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双齿围沙蚕产业发展现状与高质量发展对策分析

2022-08-12李佳欣周洪磊陈度煌钟传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沙蚕福建省饲料

陈 志,李佳欣,周洪磊,陈度煌,钟传明

(1.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3.福建省洋泽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福州 350600;4.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福州 350002)

双齿围沙蚕()俗称海蜈蚣、海蚂蝗、沙虫等,隶属环节动物门(Annelids)多毛纲(Polychaete)游走目(Erranta)沙蚕科(Nereidae)围沙蚕属(),是我国沿海潮间带多毛类生态类型的主要代表和优势种类,广泛分布于浅海和滩涂。我国是最早认识沙蚕和最早食用沙蚕的国家,全国近海共有沙蚕74种,隶属3亚科20属。目前我国沿海主要养殖品种有双齿围沙蚕、疣吻沙蚕和日本刺沙蚕,其中以双齿围沙蚕的养殖规模最大,产值最高。2020年全国双齿围沙蚕养殖产量约4 200 t,其中浙江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5%,广东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福建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笔者阐述了双齿围沙蚕福建省产业发展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旨在为加快双齿围沙蚕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利用,推动双齿围沙蚕产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 福建省双齿围沙蚕产业现状

福建省的沙蚕养殖在全国范围内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目前沙蚕已经成为福建省内较具发展前景的特色水产养殖品种。但是,目前沙蚕产业规模仍然偏小,2020年福建省沙蚕养殖总产量约400 t,养殖规模及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前景良好。福建沙蚕养殖区主要为罗源县、福清市、霞浦县和东山县等,其中罗源县为主产区,其产量占全省养殖总产量的80%以上,水泥精养池产量为2.5~3.5 kg/m。目前,养殖以水泥池和土池单养为主。单口水泥池面积75 m、深0.35~0.50 m;土池一般覆盖黑色地膜,面积约为667 m。苗种大部分来自我国广东湛江、江苏、海南和福建地区。2016—2020年福建省双齿围沙蚕产量和养殖面积见表1。

表1 2016—2020年福建省双齿围沙蚕产量和养殖面积

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成功人工繁殖沙蚕,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沙蚕的人工繁育。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开展双齿围沙蚕育苗初步试验,但随着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我国沙蚕养殖规模和产量均迅速增长。

目前,我国双齿围沙蚕的养殖方式主要有滩涂蓄水精养、滩涂粗放养殖、池塘养殖和工厂化人工养殖以及沙蚕套养虾和贝类等生态模式。相关研究表明,工厂化人工养殖和池塘养殖效果明显优于滩涂粗放养殖,较稳定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沙蚕的生长,产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工厂规模化养殖。基于双齿围沙蚕的生态修复功能,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养殖新模式迫在眉睫。

虽然在双齿围沙蚕的人工繁育、生态习性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但仍要推动养殖技术和模式的集成创新,倡导生态养殖新方式,探索适合各地区养殖双齿围沙蚕的模式和技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局面。

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双齿围沙蚕具有较好的抗病力,基本不会暴发大规模疾病,所以相关病害研究较少,疾病发生大多集中于胚胎发育阶段,主要是纤毛虫和利氏才女虫()蚕食沙蚕胚胎。随着双齿围沙蚕繁育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种质退化问题也日趋严重。

2 双齿围沙蚕研究进展

关于双齿围沙蚕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工繁育、养殖技术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刘峰等开展了虾蚕共育信息化养殖模式,根据对虾与沙蚕之间的捕食和共生关系,利用物联网信息监测、智能控制等技术建立现代化生态养虾新模式。该模式既能使对虾和沙蚕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又能针对养殖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早预防、早调整,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徐永健等在鱼藻混养系统中投放双齿围沙蚕,不仅有效改变了沉积物环境,而且提升了混养品种黑鲷()的品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陈百尧等采用生态修复型养殖方式建立与互花米草()、贝类的混养系统,提高了近海滩涂的利用率。牛俊翔等利用双齿围沙蚕来去除滩涂文蛤()养殖底质中的硫化物。江小桃等建立了双齿围沙蚕和马尾藻()立体修复系统,在底泥环境改善和养殖效益提升方面取得了良好收益;卓亮亮将东亚壳菜蛤()与魁蚶()、双齿围沙蚕混养,提出了利用双齿围沙蚕来消除东亚壳菜蛤养殖所产生不利影响的新思路。

