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糖和赤砂糖挥发性成分比较研究

2022-08-05罗梦颖王承葛艳静黄苏婷杭方学

中国调味品 2022年8期
关键词:吡嗪醛类电子鼻

罗梦颖,王承,葛艳静,黄苏婷,杭方学,2*

(1.广西大学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南宁 530004;2.广西大学糖业及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南宁 530004)

红糖是甘蔗汁用石灰法,经过清净、熬煮、结晶等过程而形成的非分蜜糖[1-2],因其加工过程中不添加化学助剂[3],保留了甘蔗中糖类、蛋白质、氨基酸、酚类[4-5]等大部分营养物质[6],在世界范围内深受消费者喜爱[7]。赤砂糖是棕红色或黄褐色的带蜜砂糖[8],为制糖过程的副产物[9]。目前,我国市场上存在着“赤砂糖冒充红糖”的现象[10],学者们通过研究红糖和赤砂糖的理化性质来分析两者的差异[11],然而,除了颜色、主要成分、矿物质、氨基酸等方面不同外,红糖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还构成其特殊的芳香味[12-13],赤砂糖则不具有特定气味,有关红糖和赤砂糖在挥发性香气方面的对比还未见报道。

目前,分析食品中挥发性物质的方法主要有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14-16]、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 GC-O)[17-19]和电子鼻分析技术[20-22]。黄苏婷等[23]利用SPME-GC-MS分析红糖中的挥发性物质,王姣等[24]使用SPME-GC-MS、GC-O结合香气活力值对三大类马苏里拉奶酪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本实验结合HS-SPME和GC-O-MS技术对红糖和赤砂糖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为红糖和赤砂糖风味香气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两者的鉴别提供了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红糖样品:购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和贵州省黔西南州,分别标识为红糖1和红糖2;赤砂糖样品:购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为亚硫酸法甘蔗糖厂产品,于干燥器中保存;正构烷烃C8-C40:美国Sigma公司;氯化钠(AR):天津市光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7890B-5977A型气相色谱-质谱仪 美国Agilent Technologies公司;ODPC200型嗅闻仪、ODP3型电子鼻 德国Gerstel公司;57328-U固相微萃取纤维头、57330-U固相微萃取进样手柄 美国Supelco公司。

1.3 方法

1.3.1 HS-SPME萃取香气成分

称取6.00 g糖样品和4.00 g蒸馏水,充分搅拌至完全溶解。在顶空瓶中加入6.00 g糖溶液和0.60 g电解质氯化钠,再加入磁力搅拌转子,于50 ℃恒温水浴锅中加热3 min,转速为350 r/min。在顶空瓶中插入已老化的萃取头,萃取时间为50 min。随后迅速插入GC-MS的样品解吸端,开始采集数据,每个糖样品分别做3次平行。

1.3.2 GC-MS条件

GC条件:DB-WAX毛细管色谱柱(60 m×0.25 mm×0.25 μm);以He为载气;恒定流量为1.5 mL/min;不分流进样;进样口温度设定在250 ℃;初始温度40 ℃,时间为1 min,升温速率为3 ℃/min。温度达到200 ℃,维持27 min。

MS条件:离子源温度为230 ℃;电离方式:EI;传输线温度为250 ℃;四级杆温度为150 ℃;质量扫描范围设定在29~450 amu。

1.3.3 嗅闻仪分析

传输线温度250 ℃,分流比1∶1。本实验采用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法(AEDA)[25],即样品按照1∶3的比例依次稀释,直至电子鼻末端闻不到气味为止。每种香味物质的最高稀释倍数即为其风味稀释因子(flavor dilution factor, FD)。实验选出经专业培训的3位同学于电子鼻末端进行评定,分别记录每种气味出现的时间及强弱,并对其进行描述。香气强弱用1~3来表示(1为气味弱,2为气味中等,3为气味强)。每种香味物质的特点和气相色谱保留时间至少需要2名同学的判断一致才算有效。

