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胸怀天下与开放经济体系构建: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中国动力

2022-08-08斯建华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冠世界疫情

斯建华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2021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将“坚持胸怀天下”列作十大基本经验之一,深刻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世界谋和平与发展的使命与情怀[1]。在新的形势下,全球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诸如英国脱欧等“黑天鹅”事件频频发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推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逆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实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

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建国以来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相关历程,分析新时代中国所面临的外部新形势及挑战,更好地理解“坚持胸怀天下”的宝贵经验以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意义,着眼于世界变化大格局来系统谋划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局面,为世界经贸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推动注入中国力量。

一、文献概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100周年以来取得的涵盖对外经贸关系等众多方面的历史成就和发展经验[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保持开放的国际视野,而“坚持胸怀天下”正是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下为公”“大道天下”等核心价值伦理意识应用于当今全球公共治理的生动体现[4]。也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具体实践[5]。新形势下,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是胸怀天下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6]。

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下,极端民粹主义、单边主义以及贸易保护主义蔓延、泛滥,逆全球化思潮趋势愈发明显[7]。此类行为不同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学者进一步将其称为“超级贸易保护主义”[8]。极端民粹主义以及超级保护主义等行为的盛行,导致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严重受阻,国际市场自由竞争的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持续发酵。新形势下,坚持“胸怀天下”就要牢牢把握全球发展大势,关注世界政治经济变化,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重大变革的背景下,准确判断并深刻认识全面开放经济体系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意义重大。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只有切实找准推进我国全面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和抓手,才能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争取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9]。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再到数字文明,创造工业文明和数字文明的双重奇迹。总的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对外经贸关系发展历经了多阶段演变,且每个阶段均以历史事件为标志:

第一个时期的标志节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胜利召开,中国正式决定实行改革开放。1949年到1978年期间,自力更生是国家发展的主旋律,并通过引进国外专家学者、外国技术设备等方式开展对外交流。在这一阶段,中国有限的对外贸易并不是在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等指导下展开,而是根据互通有无的方针进行[10]。

第二时期的标志节点则是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在1978-2001年开始真正走向对外开放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后,基于“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中国逐步走上对外开放道路,与全球经济接轨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共识。邓小平于1992年的南方谈话更是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并加快了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从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到上海浦东国家级新区的成立,以东部沿海地区为起点的对外开放浪潮逐渐席卷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开始在中国全面推进,并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相融合奠定基础。

党的十八大召开则是第三个阶段的标志历史节点。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便开始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议程,持续吸收外国投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及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中国开始更快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改革开放水平不断深化提高。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至今则是最后一个阶段的标志历史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基础上,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强调联动增长,利益融合且极具中国特色的对外经济关系理论观点[11]。这一阶段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经济合作实践继续强化与世界的深度联系,保持持续对外开放的发展态势。例如2020年11月,中国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并正式提出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及《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重要经贸协定。新形势下,中国坚定不移地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进一步融合,并积极为开放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内外联动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总的来看,历史经验表明:我国实现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即从指令型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创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实现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其核心及关键在于坚持改革开放。因此,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更应以包容万象的胸怀去把握好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清醒认识大变局带来的严峻风险,敏锐把握大变局中蕴含的重大机遇,牢牢掌握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主动,在变局中开新局。

三、当前面临的外部新形势及挑战

百年未有大变局背景下,全球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冲击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国内外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严重威胁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特别是我国开放经济体系的构建。

具体来看,2020年初以来,新冠疫情严重冲击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及发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估计,到2022年初全球已累计确诊的病例超过4亿例,死亡病例超过500万人。从短期来看,全球性新冠疫情的持续反复严重冲击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并致使全球经济濒临短期衰退风险,且在复苏阶段呈现局部性、不平衡性、不确定性。中期来看,百年变局与疫情反复叠加致使不确定性风险进一步升高,全球性债务风险及通胀压力不断升高,逆全球化及贸易本土化趋势现象。长期来看,全球化的新型发展,信息科技革命及绿色转型发展迅猛扩张,大国间竞争博弈日趋激烈,并呈现常态化,世界经济治理体系正加速变革,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刻复杂的调整与变化。

