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与人工之美的融合
——以R值分析曾巩宦齐诗歌中的泉意象

2022-08-17吴昌林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诗风曾巩喻体

吴昌林 张 蕊

(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曾巩(1019年—1083年),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界历来关注曾巩的散文创作,对曾巩的诗歌缺乏足够的研究。曾巩在宋诗中常被忽视,实则在北宋诗文革新中,曾巩羽翼欧、王,接力苏、黄,乃宋诗之重要一环。[1]熙宁五年(1072)至熙宁六年(1073),曾巩知齐州。在齐州前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曾巩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济南以泉水而闻名,宦齐期间,曾巩创作了大量有关泉意象的诗歌且多为他诗集中的上乘之作,宋代学者黄震评价他的诗曰:“多齐州所作,有欣然安之之意。徙为他州,不多作。虽作,不乐之。” 笔者查阅《曾巩集》,检索到曾巩宦齐期间描写济南风物的诗一共有33首,其中22首含有泉意象。

为了分析曾巩诗歌的特点,本文引入R值进行论述,R值即诗人使用齐梁式比喻的比重。张一南对R值有过定义:“一位诗人使用齐梁式比喻在其所有比喻中所占百分比定义为R值。”[10]并以R值的高低来判定诗人的诗风类别,R值越低越偏向于汉魏诗风,R值越高越偏向于齐梁诗风,R值=33为二者临界点。其《汉唐诗歌中两种比喻模式的交替演进》《北宋诗歌比喻模式的演进》均运用R值对汉唐以及北宋的诗人进行分析。本文借用R值来分析曾巩泉意象诗歌中自然与人工之美融合的特点,并根据曾巩R值的独特之处来总结其独有的诗风特征。

一、自然之美:泉意象的外部刻绘

张一南在其《北宋诗歌比喻模式的演进》一文中定义了两种常见的比喻类型,第一种为汉魏式比喻:“以自然物为喻体的比喻 ( 如 “麻衣如雪”) ,为汉魏式比喻,以人类(包括其身体局部、品德、诗文创作)为本体的比喻亦均属汉魏式比喻。”[10]另一种为齐梁式比喻:“以人工物为喻体、同时本体不为人类的比喻 ( 如 “澄江如练”) ,为齐梁式比喻。”[10]诗人齐梁式比喻占所有比喻的比重为R值,R值越低,越偏向于汉魏诗风。根据定义可知,汉魏式比喻更倾向于自然之美,齐梁式比喻更倾向于人工之美。曾巩处于北宋诗文复古时期,其R值较前代诗人有明显下降趋势,有回归汉魏诗风的倾向,详见以下表、图:[11]

作者曹植陆机鲍照李白杜甫韩愈欧阳修曾巩R值%215283349573534

根据以上的表、图,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曹植、陆机、鲍照的R值普遍偏低,可以说明魏晋时期汉魏诗风的盛行。而唐代可以看到R值的明显上升,以王勃、杜甫、韩愈较为突出,可以说明唐代齐梁诗风的盛行以及汉魏诗风的衰落。而北宋诗歌复古时期的曾巩R值再次下降,仅为34,可见曾巩的诗风具有回归汉魏诗风的倾向,其汉魏诗风在刻绘“泉之清”“泉之美”“泉之香”时体现得十分显著:

(一)泉之清——“群玉过林抽翠竹,双虹垂岸跨平桥。”

曾巩常以自然物为喻体,善用汉魏式比喻描写泉水之清。在泉意象诗歌中,曾巩常常把泉水比作玉石。玉石为自然物,曾巩多次以自然物作喻体,便印证了曾巩诗歌更偏向于汉魏诗风的特征。泉水和玉都具有清透、温凉的特质,所以曾巩便以玉石为喻体:

临池飞构郁岧巉,櫺槛无风影自摇。

群玉过林抽翠竹,双虹垂岸跨平桥。

烦依美藻鱼争饵,清见寒沙水满桡。

莫问荷花开几曲,但知行处异香飘。

——《水香亭》

本诗以自然物玉石为喻体,属汉魏式比喻。像玉一般清澈的泉水潺潺流过竹林,雨后彩虹出现,横跨天际,恰如一座连接两岸的平桥。曾巩把泉水再次比作玉,由于泉水水量之大,流淌声音密集,所以泉水在此被比喻为“群玉”。一个“抽”字,把泉水拟人化,泉水流过竹林,密集的水量摩擦经过竹林会形成窸窣的声响,就像是有人用玉带在抽打竹林一般,拟人手法的运用为静谧的泉水增加了一分灵动与欢快,凸显出泉水不一样的动态之美。又如:

如玉水中沙,谁为北湖路。

久翳荒草根,未承青霞步。

我为发其枉,修营极幽趣。

发直而砥平,骅骝可驰鹜。

——《百花堤》

曾巩再次以玉石为喻体。“如玉水中沙,谁为北湖路。”泉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恰似美玉。路边杂草丛生,“我”便产生了要修理路边的想法,让路变得平直,让马可以驰骋于上。四周种植百花,让百花围绕,四周清露围绕。在间以绿树,芳香流转。作者把泉水比作玉石,整潭泉水像玉一样清透凉爽,可以一眼望到沉积在水底的沙石,写出了泉水的清澈与温凉,突出了泉水的清澈。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凝香斋》)曾巩第三次把泉水比作玉石,身处凝香斋上,看天边白云,听旁近鸟鸣,还有似玉一般的泉水流淌的声音,使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趵突泉》)曾巩把趵突泉比作“玉水”,似玉一般的趵突泉流到历山,洗尽了此处的尘埃。“玉甃常浮灏气鲜,金丝不定路南泉。”(《金丝泉》)似玉一般的泉水上浮动着氤氲的水汽,泉水上隐隐约约出现着金丝的景观。曾巩多次在泉意象诗歌中以玉石这类自然物为喻体,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其诗风具有崇尚自然、复古的特点,以自然物为喻体的比喻手法来追求诗风的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

(二)泉之美——“文犀剡剡穿林笋,翠靥田田出水荷。”

在表现泉之美时,曾巩亦将自然物为喻体,使用汉魏式比喻。曾巩常常以文犀、石黛这两种自然物为喻体来刻画泉水之美。

以文犀为喻体。文犀指有纹路的犀角,属自然物,文犀与泉水一样都具有光滑、清透的特质。曾巩以文犀为喻体,表现出泉水的清澈与光洁。

文犀剡剡穿林笋,翠靥田田出水荷。

正是西亭销暑日,却将离恨寄烟波。

——《离齐州后五首·其三》

“文犀剡剡穿林笋,翠靥田田出水荷。”泉水在夏日的照耀下折射出斑驳、艳丽的色彩,而文犀本身具有独特的纹路,此处以文犀作比,写出了泉水的斑驳与多姿。

以石黛为喻体。山与水总是相伴相随的,泉水总是与青山相依而出,作者常常把泉水与山相结合,以此表现泉水之美。曾巩善于把山比作石黛。石黛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独特的石头,颜色呈青色,常常被用来画眉。石黛的颜色与山峰相近,因此常常以石黛作喻体来表现山峰的青翠。如石黛般的山峰与泉水交相辉映,更显出泉水的秀丽与清澈

满轩山色长浮黛,绕舍泉声不受尘。

四境带牛无事日,两衙封印自繇身。

白羊酒熟初看雪,黄杏花开欲探春。

总是济南为郡乐,更将诗兴属何人。

——《郡斋即事二首》

“满轩山色长浮黛,绕舍泉声不受尘。” 房屋周围山环水绕,远有黛色的青山,近有潺潺的泉水;担任齐州知州以后,生活变得闲适自在,冬季看雪,春季寻芳,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快意,济南的诗情画意给予人无尽的诗歌灵感。

“泺水飞绡来野岸,鹊山浮黛入晴天。”(《鹊山亭》)泉水围绕,翠峰叠立,山水之色在夕阳的映照下显现出如黛石一般的深青色。此处曾巩把山与水再次结合,把眼前所见色彩比喻为石黛,突显了泉水景色的氤氲与秀美。

(三)泉之香——“行到平桥初见日,满川风露紫荷香”

以人类(包括其身体局部)为本体的比喻亦属汉魏式比喻。描绘泉水的香气离不开对嗅觉的运用,而人体的感官属于人体的一部分,嗅觉、视觉、听觉亦属于人体。在刻绘“泉之香”方面,曾巩善用汉魏式比喻通写泉水之香,通过感官的交汇运用,或视觉与嗅觉相结合,或听觉与嗅觉相结合,使泉水之香的塑造更为丰满和全面,正如:

周以百花林,繁香泫清露。

间以绿杨阴,芳风转朝莫。

——《百花堤》

“周以百花林,繁香泫清露。”泉水周围被百花与树林围绕,百花散发的香气散布在泉水之上,使泉水的气味闻起来与清新的清露一般清新。此处把人嗅到的气味比作清露,以人体的一部分为本体,属于汉魏式比喻,用一种直接真实而又简单纯朴的比喻来表现泉水清新的香味。相似的比喻又如:

芙蓉花开秋水冷,水面无风见花影。

飘香上下两婵娟,云在巫山月三天。

——《芙蓉台》

“飘香上下两婵娟,云在巫山月三天。”(《芙蓉台》)泉水散发的香气飘浮于空中,恰似嫦娥仙子身上的香气,围绕着淡淡的云层。此处亦把人体为本体,属汉魏式比喻,曾巩把所闻之香与所见之月相结合,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塑造出芳香动人的芙蓉台泉水。

二、人工之美:泉意象的内在情感

曾巩泉意象的人工之美体现在其内在情感的表达中。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曾巩常常使用齐梁式比喻。齐梁式比喻带有雕琢的人工之美,齐梁式比喻的使用为曾巩泉意象诗歌增添了博雅凝重的典雅之美。

(一)醉心山水的悠然之情

曾巩多使用齐梁式比喻抒发其醉心山水的悠然之情。济南以泉而闻名,被称为“泉城”。远离官场斗争的曾巩来到山清水秀的济南,为这里的美景所倾倒,运用齐梁式比喻创作了许多抒发闲适、悠然、超旷之情的诗歌,常以明镜为喻体,如:

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

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歩緑阴成。

虹腰隐隐松桥出,鹢首峨峨画舫行。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西湖纳凉》

该诗运用了齐梁式比喻,把泉水比作明亮的镜子。夏季炎热,曾巩去大明湖避暑。大明湖湖面宽阔,明亮如镜。湖中鱼儿追逐嬉戏,岸边莺啼婉转。雨后彩虹渐渐出现,游船画舫在湖面缓缓前行。夜晚凉风习习,月光如洗,荷香四溢,泉水流淌,在一片安宁中,泉水流动的声音也变得如此明显。

曾巩常常以镜为喻体来表现泉水之美,进而抒发自己醉心山水的悠然之情。

平生拙人事,出走临东藩。

纷此狱讼地,欣乘刀笔闲。

漾舟明湖上,清镜照衰颜。

春风随我来,扫尽冰雪顽。

——《西湖二月二十日》

“漾舟明湖上,清镜照衰颜。”曾巩在水光潋滟的大明湖上泛舟而游,泉水明亮如鉴,映照出作者衰老的面容。生活的艰辛、科举的艰难、宦海的浮沉……人生的失意常常伴随着曾巩,此时,贬谪的痛苦又给曾巩增添了一分沧桑,看到水面映照出的苍老容颜,曾巩不禁心生感慨,慨叹自己人生的波折与辛酸。曾巩被贬齐州,所幸济南风景秀丽,山清水秀,泛舟于明净似鉴的泉水之上,可以寄情山水,忘怀忧愁。曾巩把泉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泉水的明亮与清澈。明净秀丽、富有生机的泉景与苍老衰颓的面容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写出了泉水外观的清澈明亮,更写出了此时曾巩内心的无限失意与哀愁。

“芙蓉花开秋水冷,水面无风见花影。”(《芙蓉台》)秋水冷冽,芙蓉花开,水面平静像镜子一样倒映着芙蓉的影子。此处把水面比作镜子,写出了泉水的清澈与平静。“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少际涌如轮。”(《趵突泉》)行走在路旁,感觉水面如鉴倒映着周围的景物,表现出趵突泉的明净。

曾巩使用齐梁式比喻,多次把泉水比作明镜这一人工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泉水的明亮与洁净,表现出泉水的秀丽,表达出自己醉心山水,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二)远离官场的淡泊之情

曾巩亦善用齐梁式比喻抒发淡泊之情。由于与权力中心的意见相左,1071年,曾巩外放齐州任知州。已经年逾五十的曾巩经历了太多的宦海沉浮,此次的外放给曾巩提供了一个远离政治漩涡,安宁度日的机会。其诗歌写作多用汉魏式比喻,流露出远离官场、淡泊旷达的思想情感。

