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与诗的融合
——以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为例

2022-08-05牛浩晔

名家名作 2022年9期
关键词:谱例大调小调

牛浩晔

一、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生于1840 年5 月7 日,是19 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他在多个领域都有着深厚的造诣,给世界音乐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品《四季》是他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一共由12首带有标题的独立小曲组成,每一首小曲与月刊逐月发表的12 首诗篇相呼应,其中,每一首乐曲都向我们展示了色彩缤纷的民俗风情画卷,副标题为“性格描绘的12幅画面”,旋律生动地反映出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劳动情景及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音调,作品大都有着欢快的节奏、简洁的结构,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深刻地刻画了在社会动荡时期人们对安稳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极具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情。

作品《八月—收获》是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第八首,正如阿·柯里佐夫的诗:“家家户户收秋粮,高高的裸麦倒在地上,成捆的麦子垛成山,夜半牛车搬运忙。”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用音乐的方式来描绘艺术的画面。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二、曲式分析

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如表1),为b小调,6/8 拍,首部有谐谑曲的体裁特征,以引申型的三段式写成,为有再现的引申型单三部曲式。音乐风格热烈奔放,富有激情,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中段则抒情如歌,中部为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调性也转到明朗的关系大调D 大调上。中部更多地表现了人们抢收后的安静祥和,用动静结合的音乐表现手法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从多个层面展现了农民们因丰收而繁忙劳作的生活场景以及喜悦的心情。再现部是首部的原样再现。

表1 复三部曲式

首部为1 到67 小节,是由A,B,A构成的非对称性、非方整性的引申型三段曲式。主调为b 小调,速度为活泼的快板,最后以属七到主做收拢性结束。9 到16小节是a 乐句和b 乐句的重复性乐句。B 段是引申型写法,具有回旋曲的特点,由8+12 的两个乐句构成,其中,频繁转调具有中段不稳定的特点,在各个调之间做调性的游移。前八小节的材料来源于a 乐句,是a 乐句单一主题材料分裂而成,并进行发展,此时的低声部做淡化处理,并融合了b 乐句的材料。从调式上来看,从b 小调转向下属方向的e 小调又转回了b 小调,终止在b 小调的属和弦上形成收拢性终止。25 到36 小节,是12 个小节的乐句性乐段,从a 小调转到C 大调,再到e 小调,再到b 小调,以属七和弦结束中段。A是A 的再现,是4+4 的两个平行乐句构成,具有方整性、对称性的特征。

44 到67 小节是由四个部分构成的连接部,音乐是各部分材料的凝结。连接一是45 到48 小节,左手是我们所熟悉的b 的材料,有趣的是,把材料反向来进行处理,从而加强了全曲材料的凝练化、统一化。连接三是从58小节的第二拍开始到61 小节,此时运用了复调音乐的手法,前后叠置起来,同时协调进行,使得旋律有一唱一和之感。在划分乐句时,连接二与连接三之间易产生争议,我们从58 小节的第二拍进行划分,这样乐句素材更符合是由b 材料的节奏拆分而来,也更符合音乐连接的美感,更具有一定的艺术美学,且切分节奏的运用更增加了音乐动荡不安的效果。

中部为68 小节到129 小节,音乐要求变为安静的、平静的,与之前的热烈活泼截然不同。要求演奏者用甜美的、悠扬的、轻柔的声音来演奏,主题性格面貌变得舒缓而又宽广。曲式结构是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在音乐结构上,仍然是引申型中段,结构划分比较明确。此时还出现了四个声部,像极了弦乐四重奏。中间部分为插部写法,采用了调性之间的模进、离调以及延留音的手法,于是也就有了合唱的效果,运用了合唱式的音乐织体。此时的调性转到了明朗的关系大调D 大调。详见谱例一。

谱例一

C 段由两个各为八小节的平行乐句构成,呈方整性、对称性结构,c 乐句中以两小节为一组,一共自由模进四次,在D 大调的属方向做开放性终止,C乐句是c 的旋律倒置,左右手逆向进行,调式转到了A 大调上。D 段是引申型中段,也是由两个各为八小节的乐句构成。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基本上每两个小节就会换一次调式,D大调—E 大调—升f 小调—G 大调—A 大调—b 小调,中间共转五次调,每次转调都做了调式的2 度模进,且都是属五六和弦到主和弦或者是属和弦,使得音乐在一浪高过一浪、节节攀升的过程中渐入整曲的第二次高潮,最后,以D 大调的属七到主做收拢性结束,详见谱例二。

