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材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2022-08-11中国石材协会

石材 2022年7期
关键词:石材十四五矿山

中国石材协会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

“十四五”是我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我们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石材行业依据《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及2035 年远景目标》《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原材料工业规划》以及《建材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加强资源节约保护、高效开发,加快技术创新、结构转型升级,完善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启石材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与总结

“十三五”期间我国石材行业结束了二十年的快速发展,进入深度优化调整新阶段。行业生产规模以及经济规模都出现重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取得较大进展;大型国企、央企在整合中发挥作用;技术装备、加工工艺等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精深加工产品占比提升,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行业标准规范不断完善;国际贸易结构得到一定优化。

1、产业规模重大调整。“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尤其是环保整治力度加大以及疫情的影响,我国石材行业的产量、经济指标等都呈现出了较大的波动。板材产量由2015 年的10.17 亿平方米下降到2020 年的7.67 亿平方米,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15 年4468 亿元下降到2020 年 3081亿元,利润从2015 年362 亿元下降到2020 年262 亿元。比2015 年分别下降了 24.6%、31%、27.6%,见表1、图1、图2。

图1 “十三五”时期石材企业营收情况对比图

图2 “十三五”时期石材企业生产情况对比图

表1 “十三五”时期石材企业生产及营收情况

2、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是矿山整顿效果明显。借助环保、生态治理行动,石材矿山整顿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变化,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小矿山、不合规矿山全部关停,部分产区整体停产整顿,矿权整合成为石材业最突出的特征。与此同时,全国兴起绿色矿山建设的新一轮高潮,部分矿山积极按所在地有关标准的要求进行绿色矿山整改并达标,少部分石材矿山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率先进入到国家绿色矿山名录,树立了行业榜样。截止2020 年,全国获得国家级绿色矿山称号的石材矿山6 家,分布在广东省、福建省、甘肃省、河北省、河南省、湖南省。二是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以环保、生产安全整治与产业升级为切入点,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大型骨干企业和专特精企业,企业结构有了明显改善。莱州石材产区从原来的几千家企业整合到700 余家,麻城、岑溪、蛟河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园区企业结构升级。在政府引导下,各地地方国有企业、中央国有企业逐步加入石材产业整合队伍当中,中能建、中国建材、中煤集团、海尔、北控、华润等在地区石材整合中先行先试。石材园区、产业集群整合步伐加快,涌现出麻城、随州、蛟河、岑溪、平邑、五莲、南通等一批专业化石材园区。山东济宁邹城、汶上、福建永定等优化布局、淘汰落后企业,整合提升入园,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三是产品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石材品种、产品规格不断丰富,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上升,石材定制化的工程产品、规格系列产品、装饰保温一体化产品、创意设计产品发展迅速,部分企业具备装配式部品、石材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的终端供应服务能力。石材异形产品、石雕石刻、旅游及人居文化石产品、复合多功能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发展。人造石产品作为天然石材的补充,近年发展迅猛,产能已达3 亿平方米,产品规格、品种、花色、档次极大丰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3、行业技术进步成绩突出。在矿山开采技术方面,自上而下、台阶式开采方法,以及全锯切式开采工艺已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提升;在加工技术方面,普遍采用成套装备与自动化生产线,红外定位切机、数控设备、加工中心、电脑雕刻机、水刀等专业化设备、CAD 辅助设计、PLC 程度控制广泛应用;石材产品的工业设计、创意设计能力逐渐提升;新一代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在石材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受重视,并有部分成果局部投入使用,板材扫描数字化技术、数字化矿山、石材网络平台、智能化系统、网络销售、视频会议等在部分石材企业得到了应用。

4、进出口贸易总体呈现小幅波动。2016~2020年中国石材进口平均为1346 万吨,进口额25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0.29%、0.17%;2016~2020年中国石材出口量年均为1089 万吨,出口额平均为66 亿美元,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36%、-4.84%。印度、土耳其和意大利仍为我国进口石材主要来源国,韩国、美国、越南、日本是我国石材出口四大目的地。相较于国际市场的严峻性,中国市场较为平稳,世界石材生产与贸易中心已由欧洲转移到亚洲的中国。进口的平均价格186 美元/吨,出口的平均价格606 美元/吨,分别比2015 年下降 5.5%和 7.7%。进口金额(亿美元)出口金额(亿美元)石材进口量(万吨)石材出口量(万吨),见图3。