(一)短期来看,疫情持续反复冲击世界经济增长,全球经济非均衡复苏

1.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2020年全球主要国家的经济运行都遭到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同程度的影响,更对世界经济的平稳增长产生系统冲击。2020年上半年,我国疫情扩散态势得到逐步控制。与此同时,北美、欧洲、拉美等地区疫情开始快速扩散,并出现明显反弹、持续反复、毒株变异等情况。受此影响,疫情爆发的2020年,全球经济经历了近五十年来最大幅度的衰退,增速呈现负增长。2020年,英国GDP同比增速甚至跌至9.4%。更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疫情防控措施不断加码,接种疫苗数量不断增加,但受奥密克戎(Omicron)等变异毒株的影响,新冠疫情持续不退、反复发酵,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在此影响下,2022年全球各经济体增长速度预计将有所降低(表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2年初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预测值进一步下调为4.4%。

表1 世界主要经济体年度GDP同比增速2019-2022(%)

2.全球经济复苏呈现不平衡特征

由于当前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新冠疫情的差异性策略及不同的财政及货币经济政策,世界经济复苏发展愈加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历史特征。在新冠疫情爆发的2020年低基数的基础上,2021年全球经济整体经历了较为强劲的反弹,但局部呈现出不均衡特征。

后疫情时期,中国及美国等发展韧性较强的经济体疫情后复苏态势较为明显,而其他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复苏缓慢。2021年,中国及美国经济增速分别达到8.1%、4.5%,均高于外界预期水平,经济复苏态势良好。与此同时,东盟5国(1)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5国。等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并不理想,例如2021年,东盟5国的经济增速仅为3.1%,南美的巴西仅为4.7%。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变异毒株的出现,多个国家及地区疫情仍出现持续反复,各国经济复苏态势放缓,增加了未来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二)中期来看,百年变局与新冠疫情叠加,导致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风险上升

1.全球债务风险日益升高

为应对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美国等国家纷纷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推升了许多国家债务水平,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风险。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数据,疫情爆发的2020年,全球债务规模(2)包括所有部门(政府、企业及家庭)及所有可得数据国家。同比增长9.3%,飙升至284万亿美元,处于历史最高水平。2020年全球债务规模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快速攀升,已超过了340%。其中,发达经济体公共债务规模比重上升尤为明显,2020年同比上升20个百分点,到达419%。[12]预计2021年全球债务水平将超过300万亿美元,其与GDP占比将超过350%,继续创造历史最高水平。此外,随着未来世界各国经济稳步复苏,各经济体刺激性政策逐步放缓,全球利率水平将加快上升,各国债务风险将进一步扩大。

2.全球通胀压力显著上升

由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等环节造成的冲击,加之劳动力供给不足,刺激性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全球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推动全球通胀不断攀升,通胀预期破裂风险不断上升。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超过50%,其中能源类价格指数甚至上涨超过80%。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数据[13]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美国和欧元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为5.4%和3.4%,而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国家的巴西及俄罗斯CPI也都超过了5%,分别为10.3%及7.4%[14]。美联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从2008年次贷危机前不足万亿美元迅速飙升至2021年超过8万亿美元。2021年前11个月,美国通胀率高达6.8%,达到近40年来的最高水平。当前,全球流动性泛滥,供需结构失衡,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并逐步向消费端传导,呈现出持久性通胀的迹象。

3.逆全球化及世界贸易本地化趋势加强

新冠疫情冲击致使部分发达国家奉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及单边主义行为进一步加剧,逆全球化的周期性、本土化趋势日益凸显。国际进出口贸易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达到峰值后不断下降。此后,国家间贸易摩擦频繁发生,新冠大流行带来的经济衰退危机及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直接引发了部分国家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认知,进一步加深国家主义、区域主义的贸易倾向,对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带来了较大冲击。

特朗普执政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中国明确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Strategic Competitor)”和“对手国家(Rival Powers)”[15],并以国家安全等为理由,限制中国企业参与海外能源及科技领域的投资并购活动,试图遏制中国发展。与此同时,部分与中国投资合作较为紧密的发展中国家,其政局处于持续的动荡中,面临着较大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我国要高度警惕,避免被边缘化,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发展。

