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实推进教科研一体化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命脉

2022-08-11李萌,李金苗,于海涛

教育 2022年29期
关键词:教科研课题教研

周景芝名校长工作室由大兴一幼、大兴五幼、大兴十幼、旧宫一幼、魏善庄一幼、首师大附属园六个园所的业务干部及园长组成。工作室特聘请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冯婉桢、北京市方庄第二幼儿园园长孔震英为实践专家,通过“专家引领、导师跟踪、共研共享、协同发展”的研修理念,着力提升工作室成员的学习能力和课程领导力,形成了理念先行、专业过硬、善于研究、勇于创新的雁阵之首。

本学期,周景芝名校长工作室将“教科研一体化”作为学期研修重点,旨在将课题研究、教育教学实践、学员研修三者有机整合,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工作室机制与文化,确保研修项目出成果、有功效,促进学员长足发展。工作室成员基于教科研一体化机制的建立,在课题引领下,探索多路径的教科研实践活动,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提升,准确把握学员、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命脉,让幼儿在教师的专业引领下获得全方位的发展,为大兴区优质学前教育发展培养优秀的专业领军人才。

◎ 以教科研一体化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幼儿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发展,教师发展是幼儿园团队建设的核心。当前幼儿园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断层化,是幼儿园队伍建设的困惑之一。北京市大兴区第五幼儿园教师分布情况较为分散,呈现出成熟教师多、骨干教师多的情况,年轻教师有干劲、有活力,但经验不足;成熟教师有一定经验但创新性不够;骨干型教师有充足的教学经验,但输出辐射及转换能力不够,每一层次教师都具有相应的特点。

根据教师专业标准,基于教师队伍提升要点,以及“教科研一体化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这一课题背景,园所尝试将教科研一体化作为实施途径,挖掘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策略,通过诊断每一层教师的发展现状及分布情况,依托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七大能力,分步进行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建立机制,探索路径

基于教科研一体化,通过课题引领,培养课题研究思维,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形成教师队伍分层培养机制,探索教师培养的实施路径,构建园所教师分层培养体系。该体系按分析教师、发现教师、培养教师分三步走,建立教师培养实施路径,发挥每一层教师的价值最大化,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构建了顺畅的培养之路。

过程实践,分析提炼

针对三层教师分别用不同的引领助推方式,助力教师成长。以教科研为手段,形成队伍的模块化、层级化建设。

师带徒,为新教师成长支架 通过师带徒引领方式,为新教师的成长支架。形成以一个骨干、两个新教师为一组的师徒结对模式,通过每日一提问、每周一分享、每月一总结的互动方式,支架新教师的成长。师徒结对教师通过每日一提问,针对新教师在一日生活组织中的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的沟通,师傅及时反馈问题及研讨。通过每周一分享,师傅带领新教师进行一些理论及拓展内容的学习,使师傅徒弟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最后通过每月一总结,有效提升徒弟的专业能力。师徒结对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及时解决了新教师“有问题找谁提,有困难找谁帮”的困惑。

共同体,为成熟教师成长助力 根据成熟教师的自身情况,以“成熟教师共同体”为途径,以“一个好汉三个帮”的理念,将成熟教师的成长能力进行捆绑、聚力。成熟教师通过共同体研讨、共同体学习,形成互促、互推的成长方式。以共同体学习为主,交流经验、集体成长。

工作坊,为骨干教师成长蓄力 形成骨干教师工作坊,根据骨干教师的经验丰富、学习能力强的特点,着力培养骨干教师的输出和引领作用。通过骨干教师“微讲座”,将理论融于实践,再将实践支撑理论,形成有理有据的讲座式培训。提升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教师的团队成长中,通过科研课题的引领、教研的实践,着力将教师的自身成长与团队成长形成闭环管理。在教研中,形成分层管理模式,让教师在自身的成长中找到自己的成长目标和成长路径。

互动评价,反思提升

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上,教师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认知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基于教科研一体化的实施路径,在课题引领下的实践探索,帮助教师提升七大专业能力,同时,通过心谈活动、档案建立等,让成长看得见。通过表格式自评、图标式互评、卡片式他评,形成360度评价体系。

