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2022-08-03肖庆洲孙淑华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文明大学

姚 仟,张 波,肖庆洲,孙淑华

(1.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科技学院,北京 100101;2.北京联合大学 旅游学院,北京 100101;3.北京联合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101)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教育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应用型大学着力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领域的一线专门人才,他们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生态文明的建设质量。生态文明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更是高校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的重要纽带[2]。因此,在应用型大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环节,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明确大学生作为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者的责任和义务,使其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这对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应用型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储备人才,其具备的生态文明素养是国家建设的基本要求。应用型大学因其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直接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生态文明教育是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结合,其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崇尚自然的道德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成为合格的生态文明传播者和建设者。为了让当代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型大学的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3]。

1.1 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从而打破生态环境的平衡。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问题,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和内生动力[4]。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从事实践性、操作性较强工作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其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进程中的生态行为,并且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直接挂钩。特别是在未来参与国家建设中,具备生态文明的意识和素养是基本要求。因此,在应用型大学教育中,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模式是时代趋势,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

国家提出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培训体系[5],这强调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应用型大学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国家发展的战略指导下,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与学科特色相结合,明确校园师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高校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发挥带头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进而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1.3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是既要拥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又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已成为衡量一名大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尺度之一,而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又决定了其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其知识能力。大学时期树立的思想道德观念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再加上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掌握知识的速度快,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对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进而为社会培养一支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生态文明意识,努力传播并践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队伍,最终,以点带面,增强全社会所有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引领全民参与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

2 应用型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2.1 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有待加强

应用型大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生态文明建设者。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虽然对生态环境抱有良好的忧患意识,但存在意志不坚定、理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对生活中发生的生态文明遭受破坏的现象仅停留在简单批评的层面[6]。同辈群体效应也会间接导致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大学生极易受到周围同学、朋友和家人不文明行为的影响,从众心理较强。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迟迟未能得到提升,重要原因是学校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不够、生态意识淡薄,未能营造生态校园文化。因此,应用型大学在教育工作中应该着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和自觉性,并将其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努力推进“绿色校园”的构建,从理论知识到文明行为综合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2.2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不完善

当前应用型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涉及层面较浅,主要停留在日常的宣传和学生社团活动层面,没有建立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机构,缺少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规划和专项工作基金。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学目标未明确要求培育大学生的生态伦理观,教学内容停留在基础的生态环境理论知识上,没有进一步深化。全校性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较少,缺乏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教材和辅导材料,课程内容陈旧肤浅,缺乏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难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也存在很大问题,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因此,构建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是应用型大学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

2.3 生态文明教育的联动机制不健全

使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改进教学, 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必然要求[7]。当前,多数应用型大学的教育现代化仅体现在PPT教学、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及相关生态文明的视频和图片上,且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相对死板,以文字的大面积堆积为主,内容更新不及时,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优质的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教学模式仍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传授生态文明的聚焦点始终停留在理论层面。学校与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相脱离,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未能实现一体化,没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因此,要坚持将学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和社会多方形成教育合力,使生态文明意识发展成为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

3 应用型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构建

图1是应用型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的流程图,其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分为3个层次,即本体层、认识层和实践层。本体层包括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和观念教育两部分,强调对学生内在思想和观念的引导;认识层包括生态文明知识教育和法治教育两部分,强调基础生态理论知识的教授;实践层包括切实可行的方法教育和实践教育,实践教育以期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知行合一,强调学生通过校内外的实践将所学的生态文明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由意识形成走向素质培育。二是持续生发,强调学生受到生态文明教育后能不断深化认知、内化于心,并对他人产生影响,最终使生态文明教育持续性发展。通过一系列生态文明教育实施路径最终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提高学生的生态文化综合素养,二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应用型人才。

图1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Fig.1 Content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3.1 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生态文明意识是要培养受教育者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理解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和核心思想,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意识[8],摒弃生活中不文明、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并且采取实际行动来维护生态环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文明忧患意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生态文明现状,明确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提高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二是生态文明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和据此树立的责任感是学生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决条件,要让大学生明确自己身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员所担负的责任,将所学的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和方法切实应用到实践中,避免形式主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事务中去。

3.2 生态文明观念教育

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是在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将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志、情感和行为作为目标。生态文明观念具体包括3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要求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9],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正确认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正确的消费观。绿色消费是当今主要提倡的消费观念,要提倡学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使用绿色产品,反对铺张浪费,培养节约资源的思想观念。三是生态道德观。从生态善恶、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形成良好的生态素养,增强前瞻意识和自省意识,有规范自己行为和监督他人行为的能力,自觉履行应尽的生态义务。

