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意境与意象”的原型空间塑造
——以波士顿公园为例

2022-08-12吕威源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原型意境景观

毕 胭,吕威源

(贺州学院设计学院,广西贺州 542899)

传统意义上的植物意境是将植物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取得联系,古时候很多诗词歌赋和民风民俗都留下了歌咏植物的优美篇章。并且将植物拟人化,赋予植物除形象美之外的人文内涵。在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高和最终目的的古代,植物景观的意境营造还受到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并折射出中国人民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传统意义上的植物意境营造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在缔造植物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审美思想、传统哲学以及诗词歌赋之间的纽带。植物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亦是今天景观艺术实践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瑰丽事业。研究植物意境以及植物意境的营造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以往对植物景观意境的营造研究,从历史中提炼已存在的植物意境类型入手,侧重古代历史中已存在的意境类型的梳理与分类研究,以及这些意境类型在当代园林中的应用。笔者从交叉学科的视角,从古代诗论中“意境”的概念与西方建筑类型学中的“原型”空间相契合入手,深入挖掘二者在艺术创作思维上的共通性,探析植物“意境”的生成逻辑。从对植物“意境”“意向”与原型空间的概念辨析中寻找植物景观意境的创作方法,为传承与创新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景观设计提供可行路径。

1 植物景观意境概述

意境分为3个层次:物质的环境、事件的情境、熨帖于内在的景观心境。这一概念来源于诗论中的意境,但对造园实则具有启发意义。意境美是指客观事物在融入人们的思想情感、人生领悟等综合感受后产生的“想象”。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意境相关的理论可分为3类,一类源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一类源于绘画理论 ,另一类来自禅宗思想。历史上园林中的意境与古代人文诗画联系最为密切。而植物意境与绘画画理联系最为密切。植物意境的创作构思原理是画论中糅进诗意,以具体的山水画稿组成的风景诗风景画,面面生景、处处有情。在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文人画家对自然极为崇尚,他们大多隐居在自然山林之中,基于长期的生活体验影响着他们的情感、思想和绘画,文人画家将自己的感受以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就是人文画,绘画注重移情,使山木带有作者的情绪及精神色彩。绘画如此,造园亦是如此。古典园林中植物造景的意境表达,是借植物这一“景”的刺激,引起人们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活动,并传递思想内容。最常见的意境内容表达譬如将自然植物拟人化,以植物的某些自然特性类比圣人伦理道德上的品格特点。也就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以植物的拟人化处理形成具有认同感的符号表达。这是将植物与伦理道德进行类比。与儒家思想相关联的类比还表现在古代的造园设计师(常常也是画家)将儒家的伦理精神融入自然山水、植物之中。山水与植物的构图布局,是将一种普适天下的“天理”秩序带入空间构图的关系中。各个植物的分布,以君臣、主仆、君子、小人等社会伦理关系来规范经营,将自然之理与人伦之理融合同一。不管它的主题是表达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或宗教,也不管采取何种设计手法,它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幽美境界,即所谓景有尽而意无穷。或者也可以说,是指超越具体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使人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并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古代园林意境的产生乃是由于造园家倾注了自己的理想、情感和趣味的结果。

2 意境中的“未契之象”“相契之象”与西方建筑学中的原型空间

古代诗论在阐发诗歌创作的意境理论中提及“未契之象”与“相契之象”2个概念。它提出意境是具体形象之外的东西,是想象的产物,并明确提出“未契之象”这一概念。其含义理解为“意(情感)”与“意向(设计出的形象)”之间未获契合。因此,从很早的时候起,古代诗歌艺术在创作中就已经注意到,意境创作需“情景合一”,即情感因素与文本内容需契合同一。古典艺术不同门类之间具有互文性。设计物要打动人心,就需要物质外形与人的思想情感之间获得契合。这与西方建筑学的原型空间理论恰有契合之处。根据荣格研究,原型的心理结构是潜在的,是没有形式的内容,个人经历与经验的积淀会增加感知原型的机会,而产生情感、意义和价值。将这一概念引入景观学领域,即合理引导和利用潜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原型,探究基于与人类“永恒的心灵结构”相互契合的形式与空间组织的营造方法。原型空间理论认为,建筑或景观中必须含有与人类心理结构中那种共有的认知图式同构的特质,只有当这一特质在建筑或景观空间中以象征、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时,才有利于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原型和意境的糅合研究,有利于人们认知究竟是哪些因素会使人们产生典型的领悟模式。究竟从哪些方式切入有利于得到观赏者的认同,或有利于使观赏者产生与设计者期待相一致的情感意向、空间意向。

原型反映着民族的集体潜意识,将二者糅合研究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以原型为载体的基于民族文化基因的景观叙事。结合传统文化中早已提出的“情景合一”,以科学、方便民众接受的方式传播文化。