心谈活动,构建互评体系 教师心谈活动,以三层教师融合的方式,形成心谈小组。以“看见成长”为题,梳理教师成长中的经历与收获。通过专业提升标准自评表和心谈活动,教师们选出“我希望的互评对象”,通过图表式互评的传递,教师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同时,以中层及领导班子组成的他评小组,通过卡片式他评,以情感和成长交织,用另一个视角发现教师身上的成长点,教师在打开卡片的过程中,又欣喜又欣慰,感受着来自周围的评价与鼓励,让自己在成长的路上能够看得更远。

档案建立,形成自我认知 教师的评价是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低头爬山、抬头看路,我们在成长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提炼。通过档案袋评价的方式,建立教师成长档案,以自身介绍、自身规划、七大能力成长为内容,形成教师过程性成长评价。注重教师的成长过程,以及将每一次不断调整中的收获,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形成过程性记录。

课题引领、教学实践、教师成长,在教科研一体化下,不断探究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与模式,建立共学、共研的成长氛围,形成360度的自我认知与互动认知,为园所的发展助力,让教师发展助力幼儿的成长,最终实现师幼的共同成长。

(文/ 李萌 北京市大兴区第五幼儿园)

◎ 聚真需 研真问 获自信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园本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园所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之一。北京市大兴区第一幼儿园一直以园本教研活动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在发展理念的驱动下开展扎实、高效的园本教研活动,力争在园本教研活动中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让每一位参与者有收获,有成长,有自信。

以师为本,找准教研发展方向及目标

围绕教师队伍现状,明确教研发展方向 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我园教师队伍出现了变化,非专业教师成为主力军。面对这样的队伍,园本教研就成了他们成长的阵地。在分析之后,作为教研组织者的我们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在解决园所教育教学真问题的基础上,提升教师专业自信,让教师敢思考,敢实践,敢研究。

深度聚焦保教工作质量,明确教研发展目标 明确了教研中人的发展方向之后,我们开始进行深度教研活动的构建。在构建的过程中思考: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帮助教师第一时间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呢?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激发教师职业内驱力呢?在围绕这两个大问题的思考下,我们深度聚焦保教工作质量的提升,进行了园本教研目标及内容的确定。在教研发展方向及目标的确定下,我园的园本教研活动充满了“以师为本”的理念,而这样理念下的行动,更加激发了教师主动研究的力量,做到了在真需求中解决真问题,在解决过程中获得了专业能力的提升,从而也提升了园所保教工作质量。

多角度实践,逐步培养教师专业自信

我们的教研实践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命脉,只有将每一次的教研实践活动做到教师心坎中,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够萌发教师的专业自信,最终养成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自信心,打造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互为主体共成长 在教研活动中,每一个人都是被发展者,每一个人又都是教研的主人,在互为主体的过程中,我们力争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教研中获得发展。一是,智慧教研,优化专业,提升研究自信。在我园的教研活动中,包含“中层业务干部与教研组长智慧教研活动”的开展,在这个群体的教研活动中,重点是发挥业务干部的专业特质,帮助教研组长提升教研组织能力,解决教研组长在教研中的问题。二是,承担教研,发挥价值,获得研究自信。我园教研组长在每一次开展活动前都会进行精心设计。通过教研组长每一次闭环思维的设计,他们的思辨能力与组织实施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让他们在自我价值实现中获得了研究的自信。三是,主动参与,成为主人,获得研究自信。为提升教师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会让教师由参与者转变为承担者。如教研开展中,针对某一问题的研讨,我们会采取小组研讨的形式进行。在小组研讨时每位参与者都会以小组为中心群策群力,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们获得了成长的自信。

生活式研究浸润成长 一是任务驱动,记录研究内容。在每次教研活动之前,我们的教研组织者都会以小任务的形式,请教师将自己在这一段时间内的观察与实践进行记录,然后在下一次教研活动中进行分享。在任务驱动下,教师不但能够逐步地进行主动思考,并且还能在真实践中进行总结梳理与同伴互相学习。二是实践观摩,展示研究内容。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帮助教师提升了专业能力,也帮助他们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策略,而实践观摩是让教师将理论付诸实践,获得研究自信的有效途径。在双向生活观摩的教研方式下,我园教师学会了观察与研究。所以,这样的基于生活的真教研活动,让教师学会了回归一线、回归本真的研究,更让教师懂得了只有回归教育本身的研究,才是发展的研究。