此外,水产养殖中常以沙蚕作为生物饵料用于促进亲本性腺成熟,提高受精卵的质量及数量,缩短繁殖周期。冀德伟等研究了多种饲料和生物饵料对凡纳滨对虾()选育保种的影响,结果发现双齿围沙蚕效果最佳,营养价值最高。赵琳研究发现饲料中添加6%双齿围沙蚕对刺参()的末重和性腺发育均具有促进作用。将双齿围沙蚕作为生物饵料的相关研究为今后建立双齿围沙蚕与其他养殖品种混养模式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在生态毒理方面,由于沙蚕能够耐受重金属及有机毒物,可作为一种良好的指示生物应用于环境监测,例如可通过研究沙蚕体内有机氯农药以及重金属的蓄积量来监测沿海滩涂环境污染程度。蔡富才等研究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双齿围沙蚕的抗氧化酶活性对芘的暴露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宿丽丽等研究了双齿围沙蚕的抗氧化系统,发现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同时70基因可作为监测环境污染的生物标志物。双齿围沙蚕对芘具有明显的富集效应,对Cd和As的富集作用也较强,其指示效果优于日本刺沙蚕。葛长字等认为,双齿围沙蚕作为耐污种类,利用双齿围沙蚕进行生物监测并不合适,它更适用于生物修复。

在生态修复方面,双齿围沙蚕通过生物扰动及摄食作用来影响沉积物环境,在修复连续多年进行底栖贝类养殖的大规模老化滩涂上效果显著。贾新苗等证实了双齿围沙蚕通过摄食-排泄途径对小粒径颗粒物具有较强的混合作用。李井懿针对近海石油污染修复问题,在证实沙蚕的生物扰动作用显著促进了沉积物颗粒再悬浮的同时,得出扰动作用可促进沉积物中石油烃释放的结论。在高污染环境下,沙蚕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强富集作用不容忽视。

3 目前沙蚕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沙蚕产业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人工育苗技术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企业在养殖和深加工创新方面的作用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欧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福建省双齿围沙蚕研发经费的投入较少,仅2020年实施了渔业结构调整项目,项目总研发经费不足100万元,产业规模和产值远小于其他水产养殖品种。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沙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作为重要任务,因此迫切需要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并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要针对沙蚕养殖、加工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使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并且引导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目前福建省内规模化养殖双齿围沙蚕的基地仅有1家,其他多为土池养殖粗放式滩涂养殖,产业规模偏小。

当前双齿围沙蚕养殖主要投喂饼粕及其他水产养殖动物(如对虾)的配合饲料,这些饲料不一定能满足双齿围沙蚕的营养需求,常导致其生长缓慢、饵料转化效率低,造成养殖成本高、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福建省双齿围沙蚕养殖产业的发展。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双齿围沙蚕的专用配合饲料研发相对滞后。比如,北方养殖的双齿围沙蚕表观消化率等营养学指标的研究是建立在喂养牙鲆配合饲料的基础上;其他对双齿围沙蚕饲料方面的研究仅局限于饲料蛋白水平和饲料过氧化水平等方面。双齿围沙蚕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推荐性营养指标暂时尚没有统一的标准。

沙蚕具有钻洞栖息且以底栖小型生物为食的生物学特性,所以底质对沙蚕的影响较大。在养殖过程中,双齿围沙蚕除了摄食饲料外,也会吞食底质中的泥土,吸收利用其中的有机质。研究表明,底泥中的底栖生物丰度是影响沙蚕生长速度和生活密度的重要因素,同时与沙蚕的生化组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投放附着基对双齿围沙蚕幼虫的生长、发育也有较大影响,经过几年的养殖底泥土壤逐渐老化,投苗附着率越来越低,成蚕生长缓慢,养殖成品质量差,养殖效益低。如果能通过一项技术来改良土壤底泥,会极大地降低养殖成本。杨威开展了以江蓠为基质的双齿围沙蚕养殖模式研究,利用植物的生产能力优化养殖环境。结果发现,在此条件下受精卵、胚胎和个体发育过程均非常完整。