3 基于植物意境的原型空间塑造的方法论探讨

首先笔者提出,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对某种植物产生一种文化象征认知,他者文化下的观众是否也会产生同样的认知与认同?景观原型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的方式表达空间特征,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拟人化处理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途径?根据原型理论,原型是通过象征的方式来显现自我。原型隐喻是其中的一个途径。这一观点与古典园林表达意境需以不经意、含蓄、隐藏的手法来表达植物设计的情趣是类似的,也就是说,含蓄而非过于直白的流露与表现能够使其所描述空间更加富有意趣。结合传统文化与原型理论的糅合,笔者提出3种设计方法。

文人画中以虚当实、设计中隐约须有情景的画论思想,是原型象征表现的形象化描述之一。这种象征不是那种浅显的象征,而是源自集体无意识的民族文化的象征。当植物的美学特性如体量、外形、色彩和质感等视觉特性传达出与音乐中的音符、绘画中的线条相一致的情感色彩时,人类就倾向于以自己内在储存的最深层的东西去触动或拥抱设计对象中最深层的东西。具有艺术情感表现力的艺术原型容易激发人们内心隐藏的潜意识。现代美学研究已经证明,事物的形状、线条等形式要素都可以传达感情,能够引起心理上独特的反映。文人画中的留白、以画设景、以景如画对植物造景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人的内心情感、神情意趣很难通过单一的物质所表达,因为脱离上下文结构关系和内容的单一呈现,容易与环境冲突而显得不协调。相反,一个有逻辑描述的设计能够带来感知的意象,如同一段文字,通过文法组织字词,通过逻辑组织句子和段落,来描述某种意象,使人感知作文中带有的某种主观情境存在的东西。景观也是一样,景观要素之间需要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有利于产生人们期待中的意向。古典园林常见的表达意境的构图手法敞景、分景、框景、漏景等,就在于其借助于造景手法激发了与人类心灵世界具有同构关系的逻辑性的空间结构。结构感的营造可以从现代人的内心深处已普遍认同的点、线、面空间构图关系入手,激发人们产生心理共鸣。

从历史中可知,唐代以后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的禅宗提倡的“悟”,是指通过对普通日常事务的体验来悟得法境,因此简单、纯净、有佛理哲理的意向被认为有意境。这一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植物景观意境的原型空间塑造具有启示性。以视觉实践引导人们感知文化原型,可以通过对自然美好生活的塑造来实现,从而产生超越时空的哲理感、生命感和人生感。似曾相识的感觉、情感空间的塑造实际上是设计师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憧憬“投射”到现实世界中的一种营造行为,游走于其中,感受到有社会遗传性质的,伴随着人的个人阅历经验而增加的社会和情感的积淀。在情感生活匮乏的今天,以人性化的景观原型切实地考虑场地的使用功能,场地的精神功能,满足休憩、观赏等实在的需求,即是对传统禅学意境思维的现代转译和景观表达。

4 案例分析——波士顿公园植物景观“意境与意象”的原型空间塑造

波士顿公园因其中具有活力的植物,植物与建筑组景形成的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而被授予美国纪念奖章“Harleston Parker”。它塑造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公园。该绿地景观其内部自身具有紧凑的结构关系,是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有机的绿地景观结构。空间设计以视觉感受以及由视觉感受联想到、产生的“空间感觉”成功塑造古典意象理论中的“相契之象”或西方建筑学的原型空间。该空间以体验的连贯性、有情节的空间设计方法激发人们产生心理共鸣。它是基于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的景观营造。

(1)特征1:景观轴线与富于诗意的配置方式激发人的情感,营造植物意境美。

从场地的入口设计开始谈起。这块具有为市民提供休憩、身心放松功能的城市绿地从南北方向设计了2个不同的出入口。它们的功能是与外部环境衔接,方便市民在城市环境中体验自然。公园设计首先通过北广场入口的焦点轴吸引游人、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从而进入公园。“起、承、转、合”的逻辑秩序就是从这条轴线开始向公园内部展开,人们首先需要通过这条视觉走廊进入公园内部。这是一条重要的视觉廊道、景观轴线。而由植物营造的“视觉景点”则充分“强化”了这条轴线的功能。植物景观点沿着视觉轴线的两侧布置,若干灵动而自由的小树丛柔化了这条入口景观轴的空间结构,又有效控制着场地的空间节奏。如若该空间单元不在轴线两侧布置“植物景观点”,那么这条轴线将变得生硬而呆板。实际布局中植物景观点以恰当的聚散关系“三株一丛,两株宜近,一株宜远”的栽植意象,并以富有韵律般的“既不散、也不结”的景观特征,营造出颇有画论中描述的“气韵生动”的意境效果。