搭建平台,绽放成长自信

“又一年,又一段故事”主题教育年会、教师案例交流、讲述我的教育故事都是教师展示自己的平台。在平台的展示中,教师能够娓娓道来自己一个学期研究的故事。就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展现了教师的研究视角、专业水平,更绽放了每一位教师成长的自信。就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下,我们听到“让我明白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放慢脚步,与幼儿共同去成长,一起来感受”。就是这样的语言展现出了一位教师的正确观念。相信,在课程与教研正确引领下看见儿童、读懂儿童、支持儿童将成为我园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目标。

(文/李金苗 北京市大兴区第一幼儿园)

◎ 教科研深度融合助推园本课程构建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幼儿园办学质量取决于园所每个人所共同秉承的教育观和课程观,优秀的园本课程既要满足师幼学习发展的需求、家园社区的文化背景,还要符合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实际等。在探索构建本园“麦田课程”过程中,我们自上而下由管理者做总体谋划、全面布局,以教科研带动教师深入研究;自下而上从幼儿和教师学习发展中总结梳理,最终形成适合我园幼儿和教师共生共建的课程体系,促进园所保教质量的提升。

问题驱动,促进教师研究意识

在课程建设之初,我们遵循“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倾听儿童的声音,尊重儿童的探究兴趣,努力为他们的学习创设多元的环境和条件,力求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在五大领域以及学习品质方面的发展。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开展庆祝活动,在一次方案的研讨中,教师们聚焦“创设哪些庆祝活动”“哪些庆祝活动孩子们会喜欢”等问题,通过绘画、谈话、阅读等多种表征形式深入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兴趣,在集中分享中发现孩子们的表达丰富多彩、变幻莫测。随着“怎样梳理孩子的兴趣点”“怎样才能清楚分析诊断孩子的经验需求”等问题的再次产生,我们研究的思路也更加清晰和明确。通过研讨和实践,对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兴趣进行排列标注,从中选取幼儿原有经验少但又感兴趣的内容,使兴趣点得到了聚焦,不仅能帮助幼儿建立新经验,更能引发幼儿进行深度的学习活动。研究的过程对于每位教师都像是翻越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但是当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时,我们一直在前进的路上。

深入研讨,明确园本教研思路

从反思中寻找突破 “节日庆祝活动”作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已经逐渐成为园所特色活动,借助这个平台既可以支持儿童的学习,又能让教师的教育实施有路径。但是通过讨论随之而来的弊端也逐渐暴露,1~2天的庆祝活动,幼儿收获最多的是愉悦的心情以及对庆祝活动的期待和享受,庆祝的时间、场地、人员、幼儿在游戏项目的体验选择随意性居多,家长辅助居多,幼儿真正学习的机会和深度都没有体现。带着这样的反思,我们对节日活动的开展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调整,我们将教研重点聚焦在了“节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上,这一改革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结合教师已有主题开展的经验和形式,以每学期一个传统节日为主要研究内容,使节日活动与孩子们的日常活动进行紧密联系,利用区域活动、分领域教育活动、家长参助等多种途径,丰富幼儿对节日的了解,激发幼儿在节日活动中不断参与、探索、学习。

在实践中探求解决思路 园本教研有不脱离实践的优势,在教研中教师们能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我们探索出了灵活多样的教育策略和方法,极大增强了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促教,积累课程有益经验

园本教研让主题节日活动的很多实施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但研究内容比较零散,需要管理者有效整合研究成果,为教师开展教学形成有利抓手。通过申请区级课题《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节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我们将教研专题向科研课题进行了转化,以科研带动教研,促进教研升级,为园本教研的成果推广奠定基础。在课题的引领下,我们将节日主题活动延展为节日主题课程,通过节日主题教学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区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亲子活动及幼儿园大型节日活动等途径构建整个节日课程,节日内容也从传统节日庆祝逐渐扩充到园际创新节日。