图3 我国石材进出口贸易情况

5、生态、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随着全国各个石材资源产地环保和生态治理力度加大,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要求,关停和淘汰一批设备陈旧、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差、污染严重的矿山和加工企业。以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的生态修复治理项目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矿山削坡、建平台、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治理工程都已投运营,复土复绿效果显著。各地加大矿权整合力度,推动绿色矿山达标,通过兼并重组,一批管理先进、技术水平高、社会责任强的石材开采企业建成投产。石材加工以园区为重点,推进清洁生产,加快环保、节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改造提升园区形象,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逐步构建石材绿色发展新体系。

石材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污水处理与回收、粉尘收集处理等设施越来越完善,石材环保达标率逐年提高。石材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矿山尾矿、加工厂碎料基本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锯泥石粉应用研发技术不断进步,结合地区实际,在陶瓷原料、墙体材料、泡沫陶瓷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生态修复材料、建筑市政工程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6、行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得到加强。标准体系的完善与标准水平提升,是引领和推进行业进步重要手段。“十三五”期间,围绕新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建材、绿色矿山、工程应用等方面,中国石材行业、企业、相关机构组织开展了近二十余项目标准规范的编制、修订等工作,包括《干挂饰面石材》《石材符合板工艺技术规范》《石材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石材发泡轻质墙板技术条件》《石材生产企业废水循环利用规范》《绿色建材评价标准——人造石》《绿色建材评价标准——石材》,中国建材规划研究成功地申报了人社部《石材生产工标准》,现已进入初稿编制阶段,为石材业人才培训打下基础。

7、行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没有根本性解决,行业转型升级压力大,现代化、绿色发展体系尚不完善,行业自主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发展仍以规模扩张和初级产品为主,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较少,尤其是与新一代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结合还刚刚起步,难以满足应用端不断提升的新需求。企业品牌意识较为淡薄,低价竞争、同质化竞争,市场秩序仍需改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保、水土保持、林地保护等矛盾没有很好解决。

二、发展环境及需求分析

(一)发展环境分析

从全球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反倾销调查等各种措施将不断增加,我国石材行业全球化发展面临复杂的不确定性因素,但作为全球石材产业最大的生产和贸易国,我国石材行业在全球石材产业中地位更加显著。

1、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来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总体发展速度、市场规模仍将保持世界领先。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成为重要任务和目标。科技与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工业智能化发展势头迅猛,人工智能对传统制造产业链、价值链带来革命性变革,各行各业都将新信息技术的升级融入其中。“双循环”、“两新一重”、“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大湾区协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等政策、战略推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带来区域、局部新的市场需求。

2、在行业发展环境方面,“绿色发展、双控双碳”要求越发严格,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环境保护做出了一系列的部署安排,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对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生态环保成为石材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底线。《“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等国家政策和《绿色工厂评价通则》(GBT36132-2018)、《石材生态产业园区评价要求》(CSBZ012-2020)等标准的实施,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也成为石材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低碳发展方面,“双碳”目标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同样深刻影响着石材行业的发展,新能源、绿色运输、节能设备、固废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优化升级,将推动石材行业低碳、零碳甚至是负碳发展。新冠疫情、劳动力成本提升等问题也将给石材产业的发展带来众多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石材业要提高政治站位,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1、石材市场需求增长进入平台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材消费市场,随着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建筑业等转型力度较大,过去的大规模化基建开发局面已有所转变,房地产等行业的下滑给石材消费市场造成了较大影响。但是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新基建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仍将保持比较平稳的态势,特别是机场、高铁站、地铁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将保持一定发展空间。结合我国石材消费领域需求结构等分析判断。“十四五”预计将进入缓慢增长平台期,石材消费市场空间总体将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太大下滑,同样爆发式增长的概率也比较小。

2、石材产品需求结构继续升级。规模定制化、个性化、多元化产品、整体解决方案的装饰部品将快速增长。与陶瓷砖、装修板材等相比,以及城市建设需要的广场砖、人行道铺路石、园林建设材料等相比,石材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小,石材产品创意无限,市场竞争力大,市场拓展空间较大。

此外,石材的国际化特征明显,国际贸易占有重要市场份额,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我国石材国际贸易造成一定的冲击,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上中国石材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中国石材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全球石材市场占有率将保持稳定发展。