这里以常绿大乔木营造的、沿着轴线两侧布置的时断时续的“视觉景点”,具有观赏点与被观赏点2层功能。它既是该绿地空间和景观环境中具有吸引力、表现突出的场景、场所空间(被看之点)。也是观赏点、驻足点和停留点。围绕入口轴线由3~4株常绿乔木按照丛植的构图方式布局,构成了一个个,非完全围合的半开敞的树丛空间,营造了一个个具有场所意境与情调的小环境。人的视线一面开敞,从而可以清晰地看到周围的街道。而向着场地内部的另一面或多面则受到植物的遮挡,可以隐约观察到更远处的公园内部的植物藤架,并非一览无遗。由于树丛的遮挡而产生朦胧般、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这一个个由3~4株树丛围合而成的小空间具有适度的隐秘性与隔离感,这样小尺度的空间私密性较强,适于年轻人私语或者人们独处和安静休息。

这样的构图形式与布局是基于满足景观功能的需要、通过树木经营塑造重归自然以及对待生活恬淡的心境。这一美的因素因与人的本质情感需求相互契合而增强了艺术构图的感染力。空间对意境与文化的塑造不是通过直白的景观墙或雕塑来表达,而是通过疏林形成的幽闭空间给人幽静、静谧的感受来促进人在心灵层面形成直觉,并有效激活人类本质情感。人在观看、参与并在空间体验的互动之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情与景的交融。围绕视觉轴线布置的植物视觉景点烘托、柔化了场地的入口轴线,并有效组织了景观视廊。通过基于人的行为活动点而设计的视觉景点,使人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之下欣赏四周的美景,激发了人的情感与景物的互动。这种共鸣是基于人的本能与直觉。当观赏者顺着这条轴线继续往前,一个别致的喷泉水景就会映入眼帘。这一带有逻辑描述的景观意象组织方式,给观赏者带来他们心中期待的具有逻辑秩序的“起、承、转、合”的空间意象(图1)。

注:图片来源于谷德设计网Note:The picture comes from https://www.gooood.cn/图1 波士顿公园总体规划效果Fig.1 Overall planning effect of Boston Park

(2)特征2:“景观面”与富于生活气息的植物配置激发人的情感,营造植物意境美。

植物景观营造是在塑造视觉景点同时,塑造游人的行为活动节点。公园中由草坪构成的景观面是沟通南北入口广场之间的节点符号,它除了在环境中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外,也是场地中重要的游憩行为活动节点。这个核心的草坪景观区被设计成为一个带有弧线的形状,它的位置基本居中,从景观特征上看对整个空间环境具有控制作用。它是不同空间结构之间的转换点,还是更远处植物棚架的前景。

从该环境的整体布局上看,它是观赏者往来集中的焦点,又是该园游览中的兴奋点和高潮点。当人站在那里,并不会觉得它只是2个更重要场所间的通道,而会觉得自己是在中心。草坪形成的空间四周开敞、外向、基本上无私密性,完全暴露在天空和阳光之下,视线通透。视野辽阔的视觉感受,让人们心情开阔、心情舒畅,从而产生自由的满足感。它是一处美妙的休息处。让人们情不自禁地想花一点时间来休息和静坐,看看周围的事物,体验公共空间中最美妙的感觉。这个开放的草坪被大型落叶树种上层林冠环绕着,这样的景观构造(美丽的林冠线及虚实相生的树叶)塑造了具有外向型的景观面并使人因景生情,因情产生联想,进而从有限空间之中产生梦幻般的无限意象。该环境的设计与前一个空间正好形成“开”与“合”、“藏”与“露”的对比。观赏者由闭合空间逐步进入开敞空间,心境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草坪的北侧以绿色长廊作为背景。本来以草坪作为空间主景的景观设计是一种静态的自然美,但由于巧妙运用林缘线及情感象征手法进行布局,反而给人一种富于韵律的动态美感并使其成为公园造景的焦点之一。在该公园绿地中,核心草坪区给人幽静的感觉,既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又能稳定人的情绪,并实现开阔、心胸舒畅之感(图2)。

注:图片来源于谷德设计网Note: The picture comes from https://www.gooood.cn/图2 视觉景点、生态节点和游憩行为活动的复合点Fig.2 Composite points of visual attractions, ecological nodes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5 结语

“意境”及原型所要表达的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视觉效果,难点在于如何让观众产生设计者所期待的感情。原型空间的营造,其难题就在于如何唤醒人类集体潜意识、延续人类共同经验。为了使景观作为一种传媒工具,更好地传承文化,植物设计的要点是设计好的体验、感知与领悟模式。在相似的情景出现时,人们对于某种意象的感知就会被唤醒。

植物文化符号的概念不应狭义地理解为一个单一的符号对应的某种概念,也可以理解为通过空间构型展现传统文化的意义,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方式是原型隐喻,它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景观的参与者实现对于民族身份的认知与认同。笔者基于探究与人类永恒的心灵结构相互契合的空间组织形式的创造为切入点,探讨植物景观设计表达意境美感的方法。希望这些尝试能抛砖引玉,为实现与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景观设计提供新的路径。

猜你喜欢

原型意境景观
景观别墅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