1.3.4 电子鼻检测

称取6.00 g糖液和0.60 g氯化钠于顶空瓶中,随后放置在50 ℃恒温水浴锅中预热20 min,结束后立即检测,每个糖样品分别做3次平行。电子鼻条件:载气为干燥空气,清洗时间为100 s,数据采集时间为120 s。

1.3.5 数据处理

GC-MS数据使用Xcalibur软件进行处理,通过电脑检索和NIST 14谱库进行对比,匹配度<80%的不进行记录。待测组分的保留指数(retention idex, RI)根据C8-C40正构烷烃在同样条件下的保留时间计算。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以各组分峰面积在总峰面积中的比值作为其相对含量[26]。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糖与赤砂糖挥发性成分分析

采用HS-SPME-GC-MS对2种红糖和1种赤砂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谱图检索共鉴定出7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酮类、醇类、硫醚类、吡嗪类、呋喃类等共10种化合物。红糖和赤砂糖中挥发性物质及含量见表1。

表1 红糖和赤砂糖挥发性物质GC-MS分析结果Table 1 Analytical results of volatile components of brown sugar and brown granulated sugar by GC-MS

续 表

续 表

由表1可知,红糖1中鉴定出61种挥发性物质,总含量为161.38 μg/g,其中醛类(13种)占31.61%,酮类(10种)占13.88%,醇类(4种)占7.65%,酯类(2种)占0.37%,酸类(3种)占2.51%,酚类(4种)占6.09%,硫醚类(2种)占7.08%,吡嗪类(12种)占15.99%,呋喃类(5种)占11.87%。红糖2中鉴定出58种挥发性物质,总含量为122.52 μg/g,其中醛类(11种)占18.43%,酮类(9种)占15.34%,醇类(3种)占12.86%,酯类(2种)占0.39%,酸类(4种)占6.64%,酚类(4种)占5.15%,硫醚类(1种)占9.97%,吡嗪类(10种)占14.88%,呋喃类(5种)占12.18%。

赤砂糖中共鉴定出42种挥发性物质,总含量为76.63 μg/g,其中醛类(10种)占16.93%,酮类(3种)占1.8%,醇类(2种)占1.27%,酯类(2种)占0.44%,酸类(5种)占34.61%,酚类(3种)占4.82%,硫醚类(2种)占30.22%,吡嗪类(6种)占2.96%,呋喃类(1种)占0.74%。

红糖和赤砂糖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两种红糖挥发性物质中醛类、吡嗪类、呋喃类、酮类、硫醚类、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分别占总含量的88.04%、83.66%,赤砂糖中相对含量较高的物质是醛类、酸类、硫醚类,占总含量的81.76%,红糖中含有的吡嗪类、酮类、呋喃类、醇类等物质种数更多,相对含量也显著高于赤砂糖。赤砂糖的挥发性成分含量低于红糖,而酸类与硫醚类相对含量显著高于红糖。

2.2 红糖与赤砂糖挥发性物质的GC-O分析

红糖和赤砂糖的GC-O结果见表2,以香气强度值和稀释倍数FD值来表示。FD值为经稀释后仍能被嗅闻出来的最大稀释倍数,FD值越高,香气强度值越大,该物质对整体的香气贡献就越大[27]。

表2 红糖和赤砂糖挥发性物质GC-O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volatile components of brown sugar and brown granulated sugar by GC-O

续 表

通过GC-O分析,红糖1中含有30种香气物质,其中,FD值≥27且香气强度值≥2的有14种,包括 2-甲基丙醛、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辛醛、壬醛、2-呋喃基-乙酮、大马酮、香叶基丙酮、二甲基硫化物、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糠醛、糠醇。红糖2中含有34种香气物质,其中,FD值≥27且香气强度值≥2的有12种,包括2-甲基丙醛、3-甲基丁醛、辛醛、壬醛、2,3-丁二酮、丁酸、甲基吡嗪、2,3-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糠醛。