总结梳理,构建园本课程框架

这些只是课程实践的开始,我们还需要更丰富的经验寻找幼儿学习的时机,适度地支持他们主动学习。为此我们又开展了区级课题“区域游戏中支持幼儿主动学习有效策略的研究”,总结梳理出观察、识别、读懂、支持幼儿在区域中主动学习的策略,提升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操作水平。通过不断研究,我们还认识到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健康体态的锻炼与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它是幼儿开展一切研究活动的基础。我们一直努力地去创造丰富幼儿经历的环境和条件,磨砺他们的意志,希望他们成为会生活、乐探究、敢创造的人。本着这样的课程目标,我们将多彩节日活动、生活习惯养成和身体运动内容整合为“麦田课程”。

课程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探寻、创新、收获、升华中衍生而出,通过教科研的有效深度融合将理论与实践相连,在实践中寻找问题,在问题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检验成果,在环环相扣中实现课程建构。

(文/于海涛 北京市大兴区第十幼儿园)

◎ 教科研一体化,助力教师可持续发展

教科研一体化基于教学,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做保证,通过钻研教育理论,并运用教育理论去观察、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把“问题”转为“课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掌握教育规律,同时将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加以总结提升,进而更好地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助推办园质量的不断提升。

教科研一体化的内涵

教研是指对教学进行研究,研究问题所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研即教育科学研究,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探求教育问题的真相、性质和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活动,其任务是转化为教案、转化为制度、转化为决策、转化为舆论。教研与科研的关系,二者研究的范围不同、过程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教研是基础、前提,是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选题的来源和成果推广的途径。科研是教研的提升与发展,包含教研,能够促进教研水平提高,增强教研实效。教科研一体化是指将课题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研修三者有机整合,确保科研项目能出成果、有功效,促进教师、园所长足发展,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机制、一种文化。

教科研一体化的价值

前期研究成果显示,教科研一体化符合现阶段我国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未来教学改革的重点将主要放在课题研究与教学目标的适应性方面,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课题研究的内容与自己的教育教学不完全吻合的现象,课题研究与实际教学之间有脱节,课题研究结果并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教学工作开展。基于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探索教科研一体化模式及实施路径。实际上,教研与科研是一个有机整体,科研是提升教研水平的有效策略,教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不可分割,推进教科研一体化,更有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更有利于让教师的教研出精品,更有利于让教师摆脱那种“金玉其外”的形式化研究,更有利于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园所办学质量的提升。

教科研一体化的实施路径

科研与教研是一对亲兄弟,只有把科研植根于教学研究、植根于课堂,才能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因此,作为园所,要不断推进教科研一体化,助力教师可持续发展。

注重备课与反思相结合,提升日常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活动,教育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创造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科学知识、思维方法、劳动技能、审美情趣、人生信仰等传递给学生,创造性地提高其素质,开发其潜能,发展其个性,并使他们逐渐成为社会的、文化的、个性的主体。

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但他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体现,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思考。只有将备课、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才能使教师创造性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造性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重研究课题与研究课堂相结合,提升课题研究效果 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式有许多,但始终离不开课堂教学。许多公开课侧重于名师观摩课和学科评优课,其目的比较重于“看人”。而研究课性质的公开教学,则带有研究目的,事先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实际教学进行研究,解决实践问题,更多地强调看课,更多的关注课例的研究价值。科研不能闭门造车,教师不能关起门来独自研究,我们倡导通过研究课的展示提供真实的、鲜活的研究案例,为课题研究积累原始的实验数据和真实的研究样本。这样的研究,讲课人在研究,力求在课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看课人也在研究,要善于观察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在看课之后要进行深入的反思交流、改进提升。

注重加强培训学习,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同时又是幼儿学习、模仿的对象。”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教学能力都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园所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只有不断推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才能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园所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升。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如何提高教师的责任担当?需要我们多措并举激发教师的成长动力,我们通过加强培训学习,为教师们搭建更多平台,提供更多机会,外请专家、名师为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培训,进而激活教师的内驱力。

注重以问题为导向,促进教科研有机融合 一是收集问题,形成课题。我们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收集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提炼,把经常遇到的,短期可以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把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指导教师研究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可解决的问题,再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确保课题研究得以顺利推进。二是研订方案,展开研究。课题确定后,思考研究方法,理清研究思路,撰写研究方案,明确: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预期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三是总结反思,成果物化。引导教师在收集问题、形成课题、展开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形成论文、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经验报告等。四是经验交流,成果推广。开展课题成果经验交流分享,使得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引导教师用科研的思路指导教学,用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站在研究的视角策划展开教育教学行为,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借用研究成果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

