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杨精神”与塔里木大学人文情怀教育

2016-04-01高汝东杨桂臻

科技视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

高汝东 杨桂臻

【摘 要】地处新疆沙漠边缘的塔里木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征程中,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这是鼓舞塔大人再创辉煌的宝贵精神财富,也为其他高校的人文情怀教育提供了借鉴。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发扬“胡杨精神”,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并同广大师生的个人价值取向紧密联系起来。

【关键词】“胡杨精神”;塔里木大学;人文情怀

1 “胡杨精神”的形成和内涵

1.1 “胡杨精神”的形成

胡杨是新疆最具特色的树种,因为生长在气候条件极为恶劣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围,常年同风沙、盐碱和干旱抗争,顽强地生存着。因此,其精神自然值得称颂。

塔里木大学坐落在塔里木盆地腹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适应国家屯垦戍边的战略需要,于1958年在王震将军的亲自支持下建立的。当时,著名的三五九旅进疆干部组织了19名教师和500名学生,在一片亘古荒原上与胡杨相伴,开始了塔里木大学的办学历程,其艰苦条件可想而知。

随着岁月的流逝,那块挂在胡杨树上的小黑板、那些传唱在胡杨林中的青春歌谣、那些半耕半读的青春足迹虽然已成为遥远的历史,但沧桑岁月中凝练出的“胡杨精神”却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塔大人奋发图强,谱写了“沙漠学府”的辉煌奇迹。

1.2 “胡杨精神”的内涵

“胡杨精神”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这16个字,是塔大对胡杨品质的高度总结和精神凝练,它既是对胡杨本身的真实写照,也是塔大立德树人的精神根基。抓好胡杨精神的教育与传承就是塔大的特色文化所在。“胡杨梦”就是让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拼搏中闪光,撑起绿荫、生机万古,让自己春的活力、夏的热情、秋的金色、冬的傲骨感染万物。它的梦是在艰苦奋斗中品尝甘甜、在自强不息中勇往直前、在扎根边疆中享受生活、在甘于奉献中播撒希望。它在梦的实践中屹立于漫漫沙海,在梦的追逐中成就奋斗人生。

2 当代大学教育亟需发扬“胡杨精神”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天的塔里木大学已经变得绿树成荫,瓜果飘香,道路整齐,楼房林立,办公教学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学校的总体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许多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同时,随着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善,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所下滑,不思进取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些,都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精神传承的障碍因素,也使“胡杨精神”面临着严峻挑战。

2.1 广大教职工需要发扬“胡杨精神”

高校要发展,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胡杨精神”要求“扎根边疆”,而由于塔里木大学所处环境较为闭塞、条件较为艰苦,不但很难吸引人才,而且经常出现人才外流的现象。这就要求在知识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加强“胡杨精神”的人文情怀教育。

其实,“胡杨精神”不是一句空话,也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过时”,而是在特殊的环境下日益显示着其在不同层面的价值。一座“沙漠学府”的发展需要“胡杨精神”,而个人的人生价值和幸福所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精神。事实证明,塔里木大学广大教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相对于内地大城市的环境而言,塔大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他们的工作动力和创新激情,并不完全是靠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待遇的提高来激发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

2.2 培养扎根边疆的合格大学生需要“胡杨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来,塔里木大学为社会培养了四万多名大学生,他们绝大多数工作在新疆南疆,为边疆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疆特别是南疆的战略地位凸显,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长治久安更需要甘于扎根边疆、熟悉当地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塔里木大学肩负的使命更加光荣,应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胡杨精神”,使之成为大学建设的精神动力,将其深入到青年大学生的心目之中,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在边疆地区的精彩展示。

3 以“胡杨精神”强化人文情怀教育的对策

3.1 为广大师生创造“出彩”的广阔舞台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和“扎根边疆、甘于奉献”具有深层次的逻辑关系,只有每位老师和学生具备了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在实践中做到扎根边疆和甘于奉献。这就要以人为本,使每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感到在这块土地上有希望、有目标,自己的奋斗有价值,有获得感。

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张庆黎同志曾这样说:“塔里木大学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支奇兵,为兵团整个屯垦事业,为新疆的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塔里木大学的建立和发展是人间奇迹,是共和国的伟大创举,是共产党人的杰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05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到塔里木大学考察时非常感慨地评价塔里木大学,他说:“塔里木大学是我们党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一个特殊的地方,采用一个特殊的办法建立起来的一个特殊的大学。应当说这是我们党创办大学的一个典范,是全国高校的一枝奇葩,是大漠的一颗明珠,确实为新疆、特别是南疆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前,要放眼于“一带一路”战略,使共和国和共产党人的伟大奇迹同个人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使大漠明珠、塞外奇葩的风采同个人的出彩密切联系起来。这样,“胡杨精神”的16个字就能有机统一起来,就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受住各种考验,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内涵。

3.2 将“胡杨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塔里木大学一直重视“胡杨精神”教育,但以往多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的,而要真正使“胡杨精神”深入人心,弥漫大学校园,则要创新教育形式,以人文情怀的提升为导向,实现“胡杨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有机互动。

可喜的是,塔里木大学目前推出的“胡杨讲堂”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校正在着力打造胡杨人物、胡杨经典等胡杨系列校园文化品牌,努力实施“胡杨铸魂”大学生思想引领计划和“胡杨逐梦”大学生成长发展计划。胡杨讲堂每年将举办十余场专题报告会,就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名师大家的精彩讲座来传授“胡杨精神”,通过一个又一个胡杨式人物的切身经历来引领大家去深入感知“胡杨精神”。

因此,应该将胡杨讲堂进一步发展壮大,并创新讲堂的形式,让讲堂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而且要走出课堂,走向校园。笔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除了在课堂上解读“胡杨精神”,以体现“胡杨精神”的案例来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理论观点外,还将实践课推向校园和校外。这些做法的主要导向是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兵团精神。我曾多次带领学生参观校外的“三五九旅屯垦博物馆”,并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平时考察和实践课的成绩,以此来倒逼“胡杨精神”教育,使其融入大学生的人生理想,提升人文素养,陶冶人文情操。但是,这种做法的推广(下转第82页)(上接第53页)还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和教学规章制度的限制。

3.3 将“胡杨精神”同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

“胡杨精神”是一种包容精神,一种建构精神。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广大师生在塔里木大学校园里相聚,民族团结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胡杨树被维吾尔人称之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它能任凭沙暴肆虐,任凭干旱和盐碱的侵蚀,以及严寒和酷暑的打击而顽强地生存,又被人们称为“沙漠英雄树”。胡杨的这种精神,是值得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的各族群众共同学习的,不分哪个民族,都应有这种坚忍不拔的“胡杨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塔里木腹地的特殊写照。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如何培养当代技校生的人文情怀
学好初中政治, 树立人文情怀
立足听读说写,渗透人文情怀
浅论中小学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