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新闻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2-08-08杨逐原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教学模式

摘要:文章采用综合分析法对融合新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路径进行研究,旨在培养思想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章认为融合新闻学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特别强的课程,因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创新教学模式:一是始终坚持政治思维和融合新闻思维相融通的理念,不断思考该课程中的“思政”内涵和新闻生产、传播的内容元素,将两者很好地融会贯通起来;二是创新理论教学手段,主要体现在突破“围墙式”教学困境、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及实施动态的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三是创新业务教学手段,致力于让“小老师”登上大讲台和让“小记者”深入业务一线。

关键词:融合新闻学;教学模式;融合思维;人文情怀;复合型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018-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贵州省教改项目“‘融合新闻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033;贵州大学2021年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融合新闻学)建设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KCSZ2021042

当前,各种新兴媒介技术纷纷涌现,对新闻生产、传播和消费造成巨大的冲击,而人们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原有的新闻传播理论的实用性问题。可以说,新技术改写了媒介的表达形态和修辞方式。面对新型媒介生态格局的挑战,新闻业态、语言和生产流程都要进行创新。作为“杂家”的新闻工作者,除了要博聞强识以外,还必须将“两条腿”锻炼得非常强壮:一条腿是对社会问题的认知、理解和判断能力,另一条腿是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策划、表达能力。为适应新兴媒介技术发展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这一标准明确指出,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以及广播电视学等专业,都必须开设融合新闻学课程。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全国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均开设了融合新闻学这门课程。按照国标的要求,融合新闻学是新闻学与传播学大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业务操作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方面有着极大的价值。然而,要上好融合新闻学这门课,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思想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必须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有效的创新方能提升教学效果。

一、思政思维和融合新闻思维相融通

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承担着引导舆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将思想政治和业务结合起来,用新时代的思想和前沿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教育不能没有方向,新时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思想以及相关的教育精神,就是开展融合新闻学教学的方向。

(一)融合新闻学课程中的“思政”内涵

融合新闻学的教学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要让学生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做中国故事的建构者和讲述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报道的内容,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来进行全方位的把关。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生产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社会大众也参与到新闻生产之中,因此,在融合新闻学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思想把关、内容把关的重要性。00后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已成为大学生的主流群体,他们习惯于使用各种移动设备、智能设备来接收和传播信息,因而融媒体产品最受他们的喜爱。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必须积极探索相关的思政元素,在教学中注重将新闻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切实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着力培养专业功底扎实、实践技能强、政治素养高的学生。

具体来说,在融合新闻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深入系统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入思考课程思政的育人方式,扎实开展教学工作,致力于培育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优秀人才[1]。在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在融合新闻学的教学中有效地嵌入思政内容显得特别重要。恰如丁柏铨所说的那样,新闻类课程与政治关系密切,与社会舆论工作关系密切,与意识形态关系密切[2]。正因为如此,在相关的教学活动中,要紧跟前沿理论、追踪热点事件,并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全面、系统、深入地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的媒介观、舆论观,让学生能够系统消化、把握我国新闻传播行业的工作准则。第二,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职业情怀。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知名媒体人物的成长经历、获奖情况等进行讲述,培养学生的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升学生的社会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融合新闻教学中的内容元素

融合新闻是新型媒介技术催生的新闻模式,它体现了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也体现了新技术支撑下新闻业一种全新的作业模式。融合新闻的模式极多,如网络图文新闻、新媒体音频新闻、动画新闻、移动直播新闻、VR新闻、数据新闻、H5新闻、短视频新闻以及新闻游戏等等。

在融合新闻教学中,涉及融合新闻的基本理论、融合新闻的报道主体和基础、融合新闻的思维、融合新闻的叙事手段以及融合新闻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等诸多知识。每一个板块的知识都与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密切相关,尤其是策划、采编制作、叙事等环节,更是考验能否将政治思想融入新闻生产的重要因素。它要求培育的学生是全能型的新闻工作者,即所谓的“超级记者”。这些超级记者能够完成新闻资源供给、故事讲述、流程管理等一系列任务。在融合新闻的教学中,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关注社会大事,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启发性,将前沿性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上课的过程中要切记空泛而谈、切记内容单一,要撷取多本教材、多个文献的精华来讲解。此外,融合新闻学的教学还要选取经典的案例来引导学生。

(三)思政思维和融合新闻思维相融通的路径

各种独特的融合新闻形式让新闻生产出现了主体多元化、流程再造化、语言修辞程序化等特征。也让它们能够以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现重大的政治事件。以H5新闻为例,它犹如一个大容器,能够将各种传播形式,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综合利用起来,构建极具体验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空间,达到了技术、内容和形式的深度融合。正因为如此,很多重大的新闻,如我国的两会等都积极借助H5等融合新闻样式来传播信息,以融媒体产品的形式来吸引社会大众的注意力,提升相应主题的传播效果。例如,环球网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制作了《跟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团组讨论》这一H5新闻,采用微视频的形式来传播信息,通过对话的方式,对习近平总书记下组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展示,那些精彩的内容和感人的瞬间给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报道将两会这一极为严肃的话题轻松化、动态化,又让社会大众能够对相关的内容获得沉浸式体验,产生了较强的情感共鸣,起到了传播内容和引导思想的作用,传播效果极好。