平生拙人事,出走临东藩。

纷此狱讼地,欣乘刀笔闲。

漾舟明湖上,清镜照衰颜。

春风随我来,扫尽冰雪顽。

花开满北渚,水渌到南山。

鱼鸟自翔泳,白云时往还。

吾亦乐吾乐,放怀天地间。

顾视彼夸者,锱铢何足言。

——《西湖二月二十日》

此诗运用了齐梁式比喻,将泉水再次比作镜子,营造出清静美好的客观环境。每当“我”泛舟湖上,湖面清澈恰似一面明镜,可以映照出我衰老的面容。春风习习,融化了冰雪。花开满地,水流遍野。鱼儿自由地在水中遨游,鸟儿快乐地在天空中飞翔,在白云中来来回回。“我”在齐州自有我的快乐,与天地为一,自得其乐。此时的曾巩远离政治斗争,走向大好河山,生活的平静、经济的充裕使曾巩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此时的曾巩远离党争之祸,齐州的明山秀水使他诗兴勃发,以诗来抒发远离官场的淡泊之情。

笑语从容酒漫巡,笙歌随赏北池春。

波间镂槛花迷眼,沙际朱桥柳拂人。

金缕暗移泉流急,银簧相合鸟声新。

幸时无事须行乐,物外乾坤一点尘。

——《北池小会》

曾巩此处使用齐梁式比喻,把泉水比作金缕,金缕为人工物,有精致纤细之感,以此为喻体,表现出泉水的纤美与精致。闲暇之时,曾巩与友人把酒言欢,一起观泉赏景,“幸时无事须行乐,物外乾坤一点尘。”远离政治旋涡之后,曾巩感到生活平静,饮酒作诗,观泉赏花,表达了远离官场的淡泊之情。

(三)与民同乐的爱民之情

曾巩齐梁式诗歌中抒发爱民之请。任职齐州期间,曾巩为解决济南夏季水害频发的问题而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这些水利建筑不仅解决了困扰济南多年的水灾问题,还为曾巩带去了无尽的创作灵感。与民同乐之情在此类泉意象诗歌中也得到体现,如《芙蓉台》:

芙蓉花开秋水冷,水面无风见花影。

飘香上下两婵娟,云在巫山月三天。

清澜素砾为庭户,羽盖霓裳不知数。

台上游人下流水,柱脚亭亭插花里。

阑边饮酒棹女歌,台北台南花正多。

莫笑来时常著屐,绿柳墙连使君宅。

——《芙蓉台》

此诗有两处齐梁式比喻。“芙蓉花开秋水冷,水面无风见花影。”是以镜作喻体,体现出泉水的明亮与水面的平静。“飘香上下两婵娟,羽盖霓裳不知数。”以霓裳为喻体,表现泉水的色彩斑斓。芙蓉台上花朵绽放,入秋之后,泉水变得冷冽寒冷,水面波澜不兴,平静的水面似明镜一般倒映着花的影子。这里的泉水有着秋日泉水的冷冽,还有群花围绕的美丽。清澈的泉水环绕庭院,一泓碧潭倒映周围的美景。芙蓉台上游人众多,都在这里观赏美丽的泉水与花卉,人们在岸边饮酒,隐隐听到湖面上传来一缕缕美妙动听的歌声。曾巩看到人们愉快的游玩,生活愉悦安宁,心中非常安慰,对人民的爱护便体现在诗歌中。这样一片宽阔平静的水面,是如此使人心旷神怡!

大亭孤起压城颠,屋角峨峨插紫烟。

泺水飞绡来野岸,鹊山浮黛入晴天。

少陵骚雅今谁和,东海风流世漫传。

太守自吟还自笑,归时乘月尚留连。

——《鹊山亭》

“泺水飞绡来野岸,鹊山浮黛入晴天。”似绡一般轻透的泉水飘然而至,一个“飞”字更体现了泉水的轻灵与薄透。此处曾巩以飞绡为喻体,飞绡为人工物,属齐梁式比喻,为泉水增加了人工雕琢之美。像他的老师欧阳修一样,曾巩作为一方太守,也有独特的“太守之乐”。“太守自吟还自笑,归来乘月尚留连。”观赏完鹊山亭之后,曾巩便一人徘徊,看到自己所建的亭台给民众带去了欢乐,作为知州的曾巩内心无比欢喜。曾巩在月下留连,一边笑着,一边吟诗,为人民的安居乐业感到欣慰。“太守自吟还自笑”不禁让人联想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知滁州期间创作了这篇《醉翁亭记》,文中与民同乐的情怀与曾巩此时的情感别无二致。与民同乐,为民造福是曾巩任职地方官最大的愿望。