3.3 生态文明基础知识教育

生态文明基础理论知识是应用型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普及生态文明科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人们才能更深刻地明白生态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才能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模式[10]。《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一书提出将生态文明基础知识教育分为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常识与生态平衡基本规律、自然和谐发展基本规律与要求两方面。具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危机、生态平衡等基础知识,还有针对土地、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进行保护和管理的相关政策、技术和经验等内容。这些生态基础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学会用生态文化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还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生态问题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3.4 生态文明法治教育

加强生态法治观念普及和法治体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约束大学生生态行为的作用。生态文明法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国内的一些有关生态环境的条约、法律法规等,例如《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生态法治观念的最好“教材”。在生态文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法律技术手段和方法,将生态文明法治教育引向更深入,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生态文明建设者,使其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3.5 生态文明方法教育

正确的思维方法是人类在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方法教育是进行生态实践的先决条件。生态文明方法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抽象的哲学方法,例如辩证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实事求是的方法、对象化的方法等,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践的形式来理解现实,从而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还需要使用具体的科学方法,其中包括比较专业、复杂的物质循环法、能量流动法和生命周期评估法等,还包括相对简单、易学易懂的垃圾分类法、水污染治理法等。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和年级,学校应有针对性地教授不同难易程度的生态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生态实践提供方法论支持。

3.6 生态文明实践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生态行为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引导,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生态文明知识,做到知行合一,切实提高其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的作用,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结合,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自然,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生态文明氛围,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情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中主动自觉地接受生态文明思想,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化被动为主动,实现由内而外的自觉转化,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4 应用型大学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

应用型大学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的选择体现在教育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图2 是应用型大学生态文明教育路径图,从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将生态文明知识融入思政课堂、优化教学方式和建设两翼工程4个方面入手,重视课堂教育对学生知识传授和情感传递的作用,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注重价值的建构和实践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型大学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解决生态环保问题时的实践能力。

图2 应用型大学生态文明教育路径Fig.2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4.1 以构建应用型大学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为主体

4.1.1构建生态文明基础必修课程

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的重要前提,回答了“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问题。生态文明课程目标的设置要围绕学生个体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两方面。在时间维度上,生态文明课程目标的设置要把学生和社会当前及未来的需要相统一;在空间维度上,要统合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把培养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具体来说,生态文明课程体系的目标主要包括:第一,要掌握生态文明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要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第三,要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第四,要有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能力。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的中心环节,直接回答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本文认为,应用型大学生态文明课程内容应从生态文明基础知识教育、生态文明法治教育、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生态文明方法教育、生态文明实践教育6个方面进行设置。

课程实施回答了“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生态文明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实施过程势必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在课程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原则,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其次,教师要将课程计划转变为课程实践,将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课程评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回答了“教的怎么样”“学的怎么样”的问题。评价要遵从全面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围绕知识、技能、素质来构建考核评价标准,应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多环节进行评价[12]。首先,对课程教材本身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主体要有广泛性,评价的方式要有多样性。

4.1.2注重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渗透

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工学和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在不同专业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如工商管理专业,未来学生的职业选择多为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企业承担着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变现的重要任务,常常面临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选择。生物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专业更倾向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其毕业生作为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领航人,面对一系列生态失衡问题,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和解决能力。因此,在专业教育中的生态文明渗透比较重要。首先,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要求,着力塑造具备生态文明理念、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的高质量生态型应用人才。其次,应用型大学要利用自身的办学经验和学科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各分支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再次,在进行专业课程教授时引导学生主动吸纳环境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足迹理论等相关知识,强调知识的创新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最终,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构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必需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三有”人才。

4.1.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应用型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环节,贯穿生态文明教育的全过程。第一,明确应用型大学相关科目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学和科研的职责,加大对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将生态文明课程的课时和学生评价等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中,为教师从事生态文明教学工作提供好的平台和条件。第二,加强对辅导员、校团委人员、宣传部人员队伍的生态文明知识培训,增强他们与专业授课教师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第三,在应用型大学师资培训中,加入生态文明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培训内容与教师的专业方向紧密联系,发挥好教授、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在师资建设过程中要切实关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注重教师生态文明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