4 建议

双齿围沙蚕的养殖面积日益增加,但普遍存在产量低、颜色不纯、生长速度慢、养成成活率低等问题。养殖户主要凭借个人操作经验育苗养殖,缺乏育苗养殖技术研发,技术比较落后、模式较为粗放、知识水平有限导致沙蚕种质性状退化、品质严重下降,造成养殖周期延长、成活率下降、产业效益低、产品标准化低等问题。同时,养殖场缺乏核心选育的沙蚕亲体群体,导致繁育出来的苗种存活率低,品质较差。因此,开展沙蚕优质苗种培育,建立沙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良种繁育平台迫在眉睫。

目前,双齿围沙蚕不管是营养需求研究还是人工专用配合饲料研发均相对滞后,可能进一步引起养殖环境恶化和养殖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提高饵料转化效率,降低饵料系数,降低饵料对养殖底泥的污染作用,最终达到节约养殖成本的目的,急需推动双齿围沙蚕人工专用配合饲料研发,加快开展双齿围沙蚕营养指标测定试验、投饵技术改进试验、饲料配方对比和养殖优选试验等,最终实现生产与饲料行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

研制双齿围沙蚕专用配合饲料,首先必须确定开展幼体阶段和养殖阶段的营养需求,必须开展养殖试验确定各阶段营养需求。其次,要确定双齿围沙蚕人工饲料的形态,目前养殖常用的是颗粒料。有些颗粒料比较大,在投喂时需要研磨,增加了人力成本,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可以尝试投喂一些粉料,降低饵料系数。最后,根据双齿围沙蚕的生长特性,确定饲料配方,筛选出不同的饲料原料,形成一套特种水产饲料加工工艺。

沙蚕组织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大量的谷氨酸、精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以及碘、锌等微量元素,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健康食品和滋补品。不同地区双齿围沙蚕种质资源不同,目前已对广东茂名、湛江,浙江舟山、温岭,江苏盐城以及福建、山东等地区的双齿围沙蚕营养成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评估,其体内基本营养物质的含量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均为低脂肪、高蛋白的物质结构,具有开发特殊膳食食品的潜质。

通过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对沙蚕进行深度开发,研发工业化生产沙蚕及其制品的产业化集成技术,开发并生产沙蚕酱、沙蚕干、沙蚕煲汤、沙蚕调味品、沙蚕调理食品等一系列新型沙蚕产品,推动实现沙蚕全方位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但从市场角度来看,并不算开发成功的产品,仍需加强产学研结合,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拓宽市场渠道,带动沿海养殖户致富,为社会提供营养美味的健康食品。

由于沙蚕的形态特征和风味难以让大众接受,导致沙蚕目前仍主要作为钓饵出口以及作为亲虾培育的高档饵料,市场渠道相对狭窄,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和规模的继续扩大,很有可能出现滞销,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基于沙蚕的营养价值和生理活性,开发沙蚕深加工关键技术,规模化开发沙蚕高值化产品,拓宽市场渠道,实现沙蚕全方位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

双齿围沙蚕作为底栖多毛类动物的优势类群,生活在海岸边石下或海藻间乃至城市排污口附近,主要以有机碎屑为食,具有增加海泥含氧量、降解重金属含量、改善底质等生态功能,并为其他水生物种提供优质天然饵料,同时在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完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为天然的近海环境污染和修复的指标生物,被誉为“泥滩的清洁工”。

近年来,双齿围沙蚕因其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已经被列入福建省渔业资源及生态保护放流物种。2019年7月在罗源县北山红树林、连江县马鼻镇等滩涂投放沙蚕苗种168万尾,2020年监测发现其生长状况良好,对于恢复自然资源、修复湿地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5 结语

当前福建省双齿围沙蚕产量小,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亟须找准短板,精准发力,重点发展福建省双齿围沙蚕苗种场建设,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开展人工配合饲料技术与工艺攻关,大力投入新兴养殖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建立更加完善的苗种、饲料、养殖、消费产业链,促进福建省双齿围沙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沙蚕福建省饲料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粤海饲料
羊饲料的营养成分及配制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不同地区养殖与野生沙蚕营养成分分析与比较
沙蚕与水稻共养模式,仿生态养殖促增产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天然和养殖沙蚕营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