综合研判分析,“十四五”期间,我国石材产业规模将保持3%~5%左右增长速度,预计到2025 年我国石材需求量将达到7.7~8.5 亿/平方米。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双控双碳、生态环保、资源节约与保护性开发及高效利用为前提,按照“宜业尚品、造福人类”的发展新目标,推进石材行业进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推进国内矿山集约开采与绿色矿山建设,鼓励走出去,加强国际石材资源开发,构建产业基础双轨化;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突破口,优化布局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围绕市场新需求,完善产业链、优化产业价值链,做大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产业融合、产城同步、产业与美丽乡镇建设等产业协同,延伸服务,构建新业态,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发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尤其加快新一代信息智能化技术在石材加工中应用,发挥石材创意设计及工程设计的引领作用,积极引入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创新商业模式,推动石材业高端化;加强生态环保与节能降碳,将石材产业打造成资源高效开发、生态环境友好、经济效益社会同步增长的绿色、低碳、零碳、负碳产业,推进产业发展绿色低碳化。(四化:产业基础双轨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构成高端化、产业发展的绿色低碳化)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环保、高效资源开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协调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的关系,与地区空间规划相结合,加强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保证资源的有效供给。推广资源集约化开发新模式,保护性高效开发,开发中保护,控制总量,统筹有序开采。全面落实国家绿色矿山建设的相关要求,科学设计,提高矿山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规范运营。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矿山安全以及固废无害化处理,推行边开发边治理,加快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推进绿色矿山达标,争取 20%的矿山达到国家级绿色矿山。

2、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推进清洁生产,加强石材生产全流程污染治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固废资源梯度利用和处置。加强能源管理,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光伏发电、清洁能源,推广电动物流运输,合理绿化矿山,打造零碳、负碳产业。建设绿色矿山、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构建石材绿色低碳制造体系。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赋能,提高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低,减少污染,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3、坚持技术创新、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围绕行业关键共性问题,加强技术联合攻关,实现共性和关键技术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提升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围绕上下游关联产业需要,研发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型。

4、坚持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鼓励石材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加快形成一批产值规模大、实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加快石材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链协同配套,建立资源开采、流通、加工、商贸展示等专业化协作机制,促进产业链协同,构建完整产业体系,推动配套企业和重大项目向园区聚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

5、坚持国际化发展。加大对外开放与交流,深化国内和国际企业合作,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高产业开放合作水平,提升资源保障能力,构建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产业开放新格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与自由贸易区的带动作用,扩大进出口贸易,鼓励与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到国外发展,以精深加工、工程服务、商贸流通以及专业化服务,打造全球知名的石材国际化聚集区

(三)发展目标

1、2025 年目标

石材产业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保持3%~5%增长,进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总量稳步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建立较为完善的资源开发与保证体系,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各主要石材资源地,按相关要求完成石材矿产资源勘查备案、绿色矿山达标入库。加大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力度,闭坑矿山全部完成修复治理工作,开采矿山达到边开采边治理的阶段性指标要求,矿山恢复治理率达到 80%。到“十四五”末,争取石材矿山 20%达到国家级绿色矿山要求。

产业结构优化取得明显成效。各产区大型骨干企业占比例不断提高,成为引领产区发展的增长极,单面冠军、小巨人企业等专特精中小型快速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专业化配套、分工协作、合作共赢的新格局。产品结构升级显著,创意设计产品、装饰部品、定制化产品以及装饰空间整体解决方案等精深加工、高端化产品达到 50%以上。培育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的石材企业品牌。

石材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石材产区建立起技术创新平台,部分大型优势企业建立研发创新中心、工程应用中心,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石材创新产品设计、装饰空间设计、复合新产品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石材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尤其是石粉利用技术成果得到产业化推广。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在行业中得到推广应用。

行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石材行业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建材产品认证上取得突破。重点园区推广清洁生产达标活动,环境污染治理效果持续提升,园区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0%。企业能源管理水平大幅提高,重点园区推广新能源,部分园区建成绿色低碳示范园区,确保2025 年石材行业实现碳达峰,2035 年实现碳中和。

2、2035 年目标

全国石材工业建成现代化工业体系。绿色矿山建设全面覆盖,主要产区建成绿色矿山示范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友好,与国土空间规划协调。产业布局合理,形成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构建区域性协作的产业集群。工厂技术装备现代化、数字、智能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科技创新驱动新业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标准化体系健全,产品结构合理,质量品牌效应突出,市场应用更广泛。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日益完善,资本、技术输出与流通贸易并举,行业国际竞争力和地位明显提升。行业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保、综合利用、低碳发展水平达到建材业先进行列。到2035 年石材产业将发展成为资源高效开发、生态环境友好、经济效益社会同步增长的绿色、近零(负)碳产业。