(三)长期来看,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

1.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迅猛推进

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迅猛推进,争夺技术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信息技术革命已经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应用技术的不断迭代成熟,深刻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并通过改变一国的实力结构、资源结构,重塑国际技术格局及国际生产力格局的,进而形成新的国际政治经济规则及制度体系。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以数字贸易、数字货币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成为各国政治经济合作及竞争博弈的重要领域。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通信技术(ICT)产品生产和出口贸易国,并依托国内市场基数庞大、应用场景多元等因素,在5G产业、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领域取得了一定优势。2021年11月,中国也已正式提交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协议(DEPA)的申请,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与此同时,我国在高端芯片、系统软件、工业软件等领域仍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面临 “卡脖子” 风险,仍需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尽快补齐发展短板。

2.世界经济格局面临东西百年变局

自上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逐步变化,以中国、巴西、印度等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逐步开始挑战以欧美为主导的传统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规则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国际力量的对比变化,中国等东方国家崛起,全球格局呈现出 “东升西降” 的新特点。尽管美国自1894年以来保持的GDP总量世界第一的位置,但近年来中国与美国经济实力空前接近。根据最新数据,2021年中美两国名义GDP总额分别达到17.77和23.02万亿美元,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GDP总额的75%,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按年平均汇率折算)[16]。与此同时,自2010年起,中国的年度工业增加值跃居全球第一位,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2013年,中国的国际货物贸易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世界第一大国[17]。

四、战略与政策选择

新形势下,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新一轮五年规划的起点上,作为处于产业升级关键阶段的大型赶超经济体,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稳中求进持续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水平,为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提供中国动力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从更加长远的发展时期来看,开放合作、实现共赢的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国际经贸交流合作仍然是各国发展的重要经济动能,这种趋势不会因为个别国家的短视而有所转变。因此,不仅要在变化的形势中开辟新局面,还要在危机中培育新机遇。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建设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具体来看:一是加快推动国际合作的机制化水平,尽快启动CPTPP谈判,加快构建以RCEP为起点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区网络,系统改善国际营商环境,力争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经营的最佳目的国;二是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依托,全面升级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并着力打造内外联动的国际大市场,挖掘国内外需求潜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挖掘经济增长新动力;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对外开放新平台,将坚持开放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旋律。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范围、拓宽对外开放领域、加深对外开放层次,建设开放透明、便利高效、公平公正的国际市场化制度环境和法治化的政策环境。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不断优化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产业和空间布局,以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建设为抓手,稳步加大我国对外开放压力性测试力度,鼓励因地制宜研究和制定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并出台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构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平台。

(二)摒弃传统的大国对立竞争思维,构建新的中美竞合关系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美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博弈是长期的、复杂的,并将长期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18]。同时,也应该看到,长期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经济互补性强,经贸利益深度互嵌融合,已形成互惠互利,密不可分的发展局面。同作为极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中美关系的未来不仅决定着两国的发展前景,也决定着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变趋势,对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决定性的影响。未来,双方需要进一步在全球新冠疫情、区域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公共议题上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鉴于中美两国根本发展利益及所应履行的国际责任与义务,中美两国都需要超越传统大国竞争框架,构建新的竞合关系。双方应确立和平共处、公平竞争的原则,管控分歧矛盾,加强交流沟通、谈判磋商,建立常态化的中美沟通协调机制,尊重彼此底线利益和核心关切,防止情绪化思维影响决策,求同存异,以务实的态度拓展合作共赢,提高全球治理效率,共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三)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构建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是新形势下由中国创新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其覆盖国家的数量不断增多,合作内容日趋丰富,正成为国际合作的新型范式[19]。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大疫情叠加的大背景下,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不但有利于拓展我国外部发展空间,也能为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深刻认识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摒弃在国际经济合作实践中的意识形态的绝对对立。中国应妥善利用“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整合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优势,形成政府、产业与金融协同发展、互动互促机制,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基础设施的完善及其经济的发展。此外,可在现有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率先搭建“一带一路”多边合作平台,并进一步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有效投资。同时,统筹布局国内外市场,并逐步构建畅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转向更均衡、更多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模式,以期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成功实践平台。

猜你喜欢

新冠世界疫情
战疫情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抗疫情 显担当
新冠病毒的自白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