谱例二

第116 小节到129 小节,这14 小节来源于c 的主题材料,左手持续的低音F,为属持续音,速度渐渐慢下来,为再现部的回归做了充足的准备,形成一种期待感。

再现段是首部的原样再现,最后扩充的两小节使得情绪更加饱满。

三、多元化音乐元素造就的“收获”场景

(一)多重旋律线条的表达

前四小节从旋律上来看,开篇就带给人一种紧张繁忙的感觉,仿佛是充满喜悦的农忙景象。主题动机明确,形象鲜明,音乐旋律呈半音阶下行的形态,音乐动机是两个弱起的八分音符开始,走到重拍的四分音符,再以八分音符结束。重拍到结束的音型是二度下行模进的四度,共有四组,向下变化模进四次,仿佛声音越传越远,像极了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地劳动,井然有序地把割好的麦子依次往下传递的劳动情景,节奏安排紧锣密鼓,有一定的紧张之感。从旋律的横向发展来看,隐藏着三个声部,我们可以想象在农忙时节,分别是妇人、孩子、男子的三种音色彼此相互呼喊帮忙的景象。一块块田地上站满了后生、妇女、孩子、老人,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详见谱例三)。青壮年们挥舞镰刀,弯腰浅笑,挥汗如雨,老人、孩子们在拾取掉落的麦穗,大家一个个都累得汗流浃背、直不起腰来,放声高歌着劳动歌曲来赶走疲惫。谁也不言辛苦,每个人的心里都乐开了花,脸上都笑得像蜜一样甜。

(二)多彩和声语汇的运用

以音乐发展的纵向来看,a 句的和声极不协和,多次使用了三全音,开始的纯四度再到增四度,增四度再到纯四度,减五度再到减四度,做四次变化模进,给人听觉上一种不安的情绪,这种音程的运用既形成了不协和的调式,也淡化了音高的限制,描绘了俄罗斯农民在秋收时节手忙脚乱的繁忙景象。b 句的旋律来到了左手,右手来作伴奏。和声上是典型的属到主结束,属主呼应,重属七到属再到主做收拢性结束。由此可见,作曲家在a 句与b 句之间用了由点到线的创作手法,连音线的使用形象勾勒出了农民弯腰拾取麦穗的身影,详见谱例三。

值得注意的是,第48 小节最后一个和弦,这个和弦停留在了b 小调的四级上,导致了音乐色彩的变化。之前46 小节最后一拍的和声是五级,然后解决到六级的七和弦,共反复三次,第四次由五级解决到主,再解决到四级,和声不稳定,像是老牛拉着满载着庄稼的车行进在乡间小路上,迈着沉重的步伐向前赶路。由此来进行音乐调式的转换,具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意义,既承接了上一段音乐,又很好地引出了下一段音乐,使音乐更有层次感,前后衔接,遥相呼应,使得过渡更为自然。详见谱例四。

谱例四

连接二是49 到57 小节,这时调性发生了改变,来到了e 小调,此时的旋律稍转柔和,像是那凉爽的晚风,带有梦幻的音乐色彩。音响效果来源于48 小节的最后一个和弦,把和弦拆分成琶音来演奏。第55 小节开始,里面藏了a 的材料,运用八度的奏法,以属七到主做收拢性结束。

连接四是62 小节到67 小节,这个乐句是各个材料的融合,在此时变为了柱式和弦,双手齐奏,声音上的响度变大,情绪上变得热烈高涨,气势上得到增强,最后一点点进行攀升达到高潮,以ff 来结束首部。

再现部结束后的最后四小节是在主和弦上的扩充,使全曲在一连串坚强有力的柱式和弦中结束,起到了强化终止式的作用,使得作品更具有完整性。同时也体现了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用音乐对八月这一季节的描绘,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馈赠的赞美。