四、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推广矿山集约化开发,加快建成绿色矿山

绿色矿山建设是行业发展基础,提高资源保证程度,加强矿山开发总体规划,集约化、规范化、高效率开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达标工作,加强国际化合作,引进外部优质石材资源,支撑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1)加快《石材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出台与宣贯。目前《石材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经多轮修改、完善,已报国家自然资源部,并已公示,下一步加快规范的正式公布。中国石材协会将组织专家,与各石材产区管委会、地方政府合作,加强标准宣贯工作,开展矿山达标活动,全面推动我国石材绿色矿山建设工作。

(2)建立石材矿产资源保障机制。贯彻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协调,引导各地方政府划定可采区、限采区和禁采区,制定合理石材资源保障机制。

(3)加强石材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加强区域石材资源地质调查工作、具体开采矿山的地质勘查、优化矿权整合与矿权设置、规范矿权招拍挂。

(4)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建立新模式。引导各地方政府做好石材资源开发利用总规划,控制总量,有序开发。鼓励支持大型企业对矿山整合,建设集约化大型矿山,专业供应荒料。推广石材资源综合开发,建筑骨料成为新的增长点,推进数字化矿山建设。

(5)加强石材矿山绿色化技术改造。新建矿山高标准、规范化设计、建设与运营。原有矿山按石材绿色矿山标准要求,全面技术改造。各地区按自然资源部门要求,推进绿色矿山达标入库鼓励企业申请国家级绿色矿山。引导支持企业将矿山环保、生态、安全、降碳低碳、数字化理念贯彻到矿山设计当中,并做到三同时,打造零碳、负碳型产业。加强矿山监督检查。

(6)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正在运营矿山,坚持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原则,同步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闭坑矿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由专业公司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工作。落实安全生产,同步建设安全治理工程。

2、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转型

产业结构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多元化、高质量、定制化产品,培育龙头企业培育,提升技术水平,打造品牌以及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着手,为我国石材产业的高端化发展赋予新动能,见专栏1。

专栏 1石材产业结构布局

产业布局结构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市场为导向的布局;二是以资源条件为导向的布局;三是以国际贸易集散为导向的布局。

(1)东南沿海地区、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保要求高,是国内石材消费的重点地区,重点布局石材荒料、加工、流通、安装服务、技术研发、装备等集散贸易型产区、终端市场服务型产区——国际窗口,国内先行区。

(2)西北西南地区、中部地区等资源储量丰富、花色品种齐全,石材可作为当地支柱型、特色型产业,重点布局临矿型石材产区。这类区域布局:以园区为中心与相邻园区组团构成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树立区域品牌。石材产业园区可因地制宜划分相应功能区,加工企业、配套企业分别进入不同功能区,统一配置基础设施、环境设施,分工协作,专业配合。

(3)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周边布局消费中心型产业聚集区:服务于城市终端消费,以专业市场形式为主,根据消费需求,进行二次工程化加工,提供安装、维护、修复等终端服务。

(4)区域布局优化(现有园区内部布局结构优化):如莱州、岑溪、蛟河、随州等资源条件较好,产业结构整体较为完善,可由政府牵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全面优化布局,以布局规划带动产业整体转型提升。

(1)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石材产品创新,实现石材产品从单一的中低档初加工产品向多元化的中高档深加工产品及制品方向转变。开发创意设计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以建筑装饰设计、创意设计为引领,发展高质量、系列化、标准化建筑内外装饰部品化产品。推动消费升级,发展多功能、复合产品。提升建筑装饰整体解决方案水平,提供从现场测量、方案设计、选材、加工安装、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整石家装”解决方案。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加快石材绿色建材产品认证。

(2)优化企业结构。优化石材产业组织结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大型企业、大集团推进产业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培育壮大中小企业,扶持专业特色型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淘汰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落后产能。完善产业链、产业价值链,扶持上下游配套企业,建立供产销协作配套关系。

(3)优化布局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布局,以资源开发为导向,以国际化、集散贸易为导向。

