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府逐瘀汤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缺血性肠病临床观察

2022-08-09闫正超纪文岩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肠病血府逐瘀汤结肠镜

闫正超,纪文岩

(1.青岛大学2015级在职硕士研究生,山东 青岛 266071;2.青岛大学附属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心血管一科,山东 青岛 266071)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肠壁灌注不良而导致的缺血性肠道损害,早期临床症状多见腹痛、腹泻、便血等,持续加重者可出现肠坏死并发肠穿孔及腹膜炎[1]。IBD的主要病理基础与肠道血管病变、血流量不足,凝血功能障碍有关,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我国发病人群中老年患者占90%[2]。有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近期手术史为IBD的独立危险因素[3]。IBD起病较急,常无特有临床表现,加之部分患者因一过性病程并未就诊,因此本病易误诊、漏诊[4]。本研究用血府逐瘀汤联合前列地尔治疗IBD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50例,均为2017年5月至2021年7月我院治疗患者。均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腹痛合并便血29例,腹痛合并呕吐、腹泻7例。合并脑梗死9例,合并高血压病27例,合并冠心病17例,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高脂血症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61.1±10.26)岁,平均病程(2.2±1.30)年。对照组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4±8.23)岁,平均病程(2.1±1.2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缺血性肠病诊断,具有腹痛、腹泻、呕吐、便血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中血浆D-二聚体升高,便常规隐血阳性,结肠镜及腹部CTA提示IBD。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感染性肠病,合并严重的心、肝、肺、肾疾病,患有其他重大疾病无法配合治疗,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禁食,抗感染,积极治疗原发病,营养支持等治疗。另用前列地尔10u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

观察组加用血府逐瘀汤。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6g,赤芍6g,牛膝9g,桔梗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水煎服。

两组疗程均为14天。

3 观察指标

检测血浆D-二聚体,正常值<500μg/L。

参照Baron内镜评分标准[5]制定IBD结肠镜评分:正常黏膜计0分,黏膜充血水肿而无糜烂、溃疡及出血计2分,黏膜充血水肿伴散在糜烂、溃疡计4分,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溃疡及糜烂明显计6分,黏膜颜色显现出暗紫色、形成大片溃疡和斑片状出血计8分。

用SPSS25.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结肠镜检查无异常,大便常规检查及隐血阴性,D-二聚体水平恢复正常,停药7天内无复发。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消失、糜烂或溃疡面减小,大便常规检查及隐血阴性,D-二聚体水平降低。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结肠镜无改善,大便常规隐血持续阳性,D-二聚体水平未降低甚至持续增高,需转外科治疗。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后腹痛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腹痛消失时间比较 (d,±s)

表2 两组治疗后腹痛消失时间比较 (d,±s)

images/BZ_46_224_843_1193_1071.png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μg/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μg/L,±s)

组别 例 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 P观察组 25 753.1±178.11 169.8±131.72 <0.05对照组 25 748.3±139.57 332.6±250.10 <0.05 P>0.05 <0.05

两组治疗前后结肠镜评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结肠镜评分比较 (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结肠镜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P观察组 25 5.4±1.38 1.0±1.17 <0.05对照组 25 5.2±1.29 2.1±1.87 <0.05 P>0.05 <0.05

6 讨 论

IBD是由于肠壁缺血缺氧而导致的急慢性炎性病变,主要表现是腹痛和便血。中医学对于缺血性肠病并无明确记载,观其症状,可归为“腹痛”或“便血”范畴。IBD多发生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老年人脏腑气机衰减,气虚运血无力,使血行瘀滞,或久病入络,血脉瘀阻,血行不畅。一方面血行不畅、血脉瘀阻致使血不循经而出血,而离经之血若未能及时排除,会蓄积体内形成新的瘀血,妨碍新血生成及气血正常运行。IBD的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血瘀或出血为标,气虚为本。由于IBD起病较急,急则治其标,故而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首要原则,瘀血去而新血自生,新血生而症状自除。

血府逐瘀汤首见于《医林改错》,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而来。方中桃仁破血逐瘀兼能润燥,红花祛瘀止痛,赤芍、川芎活血祛瘀,生地黄、当归清热凉血、养血润燥,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善于调理气机,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活血不伤阴,理气不伤气之效。研究证明,血府逐瘀汤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①抑制炎症反应:可以降低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指标的浓度,抑制炎症反应[6-7]。②调节血脂:降低家兔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全血黏度(高、中、低切)以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8]。③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清内皮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的水平,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血栓前状态的作用[9]。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后的特异性产物,对检测血栓及其溶解过程具有重大意义。王康康等[10]通过对IBD患者,非IBD患者及健康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比较,发现IBD患者组明显高于另外两组,且特异性达到97%。周洪美等[11]对IBD患者和健康者急性期(第1天)、亚急性期(治疗第7天)和恢复期(治疗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发现急性期IBD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且D-二聚体的浓度与患者的病情变化及严重程度相关。因此可以认为血浆D-二聚体在IBD的诊断与病情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中样本量都较少,可能存在误差,还需进一步加大样本量来证明血浆D-二聚体在IBD中的诊断意义。

血府逐瘀汤联合前列地尔可以缩短腹痛消失时间,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降低结肠镜评分,临床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肠病血府逐瘀汤结肠镜
普通结肠镜检查中缓解疼痛方法的研究进展
综述:肠道微生物与炎性肠病间的关系
ErbB3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Comparison of mechanisms and efficacies of five formulas for improv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Comparison of mechanisms and efficacies of five formulas for improv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
心理行为干预和技术配合在电子结肠镜检查中意义评价
长期腹泻可能是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