推进教科研一体化,使两者在和谐融合中得到发展,使教研的空间更广阔,使科研的根基更稳固,也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快速,更好地助力教师可持续发展,助力园所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

(文/闫龙舞 北京市大兴区第一幼儿园)

◎ 以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幼儿教育的改革与深入推进,对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教科研是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始终指向幼儿园的发展与变革,它虽然不是幼儿园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充分条件,但是无疑是必要的条件。

搭建平台,让每位教师感受研究的乐趣

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不同层次教师无论在专业能力、专业素养,还是专业理论、兴趣需求方面都有差异。让每位教师都能感受到研究的快乐,首先就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要接纳、尊重每位教师,发现他们自身的优势,努力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搭建平台,使他们感受到胜任感、认同感,增强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师爱研究、乐研究、会研究。

借助参与专业项目,促骨干教师研究能力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美国学者布克汉姆提出的,他认为,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机会开展研究,就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亦会使教师的工作变得更有尊严和活力,增加对职业的认同感。通过搭建学习平台,引导骨干教师参与教学研究,通过专业项目的研究,教师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新的高度去认识与理解研究,并逐渐感受到研究带来的乐趣。研究大大提高了骨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教师清楚如何去做研究,如何结合幼儿园实践去开展研究。

借助参与教科研一体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 新教师敢想敢说,而且希望得到认可与信任,希望被关注。尽管工作经验不够丰富,但是有着对这份职业的热情,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了每位教师对课题的理解程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科研活动,做到一同学习,个别指导,在帮扶中成长。通过参与教研活动,每位教师都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并定期与大家进行交流、反馈,形成学习共同体。我们鼓励教师承担大型活动策划,鼓励教师以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升教师业务组织能力等。教师教得快乐、学得有用。不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在工作实践中针对真实的问题进行反思、研究,从而解决问题。

教科研带动,促教师自主发展

本学期教研组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继续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以有效研修为载体,借助课题,建设幼儿园园本课程特色,努力将科研与教研常态化,以开放、务实、进取的心态做好各项工作。以提高保教工作质量为目标,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以教科研带动教师主动发展,促进教师队伍保教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是修改完善幼儿园教科研制度、机制,促进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幼儿园对各项制度进行了重新梳理、调整,使其更加规范、科学、有效。将教师职责认真分工,使每月两次科研活动规范化,有了科研制度的前提,教师们对科研工作更加重视。

二是开展园本教研研究,促进教师的研究意识。教研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研可以更多解决教师实际工作中的小问题,科研是让教师学会用研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面对“教师支持策略的研究”这一研究主题时,幼儿的行为倍受教师关注,教研组织者带着教师从发现的问题出发,思考其原因,为什么会出现,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等等。教师在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发现其实身边一个个小案例,我们都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激发研究欲望。

三是鼓励教师申报课题,学会找准研究问题。课题多是基于园所的实践情况与发展方向,带着教师一起研究并最终确立的。基于园所新教师越来越多,对幼儿园的历史、文化等应该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传承;只有认同幼儿园文化,并体现在各项工作中,教师才能感同身受,才能去接纳、理解、实施。在这个工程中,教师也逐渐知道教科研课题的选择很重要,要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有时效性,可操可检,研究起来才会有价值。

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努力用课题研究推进课程发展,通过对课题《综合主题活动实施路径和教师支持路径研究——基于儿童生命成长视角》的研究,教师逐渐清晰了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方向,探索出了课程实施的重要路径。与此同时,鼓励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突破固有思维,在实践与研讨中提升经验,不断进行总结梳理。园所为教师搭建平台,积极参与区级、园级多项科研相关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拓展思维、深度探究,不断提高研究能力。

科研之路是繁杂且带有创造性的,今后,我园还会利用科研带动园所课程发展,实现内涵发展,使科研真正体现研究的价值性。

(文/李文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附属幼儿园)

◎ 如何做“接地气”的教科研

说到教科研,很多一线教师就会觉得离自己的工作比较远,并不能解决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年轻教师望而生畏。而老教师则会认为教科研就是专家讲座、学习文章,虽然也研究一些问题,但都是领导组长们一言堂,因此兴味索然,参与兴趣不高。为了能够真正地让教师们对教科研活动有兴趣,想参加,我们将教科研的门槛降低,以接地气的教科研活动抓住教师们的心。