(4)创新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企业发展生命周期内,在一定阶段应重构商业模式、变革交易结构获新生,进入新的循环。商业模式重构相当于转变航线,通过调整或引入新的利益相关方,扩大整个生态系统的价值空间、唤醒和挖掘现有生态系统新的资源、通过交易结构的再设计,提高整个生态系统运营效率、加速生态系统扩张,重塑竞争优势,实现转型。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步伐,将“互联网+”、“新三板”、“市场需求转变”等要素融入产业发展,研究尝试“互联网+石材”、“石材产品+设计服务+售后服务”、“加工基地+集散商贸中心”等商业模型,将企业、用户、服务供应商整合起来,建设全新的石材商业发展模式。借助互联网或工业云平台,发展企业间协同研发、众包设计、供应链协同等模式,有效规避、降低荒料资源获取成本、大幅延伸资源利用范围,通过产品联网、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提供多样化智能服务,实现由卖产品向卖服务拓展。

(5)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做专、做大做强配套服务业,包括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的石材商贸、物流运输、仓储、会展、技术研发与设计、中介服务、人才培训、安装服务、石材机械与配件、包装、金刚石工具、刀具、维修、石材护理产品与服务、互联网络平台、石材金融等;推动向下游延伸,做强石材工程服务:推动加工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构建“生产+服务”业态模式,推动“矿山开采+石材加工”向“开采+规模化定制加工+生产性服务”一站式解决转变。

(6)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优势资源整合,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加强培育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立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企业品牌管理体系。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升品牌影响力。鼓励石材企业积极申报专利,维护自主知识产权。加大对企业注册商标的培育力度,强化对区域品牌的保护、扶持、宣传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在境外开展商标注册,开展品牌合作,打造中国石材品牌,提升整体石材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提高行业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我国石材行业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是转型升级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数字化、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设备等新技术与石材业融合,是我国石材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1)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平台载体支撑,优化完善创新机制,政府、协会商会、园区、企业建立技术创新环境,鼓励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组建企业研发中心,加强技术工艺的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培育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石材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以龙头企业或龙头企业联盟为依托,集合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建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进行相关技术创新。

(2)推动装备水平改造升级。加强新型石材开采、加工先进工艺、设备研发,大力推广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例如桥式切机、静压排锯、组合绳锯、全自动连续磨边机、全自动线条连续抛光机、数控加工设备以及石材扫描排版切割等智能加工装备等;鼓励企业进行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升级改造,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力度,推动现有新型工业化技术在石材加工生产的应用。

(3)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由行业协会牵头,集合科研院所、企业等进行新一代技术装备创新研发攻关,特别是在加强资源高效利用和固废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研发力度方面,以世界领先水平为目标,推进我国石材装备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使石材开采、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在现有的基础上,从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实现超越引领,达到国际领先奠定基础。

(4)提升石材创意设计能力。以石文化为内涵的产品创意设计、整体解决方案设计技术是石材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既有单个产品设计,也有整体方案效果设计,是将文化理念融入到石材产品当中独特手段,融合技术、文化艺术、环境以及市场营销等多学科知识,综合集成为具有特殊装饰效果的部品化精品,使消费者的梦想变化现实,甚至还可能满足消费者自己也未知的愿望和需求。实现从卖产品到卖作品,再到卖空间的过程。创意设计突破了传统石材花色品种、板面图案、色泽均一性等限制,实现不同产品在形态、色彩、图案上的完美结合,是质量好、品位高、个性强,认知度、美誉度高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5)大力推进石材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产业运用。在数字化和智能化大趋势下,组织内部协调成本大幅下降,企业、产区之间边界也日益模糊,鼓励大型石材企业打造开放平台、搭建产业生态系统,为众多用户提供高效的基础服务和个性化服务。运用数字化智能化对产业链进行改造,使生产过程、供应链、客户、应用服务以及配套的科技、金融、国际贸易等构建一个全新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化石材产业价值链。

一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建设柔性制造、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高效节能环保等现代化生产线,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二是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构建新型商业模式。未来消费将是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成为主流,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制造技术,贴近市场进行快速回应。技术和市场将取代成本,成为价值链布局的决定性因素。培育有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企业,依靠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并确保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从产品转向服务、从制造为中心转向用户为中心、从制造业到制造服务业,见专栏2。