三、自然与人工之美的融合:复古自然与博雅凝重并举的独特诗风

根据R值统计,我们得知曾巩诗歌的R值为34,“经检验,R=33为汉魏模式和齐梁模式的分界点。”[10]根据定义可知,曾巩的R值处于汉魏式比喻与齐梁式比喻的临界点左右,没有大幅的偏向性。曾巩作为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从比喻模式的角度来看,他的作品中呈现出齐梁式比喻与汉魏式比喻旗鼓相当、交相辉映的特点,因此他的诗学风格既有复古的自然之风,又有峻壮奇伟、博雅凝重之风。[12]据此数据我们可以作此推断:曾巩诗歌为复古自然与博雅凝重交相辉映的独特诗风。

据前文表一,我们得知,李白的R值为33,欧阳修的R值为35,二者与曾巩类似,皆处于临界点附近,据文献可知,二者的诗风皆具有自然与人工并重的特征,因此便可印证曾巩诗风亦具有自然与人工并重的特征。

(一)李白诗风:清新秀丽与华丽旖旎并重

据前文表、图,李白的R值为33,正处于齐梁诗风与汉魏诗风的分界点上。其诗风具有自然与人工并重的特点。在自然复古诗风方面,李白很赞许建安后的二谢、鲍照等诗人,赞许他们诗歌中清新秀丽、俊逸飘扬的风格,在诗中经常提及: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送舍弟》

由此可见李白对汉魏时期清新自然的诗风给予了充分肯定。李白诗歌不仅具有自然复古的风格,亦具有华丽旖旎的人工风格:

“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

在此类诗歌中,李白以“席”“镜”“香炉”等人工物作比,诗风具有齐梁人工雕琢之美感。由此可见,李白诗歌亦具有人工与自然并重的诗美风格。

(二)欧阳修:自然疏朗与精致雕琢交相辉映

曾巩的R值亦与同时期的欧阳修极为接近,“欧阳修与李白类似,处于汉魏诗风与齐梁诗风的分界点上。”[10]欧阳修R值为35,同样处于临界点附近。正如张一南在《北宋诗歌比喻模式的演进》中所言:“欧阳修的比喻中已找不到追步某人的痕迹,也突破了元和以来以丑怪为美的成规,兼重汉魏的自然与齐梁的华美,表明诗人已经走出沿袭,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了。”[10]由于二人R值非常相近,由此便可印证,曾巩诗文也具有汉魏自然美与齐梁人工美并重的特点。宋诗到了欧阳修手中,R急剧地降到了汉魏模式与齐梁模式的交界点,欧阳修不曾挖空心思地创造新奇的比喻,这使得他的比喻有一种平和自然之美,在北宋大诗人中,欧阳修使用汉魏式比喻的比例最高,他笔下的汉魏式比喻往往具有光风霁月般的疏朗,如:

“乱石泻溪流,跳波溅如雪。”(《八节滩》)

“青天却扫万里静,但见绿野如云敷。”(《百子坑赛龙》)

“夕云若颓山,夜雨如决渠。”(《答梅圣俞大雨见寄》)

与汉魏盛唐诗人一样,欧阳修极喜在称颂他人时使用比喻,如:

“篇章缀谈笑,雷电击幽荒。”(《读蟠桃诗寄子美》)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送徐生之渑池》)

“爱君小鬟初买得,如手未触新开花。”(《重赠刘原父》)

“有如风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赠沈遵》)

这也是一种较为自然的审美观。这些比喻的构思虽已不时见于前人诗中,但在欧阳修写来,仍觉不失美感。在大力提倡汉魏复古诗风的同时,欧阳修诗歌中也有大量的齐梁式比喻。其齐梁式比喻也大多是典型的齐梁比喻,多用优美华贵之物,而如:

“仙衣霓纷披,女锦花綷縩。”(《金鸡五言十四韵》)

“靓容新丽一何姝,清池翠盖拥红蕖。”(《绛守居园池》)

“啼鸟亦屡变,新音巧调篁。”(《暮春有感》)

由此可见,处于北宋诗歌复古时期的欧阳修,其诗歌中亦包含人工雕琢之美,其诗风兼具自然疏朗与精致雕琢。

由于曾巩与李白、欧阳修的R值接近,由此便可印证:曾巩的诗风亦具有自然与人工并重的和谐之美。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R值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泉意象具有自然之美的外部刻绘与具有人工之美的内在情感,兼与李白、欧阳修作比较,论述了曾巩宦齐诗歌中自然与人工之美相融合的特征,以及其独有的复古自然与博雅凝重并举的诗美风格。

猜你喜欢

诗风曾巩喻体
以健为美,力求诗风刚健
胸怀理想,百折不挠
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曾巩生平
四月,是你的谎言
曾巩猜字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盛唐精神的缩影
喜马拉雅
英语中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