(三)节奏律动的亮点

前四小节(a 句)的节奏是以固定的节奏律动做发展,极具谐谑曲的风格特点,把做农活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值得一提的是,左手的低音B 贯穿乐句,起到一定的定调作用,稳定了调式。我们现在来看后四小节低音的节奏,在三拍的长音G 后用了三个八分音符,并把旋律引低了八度,停在了低音区的#F,再以变化重复的手法重复了一次,动静结合,生动有趣。旋律高低起伏,仿佛是农民爬上屋顶,把成熟的麦穗挂在梁上,晒着小麦,与下面的人一唱一和地庆祝着丰收。同时,右手作为带点的跳音和弦,是填充的节奏型,我们在弹奏时要做到轻巧,做好伴奏的部分(见谱例三)。

谱例三

四、音乐中的生活美学体现

(一)麦田中的守望

首部B 段的结尾部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收割图。八月的原野上已经是金灿灿的一片,田野里,饱满的麦穗儿像成熟的智者一般,谦逊地微低着头,向大地表达着最深沉的谢意。这里由C 大调转到了e 小调,而后转回b 小调,出现了调式游移的现象。左手的节奏型变为以三个音为一单元,且后两拍以半音级进的形态出现,表现紧张忙碌的气氛。农民们惜时如金,拿上镰刀忙碌起来,一手抓麦秆儿,一手快速挥镰刀下去,一刻不停地收割着,一把把麦子就乖乖地躺倒在地上了。右手的节奏安排在了第一、三、五拍上,这是一种连切分节奏型,给人一种不安的节奏感,造成了听觉上的节奏不对等,因此才更体现忙碌的真实感。阵阵秋风吹过,那翻滚的金色麦浪涌动着丰收的喜悦。第32 小节开始,节奏型发生变化,由于重音、连线的关系,音乐单元变为两个一组,组合更加紧密,情绪也渐渐推了上去,体现了农民们在这怡人的天气里,热情高涨,干劲十足。那一捆捆的麦子越摞越高,变成了一个个麦子垛,一个个的麦子垛又成了一座座山……和阿·柯里佐夫的诗“家家户户收秋粮,高高的裸麦倒在地上,成捆的麦子垛成山,夜半牛车搬运忙”遥相呼应,点明主题,让人印象深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详见谱例五。

谱例五

(二)暮色黄昏与晚风

中部的音乐安静而舒缓,旋律中透着甜美,富有歌唱性,音乐织体的排列变得疏松。我们通过音乐可以联想到,在人文生活中,农民们辛勤劳作了一天后终于来到了黄昏,整个田野上沐浴着夕阳的余晖,渐渐地暮色已经模糊起来了,和声的进行让我们感受到弥漫在天空中的晚霞也渐渐暗淡下来,没了颜色。牛儿在前面走着,身后拉着车子,车上拉着满身疲惫的农民伯伯,此时正享受着片刻的惬意与美好。旋律柔和、宁静、恬淡,让人感到秋天的晚风是凉爽的,沁人心脾,能够吹走一天的疲惫。详见谱例一。

(三)睡梦中拥抱幸福

中部后半部分的旋律在不同的声部进行交替,给我们描绘了一种惬意美好的景象,屋外不知名的虫儿唱着歌,阵阵清风吹得树叶沙沙地响,竟像极了二重唱!随后的音乐越发展越安静,像是人们在劳碌了一天后美美地躺在床上,透过木窗遥望着满天的繁星,互相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之情,渐渐地进入了梦乡,做着丰收的美梦。详见谱例二。

五、结语

19 世纪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表达过一个观点,即文艺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四季》中的《八月》反映了俄罗斯农民的真实生活,也深刻地反映出了作曲家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这首作品在曲式、和声、调性、旋律、节奏上有其特有的魅力,是艺术美、形式美、意境美的统一。作曲家的创造力、想象力、对真善美的体悟都凝结在了作品中。柴可夫斯基用最直接的抒发个人感情的方式来创造音乐,并深受大众所喜爱,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其中蕴含的艺术美学值得我们更深入地去研究。

猜你喜欢

谱例大调小调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和声小调音阶
G大调随想曲
“跑调”了怎么办
Colorful you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Encore4.5制谱软件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在《乐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索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