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观察

2022-08-16邵枝定许忠强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安徽芜湖241000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缺血性动脉血管

任 婧,邵枝定,许忠强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安徽 芜湖 241000)

我国有30%~5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ICAS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诱因之一[1]。与不伴ICAS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伴ICAS的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内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2]。依据颅内血管的不同来源,ICAS可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前、后循环动脉存在不同的代偿机制、血流速度、血管分布、管径、剪切力及神经分布,因而在受到相同危险因素影响时,前、后循环颅内动脉受损机制、受损程度也有一定差异[3-4]。既往研究对前、后循环卒中的预后进行分析,但结论并不一致。邹昕颖等[5]研究发现后循环梗死患者1年内的全因病死率高于前循环梗死患者,而因卒中和出院后复发卒中导致不良预后的风险相似。而Lee等[6]的研究显示,后循环卒中的患者出院结局与前循环卒中的患者相当。过去由于技术限制,对脑梗死的相关研究基本围绕前循环卒中展开,对后循环卒中的研究不足,研究结果一致性不高,因此,仍需要开展更多针对后循环卒中的研究。本研究拟分析160例ICAS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前、后循环ICAS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60例ICAS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患者入院后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根据责任血管部位将患者分为前循环组(98例)和后循环组(62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年龄≥18岁;符合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7],发病至入院时间≤7 d;MRA检查示存在ICAS。排除标准:近1个月内接受过溶栓或其他治疗;前、后循环存在急性梗死灶;认知功能不全无法配合研究;心源性栓塞导致脑动脉闭塞;未能完成随访。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610),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表1 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 方法

2组患者均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调节血脂、改善脑循环等。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行血压、血糖控制治疗。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根据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特征评估患者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①原位血栓,病灶在血管支配的大部分或全部区域,受侧支循环影响,交界区通常无梗死灶;②低灌注,病灶在2条血管交界区域,可能有穿支动脉或皮层闭塞;③动脉—动脉栓塞,病灶在同一血管支配区域的单发皮质梗死或多发性梗死;④穿支动脉闭塞,在穿支动脉供血区的病灶;⑤混合机制,即以上机制2个或以上的混合。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卒中复发、死亡情况及复发时间、死亡时间。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9、12个月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8]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其中0分为完全无症状,5分为重度残疾,无自理能力。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组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等血脂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病因及发病机制比较

2组患者原位血栓、低灌注、动脉—动脉栓塞、混合机制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前循环组相比,后循环组穿支动脉闭塞比例较高(P<0.05)。前循环组动脉—动脉栓塞比例最高,后循环组穿支动脉闭塞占比最高,见表2。

表2 患者病因及发病机制比较[例(%)]

2.2 患者治疗后12个月复发及死亡情况

2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卒中复发率、病死率、死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后循环组相比,前循环组复发时间较晚(P<0.05),见表3。复发曲线和生存曲线显示,前循环组与后循环组复发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2.56,95%CI:1.05~6.25,P<0.05),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2.46,95%CI:0.69~8.72,P>0.05),见图1。

表3 患者治疗后12个月复发及死亡情况

a:卒中复发曲线;b:生存曲线

2.3 患者不同时间点mRS评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3、6、9、12个月mRS评分逐渐降低(P<0.05),且后循环组治疗后6、9、12个月mRS评分较前循环组高(P<0.05),见表4。

表4 患者不同时间点mRS评分比较分)

2.4 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TG、TC、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TG、TC、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后循环组相比,前循环组治疗后TC、LDL-C水平较低,HDL-C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伴有ICAS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虽有一定改善,但卒中复发的风险仍较高[9]。而医学的不断发展也使卒中的分类标准越来越丰富,根据牛津社区卒中研究分型,缺血性卒中可分为前循环、后循环两种类型[10-11]。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分布不同,患者的临床结局也会有一定差异[12-13]。故本研究主要探讨前、后循环ICAS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以期为其预后评估提供一定参考。

本研究提示,后循环组的穿支动脉闭塞率较高,前循环组的动脉—动脉栓塞率较高,表明ICAS前循环和后循环的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前循环的大脑中动脉直径比后循环的椎动脉小,更容易发生闭塞和缺血性卒中。后循环有更丰富的循环分支和解剖变异,对动脉狭窄和斑块负荷的抵抗力更强;在ICAS中,存在于颅内动脉不同部位的剪切力往往会使斑块在其环形、分支和分叉处等位置破裂,导致血栓形成,随血流前行至远端形成栓子[14]。在血管事件发生时,无论是否伴有低灌注,willis环后的动脉都无法通过willis环开放迅速进行代偿,而这部分血管主要位于前循环,如MCA、ACA的A2段[15]。与前循环相比,支配后循环的交感神经数量相对较少[16],这也可以解释后循环存在对血管的正性重构。此外,一些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遗传因素发生在特定部位。有研究表明,基底动脉和冠状动脉系统有类似的遗传特质,从而导致相似的动脉扩张和重塑模式[17]。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卒中复发率和病死率无明显差异,这可能与本研究纳入样本较少有关;但前循环组复发时间较后循环组晚,提示不同颅内血管来源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脑细胞从可逆性缺血到不可逆性梗死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受侧支代偿情况和血管闭塞部位等多种因素影响;由于后循环的供血主要依靠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和椎动脉,而这些血管均为重要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较为复杂,一旦发生梗死,极少有其他血管可代偿供血,因而患者病情较严重,治疗极为困难,导致预后较差[18-19]。

本研究显示,与后循环组比较,前循环组治疗后mRS评分较低,TC、LDL-C水平更低,HDL-C水平更高,提示前循环ICAS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更好,血脂水平改善效果更佳。分析原因为前循环的侧支循环较为丰富,早期治疗对于脑部的氧代谢改善效果较好,有利于增强血流,减少脑神经元凋亡,保护中枢神经元,促进大脑皮质功能区的可塑性重组,使大脑固有神经通路激活,从而在病灶处建立侧支循环[20-21]。董华等[22]以针刺疗法联合西药治疗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与后循环脑梗死相比,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较好,本研究与该研究结果互为印证。

综上,前循环ICAS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较好,前、后循环ICAS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卒中机制具有一定差异,临床应针对不同部位血管病变调整卒中的防治策略。

猜你喜欢

缺血性动脉血管
足部血管解剖及其变异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成年男性脐动脉的应用解剖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血管里的河流
少糖多酸护血管
最伤血管的六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