巧用调查问卷,找寻教师疑难困惑

由于教师人群复杂,专业水平能力的层次也不同,每个教师在带班过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困惑和待解决的难题。如何能够挖掘教师真正的问题,对于不同群体的教师们,我想到了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更加深入地、更加快速地了解教师们的想法。调查问卷的使用,可以较直接地反映出教师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情况。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层次教师在自己工作中的困惑点。充分利用收集到的第一手的材料,便于教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问题层层剖析,引领教师逐步解决

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之后,得出25%的教师对于教育教学中重难点把握方面存在困惑;13%的教师对于过渡环节中幼儿消极等待现象存在困惑;45%的教师对于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及指导方面问题困惑比较大,17%教师对于家园共育方面有一点困惑。基于调查问卷结果,我们与教师进行沟通与协商,制定出了教科研专题——幼儿园区域设计与指导策略的研究。

专题确定之初,教师们也是各种疑惑,有些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去研究。怎样打破瓶颈?如何突破?我们经过不断思考,终于有了新思路:把问题剥茧,一层层剖析。教科研活动中,我们针对区域活动抛出问题,让教师们带着问题去观察、思索。于是更聚焦的问题就出现了:教师的有效观察。这个问题是目前教师们最急需解决的,也是区域活动中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找到了问题的根儿,那么对于观察,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观看”和“观察”的区别,同样一个场景,原来我们认为的“观察”只是停留在“观看”这表层,真正的观察,教师一定要多思考,一定要弄明白他在做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还有可能会怎样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可能。是既看又想的过程,要考虑内因和外因,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中看到孩子们的发展,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发展的哪些领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深入学习“观察”,让教师们了解并掌握幼儿的发展状况,心中有底气,也让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分析与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方法,增强活动开展的实效性。这样一来,教科研讨论时,大家有话可说,轻松自然地表达、阐述、讨论,于是教科研活动的内容、形式,趋于更丰富、创新、灵活。

在教师们不断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对于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的记录,又有了新的发现。我们往常的记录更看重记录幼儿的行为,以及我们观察到的行为的表面含义,而忽视了幼儿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其中的“哇”时刻、“啊”时刻,是对幼儿行为背后故事的赞许和需要注意的方面的很好解答,也是能够让带班教师比较清晰地了解到当前这名幼儿的行为的优势和不足。对于我园教师来说,这种形式的记录更能让教师们厘清观察要点和重点,使教师们对于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多途径多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将以前单一式教科研调整为多元式:有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有问题出击讨论、小组微教研、各说各理辩论会、案例分析撰写会、教研博主我发言以及当下疫情需求的线上教科研等等。这些多元化的形式让教科研变得生动有趣,吸引教师积极参与,主动成为主人,碰撞思维的火花,积累更多的研究经验。

问题出击讨论 在教科研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随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大部分是教师们在工作中最为直观的问题,比如:区域活动中有层次的投放玩具,就会产生有的玩具可能只是小部分幼儿能够玩到,不能做到集体与个体相平衡。那么我们就会针对这个问题,直接出击,利用1~2次的教研时间,教师们进行玩教具的实际操作,情景再现、集思广益、交流讨论,每位教师提出想法、遭否定、再细化,在完善的激烈氛围中,问题得到了解决。

小组微教研 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重点就会不同,小中大各年龄组就会自然地成为三个不同的微教研,针对自己年龄班的幼儿,形成合作团体,同伴互助,经验共享,共同发展,群策群力进行研讨沟通。一些很细小、很具体的问题,就会在小组微教研中逐渐解决,这种形式更有针对性。

各说各理辩论会 在进行区域活动的教科研活动中,教师们的层次不同,个人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有时在教研过程中,会出现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为了能够进一步激发教师们的主动性,让老中青三代教师的思想能够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我们会根据教师需求以及现阶段教科研进展时段,不定期地开展“各说各理辩论会”。大家会根据某一个题目,展开激烈的辩论。看似普通的辩论会,但对于教师们来说却是一次专业能力水平的体现,为了本组命题更具有说服力,教师们会不停地查阅资料、查找案例,还要具有团队精神,进行分工合作。一番操作下来,教师们的能力水平在某一方面会有很大提升。

