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
——以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为例*

2022-08-15龚成清

科技与创新 2022年16期
关键词:产教信息管理粤港澳

龚成清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由中国香港、中国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珠三角)9个地市组成,产业基础扎实,经济实力雄厚。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产业升级加速,结构进一步优化,必然对区域职业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现代学徒制是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1]。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1 现代学徒制发展困境

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目前中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已经开展到第三批,共计562个单位参加试点[2]。现代学徒制在试点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徒人才培养的质量。

1.1 政府尚未形成有效的保障制度

当前,现代学徒制的推进通常是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主要的原因是相关顶层制度设计尚未完成,配套性管理细则不够完善,导致各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和权责界定模糊[3]。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更多是从自身经营的角度出发,更倾向于选择见效快的盈利项目,而不愿把太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周期较长的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推进现代学徒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与企业进行沟通,但相关的配套措施缺失,存在吃力不讨好的现象。这些都制约了现代学徒制的开展。

1.2 人才培养未能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4]。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开展,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推动校企协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有些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只停留在邀请合作企业的人来担任课程的授课,整个过程还是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度不够,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教学与生产脱节严重。

1.3 教学管理未能满足现代学徒制要求

现代学徒制的同学既是学生也是企业员工,有着双重身份,其教学管理也不能套用传统高职教学管理的模式,必须要设计一套与学徒成长相适用的管理办法。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建立与学徒双重身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具体表现在实践课时不足、考核评价单一、学分置换困难等。

2 现代学徒制提升策略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重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5],它的构建离不开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参与。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各参与主体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开展。

2.1 政府要出台鼓励政策

国家应该联合教育部门、人社部门、财政和税收等部门一起推进,通过出台税收减免、教育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建设。粤港澳三地政府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制定现代学徒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政策层面引导企业参与,同时设置配套资金,支持面向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建设的社会化投资,扶持和鼓励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建设,营造现代学徒制建设的良好氛围。教育部门对现代学徒制的招生计划、建设资金、研究项目等进行单列,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建设的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鼓励和扶持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2.2 学校要构建产教融合创新生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职院校要以大湾区建设为契机,为大湾区的先进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立产教融合的核心机制,坚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和发展需求,建立政、校、行、企等相关单位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非法人单位的职业教育集团,在集团成员之间建立互惠稳定的协商与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平台作用及集团成员单位的特色资源优势,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抓手,以平台化、项目化、生态化的方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体系化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生态。学校以职教集团为依托,选择优质的企业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现代学徒制的管理机构。校企双方就联合招生、师资建设、分段育人、实训实习场所建设、考核评价等过程建立相应制度,完善学校招生录取和企业招工一体化机制,校企共同实施招生和招工方案,通过自主招生的形式,在招生的同时与考生签订用工合同,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

2.3 专业要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专业要紧紧围绕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群),提取相应的职业核心能力,遵循学徒学习和成长的规律,构建职业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通过设计任务导向的教学情景,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通过聘请企业技术导师参与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改革中,并形成多元化的考核机制,推动校企协同育人。

3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信息管理专业2017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成为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专业,通过与广州市扬海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围绕着招生与招工同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场所共享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1 “双线并举”构建递进式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型信息技术类企业的岗位需求,根据高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实施能力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企业共同调研和分析高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群),根据主要就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抽取出对应岗位(群)的核心能力,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人才成长规律,构建了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三阶段的递进式课程体系,明确在学校授课课程和在企业授课课程。传统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以技术应用为主,忽视信息管理的业务流程,造成了学生不懂流程,无法胜任信息管理相关岗位的需求。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则通过对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深入的剖析,设计了信息技术开发能力路线与信息管理能力路线并举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双线并举”的课程设计

针对经济信息管理主要的职业岗位(群),将学徒的培养方向分为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实施和信息产品销售等方向,并为学徒配备职业导师,帮助学徒更好地做好职业的规划,促进学徒个性化发展,实现精准育人和精准就业。

3.2 实践“项目导向,角色转换”的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是把工作岗位的工作项目引入到课堂,以项目为导向设计教学情景,使教学要求与岗位要求有机融合,实施岗位任务课程化、课程任务项目化,使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角色转换是要强化学生的学徒身份,把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的信息技术企业对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实施和信息产品销售等职业需求巨大。根据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实施和信息产品销售等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分析职业岗位的典型任务,设计相应的教学项目,以项目为导向进行教学。学生第1—3学期完成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4学期开始,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和经济流程管理培训;第5学期,学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职业岗位能力的强化训练;第6学期,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企业配置一对一的导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按照企业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的考勤、任务实效、工作日志等,实践“项目导向,角色转换”的教学模式,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3 建设“教学能手+技术专家”的校企“双导师制”

从学校选拔的骨干教师和合作企业选拔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共同建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教学队伍,共同进行教学,共同指导学生,形成校企“双导师制”。校企双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团队建设,如建立专业教师联系企业的“一师一企”制度,加强专任教师与企业的联系;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专业带头人,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形成“双带头人”,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和技术研发;推动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提升职业技能。对企业教师进行师范技能培训,规范教学过程。通过校企协同,建设一支“教学能手+技术专家”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校企“双导师”教师队伍,保障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质量。

3.4 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是实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既要满足学校教学的要求,又要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这样才可以使得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够与企业接轨。因此,与合作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充分整合双方的资源是个很好的选择,不仅可以改善学校实践教学的环境,而且可以得到企业最先进的技术支持。在校内,学校与广州扬海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软件开发实训室和软件测试实训室等,实训室的建设方案、设计布局、设备选型、软硬件安装、验收等过程邀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全程参与,保证实训基地建设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校外,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信息技术企业众多的优势,大力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3.5 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学校评价为主,教学评价方法单一,不能科学评价学徒的学习情况。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评价以学校和企业为评价主体,坚持形成性评价(占总评50%)和终结性评价(占总评50%)相结合原则。形成性评价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岗位实操、职业规范等;终结性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期末考试或期末作品等情况。通过建立学分置换机制,鼓励学徒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激发学徒的学习潜能。多元化的教学考核评价以信息技术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考核为重点,强化课堂、实训、实践和实习等环节的考核,保证教学质量。

3.6 推行职业资格等级认证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主动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围绕粤港澳大湾区Web应用技术人才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选择了“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专业的X证书。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学历证书)和“X”(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通过产教精准对接,校企协同育人,立足信息产业,培养在IT领域的UI设计、前端开发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建设可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助力湾区建设职业教育强区,为湾区建设赋能。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信息管理专业通过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建设,在招生就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通过实践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猜你喜欢

产教信息管理粤港澳
高校就业工作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新机遇,新飞越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