4.1.4重视生态文明教材的设计和编写

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教材和环境等多方面,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主要材料,教材编写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符合国家颁布的各类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与要求。一方面,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3类:第一,国家统编教材。教育部门基于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对教材进行更新和编排,将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融入应用型大学教材中,注重教材内容的科学实用。第二,地方教材。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编纂。第三,校本教材。以应用型大学为单位,以教师为主体,根据自身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编写教材,凸显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文明理念。另一方面,要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性,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将应用型大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电子化,拓宽教材的呈现形式。

4.2 以生态文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为强化手段

4.2.1课堂教育

在应用型大学普遍缺乏系统的生态文明课程的情况下,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向学生传授生态文明知识是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渠道。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就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将这部分融入生态文明知识,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令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本门课程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书中有大量关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与自然和谐相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等内容,根据不同专题对学生进行不同维度的生态文明教育,对学生获得生态文明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4.2.2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集中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并让学生在短期内快速掌握生态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成果,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应用型大学可以结合时事开设相关环保讲座,以典型案例作为切入点开展话题讨论,让受教育者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围绕政府环保相关的提案向学生传输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能力,积极倡导大家进行生态实践;讲座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体现传统又关注前沿;专题讲座的开设以院为单位,提前告知讲座的时间、地点、主题,以海报或展板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也可以积极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提高曝光率,鼓励其他学院的学生前来参加讲座。

4.3 以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为动力

4.3.1教学方式信息化

应用型大学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作为技术、软件的工具性功能和所承载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在文化、社会意义上的塑造功能,将其作为应用型大学重要的生态文明教育手段、方法和渠道。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学习通、慕课、云班课、雨课堂等APP,分享国内专家、学者和各大高校教师进行的线上课程讲授,将PPT、知识点和课程资源整合给学生,实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教学,随时随地进行教学。随着智能手机的大众化,手机终端的APP也可以成为应用型大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发布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现状等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了解生态文明知识,逐渐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宣传生态文明知识。

4.3.2学习模式互动化

创建以学生为主的“互动性课堂”,突破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善于利用启发式教学,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双向沟通,形成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新时期应用型大学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的目标。一方面有效使用案例教学。以真实、典型的生态案例为素材,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判断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做出决策,目的是训练学生情境分析、问题诊断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抓住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设立内容相对复杂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进行思考、分析,组织小组内成员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我,以学生的自我调控活动为主,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共同学习的合作能力。最后,能够将互动式教学法灵活应用到课堂中的教师一定是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经验的,还要将科研与教学有效结合,带领学生参与有关科学研究,参加科研项目,在具体实践中丰富知识理论,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

4.4 建设社会联动、校园建设的“两翼”工程

4.4.1多方推进教育合力

应用型大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要深入实践中去,构建面向实践、突出应用的实践实习教学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机制。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在学术活动方面,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文明相关的座谈会、讲座和交流会等;在课外活动方面,适量开展生态文明有关的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赛和相关的生态文明主题设计活动;同时,充分重视和利用学校相关的社团协会,例如志愿者协会、环保社团等,定期进行环境保护的相关宣传。校外实践,应用型大学要积极开展与其他高校、社会环保组织和企业等的合作,提高生态文明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定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生态工业园、企业和社区等参观调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对自己家乡的生态环境进行调研,利用多方资源,增强应用型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辐射效应[13]。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知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关系,深刻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最终意识到自己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14]。

4.4.2构建校园生态文化

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生态文明教育要营造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长时间对学生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因此,新时代应用型大学的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将生态文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绿色校园”[15]。绿色校园首先体现在生态校园区的建设上,学校的植被、建筑风格和布局都要体现生态、合理、协调的理念,再结合学校本身的气候、地形、环境等客观因素,打造生态人文景观,整个设计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校园建筑采用生态环保型建材,实行垃圾分类,规范无公害处理园区垃圾。其次体现在校园文化软环境的建设上,包括“节约用水”“请勿踩踏花草”“公共场所请勿吸烟”等宣传标语,以及各种生态文明的规章制度、校风校训、校内的公共阅读刊物或书籍等,提倡低碳环保的校园生态文明生活方式,这些都作为无声的育人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在生态校园和生态文化都着力增强的情况下,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校园氛围,不断提高师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5 结束语

生态文明教育是应用型大学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体现其整体综合素质。应用型大学通过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教学手段,推进社会联动和校园建设等多方面路径,全面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之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真正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开展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实践,最终推动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应用型文明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请文明演绎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大学》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漫说文明