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果印象”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2022-08-10陈依婷王玉萍

中国德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青果名人校本

■ 陈依婷 恽 华 王玉萍

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地处青果古巷。学校紧扣新时代学生品格培育的现实要求,坚持“一果一世界,千果千芬芳”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文化资源, 将德育工作与当地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紧密结合,以培育新时代好少年为核心任务,立足“重常规、激潜能、有个性”的发展性课程体系,构建出“青果印象”校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青果印象”校本课程的目标设定

(一)确立契合学生品德生长特点的阶段性目标

基于初中学生不同年级身心发展的层次与特点,学校确立了三个年级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道德发展目标:七年级为“知书达理文明人”,八年级为“身心和谐文化人”,九年级为“积极进取能干人”,通过主题联合、内容融合、资源整合的方式,分年级、系列化、结构化实施“青果印象”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的道德发展特点与需求,促进道德学习的知行合一。

(二)明确学生品格培育长远目标

源于“青果印象”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学校在注重学生外在行为塑造的同时,更关注其内在品格的生长。学校通过“青果印象”校本课程,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文化自信,涵养责任担当精神;养成学生劳动意识,促进技术运用,提升实践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厚实人文底蕴;引导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积极学习科学理念,强化辩证思维。

(三)构建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目标

学校设有明确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目标,即建立一个以科学性、适切性、开放性、选择性为主要特质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批兼具人文性、乡土性、思想性、实践性、趣味性的校本课程;探索一种以具身学习、项目学习、融合学习为特质的深度学习范式;形成一套以增值评价、展示评价、体验评价为主要方式的课程评价机制;建成一个结构合理、内容全面、种类齐全、技术支撑的课程资源库。

二、“青果印象”校本课程的内容建设

(一)落实三大项目

“青果印象”校本课程从“地理场域研究”“文化场域研究”“名人场域研究”三个维度梳理现有资源,围绕“区域轴”“时间轴”“文化轴”和“形式轴”,寻找地域文化特质与学校育人目标的契合点,形成如下课程构架。(见图1)

聚焦青果巷里的文史大家、艺术名家、实业家以及革命家,搜集青果名人撰写的和撰写青果名人的文章,整理青果名人文学、史学、艺术等方面的作品,挖掘青果名人事迹,通过青果诗社吟诵、青果剧社排演、共创成长研学等“在场行动”演绎青果学子心中的青果名人,培养学生的地域自豪感,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精准选择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中地域特征鲜明、文化积淀深厚且易于教师教学生学习的项目,体系化呈现“留青竹刻”“传统泥塑”“金坛刻纸”等校本传承路径,融通“教”“学”“做”“展”“评”等环节,让师生在校本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转化中,浸润爱家、爱乡、爱国教育,亲身体认非遗课程价值,切实增强青果文化认同。

重在场馆和资源平台建设、学生学习成果多元物化表达。

(二)构建五个板块

依托上述三大项目,我们呈现出了“五大青果印象远景”:史学家脑中的青果巷、文学家笔下的青果巷、艺术家手中的青果巷、美食家舌尖的青果巷和青果人心中的青果巷。(见图2)

三、“青果印象”校本课程的活动开展

(一)构建了以青果名人堂为核心的创新育人范式

通过项目化设计,学校采取六大行动方式,借助四大育人载体,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品格提升。(见图3)

(二)形成了基于地域文化建设校本课程群的经验范式

项目充分利用青果巷中的人文与自然资源,汇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力量,致力打通课程建设的通道,优化课程实施的途径,通过本体在场、行动在场、思想在场的体悟式学习方式,在当下学生普遍缺乏精神信仰的背景下,以青果巷承载的中华文明之脉,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注入动能。