专栏 2石材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新一代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是石材产业发生重大变革的动力,大力推进石材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产业运用,推动整个行业转型。(1)加快制造过程智能化: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线数字化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加快企业管理体统数字化变革。(2)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鼓励龙头企业打造和各企业之间的网络化协作平台,实现集群内部、集群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制造。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构建面向特定消费领域和区域的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专业技术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人才培训与交流平台,打通石材企业与物流、设计、建筑、城市建设、新能源等行业数据,以下游客户为导向,对产品结构和制造进行重构,实现从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转变。(3)推进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定一批石材行业智能制造标准。聚焦新产品创意设计、装饰部品、资源配置等重点环节,研发和推广一批专用APP 和解决方案,为石材企业提供研发设计、软件使用、生产制造、设备运维、经营管理、仓储物流等服务。加大信息化与专业化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团队培养力度,形成一批石材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领军队伍。

4、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石材行业本身就是低碳产业,石材开采及加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仅为0.2 吨标准煤,碳排放量相对很低(只有电能折算的碳排放),大大低于主要大宗建材产品,是建材工业中最节能、低碳的产业。加强矿山植树造林,系统化生态修复,尾矿、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化,带来节能降碳效应,引进新能源,石材行业有条件实现提前达峰,甚至可以打造成零碳或负碳产业。

(1)打造“主导产业+静脉产业”资源绿色开发新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石材资源开采和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弃物包括废石、边角料及锯切废粉等。本着资源梯级利用的原则,鼓励发展静脉产业,将矿山开采剥离废石及小块碎石加工成建筑骨料、机制砂,将大规格废石加工成步道、路沿石、蘑菇石及马赛克等石材异形产品,推进废弃石粉用作陶瓷原料、水泥掺和料、石粉加气混凝土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等。

(2)加快推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推进企业碳减排,包括节能改造、碳核查、碳足迹声明、企业碳减排方案,加强矿山与加工企业、园区的绿化、林地保护、生态保护。优化石材生产的全流程,从工艺装备到管理,统筹项目规划设计。政府层面,加快推进低碳园区规划设计,制定石材低碳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石材全产业链低碳设计、区域整体产业耦合,制定产业园区改造方案、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研发与推广等。

(3)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绿色能源体系。新能源应用是未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碳减排的重要主力,目前各个地区都在加大力度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石材矿山和产业园的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的应用,加快推广电力驱动汽车、氢能源汽车为主的物流运输方案,园区、企业推广太阳能照明,打造绿色、循环、低碳示范企业和园区。

5、鼓励规范发展人造石行业

人造石是我国石材行业的重要门类,我国的人造石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人造石产品已成为橱柜台面的重要材料,并广泛应用于卫生间洗面台、窗台、餐台、商业会所等各种室内场所,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国的人造石行业在市场规模和应用普及率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

(1)引导人造石行业规范有序发展。避免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解决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引导企业从单纯追求数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人造石行业有序发展。例如推动人造石行业标准化工作,完善人造石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探索人造石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的有效途径,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成立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等。

(2)增加科研创新投入。人造石是综合性知识技术的行业,需要系统的、综合性的研究,包括黏结材料、助剂、改性粉体的级配、固化速度、后固化方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等。研究不同组分对人造石性能的影响,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途径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强行业上下游合作。人造石行业涉及树脂行业、粉体行业、精细化工行业,不仅需要行业内联合,更应该跨行业合作。人造石行业作为多种原料的用户,应该主动与这些行业合作以获得最适合人造石制造的原料。人造石行业通过与树脂行业、粉体行业、助剂行业的合作,使这些行业了解人造石制造对相应原料特性的要求,从而将人造石原料规范化。

6、构建深度开放型国际化石材产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石材生产国、消费国、进出口贸易国,发挥中国强大生产规模、消费规模和市场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分工,提高行业话语权,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

鼓励企业“走出去”,依托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联营、兼并、参股、控股、收购等形式合作或独立开发名贵石材矿产资源,以资本输出、技术输出等形式积极参与当地石材产业发展,建矿山、建加工厂、建设国际石材产业园,开发国际市场。

做大做强石材进出口贸易。扶持大型石材企业开展国际石材荒料贸易,建立国际石材采购联盟,抱团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全球石材荒料、大板等采购渠道,为我国石材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支撑。

鼓励企业沿江沿海沿边地区有条件的地区,依托港口、保税区或保税仓库、物流配送、海关、检验检测等优势,规划建设国际化的石材产业集群(基地),提高国际石材资源的配置能力,促进我国石材精深加工产品出口。