赤砂糖中含有23种香气物质,FD值≥27且香气强度值≥2的有7种,包括2-甲基丁醛、辛醛、壬醛、辛酸、2,4-二叔丁基苯酚、二甲基硫化物、5-甲基-2-呋喃甲醇。

比较发现,红糖香气来源更丰富,主要呈现出吡嗪类、醛类、酮类的坚果味、花果香、烘烤香等气味,还有部分甜香味、奶香味。这些FD值和香气强度值均较高的香气物质对红糖整体风味有显著贡献,使红糖嗅闻愉悦感强。而赤砂糖中具有较高香气强度的成分较少,以醛类为主,使赤砂糖整体呈现焦甜香。

2.3 红糖与赤砂糖的电子鼻分析

通过电子鼻传感器吸附红糖、赤砂糖中的香气分子,将电子鼻的检测结果绘制成雷达图,见图1。结合PCA数据分析比较红糖和赤砂糖香气组成的差异,结果见图2。

图1 红糖和赤砂糖雷达图的比较Fig.1 The comparison of radar charts of brown sugar and brown granulated sugar

图2 红糖和赤砂糖的主成分分析Fig.2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brown sugar and brown granulated sugar

由图1可知,R6、R7和R9传感器对红糖和赤砂糖的响应有明显的差异,在对样品测定中起主导作用。R6传感器对烷烃类化合物极其敏感,R7传感器对萜烯、吡嗪类化合物敏感,R9传感器对芳香族化合物和硫化物敏感[28]。在雷达图中能明显看出,两种红糖的各个响应强度值十分接近,表明两者的香气成分差异相对较小,与表1的挥发性香气组成结果基本一致,可以初步判断两种红糖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而与赤砂糖的响应强度值则表现出明显差异,尤其是R6、R7和R9传感器的响应值明显低于红糖的响应强度,表明红糖与赤砂糖在挥发性物质组成上存在较大区别。

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电子鼻能对红糖和赤砂糖进行区分,利用电子鼻仪器主成分分析系统处理数据。由图2可知,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5.79%(PC1=85.77%,PC2=10.02%),能较全面地反映样品的整体香气情况,95.79%的累计贡献率说明红糖与赤砂糖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由图2主成分的分布可以看出,两种红糖存在部分重叠,表明二者的香气组成有较多相近的成分,也说明两种红糖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而赤砂糖则与两种红糖相隔较远,显示出较大的差异,说明其香气组成与红糖有较大差别。这一结果与图1的雷达图结果一致,因此可以使用电子鼻在香味上有效地区分红糖和赤砂糖。

3 结论

本研究采用HS-SPME-GC-MS对2种红糖和1种赤砂糖的挥发性香气组分进行鉴别,结合GC-O分析其特征香气成分,并通过电子鼻对红糖和赤砂糖的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实验总共鉴别分离出75种挥发性物质,红糖主要是醛类、酮类、吡嗪类、呋喃类、醇类,而赤砂糖主要是酸类、含硫类化合物、醛类。红糖和赤砂糖的挥发性成分和种类差异明显,红糖中具有较高FD值和香气强度值的物质比赤砂糖多,风味更丰富,通过电子鼻分析也可以有效区分赤砂糖和红糖。

猜你喜欢

吡嗪醛类电子鼻
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耐药的相关基因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基于DFI-RSE电子鼻传感器阵列优化的葡萄酒SO2检测
基于电子鼻的肺癌无创检测研究
吡嗪酰胺敏感性检测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
吡嗪酰胺酶活性与耐多药肺结核近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高温大曲中吡嗪类化合物GC-MS检测方法的研究
不同成熟期番石榴果实香气成分变化
顶棚总成醛类挥发性能改善的研究
柴油机低温起动时醛类排放动态分析
飞到火星去“闻味儿”——神奇的电子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