在教科研活动开展中,我们让教科研落地,变高大上为接地气,注意搜集与研究专题相关的各个方面的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升理论基础,落实问题,聚焦问题。教师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用心观察、反思,寻找合适的方案,不断地学、不断地研、不断地思辨,落实到行动中,变被动为主动,全身心投入专题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回归教科研的本源。

(文/李丽 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一中心幼儿园)

◎ 教科研引领下的课题研究突破

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更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2021年,在区进修学校科研室的领导下,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第一中心幼儿园立项区级规划课题4项,市级信息中心课题2项,北京教育学会课题1项,中国教育学会课题1项。实现了我园建园十年以来只有1项课题的重大突破。

基于问题开展分析制定目标

我们首先对全园专业技术岗位的55位教职工进行了半结构访谈,其中包含业务管理者、教研组长、班组长、一线教师。通过对访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我总结出:当前的幼儿园现有的1项课题研究对于教师这一重要群体来说,更加侧重于工作层面的“要求”。教师没有在研究中取得成功的获取感,可以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教师在研究规划层面作必要的指导和说明。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的实施者,他们既是教育实践中的参与者,更是研究过程中的发现者,如何有效发挥教师的“研究者”身份,并让其获得对此身份的认同,直接影响着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影响着课题研究的走向。

因此,我明确了本学期科研工作目标:通过帮助教师申报课题,参与研究课题,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个体获得专业发展。一项课题研究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一般是不同的,有的人能够通过课题研究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策略,拓展自身经验,解决一些之前无法有效解决的教育实践问题或优化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有的人能够在课题研究与自身教育教学中找到联结点,进而拓宽自身教育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合理规划确定研究方向

首先采用了学期初申报研究方向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就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形成较为理性的认知并达成共识。其次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培训,帮助大多数教师对于“课题研究要研究什么样的问题”“研究方法有哪些”“具体的研究方法要如何操作”形成初步的了解,基本掌握了一定的操作要领。在此阶段我也关注到,当前十年内教师不是没有申报过课题,但是教师在思想认识、选题过程、问题确定、方法运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在现有课题的研究上还存有急功近利、注重形式、忽视过程的问题。究其根本,还在于研究的过程不扎实,教师对待课题申报这件事情重结果、轻过程,这些都亟待我们共同修正与完善。尤其是在“科研兴教”“科研兴园”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长远战略的关键时期,我们通过寻找真问题尽量避免科研申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哄而上、华而不实、贪大求快,以及教学、科研相剥离等等不利于园所科研管理的问题。

实践出真知 研究见成效 助力提升教育素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科研对我们旧宫一幼来说是一条全新之路。从步履蹒跚到走出坚定步伐、走向阔步前行,这需要漫长的时间检验,需要专家领导的支持帮助,更需要加强园所间的横向联系。在接下来的科研管理工作中,我们将依托园所多项课题,与科研室、学前教研室、教育学会诚握科研之手,开展“名师评课”“科研成果发布会”等系列科研活动。通过实践研究,我园的科研工作获得以下成效:申报立项国家教育学会课题《幼儿园种植劳动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申报7项区级规划课题,其中立项4项区级规划课题;申报立项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课题《基于提升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申报立项北京市教育学会课题《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传统游戏余人策略与方法的研究》等等。

课题的申报立项只是开展研究的第一步,在课题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教师提炼研究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选题论述中对于核心关键内容的把控还缺少科学严谨的定义。这些都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2021年,我们迎来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用100年百折不挠艰辛求索谱写了伟大历程,我们旧宫一幼的全体教职工也将胸怀崇高的理想。肩负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目标,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教育科学研究的火炬,开启旧宫一幼科研工作的新航程。让教育科研这朵含苞欲放的蓓蕾,以无限的生机绽放在旧宫一幼,让我们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热情,用科学的态度、专业的精神去浇灌科研之花。让科研课题的点点星火,连成可以激发研究热情的燎原之火。

(文/马瑶 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第一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教科研课题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略论基础教育期刊编辑与中小学校教科研共同体的互动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教-研-修”一体化网络教科研平台的设计研究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