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持设立海外分销中心、展示中心等营销网络和物流服务网络,扩大自营出口规模,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出口品牌企业。

(二)重点工程

1、绿色矿山样板工程

(1)目标:在全国不同生态环境省,遴选20 家优秀的代表性石材绿色矿山,推广实践经验,为其他企业树立样板,推进全国石材绿色矿山建设达标。十四五末,所有石材矿山达到地方(省级及自治区级)以上绿色矿山标准,其中,20%达到国家级绿色矿山标准。

(2)重点内容:中国石材协会主持石材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的完善与报批工作,尽快出台适合石材行业的绿色矿山标准;中国石材协会牵头,组织开展全国20 家优秀绿色矿山标杆企业评选工作,由中国石材协会颁发奖牌。以此为标准,根据各地区特点,引导各地方政府、园区组织开展绿色矿山达标活动。

(3)实施路径:中国石材协会根据国家绿色矿山标准,组织各地石材协会、商会、各地政府石材管理机构,评选样板矿山。中国石材协会在全行业发起倡议行动;协会、规划设计机构、专家,组成技术服务组,为企业提供服务,引导各地矿山企业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政府制定石材绿色矿山建设方案,出台鼓励、激励政策,开展达标活动。

2、低碳园区、低碳工厂示范工程

(1)目标:“十四五”末,全国建成5 家低碳示范园区,50 家低碳技术改造示范工程,百家绿色建材(石材及人造石)认证企业。

(2)重点内容:鼓励企业开展节能降耗、污染治理、降碳技术改造工程;支持企业自主开展碳核查及碳足迹声明;引进光伏、风电、核电、氢能等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加强绿色运输规划、改造,采用电能、氢能源汽车、叉车替代传统油动力车辆;矿山开展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绿化治理;规模化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开展绿色建材产品认证。

(3)实施路径:地方政府站在当地社会经济角度,发挥石材产业低碳低能耗特点,做好石材绿色低碳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全区的能耗低碳的平衡,制定实施方案,分期分批推动产业低碳改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石材行业成为支持当地完成双控双碳指标的重要力量;制定全产业链碳减排实施路线图,加快推进低碳园区规划设计和改造方案;支持石材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研发与推广;大力扶持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建设,推广绿色采购,为固废产业创造发展空间;开展石材行业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的咨询、检查和认证实施工作。

3、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

(1)目标:鼓励各石材产区、大型优势企业积极推进石材创意设计研发工程中心、智能制造研发中心、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中心建设。

(2)重点内容:引进技术人才,组织开展石材产品创意设计方案、工程应用设计方案、围绕装配式建筑开发的装饰保温一体技术、装饰部品设计安装一体化技术、城市建筑、园林等整体应用设计方案、石材与其他材料复合新型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装备研发与推广;石材行业低碳技术、装备研发与推广。

(3)实施路径:政府支持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中介机构;由行业协会牵头,发挥企业、科研院校等单位的资金、技术研发优势,集中行业优势资源进行攻关;支持企业成立研发、设计、工程中心;建筑、市政与石材企业共建跨界设计、应用推广联盟。

4、智能化工厂示范工程

(1)目标:“十四五”末,全行业建成30 家智能示范车间、30 家智能示范工厂。

(2)重点内容:制定石材工厂智能化标准规范。加强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开展生产设备及整线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全厂数字化智能化集成系统研发与推广。

(3)实施路径:中国石材协会组织相关专业机构、企业,开展石材智能化标准的制定工作;引进专业设计机构为企业技术改造服务;构建企业作为实施主体,政府鼓励支持,中介服务机构支撑的推进机制。

5、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示范平台

(1)目标:石材行业节点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平台、生产端与客户端结合的跨界供应链平台,成为引领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和新动能。

(2)重点内容:互联网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开发,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建设,提高企业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开发应用 APP及具体解决方案,打造跨产区、跨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平台。

(3)实施路径:政府支持,园区牵头组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企业上云上网,引进独立第三方市场化运作运营。

6、国际石材开发联盟创建工程

(1)目标:十四五末,建立2~3 个大型国际石材资源开发基地,建立石材专业园区,培育大型国际石材企业集团,构建国际石材产业联盟

(2)重点内容:优势资源开发或合作开发,建立国外的石材产业园区,建立石材荒料国际交易平台。积极参与国际建筑工程市场,与国内大企业合作,打造跨国集团。

(3)实施路径: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原则,政府支持,大型企业牵头,以资本为纽带,合作开发国际石材资源,以共同资源开发、市场开拓为手段,整合一定区域内的走出去企业,建立国际石材开发、荒料采购、深加工产品销售等产业联盟,实现共赢发展。

