励以及小礼物等奖励,增强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信心和决心,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⑦指导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身体及病情进行详细测评,协助患者尽早展开早期康复治疗,主要含有肢体功能、神经功能、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护理。⑧评价结果:对所有护理人员、患者、家属所暴露出的共同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给予相应对策,制定相关的计划方案、目标等,并开始实施。连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评估两组并发症、心理状态、生命质量、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情况。(1)并发症:医护人员对患者是否出现肢体麻痹、肌肉运动障碍、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2)心理状态: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SAS、SDS量表进行测评,其中SAS量表含有20个项目,采用1~4分评分法,总分为10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分值越高焦虑症状越严重;SDS量表含有20个项目,采取1~4分的评分法,总分为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抑郁症状越严重[8]。(3)生命质量: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SF-36生命质量量表进行测评,该量表含有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8个维度,共含有36个项目,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越好[9]。(4)神经功能: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进行测评,其中NIHSS量表共含有意识、语言、运动等15个项目,总分为0~42分,≤4分为轻度卒中,5~15分为中度卒中,15~42分为重度卒中,分值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GCS量表含有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运动3个方面,总分为15分,15分为意识清楚,12~14分为轻度意识障碍,9~11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分为昏迷,分值越低患者的意识障碍越严重[10]。(5)日常生活能力: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测评,量表共含有10个项目,总分为100分,0~20分为极严重功能障碍,20~45分为严重功能障碍,50~7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75~95分为轻度功能障碍,100分=ADL自理[11]。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肢体麻痹、肌肉运动障碍、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例(%)]

2.2 心理状态

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其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2.3 生命质量

干预前,两组SF-36生命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SF-36评分均较干预前上升,其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比较

2.4 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干预前,两组NIHSS、GCS、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其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干预前上升,其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3 讨 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常根据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病情等制定治疗方案,并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以改善脑血管循环及神经功能[13]。脑梗死会导致患者遗留下永久性的残疾,如偏瘫、语言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护理措施对于脑梗死患者具有重要作用,能帮助患者快速恢复,改善预后,提高安全性。

Snyder希望理论的护理以希望为核心,调动思维与路径的结合,激发患者的内在动力,改善运动锻炼能力,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14]。李婷[15]的研究指出,希望护理能减少伤口造口患者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肢体麻痹、肌肉运动障碍、吞咽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77%,低于对照组的16.98%(P<0.05),这提示Snyder希望理论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Snyder希望理论护理干预中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向患者讲解疾病、Snyder希望理论等内容,增加了患者的认知;同时,Snyder希望理论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掌握护理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史优波等[16]研究指出,Snyder希望理论结合情绪释放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状态。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Snyder希望理论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心理状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Snyder希望理论护理干预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和对生活的希望,减轻了对疾病的恐惧感,从而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护理知识的讲解也让患者对希望有了新的认识和期盼,降低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产生。

秦付绕[17]研究发现,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SF-36生命质量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Snyder希望理论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提高生命质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Snyder希望理论中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了详细测评,锻炼患者肢体运动、日常生活能力,帮助其尽早康复,恢复了自我生活能力。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NIHSS、GCS、Barthel指数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Snyder希望理论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林红梅等[11]研究指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与Snyder希望理论通过制定目标,建立路径信念和意愿信念,指导康复护理等,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关。

综上所述,Snyder希望理论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提高生命质量。但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研究时间相对较短,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量表脑梗死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