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臂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研究

2022-08-15朱改芳靳利敏孙明磊

实用癌症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口腔癌鳞癌前臂

朱改芳 靳利敏 孙明磊

口腔癌为临床多发肿瘤,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对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意义重大。但口腔癌手术会造成大面积软组织缺损,难以拉拢缝合,若未及时施以修复治疗,则会导致发音、咀嚼等功能障碍,并对患者的面部美观性构成严重影响,不利于身心健康及预后[1-2]。现阶段,临床上常用的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技术包含游离皮瓣、局部邻位皮瓣等措施。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游离皮瓣因具备制备灵活、组织量丰富、对供区影响小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治疗中[3]。前臂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均为临床常用的游离皮瓣,在颌面部缺损修复中应用较为广泛[4-5]。但临床不同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治疗中的效果各有优劣,基于此,本研究比较前臂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缺损中的修复效果。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84例口腔癌术后缺损并行游离皮瓣修复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临床病理检查证实为口腔癌;在本院行口腔癌手术与同期缺损修复;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病案相关资料完整;愿意配合术后随访。排除标准:就诊时肿瘤已发生远处转移;有精神疾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意识障碍,无法表达病情者;凝血功能异常者;免疫系统病症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1.49±5.86)岁;口腔癌类型:13例牙龈鳞癌,21例口咽鳞癌,8例颊部鳞癌;体重指数18.9~26.3 kg/m2,平均体重指数(22.87±1.34)kg/m2。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1.53±5.89)岁;口腔癌类型:11例牙龈鳞癌,24例口咽鳞癌,7例颊部鳞癌;体重指数18.8~26.3kg/m2,平均体重指数(22.85±1.37)kg/m2。比较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施以前臂皮瓣修复:术前行艾伦试验以确保手术期间内桡动脉切断后手掌不会发生缺血现象,同时通过超声观察病区状况,在前臂肘部横纹中部下方,桡动脉线上腕横纹2处,选取2点并将之相连,于连线双侧设计对称均分皮瓣,大小需稍微大于病区缺损区域;在止血带下顺皮瓣远心端切开表皮,分离桡动脉与静脉间皮瓣到臂浅筋膜位置,并进行结扎;在皮瓣近中区域顺股前窝方向作纵向切口,以此制备桡动脉、头或桡静脉血管蒂;制备成功后,按皮瓣受区位置缺损情况行修整,将其皮缘与面颊部等组织进行对位缝合,修复血管蒂;在显微镜下吻合皮瓣动脉与受区动脉,保障静脉可顺利回流后行皮瓣伴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检查皮瓣血供状况,并行负压引流,止血后缝合切口,术毕。观察组行股前静脉皮瓣修复:取髌骨外上缘与髂前上棘两点进行连线,在连线中点部位内部的2~3 cm作一接口,切口直达阔筋膜深面;之后外翻皮肤筋膜,在股外侧位置探寻符合要求血管,并在深筋膜浅层切开;按术后缺损情况选取肌皮穿出位置作为中心行皮瓣大小设计,制备皮瓣与血管蒂,行皮瓣移植,移植方式同对照组。2组术后均给予补血与抗感染治疗,均观察至术后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皮瓣成活率:记录术后皮瓣成活率。皮瓣失败标准:手术完成后皮瓣坏死,需行手术予以摘除。(2)手术情况:记录2组皮瓣制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皮瓣面积。(3)口腔功能:于术后3个月对患者口腔功能进行评定,共分为口腔开合、吞咽、咀嚼、语言功能4个条目,各条目分值均为0~1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口腔功能越好。(4)并发症:随访3个月内,记录植皮区感染、暂时性功能障碍、色素沉着、瘙痒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皮瓣成活率

对照组皮瓣成活率为95.24%(40/42),观察组皮瓣成活率为90.48%(38/42)。2组皮瓣成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0,P=0.672)。

2.2 手术情况

2组皮瓣制作时间、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皮瓣面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情况对比

2.3 口腔功能

2组口腔开合、吞咽、咀嚼、语言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口腔功能对比分)

2.4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7,P=0.043)。见表3。

表3 2组并发症对比(例,%)

3 讨论

手术作为治疗口腔癌的首选措施,虽能有效切除病灶,但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组织缺损,影响口腔功能与颌面部的美观度,从而危害患者身心健康[6-7]。因此,口腔癌术后进行安全有效的缺损修复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过程包括分期修复、创口关闭、皮片移植等,而前臂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因具备诸多优势,可有效修复颌面部组织缺损,在临床治疗口腔癌术后缺损中应用广泛。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皮瓣成活率、皮瓣制作时间、住院时间、口腔开合、吞咽、咀嚼、语言功能评分相当,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皮瓣面积大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前臂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均具备良好的皮瓣成活率,可有效恢复患者的口腔功能,改善患者预后,但前臂皮瓣能够缩减手术时间,股前外侧皮瓣能够减少并发症。前臂皮瓣修复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通过对缺损组织进行有效修复,以此共同达到改善患者口腔功能的目的[8]。前臂皮瓣修复的皮瓣成活率较高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主要是由于前臂皮瓣厚度较薄,与口腔等位置的组织结构较为相近,其血管分布较少,故对血供要求不严格,血管吻合处理难度较低,皮瓣成活率较高[9-10]。同时,前臂皮瓣制作流程易于掌握,其难度略低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故能够缩减手术时间[11-12]。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前臂皮瓣,分析原因发现股前外侧皮瓣取自大腿外前侧,创面相对前臂较为隐蔽,可有效避免前臂中出现的瘢痕增生与色素沉着的发生。同时,股前外侧皮瓣血供较为丰富,可获得1~3条穿支血管,血管蒂上存有少量的肌肉,可发挥填塞与保护作用,进而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13-14]。股前外侧皮瓣提供区域较小,一般在8 cm以下即可满足拉拢缝合条件,无需再通过植皮消除创面损伤,从而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5]。另外,股前外侧皮瓣的材料较前臂取得的皮瓣厚,组织较为丰富,在修复大面积损伤时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形态。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肥胖患者因皮瓣厚与臃肿原因,股前外侧皮瓣所需修复时间较长,容易引发边缘坏死情况,此时则推荐应用前臂皮瓣修复。但本研究尚存在样本量小、术后及观察时间短等局限,后续研究中应增加纳入样本量,观察前臂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对口腔癌术后缺损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综上所述,前臂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均具有较高的皮瓣成活率,可明显改善口腔癌术后缺损患者口腔功能。前臂皮瓣修复在缩短手术时间方面更具优势,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临床需按患者具体病情特点,针对性地选用适合的皮瓣进行缺损组织修复,以最大程度地保障皮瓣修复效果。

猜你喜欢

口腔癌鳞癌前臂
三级预防,助你远离口腔癌
术前血清miR-221-3p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早期宫颈鳞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重视口腔卫生,有助减少口腔癌
吸二手烟会增加口腔癌风险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ADC直方图分析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肺鳞癌化疗后肿块没消怎么办
银河系“吃”麦哲伦云
劣质镶牙,当心口腔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