7、石材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1)目标: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以石材产区为依托,建立5~10 家石材专业培训机构,建成1~2 个石材专业职业院校,建成职业培训基地15 家,为企业、园区培养专业人才。

(2)重点内容:围绕着石材开采、加工、雕刻、护理等专业领域设置专业课程;建立政校行企共建的协同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统筹融合发展;制定石材生产工、人造石生产工等职业标准等。

(3)实施路径: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和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积极承担培训任务;发挥职业院校培训优势,支持职业院校开放教育培训资源;建设石材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打造一批国家、省级行业示范基地。

推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建设石材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开设石材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石材生产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开设高校实习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新型石材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健全以创新能力、创新质量、创新实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行优秀专家评选、奖补科技成果转化等激励措施。鼓励支持企业承办或参与国家石材行业论坛和各类技术、学术交流活动,打造行业交流平台。

加强国内外人才培养和交流,将各级优秀经济管理、创新型领导干部充实到石材转型升级关键岗位上。同时,加强石材企业家队伍建设,鼓励企业公开招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

加强企业管理培训,有针对性开展财务管理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等,提升石材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依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保障石材企业用工需求。支持行业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大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培养更多的行业“工匠”。

五、保障措施

(一)推动规划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中国石材协会、地方石材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规划宣传贯彻,形成共识。各地石材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连接企业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及时反馈规划实施问题和建议。加强与自然资源部、工信部、商务部等政府部门的协同,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撑。加强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与石材产区/园区的协同和上下联动,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明确各部门的具体分工,抓好相关工作落实。

各地石材产区/园区应加强与全国石材规划的衔接,结合各地特点,编制地区石材产业发展规划、园区发展规划等,并将规划主要内容和重大工程纳入本地区重点工作安排。鼓励企业自身制定发展规划。相关规划将作为国家行业鼓励、扶持的重要支撑。

(二)加强政策扶持支持

加强政策的协同配合。各地石材产区行业主管部门,主动对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工信、商务、发改以及应急部门,按照国家、地方有关产业政策要求,以及功能区规划、战略的要求,加强政策协同,保障石材行业的资源稳定供应。积极鼓励走出去开发国际石材资源,提高资源保障的安全性。

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用活用好国家各类财政资金。充分发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重点支持石材企业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加强基础设施保障。优先安排重大项目用地指标,提升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强化交通运输保障措施,打通物流瓶颈,降低碳排放与运输成本。

(三)加强财税金融支撑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推进落实相应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地方财政加大对石材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推进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资源综合利用建材产品增值税、所得税减计征收等国家财税政策。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

引入金融资本是石材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地石材产区主管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扶持大企业谋划大项目,企业主动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创造条件,吸引资本进入。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重点支持绿色矿山项目、绿色园区项目、低碳改造项目、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平台项目、大型环保治理项目、石材海外园区建设项目等。

(四)强化人才支持保障

推动职业教育培训。组织相关生产工的培训教材、组织各种专业技能的培训,各地石材产区主管部门、企业给予充分的重视,主动参与和支撑职业培训工作。

与各大院校协作,组织石材高级管理、国际贸易、专业技术、网络智能化等方面高级人才的培训。

逐步建立起石材行业专业培训计划,建立石材行业人才数据平台和专家信息数据库。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级管理人才。

(五)加大行业宣传监督

努力营造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全行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各级各类媒体,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予以积极宣传。畅通社会公众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举报平台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监督。各级有关部门要构筑良好的政策解读、成果宣传推介机制,组织形式多样的宣贯会和交流会。

鼓励石材企业建立诚信体系和良好的商业发展氛围,抵制不诚信经营,鼓励企业联合建立信用风险赔偿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健全企业信用数据库,完善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和公开发布制度、产品与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

猜你喜欢

石材十四五矿山
四大“矿山修复”方法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2020年《石材》目录
我国矿企海外十大矿山简介
为何石材难以大量飞入寻常百姓家
石材洞采风险预防
2019年中国石材贸易仅86亿美元,再次表现深幅下挫——中国石材贸易已经失去多个世界石材第一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