二、创新理论教学手段

(一)突破“围墙式”的教学方式

要实现思政和业务的有效结合,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达成几个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明确新闻工作者的情怀和责任所在。其次,要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什么是融合新闻,弄清融合新闻的演进和相应的报道技巧,并能够客观、科学地鉴赏融合新闻作品。其次,要让学生能够有效地策划融合新闻报道,能够熟练利用融合新闻的叙事手法来讲述中国故事。

融合新闻学的教学必须跳出“围墙式”的教学模式,要搭建开放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和老师能够随时交流互动。授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论坛、QQ群等来构建教学空间,在线下教学结束后,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开展第二课堂,突破教室的围墙,在更加广阔的网络天地中进行教学。事实上,线上教学虽然没有教室教学那么有氛围,但相对于学校中的教学来说,在线教学能够展示更多的融合新闻作品,能够提供更大的体验空间,对学生的启发性更强,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当今新闻跨媒介、跨平台生产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踐操作能力。

(二)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

在智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拓展,这就要求将媒体融合、智能传播融于教学之中。作为一门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课程,融合新闻学要以适应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打造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生态系统为目标,将专业知识、技能素养、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创新实践等结合起来。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将线上、线下教学结合起来,达到线上、线下协同推进的效果。也就是说,要将教学流程模块化,集知识传授与环境体验为一体。在这种教学中,教师要对授课内容进行选择和提炼,有效安排线上、线下的知识互动,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让专业知识在加工、重构和整合中得到有效的传播。在今天,这种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版块,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采取项目驱动的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在线下情景模拟、线上PBL小组项目的混合方式下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融合新闻学的教学一定要脱离单纯依靠电子图书、PPT、网络视频等资源的教学模式,要将教学内容拓展到各种新媒体平台之上,打造网络课程平台,找到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目前,比较常见的手段有签到、作业、讨论、PBL项目、评分与互评等手段。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之中,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增强教学互动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全媒体的能力,更好地引导他们观察、思考问题,让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融媒体知识。

(四)积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积极开发线下资源,构建线上一站式学习、服务终端平台,打造虚拟现实的教学、实践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空间,实现即时互动、及时反馈,为流畅、顺利地推进教学活动提供保障,让学生能够灵活方便、系统性地获取知识,达到将理论知识显性化的目的,触发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协同推动效应,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实施动态化的教学评估策略

对教学模块、教学流程进行改造和重构,将多种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之中,能够较好地掌握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动态性地开展教学评估,为改进教学方式甚至改变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三、加强业务能力训练

(一)让“小老师”登上大讲台

在融合新闻学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要一味地自我展示,要致力于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印象深刻地掌握相关的知识。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科学地拟定教学任务,对学生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具体做法是,教师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给他们选择特定的知识点,让他们在课下进行充分的准备,认真开展拓展式学习,确保较为深刻地理解和较为全面地把握相关的知识,然后到课堂上讲课,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是教学团队的引导人,侧重对学生“讲授”的内容进行点评,并注重引领和启发。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可以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更能深入地融入教学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讲授”中获得某些知识或者启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让“小老师”登上大讲台,不能改变教师教学为主的局面,老是让学生去讲,老师偷得清闲,这种所谓的“翻转课堂”,是存在诸多风险的。

(二)让“小记者”深入业务一线

在蔡雯看来,大众传播媒体在实现融合以后,对两类人才的需求较大:第一是高层次管理人才,他们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开展整合传播、精心策划等工作;第二是全能型记者编辑,他们能够利用多种媒介手段来生产和传播信息[3]。这就要求融合新闻学教学必须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让他们深入业务一线当“小记者”。

客观地说,在融合新闻学的教学中,不少学校依然存在“在黑板上生产新闻”的情况,即老是停留于理论讲解,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害处是很大的,因为在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会断送了学生的工作前程——只会基础知识不懂技能,根本无法完成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生产。有鉴于此,融合新闻学的教学必须打破学界和业界之间的壁垒,让业界和学界共同培养学生,促成学生求知中的破圈效应。

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深入一线的新闻业务部门,认真学习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生产、传播技巧。在亲临新闻生产前线的过程中,沉浸式体验融媒体新产品的策划、生产和运营,学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新闻生产和舆论引导之中,达到在学习中做新闻、在做新闻中学习的目的。当然了,这要求相关的高校、教师能够与媒体行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让媒体单位为学生提供一线学习的空间。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一线的媒体工作人员到学校为学生上课,将新闻一线的生产和传播经验传授给学生,不过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亲临一线学习。

四、结语

在新兴传播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新闻业的生产模式、生产流程和新闻的表达形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闻专业的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在融合新闻学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思政作用,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很好地把握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政治方向,做到政治强、业务熟、技术精,能够全身心投入新时代的新闻工作之中,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晓红,赵希婿.守正创新: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理念探索与实践转型[J].中国出版,2020(14):3.

[2] 丁柏铨.新闻学科课程思政:特殊性、有效性及实施路径[J].当代传播,2020(6):9.

[3] 蔡雯.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J].新闻战线,2007(1)57.

作者简介?杨逐原,博士,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立足听读说写,渗透人文情怀
“胡杨精神”与塔里木大学人文情怀教育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