(三)打造了“6+1+N”活动育人体系

“6”是指6项常规活动,分别是:每一个班级都集中研究一位青果名人,以此确立班名、班徽、班歌,形成“一班一名人”的班级文化;青果巷名人故居讲解员评选、青果名人故事会、“我是青果追梦人”手绘报大赛、青果巷手绘地图大赛让每个青果学子都成为“青果巷的代言人”;青果名人“悦”读活动不仅在校园里开展,家庭里也刮起读书风,学生和家长共读名人传记,共赏名家名篇,共享感悟体会;“访青果名人·悟青果精神”主题班会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街巷访谈、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中了解传颂名人故事、感悟传承名人精神;名人月报记录了学生的研究实况,描绘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展示了班级的核心文化,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学生到名人故居做讲解员,到青果巷中开展义务劳动,在服务他人、服务社区的公益活动中,提升实践沟通能力,培育责任担当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是指“青果敦品励学”好少年评选活动。学校注重发挥德育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通过评选“青果敦品励学”好少年,引导学生见贤思齐,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品性的养成。

“N”是指其他个性化主题活动。

四、“青果印象”校本课程的多维创新

(一)课程规划创新

学校基于“共建、共研、共享”的基本构想,积极整合现有资源,联合高校专业资源,融通社会丰富资源,从而做出系统性规划。

利用文化街区,共建实践基地。随着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深度开发,我们与青果巷文化街区共建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至青果巷街区开展名巷文化讲解、青果名人事迹宣讲以及留青竹刻、金坛刻纸、泥人制作现场展演等活动,将课程嵌入青果巷街区旅游接待项目,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学校青果文化内涵。

借助物化空间,创设隐性课程。学校以新校建设为契机,新建校舍内也将融合天棚、地面、墙面三种界面,创设具体实在的隐性课程空间不少于200㎡,专设100㎡室内空间用于建设青果印象馆,集中展示课程成果,力争使新校园处处成为流动的青果校史馆。

丰盈课程体系,拓展活动系列。青果巷有丰富的名人与人文资源,青果名人不仅有大德性、大智慧,更有着强健的体魄,他们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学校将进一步利用名人资源激励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立足青果名人,开拓国际视野。超越本土、放眼世界,还有更多的瑰宝等待我们去挖掘。学校积极开展探究一百位名人、一百本经典、一百部电影等活动,将“青果名人堂”主题拓展到“中国名人堂”“世界名人堂”,培养学生博古通今的国际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

(二)课程实施创新

课程实施由独立主体向联合主体转变。学校积极拓展资源,携手青少年活动中心,借助空间资源与设备设施资源,以职业体验或技术实践的形式,丰富课程实施形式,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学校创新“校企联合”,引入“青果泥人坊”项目、“Fablab”实验室等社会教育机构的办学力量,借助专业项目与专业团队,为我校培训教师、训练学生,确保项目高质量实施。

学习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学校倡导以下三种学习方式。其一,做强“项目学习”。通过整合项目主题,优化项目设计,拓展项目内容,使课堂教学转化成具有序列性、层次性与趣味性的活动项目。其二,做实“真实学习”。学校注重走出自我、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群体、走进社区、走进自然,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与真实的问题中,主动参与、深度思考和真实表达。其三,做优“跨域学习”。学校基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通过活动主题的整合、项目领域的叠加、课程内容的联合,开发了“3D打印”“留青竹刻”等跨学科综合性课程。

学习评价由一般评价向创新评价转变。在“青果印象”校本课程实施中,学校注重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并将其具化为“展示评价”“体验评价”与“协商评价”三种具体方式。

在青果园里,每一位学生都是处于成长中的、与众不同的“果子”,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其本色、坚持其底色、发展其特色,从而培养出千姿百态、各有千秋的“果实”。“青果印象”特色校本课程正是这样一种将上述理念落于课堂、现于行动、旨在育人的课程,它的规划设计与科学实施必将能够实现“一果一世界,千果千芬芳”的教育理想。

猜你喜欢

青果名人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名人摔跤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治慢性咽炎小偏方
梵高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